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条英雄大道连着金达莱盛开的地方(外一篇)

2022-03-15田霞

神剑 2022年1期
关键词:蓬莱胶东抗日

田霞

越过长达四五个月的寒冬,冰雪渐渐消融,春天就要来临的时候,四月的朝鲜积雪刚刚融化,虽是早春,满山遍野都是娇艳的红色,那就是盛开的金达莱 。

金达莱是先开花后展叶,花开的时候叶子还没有长出,紫红色的花冠十分娇艳,明亮耀眼,惹人喜爱。它在严冬里孕育花苞,早春吐蕾开花,顶雪怒放,报告着春天来到的消息。朝鲜人民将金达莱看成是春天的使者,坚贞、美好、吉祥、幸福的象征,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将它选为国花。

“……在金达莱盛开的地方,山和水都像是画中一样,每当那燕归来,冬雪消融,火红的花就开遍原野山岗;每当暖风吹过那五月稻田,所有的梦境里是一片金黄。阿里郎,阿里郎,那就是金达莱盛开的地方……”每当听到这首《金达莱盛开的地方》,都有一种特别的美好漫在心中,也有一份遥远的伤感和怀念从记忆深处涌在心头。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感念长眠在异国他乡的197653名中华好儿女,我们的前辈和英雄;感怀我们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美丽的金达莱开放在原野大地,更珍藏在中国人民心中。

四季更迭,时光匆匆,70年春与秋。

此时,深秋的北京,天空澄澈,高远深邃。

在空军成立71周年之际,空军航空博物馆,一列列军人来了,一列列高校大学生来了,一列列少先队来了。

拜谒英雄,致敬前辈。珍爱幸福与和平。

回望昨天,人民空军在党的指引下顽强起飞,在烽火岁月中成长,从马拉飞机到鹰击长空。

人民空军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发展壮大,为解放沿海岛屿、捍卫人民政权、保卫祖国领空,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完成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建立了不朽功勋。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军发扬“空中拼刺刀”精神,同世界头号空中强敌进行殊死搏斗,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赵宝桐、王海、孙生禄、张积慧、刘玉堤等战斗英雄的事迹,激励和教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空军航空博物馆英雄大道主题雕塑群,在蓝天白云下,巍然耸立,透着古铜色的光芒。写有这样的简介:英雄大道雕塑区是连接空军英雄历史与胜利未来的精神主线,全长180米、宽24米,中间是以“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为开端的11组铸铜雕塑。雕塑以典型英雄群体为原型,反映百年航空史和空军71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空军精神和优良作风。

在第四组空中铁拳雕塑前,驻足的人格外多,有将军有士兵,有老人有青年也有小学生。此组雕塑,以当时典型的米格-15战机为背景,塑造了准备升空的飞行员、机务人员和瞭望蓝天、自信英武的飞行员英雄群体形象,反映创造辉煌战绩,在战斗中锤炼、凝结而成的空中铁拳精神。这条英雄大道连着金达莱盛开的地方。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志愿军空军涌现了一大批战斗英雄。其中,击落敌机五架以上的有赵宝桐、刘玉堤、孙生禄、蒋道平、范万章、韩德彩、鲁珉。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他们成为喷气式飞机时代的中国王牌飞行员。王海带领的空3师9团1大队在抗美援朝作战中,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雕塑前,一位90多岁的老人胸前佩戴着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格外醒目。

纪念章使用紫铜胎镀金、银材质,通径为50毫米。纪念章核心部分为志愿军战士形象和70束光芒,以和平鸽、水纹和中朝两国国旗元素编制的绶带环绕四周,外围采用五星、桂叶和象征五次战役的箭头等元素,组成金达莱花的五瓣造型,象征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寓意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彰显了我国不畏强敌、维护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仰望英雄群雕,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

1951年1月,朝鲜上空,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空军很快就与强敌交锋。平均飞行时间只有200多小时、喷气式战斗机飞行时间仅15小时的中国年轻飞行员,面对的对手是参加过二战、“喝过”成千上万吨航空汽油、飞过数千小时的美国空军“老油条”们。然而,大队长李汉首战即击伤敌机,8天后,李汉又首创了人民空军击落敌机的先河。

1951年12月12日,司令员刘亚楼从前线致电空军党委:“为了鼓励击落敌机的飞行员及机械人员,我认为可以仿效苏联的办法,每击落敌机一架即在击落敌机的我机上涂上一颗红五星”。空军党委同意后很快向部队发出了指示电,并明确每击落一架敌机,即在有战功的飞机上画一个红五星,后演变为击落一架涂一个实心五星、击伤一架涂一个空心五星。从此,“功臣”飞机上有了闪耀的红星。

