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的影响与策略

2022-03-14郑小卓史静敏周嘉仪傅娜芳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8期
关键词:儿童素养情感

郑小卓 史静敏 周嘉仪 傅娜芳

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精神瑰宝。其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展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底蕴和浓郁的民族气质。据2022年中国留守儿童的研究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未满十六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有902万人,而农村留守儿童艺术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现状问题亟待解决。本小组主要以寿宁县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非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的影响,形成相应的有效策略。

如今儿童艺术素养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重视,因其能够促进儿童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艺术活动恰恰能缓解他们的封闭与孤独感,促进他们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和谐人格的构建[1]。

1 非遗文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的影响

1.1 非遗文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素养的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2]。农村艺术教育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接触艺术的渠道匮乏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儿童艺术素养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呈现整体偏低的特征。通过非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中,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孩子们在兴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从而走进非遗、认识非遗、热爱非遗,学习非遗,让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当孩子受到非遗歌曲熏陶时,他能亲身感受、体验并理解其优美、崇高的情感特征,同时在节奏的变化中激发内在的创造潜能。非遗音乐能够促进幼儿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在音乐的熏陶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儿童的艺术素养得到较好的提升和发展,在具有中国特色、乡土风情的非遺音乐熏陶下,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也得以建立。

1.2 非遗文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情绪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类个体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个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在儿童入学后,接触的社会活动形式越多,心智不断发育,情绪与情感不断发生变化,但仍然存在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不够,情绪与情感变化快、容易冲动、外显性强、爆发快等,并且情绪的可控性不强。而适当的亲子沟通能够帮助协调这些不平衡,而农村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亲子沟通变得困难,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内心缺乏安全感,容易变得孤僻、易怒、攻击性强,情绪与情感不稳定。而寿宁县非遗文化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它所蕴含的中华经典艺术具有陶冶情操,铸造灵魂,帮助儿童形成健康世界价值观的同时能够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儿童能够构建较稳定的心理机制,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

1.3 非遗文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

随着生长发育,人格的成分不断发生变化,在与环境的作用中,儿童在认知、情感、语言、社会交往等领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留守儿童在儿童期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帮助他们建构和谐完整的人格也势在必行,由于缺少良好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水平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加剧消极的人格特征的形成,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对人际关系焦虑、有孤独倾向、冲动倾向、攻击倾向。而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留守儿童在接触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寓教于乐,通过多感官体验,感受寿宁县非遗文化带来的乐趣,对儿童人格特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调节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对留守儿童人格特质的发展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

1.4 非遗文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开发和培养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缺乏情感认知培养的明确目标和体系,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孤独感和缺乏安全感等现象。而美术鉴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人只有在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感性的人只有通过审美状态才能进入道德状态,成为理性的人;只有在审美状态中的人才能摆脱任何限制,使失落的人性得以复归[3]。进行非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具备审美眼光和美术能力,更是在于培养具有乐观、自信、敏锐、健康的态度和富于创造力的儿童美术鉴赏活动满足留守儿童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4]。在向留守儿童开展非遗课程时,通过引导儿童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非遗艺术作品,他们逐渐形成和发展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 非遗文化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

2.1 注重阶段性培养,发展儿童艺术思维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念,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根据四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儿童成长规律,对儿童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关培养策略,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借助非遗文化,积极设置趣味性强的实践活动,将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发展其艺术思维打下基础。可以运用跨学科理论,创设针对性强、趣味性浓的非遗活动,如实践队员将物理知识与“寿宁非遗之廊桥文化”相结合,与低年级的孩子们共同搭建小型廊桥。通过理论科普、模型制作、成果检验三个过程,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将形态化的物体或概念可视化、具体化即,培养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儿童艺术素养,激发其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

对处于高年级的儿童来说,则更需要重视形式运算上艺术思维的发展。利用非遗文化,引导高段儿童把艺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5]。如在《将进酒》诗歌课上,除了通读生字词,反复朗诵,还要去理解诗词背后的美学价值、思想情感,促进儿童艺术思维的具象与抽象共同发展。

