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项关系中感受“逻辑的力量”
2022-03-15胡锦珠
胡锦珠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引入了逻辑知识,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的选项之间可能有“潜藏的逻辑”。我们在培养学生借助语文专业知识判断正误的同时,如果能引导他们借助“逻辑的力量”,的确能帮他们“更好地辨识信息”,“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对学生而言,这既有利于逻辑知识的学习,感受“逻辑的力量”,也有利于逻辑知识的运用,还能提高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培养更全面的素质。
关键词:文学类阅读;选项特点;逻辑关系;逻辑力量;解题能力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引入了逻辑知识,主题叫“逻辑的力量”,认为“懂一点儿逻辑,可以更好地辨识信息”,可以“使思维更缜密”,可以“合理思考,由已知探寻未知”。
的确,我们的学生若能“懂一点儿逻辑”,那可以称得上学习的“及时雨”。语文的学习以及语文试题的解答,多数情况下是需要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的。但不可否认,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专业知识,但有一定的逻辑知识,也是可以解答的——当然,两者能够结合自然是“善莫大焉”。这里,我想谈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解答“偏方”,启发教师带领学生从选项关系中感受“逻辑的力量”。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的特点及体现的逻辑关系
文学体裁主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目前的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新高考卷,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是小说(或散文、散文化小说)和诗歌,选择题的选项在设置时往往嵌入理论知识,比如常见的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等。在实际检测中,学生的得分率较低。窃以为,这固然是由于运用语文专业知识或者相关文体专业知识进行阅读理解与欣赏的能力欠缺,也是缺乏视野、不懂基本的逻辑知识所致。
诗歌的读懂与否是相对的,我们所谓的“读懂”是就解题而言的,其实在解题正确之外还有很广阔的理解空间。因此,教师要在尽力培养学生真正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运用逻辑知识,借助逻辑知识来辨识选项里信息的正误,借助逻辑知识来探寻自己有限知识之外的“未知”“新知”。能一项项凭能力判断的,就凭能力逐项判断;不能凭能力判断的,就借助逻辑,把选项结合起来,从选项的关系中判断正误。这就是我所说的“偏方”。
高考语文卷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在选项设置上也涉及逻辑知识,如强加因果、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或主语)等,但这些选项的判断往往是一对一的、单项的,彼此之间很少提示、关联。而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选项,是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解说,或许是主旨聚焦的原因,彼此之间多存在一定的联系,隐藏着提示、关联,如果仔细观察、比较,能在关联中“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问题就好解决了。
理论上,四项全懂,都能理解、判断,从而顺畅地答题,自然最好。但实际上很少有学生能做到,多数在一两项上模棱两可、犹豫徘徊。这就可以借助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逻辑规律来使用排除法——(1)三项能懂,一项不懂。肯定能做对,但能力要求如四项全懂一样,太高。(2)两项能懂,两项不懂——还是难以选择。(3)一项能懂,三项不懂——一般难做对,除非刚好能懂的一项正好对应题干要求:要求选正确的一项,刚好能判断它正确;要求选错误的一项,刚好能判断它错误。
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借助“偏方”,学生就可以使一些“巧劲”,应对以上三种情况。比如:(1)三项“抱团”,互相关联,互相支撑,自成系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一项“特立独行”,是游离的,是孤立的,这特殊的一项往往就是答案。(2)两项中有词语在说法上相对或相反,彼此矛盾,其中一项必为答案;有两项是互相支撑的,则答案必在其他两项。然后看余下两项中的某项是支持前面两项中哪一选项的。比如,A、B项矛盾,而C项间接支持A项,那么B项为答案;A、B项互相支撑,而C项与A项(或B项)间接相关,则D项为答案。如果“间接”關系不明显,那么就只能依靠“硬实力”,调动语文专业知识,仔细阅读文本推敲了。(3)有些选项本身就自相矛盾,具有“语病”,必为“错误的一项”。
二、阅读解答示例
(一)关于诗歌
比如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Ⅲ卷古代诗歌阅读中的选择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观察四项,A项说“意趣盎然”“美丽”,C项说“和谐”,D项说“愉悦”,三者互相关联,基本一致,可见,诗歌抒发的是快乐的情感这个“思考点”是不会错的;而B项是孤立的、游离的,可能就是“不正确的一项”。 当然,调动“硬实力”来认真阅读B项并与原文比较,“蜿蜒起伏”是弯曲延伸、高低不平的样子,这里形容“如线”的“田埂”不当,也能确定答案为B项。
再看一例:
水调歌头·与李长源①游龙门
元好问
