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普馆受众体验研究
——以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为例
2022-03-15曹家文李雨桐
曹家文,徐 扬,向 可,李雨桐
(成都市植物园(成都市公园城市植物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3)
1 引言
科普馆是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而常年对外开放、实施科普教育活动的场馆,是公众理解科学、走进科学的重要文化场所[1]。科普馆作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平台,通过大量实物,文字展板、互动体验等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娱乐等服务,是培育发展科普产业的重要力量[2]。根据2020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科普类场馆1525个,其中以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为主,分别占比38%和62%[3]。而其中专门以植物为主题的科普馆多在植物园中以园中馆的形式存在,例如成都市植物园的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民族植物博物馆等。
根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对植物园的最新定义,植物园是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其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4]。根据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数据统计,全球现有植物园约2119 个[5],收集保存了维管束植物约10万种,每年接待游客达5亿人次。在中国,植物园已成为优质的旅游景区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12~2014年入园参观游客人数为155582304人,其中青少年人数为29574832人[6]。从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园建立到今天的400多年时间里,植物园的功能和任务始终在发生变化,其中科普教育是现代植物园的重要功能之一[7]。植物园以其多样的植物和优美的景观为公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对自然美景的展示只是第一步,植物园还应该保证所有到植物园参观游览的人都可以在此获取科学知识和接受有关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8]。这就需要植物园积极发挥自己的公众教育职能,其中植物园中的植物标牌、园区介绍、游览手册、科普长廊等科普设施为公众教育提供了基础保障[9]。而科普馆则作为公众教育的室内场所,能集中且系统地向参观者传授知识,并通过多种展示方式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这就要求科普馆成为植物园发挥公众教育作用的重要抓手。
成都市植物园青少年植物科普馆2018~2020年来,共接待游客787100人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52场次,举办各类展览15场次。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科普馆是成都市植物园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但是科普馆目前的展陈形式能否有效地影响游客还是个未知数,这给植物园中科普馆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更好地提升科普馆受众的游览体验,有效地科普植物知识,更好地发挥科普馆在成都市植物园公众教育中的作用,成都市植物园科普团队在2021年3月份对来访科普馆的游客进行游览体验问卷调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
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坐落于成都市植物园中心位置,始建于2008年2月,建筑面积7300 m2,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植物主题科普馆。建成当年和2013年,先后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在芦山地震后,因墙体受损而闭馆。为了发挥科普馆作为民众环境教育场所的社会作用,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15年8月,经专题研究会决定启动科普馆的改造,将改造后的科普馆定位于主要服务青少年,兼顾普通市民和专业人士的植物主题科普馆[10]。现在的科普馆,展馆面积约为5000 m2(占总面积的70%),主要由“四川植物馆”“西部花园”等7个主题展区和3个互动区域组成。同时植物园的科普工作者还在不断地增加新的展品并进行馆内提升,增加馆内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今的科普馆,是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植物、认识自然的一扇窗口,同时也是培养和提升公众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的绝佳去处,还是国内外公众了解四川植物、了解成都生物多样性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平台。
2.2 调查内容
