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读后感
2022-03-15梁雪
梁雪
文题速递
就你读过的某部书籍或某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可以针对这部书籍、这篇文章的整体或其中某一个章节、片段来写。选定之后,重读一遍,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原文时,要仔细核对,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力求新颖,并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来谈,但不能脱离原作、原文任意发挥。
写作指津
1.区分什么是“读”,什么是“感”。
读了某部书籍或某篇文章后,触动你的可能是其中某个意味深长的语句、某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可能是某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某种特别的装帧设计。“读”在读后感中的形式主要有:(1)准确引用原文句段;(2)概述书籍内容、要点;(3)生动描绘书中打动你的画面、场景。“感”是阅读后的浮想联翩,是对所读内容的思考提炼,是作者、书中人物与读者情感的激荡交汇。呈现在读后感中,不仅是触发的“感点”,还包括围绕“感点”进行的形象生动的譬喻、鞭辟入里的论述等。
2.厘清“读”和“感”的关系。
(1)“读”在先,“感”在后;“读”是源,“感”是流。“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之后思维的延伸。
(2)“读”是由头,“感”是重点。在读后感中,“感”的篇幅应多于“读”,也就是说有关“读”的内容简要表述即可,写作重点应放在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上。
(3)读后感中,“读”和“感”不能各成一派,而要水乳交融。“读”的引用、概述、描绘,都是为了引出“感点”,为之铺垫。与“感点”无关的内容一概不写或点到为止。写“感”时,要围绕主要“感点”,并时时回扣、呼应前面“读”的内容。
3.读后感最常见的结构框架是“引—议—联—结”。
“引”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述作品原文。“议”是对所“引”材料的分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挖掘材料的深意,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主要感受或观点。“联”是紧扣“感点”,联系个人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和社会现实,由此及彼,拓展发散,让感悟更有深度。“结”是总结全文,可呼应所“读”,可提出号召,可强调感点,可升华主题。
4.写读后感要避免的误区。
(1)“读”的内容过多,“读”和“感”的比例不协调;(2)“感点”多而杂,结果没有一个点讲“透”;(3)“读”与“感”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联,“读”不能自然地引发“感”,或“感”与前面的“读”脱节;(4)谈“感”思路打不开,引发的“感”只是就事论事,浮在表面。
习作展示一
无言的痛苦
——读《稻草人》有感
◎郑思佳
《稻草人》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创作的一则童话,其中隐含了很多人生道理。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我想,这则童话将会影响我一生。
一个老太太的稻田里立着一个稻草人,它想帮着老太太驱赶害虫,可是它不能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稻穗被虫子吃光;它看见河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渔妇和她的儿子,儿子得了病,一直叫喊着要喝水,可渔妇为了获取明天的食物,必须在河里捕鱼,于是没顾上给他喝水;一条被渔妇捕上来的鲫鱼恳求稻草人救它,可是稻草人动不了,鲫鱼误认为稻草人狠心……这些情节都让我难受,尤其当我看到那位老妇人的麦子被啃得精光时,心中更是泛起一阵酸楚。这些麦子都是老妇人一棵一棵亲手种植的,却被害虫毫不费力地偷吃了,而且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我似乎可以看见老人花白的头发和脸上两行混浊的眼泪。
如果说老妇人的遭遇是悲惨的,那么稻草人的遭遇则更为可悲。它看到了世间的悲哀,却无能为力,它说不出任何话,也帮不上任何忙。它用尽全力挥舞扇子也赶不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它的努力起不到任何作用。它的心里有急,有怨,有恨,有愧。也许,最后它倒在田野里,就是因为再也不忍心看到人们受苦了吧。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中满是压抑,我很久也无法从悲伤中走出来。我想到了许许多多正在遭受灾难的人,想到了一个个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的生命……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到一个像我一样的稻草人正无助地站在灾难的另一边,默默地流着眼泪……
上帝给了稻草人一颗怜悯众生的心,却没有赐予它足够的能力,它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在眼前上演,却只能默默地承担那份无言的痛苦。与稻草人相比,我们有血有肉,能跑能跳,难道不是更应该多去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吗?
(山西太原市万柏林区第三中学)
点评
从“读”的角度来看,小作者简要概述了《稻草人》中的典型情节:害虫偷吃老妇人的稻穗,渔妇的孩子被病痛折磨着,鱼生命垂危时向稻草人求救。这些情节让读者对《稻草人》这篇文章有了大致了解。
从“感”的角度来看,小作者真情流露,写出了自己的压抑与悲伤,此时的小作者正如同故事中的稻草人,眼看着苦难发生却无能为力。这篇读后感整体思路清晰,但如果能把思考和见解再深挖一下就更好了。
习作展示二
读《你多么勇敢》有感
◎张严幻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寒假。离校前,老师将一份“推荐阅读书目”发给了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买下了其中推荐的一本书——《你多么勇敢》。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叛逆少年“木桶”在得知父母的工作地云南发生地震后,毅然踏上了寻亲之路,最后终于与父母团聚的故事。书中的语言生动有趣,作者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塑造了一位位有个性的人物,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当看到“木桶”得知父母可能出事这一情节时,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当读到“木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圆时,我也打心底为他们高兴……闭上双眼,板凳、老那、阿灰……每一个角色都历历在目,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着我。
地震是一种极其可怕的自然灾害,但有时在绝境中,我们更能看到生命的伟力。“木桶”的父母在地震中不幸跌落山崖,可他们却靠着箩筐里为数不多的食物,顽强地撑了几十天。在我们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难道他们是靠着“主角光环”幸存下来的吗?我想不是。他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活下来的。“木桶”的父母刚跌落山崖时,发现山谷里没有往上走的路,绝望的气息充斥在空气里。但他们没有选择放弃,因为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后来,他们终于得到了老那一行人的帮助,顺利与儿子团聚。他们身上那种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所敬佩的。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也曾真切地体会过坚持的重要性。我五歲时开始学习钢琴,老师说我有天分,只要好好练,之后一定能有一番成就。可上了小学后,练琴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我对钢琴也生疏起来,越生疏就越觉得自己弹得难听,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只好放弃。现在,每当看到身边的同学坐在钢琴前,双手在黑白琴键上来回跳舞时,我心底就会泛起一丝后悔与苦涩。如果当初能多挤出一点时间来练琴,现在说不定我也可以……可是我放弃了,现在我想要完整地演奏一首曲子简直是天方夜谭了。虽然学钢琴半途而废,但好在我对唱歌的兴趣非常浓厚。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在学校举办的歌唱比赛中拿到了一等奖!
能在寒假认识《你多么勇敢》这位“朋友”,我感到十分幸运。因为它不仅充实了我的假期生活,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唯有坚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云南盐津县上海新纪元实验学校初二·1班,指导老师:严登胜)
我来点评
这篇读后感从“读”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感”的角度来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可以提高的地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0350033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