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2-03-14陈可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8期
关键词:创新性创造性中华

在新时期的趋势下,为了尽快落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大家应当致力于创造性的转换与创新性的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在创新与创造流程中应当紧跟马克思主义思想,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发展思想,侧重文化发展的规律特性,持续改革,杜绝忽视群众在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继承性价值与创造性发展的关键价值,致力于传播传统优秀文化,提高群众对国家的认可感以及对文化的自豪感。此外,身为文化工作者也应当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中国梦实现的价值与作用,致力于探讨改革创新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去。

通过探讨群众与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理念创新与建设路径,在这环节中实际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被不断证实是可行的。在这一发展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不仅仅依靠实践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改革发展中的价值以及作用,同时也直接表明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与重要性。在新时期如何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呢?这就必须将其融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尽可能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与创新性进步,这也直接表明了我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全新考验以及难题。

1 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在继承与优化环节中不断落实自我完善,并且也彰显了我国文化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成果。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共同思想,将全部的优秀文化凝结为一体。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民族精神

从《重建文化自信是中国发展的核心力量》这一内容中体现了作者范鸿达先生的中东旅游的体验与感触,在这一文章之中,范先生参观了世界各个区域宗教气息浓厚的区域。在观察的环节中,上述群众对民族归属感与民族的认可程度也是十分显著的,从中能够认识到,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是目前社会大部分群众所认同的。

我国民族文化已经历经了五千年之久,群众对精神文明的构建更加关注,并且将其融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中,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是现今群众的精神结晶,对群众的信仰塑造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在构建小康这一道路上,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正在体现自身的价值,只有持续提高优秀文化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够对现今人民精神的塑就与信仰有引导价值[1]。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理论的根基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能够高度契合,这也证实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契合程度,也满足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所需。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中,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优秀文化均囊括多样化的人文思想与道德素养。在我國传统优秀文化内也直观表现了群众发展始终离不开文化对精神的作用,同时也满足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核心所在。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工作着手,可以认识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是有直观联系的,传统优秀文化展现了文化的内涵与底蕴,并且促进着时代的进步,为全新的社会沟通、舆论构架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只有不断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才能够与现代文化发展一同进步,给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帮助与支持[2]。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爱国情感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囊括了政治、文化、经济、历史等各种思想,这同样是传统优秀文化为民族特征打下的烙印。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有可能背井离乡,远渡海外,但我们的血液与文化记忆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比如小时候的歌谣、文物、乡音,均能够使得大家在异国他乡体验到家乡的温暖,这是传统优秀文化所具备的价值与作用。要不断提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对即将消失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对优秀文化足够重视,也可以在无形之中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这同样是国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类自信。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2.1 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

传统优秀文化在培养群众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构成理论知识构架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每一个时代均具备本身的文化特征,体现了同一阶段的文化特征,体现了时代的价值。只有从源头上侧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创造,才能够给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健全打下扎实的根基,这证实了传统文化与现今的价值观念是吻合的,单单开展文字的搬运而不进行创新与发展,不利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3]。

2.2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价值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流传环节中,重点是以中央到地方、专业到大众,这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这直接证实了传统文化在持续的开展和加强,也可以直观展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思考。在落实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改革中,证实其可以有效突出现今各类实际问题,进而表现出传统文化的特殊内涵。传统优秀文化在发展环节中并不仅仅是单一的课本模式传输,应该与时代发展趋势相融合,形成合力,形成隶属于新时期的文化风貌,促进我国文化持续向前发展。

2.3 侧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过程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互联网平台中不断涌现相应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视频,促使现今文化体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自媒体迅速发展态势下,少数传统文化研究的职工通过平台将自身的探究收获采用视频、音频的方式进行宣传,这也是传统优秀文化最佳的宣传方式。文化行业的发展与资本的支持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一新阶段传统文化创造性与创新性发展将迎来一个发展机会。可是,在具体的文化宣传环节中,不缺少激进的功利心观点,这一文化观点内容繁琐,毫无疑问会给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重点是在信息化时期下,各类信息繁琐,群众无法判断信息的真实性[4]。

3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1 加强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制度支持

文化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时代的进步。现今,优秀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只有落实好思想构建,才能够促进文化发展,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从某一层面而言,传统优秀文化中有丰富的参考资源,例如教导群众的为人处世,教导群众养成正确的三观,通过文化贯彻教化目标。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找寻高水平的文化内涵,贯彻人文素质的构成,将上述有价值的思想融入到教育理念中,与现代的艺术内容互相结合,促进艺术的进步。依靠采用多样化的艺术模式到文艺创造工作环节中,从中获得发展,找出灵感,通过高质量的文化来推动文艺工作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给相关的创造性发展贯彻好指导工作,也可以从优秀文化中组织传统节日的复兴工作,不断完善与丰富节日文化的文化底蕴,改革文化宣传的方式,提升群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与归属,刺激出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提高群众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持,这同样是探究传统文化发展的科学途径。

3.2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发展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是促进文化持续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给大家提供了文化继承与创造创新的支持。近几年来,我们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尽可能在促进“两创”中落实新作为。使得传统优秀文化“新”起来,在探究中彰显“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侧重控制精髓“守住神”,体现符合时代发展所必须的新底蕴、新作用。例如“孝道”这一传统优秀素养,不仅仅富含了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观念,也囊括了封建愚昧等不良思想,应当落实相关的创造性转换发展,使得其能够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润滑剂。近些年来,我国开展了古籍整理工作、“儒学大家”计划,建设了全球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尽量建设富含吸引力的儒学探讨基地,谋求在全球儒学探讨中能够占据主要地位。

3.3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优秀文化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表明:“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基是建立在五千余年文化继承前提下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加基础、全面、深厚的自信,是更加基础、深沉、持久的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沉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处的精神诉求,代表着我国民族特殊的精神标记,为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关键论述,深刻表明了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与作用、现实基础、丰富内涵与时代作用[5]。

3.4 创新优秀文化的转化和发展途径

中華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化首先要认可群众在历史文化创造者的地位,并且也要认可群众在长时间中所创造的文化价值。群众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引领者,并且也是优秀文化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在新的时代趋势下,为了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融合,要尽可能体现群众的力量,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推出,在文化发展中有着不小的价值。各类服务性节目的诞生,为了更加满足群众的生活所需,回顾历史文化,所挑选的文化节目囊括了诗词、文学、戏曲等多个范畴,在我国文化节目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将优秀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在满足群众所需的前提下,持续健全传统文化,是创新优秀文化的转化与发展的有效途径[6]。

4 结语

依据上述,每一个时期有每一个时期的使命,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持续的改革,这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才能够在繁琐多样的世界态势下脱颖而出,才能够在差异化的思想文化态势下,不断的进步,真正意义上实现守正创新,才能够确保中华文化血脉的正统性,只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才能够确保中华文化得以长期稳定发展,紧跟时代的脚步。

引用

[1] 胡孝红.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理论月刊,2021(12):38-46.

[2] 王艺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46(6): 7-15.

[3] 高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2(3):7-9.

[4] 李玟兵.简论新时代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大理学院学报,2020,5(5):72-77.

[5] 刘闻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今日财富,2020(5):197-198.

[6] 李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新丝路(中旬),2022(3):147-149.

作者简介:陈可(1983—),女,江苏盐城人,本科,馆员(中级),就职于盐城市大丰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创新性创造性中华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