滩声荡高壁,秋气静云林。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②,今日春风马耳③,因见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④侵。
问龙门,何所似,似山阴。平生梦想佳处,留眼更登临。我有一卮芳酒,唤取山花山鸟,伴我醉时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注】①李长源:元好问“平生三知己”之一,有才学大志,然“跌宕不羁……以是多为人所恶”。②神光牛背:晋人王衍为族人所辱,不以为意,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盖自谓风神英俊,不至与人计较。③春风马耳:出自李白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喻对外界议论漠然无所动心。④二毛:斑白的头发。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善于以雄杰之笔,写阔大气象。首先摄入其笔底的,是“滩声”之壮,“云林”之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B. 作者与朋友同游龙门时“回头洛阳城阙”,和辛弃疾“西北望长安”意味相似,都表现了心怀故国的深沉情怀。
C. 下片以问开端,总写龙门美景丰富多彩,既补充了词人笔下的画面,回应了上片首二句,又使词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D. 这首词词句清丽自然,意蕴又古朴浑雅,通篇几乎不见雕琢痕迹,用平易晓畅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真切的情感。
A项说“相映成趣”,B项讲“深沉情怀”,C项谈“美景丰富多彩”,D项言“清丽自然”“深挚真切”。比较一下后发现,B项很另类,悲的色彩明显。因此,可以判断B项错误。或者,捕捉B、D两项的不同,B项中“深沉情怀”与D项“清丽自然”矛盾。而A项的词语“相映成趣”又与D项相支撑,A、D项“抱团”,错的只能是B项。若运用理解的“硬实力”来看,词中“回头洛阳城阙,尘土一何深”,是与前两句洁净美丽的龙门景色形成对照,有对“洛阳城阙”的否定、厌弃与远离,而不是“心怀故国”;而“西北望长安”的下一句是“可怜无数山”,“可怜”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和报国无门之愤,意味是不同的。
(二)关于小说
先来看看源自李娟的作品《阿玛克家的小儿子》的选择题(原文省略):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门见山,写道“阿玛克家的小儿子特别坏”,既点明标题,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引发了读者对下文的阅读兴趣。
B. “我”称阿玛克家的小儿子“死小孩”,是因为他对“我”做的恶作剧让“我”很气愤,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亲密的体现。
C. “又”有一个年轻人离开了,而“我”还在这里,暗示了作者对年轻人离开乡村的失落及自己坚守的执着,意蕴丰富且深长。
D. 他把他妈妈做的食物摆了一桌子,还专门从糖碟里拣了一颗给“我”,是看在“我”来交房租的份上,而不是对“我”有了善意。
观察一下题目的四个选项。B项说“也是亲密的体现”,D项讲“不是对‘我’有了善意”,就是不亲密了。很明显,B项与D项矛盾,其中必有一个是“不正确的”。A、C项又没有直接支持B项与D项中的哪一个,只好“回归文本”,找相关语句来解决。文本中与D项对应的文字是:
每个月的那一天,我妈就让我去交房租。那时候他总是早早地就把登记的小本子翻出来了,摆在炕上的小茶几上,和我老老实实地一起坐着喝茶,等他爸爸来收钱。只有这时候,这小孩才能对我好一点,他把他妈妈做的包尔萨克、江米条呀什么什么的摆了一桌子。还专门从糖碟子里拣了一颗给我。我“嘎嘶嘎喘”地嚼掉,说:“不好吃。”
他连忙又另拣了一颗给我。
从这些文字看,这个“死小孩”还是很有善意的,先是“摆了一桌子”,后是“专门……拣”,然后是“连忙又另拣”。这些细节,不是一个孩子没有善意时能装出的。那么B项就是对的,D项是错的。
第二例,李娟的《拔草》,选择题如下: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叙事时使用第一人称,不仅使文章所写拔草捡草的事情真实可信,而且给人一种亲切、可读的感觉。
B. 本文笔调清新活泼,率真质朴,善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的虽是平凡生活的点滴,但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
C. 作者在结构文章时,以拔草为主线,脉络清晰,虽偶尔岔开话题,叙述其他事件,但仍形散神聚,结构紧密。
D. 本文是叙事性抒情,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作者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之情,但也流露出因生活艰辛而生的懊恼苦闷。
观察四项,B项中“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充满着纯净与温暖”与D项“流露出因生活艰辛而生的懊恼苦闷”矛盾,而A项中“亲切、可读”从关联上看是支撑B项的,与B项是一致的;故D项是“不正确的”。同时,回归文本,结合文本理解的话,从文章的层次看,捡草遇狗,拔草吹风,喂饲鸡鸭等,都充满着幸福感,应是艰辛中的乐观。
三、关键点解说
如果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和学生一起“下水”解题,经过多次的练习后,就能发现,即使有时不读文本或对文本不甚理解,但只要带着基本的逻辑知识来观察选项,也可以解题。但前提是,必须要有开阔的视野,去发现选项之间的联系。
所谓的“逻辑的力量”,所谓的“巧劲”,就是不用惯常的单项思考,不是“单打独斗”地一项一项去分析、判断对错,而是四项综合起来看、联系起来看、对照起来看,在综合研判中发现漏洞,找到“破绽”,从而“四两拨千斤”,轻松判断。
可以发现,这种解法基本摆脱了文本,或者说减少了对文本的依赖,不必每项对照文本,分析、搜寻其中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学生读不懂小说(或散文)、诗歌的短处。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去发现选项有没有这种可利用的逻辑关系呢?