本次问卷的设计共分人口学信息、受众对科普馆认知调研、参观行为调研等五大部分。人口学信息主要了解游览科普馆公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认知调研部分主要了解受众对科普馆的认知和信息获取渠道等。参观行为调研主要通过了解受众的参观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有效参观行为。受众体验评分则采用五点量表,让受众针对科普馆内语音导览,多媒体展示技术,文字展墙以及最喜欢的场馆及原因做出打分和陈述。最后利用是否会向他人推荐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来衡量受众对于科普馆的游览满意程度。
2.3 问卷质量检查
考虑到科普馆人流量等具体情况,本次调研采用实地+网络发送问卷的形式。本次调查共针对参观完的受众发送问卷370份,为了保证此次调研问卷的客观性和说服力,根据最短阅读和作答时间以及问卷的完整性,删除作答时间小于55 s的问卷[11],最终有效问卷为356份。
3 研究结果
3.1 受众特性分析
问卷的第一部分主要调研了来参观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公众的人口学背景,通过对科普馆受众的人口学分析,得出其受众群体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游览者符合其受众定位。从年龄层面来看,受众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以及20~41岁这两个群体,通过同伴与年龄的交叉列表分析发现科普馆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学生以及家长这一部分群体,符合科普馆的受众定位。同时科普馆游览群体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受众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专、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历,3个群体所占比例高达样本的74%。受众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有利于科普馆发挥其功能定位。因为科普馆的核心定位是科学普及,因此参观科普馆这一行为并不是无门槛的娱乐性活动,而是一个带领公众认识植物,走进科学的过程,所以需要参观受众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例如能够阅读展板上的文字,因此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做支撑,受众能更透彻地理解科普馆所传达的信息,更有利于发挥科普馆的功能定位。
表1 有效问卷社会学信息基本情况
3.2 受众认知调研
问卷的第二部分通过了解公众参观科普馆的目的、对科普馆特性的认知以及获取科普馆信息的渠道来明确受众对于科普馆的认识与定位。
3.2.1 受众获取科普馆的信息渠道
在参与调查的公众中,对于科普馆的信息存在着多种获取途径。在所列的这些传播途径中,网络信息作为信息来源比重最大,网络信息(41.4%)、微信公众号(16.9%)。其次亲朋推荐或者旅游团推荐相对较少,但也超过了20%。网络信息作为公众获取科普馆的最主要途径,其对科普馆的报道影响着公众游览科普馆的意愿,同时也说明了互联网传播的不可替代性,为科普馆往后的信息传播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分析发现从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获取科普馆信息的受众较少,仅占到渠道获取比例的25.1%,加之上文对于受众基本信息的分析,受众多集中于年轻化群体,而该群体现如今是微博微信使用者的主力军,这说明需要加大微博微信对于科普馆信息的宣传(图1)。
图1 了解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信息来源途径
3.2.2 受众对于科普馆功能的认知
科普馆作为公众接受主题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其功能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普及知识和教育大众[12],因此从客观层面来说,科普馆需要发挥传播知识、科普受众的主要作用,而对于受众来说,游览参观目的则可以反映他们对科普馆功能的认知,所以可以通过调研其参观目的来了解受众对于科普馆的定位认知。在本次调研中,将受众的参观目的设置为教育子女、增长知识、旅游娱乐、学术研究、随便逛逛以及其他这几项。如图2所示,增长知识和旅游娱乐是占比最高的选项,其次是教育子女,增长知识和旅游娱乐分别占比35.2%和34.9%,因此得出受众的认知与科普馆自身的定位较为一致,以科普大众为核心,并兼顾一定的娱乐性,寓教于乐。
图2 公众参观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目的
同时为了了解受众对科普馆功能特性的认识,将科普馆的功能特性分为“客观呈现展品”“让观众获取更多知识”“提供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以及让观众获取更多知识”和“开放形式多样的讲解”这几个选项,让调查者选出自己认为科普馆最重要的功能特性。如图3显示,有40%的公众认为获取更多知识是最重要的特征,其次有18%的公众更注重参观体验,认为提供互动性强的参观体验是最重要的特征,有17.7%的受众认为客观呈现展品供参观是最为重要的。除此之外,开展科普活动和提供讲解服务也是现代科普馆的重要特性之一,这项特性有14.4%的受众认为最为重要。这说明科普馆除了客观呈现科普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受众的参观体验,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变化,在参观科普馆这一类场馆过程中,除了获取知识,参观体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较好的参观体验感有利于科普馆功能定位的实现。
图3 公众对于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功能特性的认知
3.3 受众参观行为分析