在航博,陈列着一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功勋飞机。其中涂有一实三虚四颗红星的米格-15飞机,就是抗美援朝空战史上中国军队首次击伤、击落敌机的战斗英雄李汉的飞机。

让美军战机闻风丧胆的王海和他带领的“王海大队”,先后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仅王海一人就击落、击伤敌机9架,全大队人人都立了战功,架架战鹰都喷绘上了代表击落敌机数目的红星,人们赞誉他们是“英雄的王海大队”。王海被评为空军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

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学员刘玉堤,在朝鲜战场上开创了志愿军空军一次空战一人独自击落4架敌机的纪录,成为空军一级战斗英雄……

往事如烟,仿佛就在昨天。多年前采访“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孙生禄妹妹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孙生禄是河北定兴县人,生于1928年,1945年入伍。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奉命赴朝作战,共击落击伤敌机7架。1952年12月3日,在一次空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4岁。那天,我和战友拜訪刚刚给哥哥孙生禄扫墓归来的孙淑华老人。坐在孙淑华老人的书房里,静静地听她讲述和哥哥共度的岁月。

1949年8月,13岁的孙淑华离开寄养的亲戚家只身找哥哥。一路打听,历尽艰辛,终于在北京找到了已是空军飞行学员的哥哥孙生禄。兄妹相逢,悲喜交加。

孙淑华老人脸上荡起一种满足与骄傲,仿佛时光把她带到了那个青春少女时代:“一天晚上,哥哥告诉我,他明天就要去前线准备作战。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为哥哥送行。”“哥哥去前线了,你要服从领导,快快长大。”这是妹妹听到哥哥最后的亲切声音。

孙生禄壮烈牺牲时,远在北京的妹妹还在企盼着哥哥多打胜仗,早日归来。直到1953年1月的一天,值夜班的妹妹正在准备吃晚饭,有人送给她一封信,信中说哥哥已经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妹妹顿时泪如雨下……

老人讲到这里,已是泪光闪闪。一代前辈正芳华,英雄没来得及向亲人告别,没来得及品尝生活的美满,便化作天空一道彩虹,在战火中得到永生。这位被誉为“王牌”飞行员的飞行中队长,24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金达莱盛开的地方!

那是一次赴空降兵部队采访,我走进上甘岭英雄部队,伫立在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在抗美援朝英雄丰碑前,倾听时任指导员讲述上甘岭战役故事。仰望那一幅幅战斗的画面,追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传奇。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在朝鲜上甘岭地区597.9高地,舍身堵枪眼,壮烈牺牲,青春的热血洒在金达莱盛开的地方,那年他只有21岁。

1951年3月20日,黄继光怀着对美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7月1日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黄继光参军后,先在营部当通信员。在工作之余,苦练军事本领,积极向身边的英雄学习,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在攻打“0号”高地时,6连只剩下了几个人,阵地上还有敌人最后一个地堡的7挺机枪交织成一片火网,黄继光挺身而出,被任命为6班班长,带领6连通讯员吴三羊、肖登良去爆破敌堡。

在接敵过程中,两位战友分别牺牲和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并且七处负伤,可敌人残存的机枪仍然猛烈地在射击,使部队进攻受阻。黄继光怒火万丈,为了战斗的胜利,他竭尽全力地爬向碉堡,猛然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壮烈牺牲。

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党和人民永远怀念他。毛主席、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接见了他的妈妈邓芳芝,赞誉她为人民培养了英雄。

黄继光生前没有留下照片,那尊铜像是根据黄继光生前的战友和亲友的回忆,并在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认可后雕刻的。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战士,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黄继光生前所在连一直保留着他的床铺,始终把他作为连队在编的一员;每当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执行重大任务时,都要进行传统教育,并在黄继光铜像前宣誓;黄继光连每天晚点名第一个点“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答“到”,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

青春,热血,军人,使命。

就是这支英雄的部队,刚刚从抗疫一线转战奔忙,又投入抗洪救灾的激流险滩;就是这支部队的官兵,与自己的小家擦肩而过,与妻儿来不及一句问候嘱咐,便集结出发,星夜兼程,只为快一点再快一点,保卫长江保卫武汉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就是英雄的空降兵,新时代军人的誓言。

一位有着数年军龄的“80后”,当他接触并投入弘扬英烈事迹这项事业时,由衷地说,我常常被英雄的故事和经历所感动,发现自己的泪点越来越低。

记得有一次和女兵相互交流,其中有两位“90后”,她们的爸爸都曾是飞行员,其中一位是在备战打仗的训练中牺牲的飞行员的女儿。两个女孩都选择了军营,并在军营里不断挑战训练中的困难,攀登新高度,阳光而自信。

回忆不仅是纪念更是坚定信念和方向。

跨越几代人,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红色基因赓续传承,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美的精神图腾和力量!