首先,指导学生熟悉逻辑关系的推断。像文本阅读一样,启发學生对选项的观察也需要经历“局部—整体—局部”的过程。就是先逐项阅读,标画每个选项的关键点、思考点——多为谓、定、状、补的成分和关联词;然后综合比照四项所有标画的关键点、思考点,整体上看标画的信息哪些相关联,哪些相排斥,或者说看它们之间的意义是相承、相属、相并,还是相对;如果是前三种,则基本是“抱团”;如果是后一种,则要小心,选项可能从中产生——尽管诗歌有复杂情感的共存和对比衬托。熟练之后,可以快速找到“意义相对”的两项,最后局部精读,从其他项或文本中找旁证,自然准确地筛选出答案。
其次,可以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训练。练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先不看文本,直接针对文学类文本选择题的选项,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来分类、排除、判断。然后,通过正常阅读来寻找答案,比较二者的快捷与准确性。
全国卷的文学类阅读包括第7—第9题和古代诗歌阅读的第14、第15题,新高考卷的文学类阅读包括“现代文阅读二”和古代诗歌阅读,设置的选择题的选项一般有语意理解、景物理解、技巧判断、情感分析、主旨把握、语言品味、形象赏析等几个角度,它们统一在文章的情、旨之下,彼此之间很容易交叉、关联。
但与现代文题相比较,这种“偏方”对古诗题更实用,更有“用武之地”。可能现代文是小说或散文,篇幅长,命题的点多而分散,不易交叉;古诗多是律诗或词,文本短小精悍,命题的点少而密集,设置四个毫不相干的选项难度大,选项之间更容易出现适用这种方法的特点:两项矛盾必选其一;两项相关、相印证必选其他;三项同向而一项反向,则选“反向项”。
四、结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偏方”不是普适的,属于特定情况下的“旁门左道”。这种选项的设置在平时的省、市、县的模考中出现的概率较高,选项的逻辑关系可能不算“隐蔽”;而在正规的高考题中却可能不多见——出现选项交叉、提示,不是有意降低难度,就是命题事故。
但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大局观与语境意识,开阔视野——语文视野越开阔,就越觉得题目容易;并能提高学生对信息分类处理、判断的能力,更好地发挥选择题“助解”文本阅读,并“提示”主观题作答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逻辑的力量”,理解逻辑知识,更好地掌握、运用逻辑知识。
无论是平时的语文教学,还是高考备考,教师当然首先要培养学生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硬功夫、真功夫,尽量读懂文本。但有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何况“懂”本身就似“无底洞”,若能在训练硬功夫、真功夫的同时,借助逻辑教以“偏方”,配些“旁门左道”“雕虫小技”,使答题时能“双轮驱动”,或许能培养学生更全面的素质。
【编后语】 “偏方”原为中药学的专业术语,是指民间流传的对某些疾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方剂。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解题中,借助逻辑知识来辨识信息,就是一种解题的“偏方”。适当使用“偏方”,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定是有益的。事实上,有经验的教师也都有指导学生解题的“偏方”。而真正有效的“偏方”,必然是有“病理”支撑的。研究解题“偏方”的学理,让其成为“正方”,期待大家的思考与探索。
368650058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