3.3.1 受众对于展陈方式的喜好
通过让受众多项选择图片、实物、文字说明、视频其他等7种展陈方式来了解其喜好。如图4所示,实物展示、图片和现代化的交互系统是最受观众喜欢的展陈方式,各自占比71.3%、40.6%、42.5%。
图4 公众喜欢的展陈方式
3.4.2 受众获取知识的有效性
为了了解受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列举了文字阅读、VR语音导览、听讲解员讲解以及通过展厅内的智能展示设备,如视频、答题游戏、其他这几大途径供受众多项选择。结果显示(图5)文字阅读、通过展厅内的智能展示设备,如视频、答题游戏、VR语音导览为三大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比70.4%、54.6%、32.1%。文字阅读是公众在科普馆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图5 公众了解展品信息的途径
3.4 受众游览的评价与痛点
本部分通过调查受众参观游览后的喜好、感受和评价等来获取受众在参观过程中的游览痛点,以此来了解科普馆现有的优势与需要优化改进之处。
3.4.1 受众喜好及感受评价
通过“最喜欢的场馆”和“是否会将科普馆推荐给其他人”及游览体验赞同反馈等问题,来了解受众对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不同展厅的喜好程度和原因以及对科普馆的整体评价。在接受调研的人群中,四川植物馆最受公众欢迎,占比52.1%,其次是植物世界的新奇特,占比17.5%。通过对最喜欢场馆原因说明的词云分析发现,大家喜欢这一场馆的原因主要有“有趣”“本土”“四川植物”等,说明大家对了解本地植物概况有很大兴趣。同时将年龄层与受众喜欢的展馆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四川植物馆受到了各年龄的喜爱,其中60岁以上的群体仅对四川植物馆以及植物的新奇特感兴趣(图6~8)。
图6 受众喜爱的场馆
而在参观完后的评价上,根据Yoon和Uysal在《关于游览目的地忠诚度的研究》中提出的观点,如果游客对他们的旅行满意,他们便会有向他人推荐的意愿,所以在本次研究中,使用是否将科普馆推荐给他人来衡量大家对科普馆的满意度[13]。针对“参观完后,您会把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推荐给其他人吗?”有94.6%表示感受很好,会愿意推荐;有5.4%的表示不会推荐。因此,绝大部分受众对于成都市科普馆具有较高的评价,受众在参观后受到了较高质量的参观体验(图9)。
图7 公众最喜欢场馆原因说明词云
图8 公众年龄与最喜爱的展馆交叉分析
图9 受众参观后的评价
为进一步了解公众的游览体验满意度,通过设置与游览体验和对科普馆展陈技术体验反馈有关的题目来进一步了解受众的游览体验满意度。在游览体验上,笔者给出了7项描述:“科技色彩浓厚,体会到很多高新技术”“互动娱乐性强,收获很多乐趣”“设施齐全,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展品丰富多彩,且讲解详细,收获了较多知识”“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感悟,受益匪浅”“游览体验一般,没有特别感受”“游览体验糟糕,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这7项表述中,各自被选择的比例为66.8%、52.4%、36.6%、51.0%、33.5%、9.6%、6.2%。表示受众在“科技色彩浓厚,体会到很多高新技术”“互动娱乐性强、收获很多乐趣”“展品丰富多彩,且讲解详细,收获了很多知识”这3项上获得了较好的游览体验。
在科普馆的游览过程中,受众需要获得多层次较高质量的体验才会产生较高的游览体验,而受众的体验又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因此笔者在设计评价标准之时,参考相关文献将感官体验、娱乐体验、审美体验、知识体验4个层级的体验感融入进来,如利用美观度衡量审美体验,操作便捷度量化感官体验的量化,增长知识是对知识体验的量化[14]。通过对这些量化标准的打分,发现受众对于不同层级体验的打分较为平均,且分数都处于偏上水平,因此不难看出,受众在科普馆的游览体验中,4个层级的体验均得到了较好的满足(表2)。
表2 受众对植物科普馆智慧展陈技术的体验反馈
3.4.2 受众体验痛点
这一题笔者设问7个选项,“展品更新不及时、了解渠道较少”有27.6%的选择率、“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少,观众参与感不强”有31.8%的选择率、“互动设备少、观众体验不佳”有28.7%的选择率、“讲解服务场次较少”有30.7%的选择率、“智能化展陈设备缺乏,展陈形式缺乏多样性”有15.5%的选择率、“没有体验不好的地方”有23.7%的选择率、“其他”有3.9%的选择率。同时为了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的游览体验痛点,通过对不同年龄与游览痛点交叉分析后发现20岁以下的群体对讲解服务、互动体验都有一定的需求。21~40岁这一群体对交互设备和讲解服务需求较大,认为观众参与感不强。41~60岁这一群体总的来说对游览过程很满意,认为没有体验感不好的地方,仅仅对讲解服务有一定的诉求。60岁以上的群体对展品更新和讲解服务有一定诉求,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互动设备需求较低(图10)。
图10 各年龄段公众参与科普馆的游览痛点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如何提升公众的游览体验,更好地科普植物知识,传达植物保护理念,提升公众对于植物的积极态度,是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馆陈提升的重要目标。希望通过此次科普馆受众的游览体验调查研究为之后的馆陈提升提出有效建议。
