量化食物稠度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预防误吸的效果
2022-03-15韩燕
韩 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江苏214023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吞咽障碍是该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进食困难以及误吸等情况。有研究显示,高达40%~67%脑卒中病人伴有吞咽障碍,而吞咽障碍除导致病人营养不良外,还会使病人出现焦躁、抑郁等情绪,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1]。吞咽障碍易导致病人误吸或引发肺炎,严重者甚至窒息而死亡,极大增加临床治疗与护理难度。尽早对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情况进行筛查、评估,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预防病人误吸、呛咳、营养不良等情况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改变体位与姿势、食物质量与形状及相关康复治疗措施来预防吞咽障碍病人发生呛咳、误吸[2-3]。食物质量与形状的量化主要指对食物结构、稠度等的改变,是预防吞咽障碍误吸重要护理内容。传统护理主要根据日常食物性状,主观判断食物稠度,如米糊状、果泥状等,缺乏客观指导标准。有研究显示,通过增稠剂客观量化食物稠度,利用吞糊试验了解病人吞咽功能状态并针对性进行饮食管理可有效降低脑外伤后吞咽障碍病人误吸风险[4]。基于此,本研究依据食物流变学客观量化食物稠度,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进行个性化饮食管理,探讨其在预防误吸方面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纳入标准:①病人均为首次发病,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5];②认知功能正常,能够理解及配合医护人员指令;③经洼田饮水试验筛查为2~3级[6]。排除标准:①入院时继发肺部感染、昏迷;②合并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精神疾病等情况。病人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48~74(62.88±6.73)岁;病程10~20(15.85±2.80)d;疾病类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2例;吞咽障碍:2级27例,3级11例。研究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46~75(63.15±6.56)岁;病程11~19(15.20±2.65)d;疾病类型:脑梗死25例,脑出血13例;吞咽障碍:2级25例,3级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饮食护理,即结合病人病情给予其易消化、清淡饮食,指导病人多进食低脂、低糖、低盐及含有丰富蛋白质的半流质食物或软食,连续干预10 d。
1.2.2 研究组
依据食物流变学客观量化食物稠度,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进行个性化饮食管理。
1.2.2.1 吞糊试验
①准备糊状食物。增稠剂采用雀巢顺凝宝变性淀粉(每袋6.4 g),按参考说明书配制食物类型,即蛋羹状食物、布丁状食物、糖浆状食物。蛋羹状食物的制备:1.5袋变性淀粉+140 mL温开水搅拌均匀;布丁状食物的制备:2袋变性淀粉+140 mL温开水搅拌均匀;糖浆状食物的制备:1袋变性淀粉+140 mL温开水搅拌均匀。准备1支20 mL注射器及3支容量为5 mL、10 mL、15 mL的勺子。②试验步骤:指导病人取端坐位或半坐卧位,头正中稍向前屈或向健侧倾斜30°,并用枕头将偏瘫侧肩膀垫起,站在健侧喂食病人,喂食顺序与喂食量分别为布丁状食物(5 mL、10 mL、15 mL)、蛋羹状食物(5 mL、10 mL、15 mL)、糖浆状食物(5 mL、10 mL、15 mL),指导病人一口咽下食物,观察病人有无出现呛咳、声音有无改变、血氧饱和度有无下降3%,若出现上述任一情况均可判定为不安全吞咽,需立即终止试验,记录食物黏稠类型应为出现不安全吞咽的前一级。
1.2.2.2 制定食谱
结合吞糊试验结果及病人病情、营养状态等,由神经内科医师、护士、营养师共同制定个性化食谱,主要食物有布丁状食物(肉末粥、浓稠酸奶、水果泥、蔬菜泥、碎肉末、鱼片等)、蛋羹状食物(稠藕粉与芝麻糊、碎面条、豆花、豆腐脑以及鸡蛋羹等)、糖浆状食物(米汤、豆浆、稀酸奶、蔬菜汁及果汁等)。
1.2.2.3 饮食管理