红色胶东

这是怎样一幅红色生动的历史画卷:

抗日战争时期,胶东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面对敌人的刺刀毫不动摇,打开粮柜,掩护党的同志,利用村子房屋结构,出入巷道,诱开敌人,帮助党的组织和同志脱险转移;

胶东的老乡,驾着自家的骡子和马,长路飞奔跋涉,把粮食送往根据地,送到抗日的队伍里;

胶东的母亲,收藏起儿女血肉深情,把一次次牵挂担忧埋在心底,送夫携子上战场,义无反顾的是那么勇敢坚韧;

胶东的妇女,用脚力丈量着速度,穿梭在敌人的封锁线,为抗日胜利,把情报及时传递到抗日队伍;

胶东的新媳妇,把嫁妆缝成新军装纳成新布鞋,送到抗日前线去。

胶东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追溯历史,走进胶东。

2019年夏,随采访组一行到安香于家村是一个阳光正好的上午。安香于家村坐落在烟台蓬莱,是胶东的一个普通的渔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却有着无数英雄传奇。

虽是7月,但并不酷热,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沁爽。而更磬心的是,早已在村委会等我们到来的前辈的后代们,虽大多是七八十岁的年龄,个个精神矍铄。老人们思路清晰,那胶东口音声如洪钟。我们倾听着,同时记载录制下这珍贵的回忆和洪亮的胶东味道。

这是一串红色的名字,这是一个红色村庄,是一片红色热土。

座在面前的老人们拿出一页早已用铅笔书写好的漂亮文字,是安香于家村抗日勇士们的名字。

一本书页泛黄的《安香于家村史》,记载着抗战时期,安香于家村这个只有两百多户人家,不足800人的小村庄,其中就有79人参加抗日队伍,妇女达23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在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是年8月,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中共蓬莱县委第一任县委书记于眉,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委派,肩负党的重托,回到家乡,组织领导胶东蓬莱革命斗争。

于眉出生在蓬莱安香于家村一个富裕的大家庭,兄弟5人,姊妹3人,于眉排行老五。抗日战争时期,于眉家中先后有于寄愚等8人参加革命。其中,于眉二哥于仲淑,是蓬莱抗日武装起义发起人之一,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兄弟三人早年先后在北平求学,其中于寄愚(原名于海)后转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积极参加党领导的进步学生运动,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于眉少年时期就读于北京弘达中学,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国家与革命》等进步刊物。后来进入北大攻读教育系,并从事共青团组织的革命工作。因秘密活动暴露,经党组织决定回到家乡蓬莱乡间隐蔽。在这期间,他组织当地小学教师学习时事,宣传抗日救国,同时利用社会关系集资办小学,自兼教员,向学生讲述岳飞、戚继光等英雄奋勇抗敌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家乡人民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思想。

1934年,于眉回到北大就学,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宣传我党关于《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开展北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暑假,于眉为平津学生救亡运动筹集经费,再次回到蓬莱,并积极开展蓬莱知识分子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高潮。于眉参加并参与了这次抗日游行示威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同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即“民先”),并成为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1936年于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于仲淑怀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忱,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活动中,并被推举为蓬萊县教育会和县抗日救国会会长。

与此同时,蓬莱人民纷纷举行游行示威、集会演讲,编演抗日救亡文艺节目,成立抗日救亡团体,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全国的抗日浪潮高涨。于仲淑写信给在北平大学读书的于眉,信中写道:日本鬼子在中国得寸进尺,国民党不但不抵抗,反而同鬼子一个鼻孔出气,不许人民抗日,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我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参加抗日活动。于眉回信说,你对家乡情况熟悉,更便于开展活动,在家乡坚持斗争也很重要。于仲淑考虑到自己曾担任过蓬莱县教育会会长、小学校长等职务,与各方面的接触广泛,具有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方便条件,接受了于眉的建议,随后在蓬莱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于仲淑根据党的指示,团结和组织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忠实执行党的政策的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学生,利用在地方上的威望,积极做好统战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10月,于眉回蓬莱,建议在蓬莱成立统一领导的抗日群众团体。经过反复商讨,决定成立蓬莱县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主要任务是向全县人民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人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保家卫国。抗战服务团下设宣传队、歌咏队、救护队。于仲淑任团长。

随后,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他们搜集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演唱《松花江上》《新的女性》等革命歌曲;积极学习战地救护,广泛开展救护训练活动;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政治常识,组织学生办墙报、推广新文字;学习军事知识,在铁匠铺打大刀,准备抗战武器;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对各区“乡校”武装的抗日宣传,争取各方面人士加入到抗日救亡阵营中来。