(1)通过受众人口学信息调研发现科普馆的受众符合科普馆的定位。科普馆的游览受众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的学生群体,以及21~40岁学生以及家长这一群体。大专以上学历的游览者占本次调研对象的74%,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就意味着科普馆的受众具备游览、参观科普馆的基本知识素养,这有利于开展多种形式植物科普工作。人口学信息调查结果表明: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自开馆以来,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功能定位,是一座主要服务青少年,兼顾普通市民和专业人士的植物主题科普馆。同时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信息传递方式,以文字展板为主,辅以实物标本、多媒体互动设备等,参观受众良好的受教育程度保证了科普馆信息的有效传递。公众一旦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他们就能更透彻地理解科普馆所传达的信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在发挥植物园公众教育职能上具有有效性,这一点也在受众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调查上得到了印证,文字展板和交互设备是受众在参观科普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2)通过对公众参观科普馆的目的和对科普馆的认知调研以及体验满意度调查发现受众对于科普馆的功能定位较一致,以知识科普为核心,寓教于乐,辅以一定的娱乐性。受众游览体验满意度高,受众的整体评价高。大部分受众表示参观完后的感受很好,愿意推荐给其他人,这一行为是对科普馆的较高评价。通过后续的评价调查,发现不管是互动娱乐性强,收获了很多乐趣,还是展品丰富多彩,讲解详细收获了很多知识,这些都为受众构建了良好的参观体验。
(3)受众参观行为和游览体验痛点调查发现受众喜爱的展陈方式与有效获取知识的途径基本一致。在展陈方式上,受众更偏向实物、交互设备。而受众在游览过程中也主要是通过文字展板和交互设备这两大途径来有效获取知识。由此可以认为创建符合受众兴趣、能调动受众积极性的展陈方式可以让受众更有效地获取知识。通过对最喜爱的展馆的调研,与各年龄段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喜爱偏好较为集中,大家总体偏好四川植物馆与“植物新奇特”这两个场馆。“成长的故事”场馆没有得到大家的偏好,说明该场馆在改造提升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
4.2 建议
4.2.1 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建设有待完善,受众体验有待优化
在针对用户痛点的问题调研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较少,观众参观感不强”“以及讲解服务场次较少”呼声较强,此外更新展品以及增设互动设备等依然是受众所期待的。
4.2.2 拓宽宣传渠道
在公众获取科普馆信息渠道方面,网络信息是主要渠道。但具体来看受众通过植物园官微获取信息占比较少、而微博、微信是当代年轻人的主要社交媒体,应更多地通过微博、微信宣传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体验,积极普及科普馆的功能定位,理解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建馆的目的和意义。只有公众事先理解了科普馆不等同于其他娱乐性的场馆,理解科普馆自身承担的教育科普职能,才更有利于科普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其教育科普职能。
4.2.3 发挥职能作用
调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更好地发挥科普馆在植物园公众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对科普馆游览受众的人口学信息进行调查明确了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受众主要为青少年,符合科普馆的受众定位。同时对受众较受教育水平分析显示成都市青少年植物科普馆的受众具备游览、参观科普馆的基本知识素养,这有利于开展多种形式植物科普工作。此外还通过明确科普馆的主要受众在参观科普馆的过程喜欢的展陈方式、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以及最喜欢的主题展区,提出了更好地发挥科普馆在植物园公众教育职能中作用的三个切入点。
(1)从科普内容着手。立足本土,讲好四川植物故事,注重植物知识科普的趣味性和本土性。通过对于受众游览体验的调查发现,四川植物馆与植物新奇特这两个场馆受到了各年龄段受众的喜爱,这说明有趣的植物知识以及本土植物知识对受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这提示我们无论是馆陈提升还是科普活动,都应该更关注本土植物知识文化以及植物知识的趣味性展示。建立让受众更能接受的展陈方式,注重文字展墙的科学性和可阅读性。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公众在游览科普馆的过程中,文字阅读是公众在科普馆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通过展厅内的智能展示设备。这提示应该严把文字展墙的可读性、科学性,保证知识传递的准确性。
(2)从科普形式入手。通过调研发现对于科普形式,受众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偏好,受众更喜欢通过实物展示,交互系统以及视频这三大类方式获取信息,在游览体验上希望增设更多的实物展品,互动设备和讲解服务。因此寓教于乐,建立公众更能接受的展陈方式,例如增设配有文字解说的实物展示和辅助一些互动展陈设备让公众在互动参与地过程中获取知识,更好地去发挥科普馆核心功能。
(3)从科普展厅入手。“成长的故事”展厅未能得到各年龄层受众的喜爱,这是后续进行馆陈提升的入手点之一。但这需要后续展开针对该场馆的专项改造调研才能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