①体位选择:进食时指导病人取端坐位或半坐卧位,头正中稍向前屈或向健侧倾斜30°,并用枕头将偏瘫侧肩膀垫起,站在健侧喂食病人,喂食后让病人维持10~20 min坐位或半坐卧位,避免出现误吸情况,且30 min内不得翻身或进行吸痰操作。②进食一口量选择:即指每次摄食最适于吞咽食量。正常人一口量约20 mL,吞咽障碍病人进食先少量(2~4 mL),再酌情增加摄食入口量,进食时勺子选用小而薄,利于控制每次摄食入口量。③进食速度的控制:指导病人缓慢进食,避免食物残渣进入气管,控制进食时间以30~40 min为最佳,若出现咳嗽、气促甚至呛咳等情况时应停止喂食,并给予其充分时间休息,待症状完全缓解时再次喂食。④进食时用小勺将食物送至舌中后部,并轻轻按压舌部刺激病人进行吞咽。⑤心理干预:脑卒中病人脑功能受损伤,经临床治疗后其神经系统相关功能无法完全恢复且伴有相关后遗症,导致病人极易出现失望、焦虑、自暴自弃等负性情绪,应针对性给予病人心理支持,消除负性心理情绪,保持愉悦、轻松的心理情绪,促使病人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连续干预10 d。
1.3 观察指标
1.3.1 误吸情况比较
观察干预后3 d内病人进食情况,由神经内科医师与责任护士共同评估其有无出现误吸。评估标准[7]:①吞咽食物过程中或吞咽食物后出现刺激性呛咳;②进食过程中病人发音异常;③进食后病人出现气促、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降低3%,面色、唇色发绀、窒息等。出现上述任意症状均视为误吸。
1.3.2 营养指标比较
统计干预前后病人体重与体质指数(BMI)变化,并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以及血清总蛋白(TP)含量,通过全面主观营养评定量表(SGA)评估其营养状况,评分越高表示病人营养状况越不佳。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误吸情况比较
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发绀、窒息。两组误吸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误吸情况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病人常因神经功能损伤而伴有肢体、语言等各种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并发症及后遗症,病人进食过程中易出现呛咳、误吸等情况,影响病人进食积极性,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出现窒息,给病人身心带来极大危害。对于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而言,如何维持自主进食、避免误吸情况发生对其心理情绪及生活质量均有着重要影响,也是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改变食物性状是降低吞咽障碍病人进食时发生呛咳、误吸的重要途径之一[8]。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进食流质食物比进食固体食物更易发生误吸,进食流质食物时误吸发生率高达90%以上[9],分析可能原因在于吞咽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口腔准备阶段、咽部传送阶段以及食管传送阶段。吞咽食物发生误吸、呛咳等,除与口、咽、喉、会厌等部位的神经、肌肉活动有密切联系,还与食物的物理性状有着重要联系。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会厌软骨关闭气道功能下降,进食流质食物快速由口腔流入咽喉部,极大地增加呛咳、误吸的风险。周双[10]在研究中为避免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经口进食稀薄流质食物时出现呛咳、误吸,应用增稠剂改变食物性状,发现研究组误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邢丽华等[11]将量化食物稠度应用于食管癌术后吞咽困难病人,发现研究组进食过程中刺激性呛咳发生率(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58.33%),进食后哽咽感、胸闷不适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吞糊试验初步评估病人吞咽功能以及适合的食物类型,并进行个性化饮食管理。研究发现,研究组进食过程中出现刺激性呛咳、气促、发音异常等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依据食物流变学客观量化食物稠度,并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进行个性化饮食管理可有效降低病人经口进食误吸情况,提高进食安全性。
研究组体重、BMI及血清TP、ALB、Hb均较高于对照组,SG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组通过食品增稠剂量化评估病人吞咽障碍程度以及适合食物性状,针对性进行个性化饮食管理,保证病人营养需求,改善其营养状况。
综上所述,依据食物流变学客观量化食物稠度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进行个性化饮食管理可有效降低病人经口进食误吸的风险,提高进食安全性,保证其营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