在他们的影响下,抗日救亡的热潮四处涌动,遍及全县。不少群众跟小学教师抗战服务团人员学会了几乎所有的抗日歌曲,许多青年在他们的感召下,阅读了《母亲》《铁流》《八月的乡村》等进步书刊,纷纷加入抗战服务团。

1936年暑假,于眉回到蓬莱,向于仲淑等人介绍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活动情况。于眉要求于仲淑在蓬莱建立和发展“民先”组织,并作了具体安排和部署。于眉回北平后,立即介绍于仲淑加入“民先”组织。很快,北平“民先”组织来信,批准在蓬莱建立“民先”县大队部。并迅速展开工作。共产党员、“民先”队员通过多种途径购买反映延安革命斗争的书籍,发给进步青年学习;积极开办夜校,吸收贫苦农民、渔民,教他们识字、学文化。揭露日本侵略的暴行,宣传抗日救亡,号召人们 “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开展武装斗争,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当地传播革命思想。

蓬莱抗日救亡活动蓬勃发展,“民先”组织队伍不断扩大,觉悟的人民,抗战激情空前高涨。

时间追溯到1937年8月,在中共山东省委和胶东特委的领导下,于眉迅速组织恢复了一批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发展了一批新党员,以蓬莱“民先”组织为骨干,建立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蓬莱县抗日服务团”,发动群众投身抗日。

那是一次重要会议。根据党的指示,于眉在安香于家村召开共产党员会议,会议决定,蓬莱县“民先”组织直接受党支部的领导,继续实行半公开化斗争;进一步扩大“民先”组织,宣传发动群众,筹备武装抗日起义。

在党的领导下,蓬莱县抗战服务团组织抗日救国宣传队到各区演出抗日剧目,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同时,抗战服务团还广泛搜集民间枪支,准备武装斗争,并派人到抗战服务团人员讲授游击战术,进行军事演习。男团员四处找铁打大刀,练兵习武,女团员学习扎绷带等战场救护知识,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造了积极条件。

1938年2月3日,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时刻。

中共蓬莱县委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后改为第三军第二路,简称“三军二路”)。于仲淑任大队长,于眉任政委,于寄愚担任参谋长。自此,正式揭开了蓬莱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同年3月 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号角在蓬莱吹响。

于仲淑等带领武装起义部队决定攻打蓬莱城。当时的伪县长见势不妙,打开城门迎接起义部队入城。这是起义部队第一次旗开得胜,军威大振,抗日武装力量得到进一步扩大。

接着,3月18日,“三军二路”第二次攻打蓬莱城。

3月25日,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宣告成立,于仲淑当选为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

這是胶东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各区“乡校”中队纷纷投奔三军二路,自愿接受安排调度。在民族危难之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投身抗日斗争。

在于仲淑的卓越工作下,抗日民主政府克服重重困难,巩固了蓬莱抗日根据地,保证了人民武装部队的供给和发展,为迎来抗日根据地抗战的黄金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9月18日,山东抗日队伍实行统一整编,三军二路被编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

1939年,于眉在胶东地区当选为山东省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之后随同徐向前、张经武领导的山东代表团,从山东辗转到延安。

于仲淑继续在家乡组织领导抗日武装。于寄愚先后到胶东《大众报》、山东《大众日报》社担任社长和总编辑,从事党的舆论宣传工作。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扫荡”频繁,并实行经济封锁,斗争相当残酷。胶东蓬莱抗日军需供应很困难,战士的被服用布难以供应。于仲淑带领妇救会的工作人员,发动妇女,共同纺纱织布,生产自给。解决了部队的被服供应问题,对打破敌人的封锁、解决军需民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胶东人民抗日热潮激荡澎湃,势不可挡。

1945年,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胶东解放。

再次走进烟台革命纪念馆,伫立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篇章,久久凝望。

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迎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

父辈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精神永远没有离开我们,并激励着我们世世代代前行。86岁的于眉之子如是说。

倏然懂得,那追忆里是一份怀念,一份骄傲,更是一种世世代代的红色赓续与继承。就像那不变的胶东口音,别致而独特!

时光不停留,岁月的年轮穿越时空。

蓦然发现,鲜艳的党旗雕塑闪亮在蓬莱安香于家村,永恒飘扬在胶东大地上。

此刻,胶东正是初夏。清澈宽广的大海啊,拥揽着这片红色的土地,也守候着祖国的疆域和绵延美丽的海岸线。

3726500338298

猜你喜欢

蓬莱胶东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蓬莱小面有性格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过大梅沙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老妻
你不知道的蓬莱书法那些事儿
观水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