2.2 营造和谐美育氛围,提升儿童鉴赏能力

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无法与城市持平,在艺术教育方面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与他人进行美术交流的途径,这对留守儿童心理层面具有积极导向。让学生在提升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促进农村儿童之间的交际沟通能力,为农村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美术鉴赏教育借助艺术教育的独特表达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提升儿童鉴赏能力。非遗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对美进行创造,学习一些简单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等和美术有关技能。非遗作品色彩协调,形象生动,富有线条美以及艺术特有的张力。有助于锻炼视觉,又能够开发留守儿童观察力和艺术想象能力,整体上提升儿童对美的鉴赏能力。

2.3 培养审美情趣,为学生提供多元兴趣的窗口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对审美教育内容、方式、条件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推动审美教育的新时代发展。美育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 “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6]。

美术鉴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以及培养审美情趣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缺乏情感认知培养的明确目标和体系,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孤独感和缺乏安全感等现象。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儿童由喜欢而接受,由兴趣而主动参与、深度体验,体现了艺术教育中教与学的典型特点。进行非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美术能力,更是在于培养具有乐观、自信、敏锐、健康的态度和富于创造力的儿童美术鉴赏活动满足留守儿童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提升儿童内在的美育素养为其打开多元兴趣的窗口,促进个体素养的提升。非遗文化的艺术教育在提升对于美的感受的同时,也能让儿童从中获取兴趣的灵感。当儿童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升时,其兴趣面也会变得宽广,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兴趣爱好的热情。艺术教育培养美育素养,不是空洞的、概念的,而是通过审美感受力和艺术表达力以及培养多元兴趣的育人过程实现。

2.4 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启迪儿童思维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力,而且艺术教育能够带来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应用价值、鉴赏美的价值等。别林斯基有言:“艺术教育最能够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逻辑思维和艺术思维的有机结合,能最大的开发人类的大脑。”儿童能够从艺术教育中获得多元能力的提升,启迪其思维,并激发其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农村教学环境。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文艺修养、由创造和自我实现的人[7]。有别于一般的学校的学科教育,艺术教育的形式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提供多样模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领域中获取多元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思维的拓展,艺术教育的融入让教育的价值能够更好地彰显。

3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寿宁县城的发展离不开整体居民艺术素养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在国家经济稳定并发展迅速的当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特殊的社会群体, 艺术教育是促进儿童终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的艺术素养教育问题主要聚焦在家长观念、学校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这三方面。在未来,家长和学校应更加重视艺术的培养,塑造健康的艺术素养更能促进学科等教育的进步。学校应以基础课程为原点,创造性地建设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群。政府应更加注重艺术素养设备和教育资源的投入,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农村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的促进发展仍需要不断探索,希望在未来能够实现留守儿童艺术素养教育课程全面进入课堂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化。面对这场严峻的拉锯战,需要各方面更多的耐心和思考,不断促进艺术素养教育的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引用

[1] 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1(1):135-140.

[2] 曾志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34):175-176.

[3] 陈思月.论艺术素质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1.

[4] 严守前.巧用表达性绘画艺术 促进留守儿童语言发展[J].内江科技,2019,40(03):144+74.

[5] 曹耀芬.河北省城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大舞台,2012(2):42-44.

[6] 杨文超.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关系研究[J].艺术评鉴,2022 (16):162-165.

[7] 刘跃兵.艺术教育的三个层面[J].教育藝术,2021(2):40-41.

作者简介:郑小卓(2002—),女,福建漳州人,本科,就读于集美大学;史静敏(2003—),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就读于集美大学;周嘉仪(2003—),女,福建南平人,本科,就读于集美大学;傅娜芳(2002—),女,福建泉州人,本科,就读于集美大学。

猜你喜欢

儿童素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