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的本质要求与实现策略
2022-03-14龙娜陈雄辉
龙娜 陈雄辉
(1.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0;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颜士刚(2015年)从哲学层面系统分析现代技术引发的教育问题,给出走出困境的可能思路[1]。陈雄辉等(2012年)运用马克思人本思想研究教育信息化何以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实现路径[2]12-15[3]109-114[4]。黄荣怀(2022年)认为当前正处于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两个重大领域的历史交汇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值得高度关注,现实中出现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短视频沉迷影响注意力、“拍照搜题”惰化思维能力等负面案例[5]。余胜泉(2017年)提出“互联网+”时代教育走向何方的命题[6]。
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7]。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打破中小学校常规教学规律,全面考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同时也加快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20年春夏,教育部作出“停课不停学”的重大部署,全国中小学进行了一场史无前列的网络教学实践。胡艺龄等(2020年)对全国32个省市中小学进行大规模在线教育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有62%的学校认为疫情期间的在线授课效果不佳,58.4%的学校认为应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调查还显示城乡中小学在线教学效果差异显著,在城乡网络覆盖等硬件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由于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目的和方式的差异,带来并形成了“新数字鸿沟”[8]。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小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也突显了线上教学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宅家日久的中小学生情感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关切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关切学生快乐成长?如何关切学生学习习惯及规律?如何关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追问的核心问题。
一、中小学线上教学加速对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的时代之问
教育信息化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2]12。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人的情感、习惯、交往、沟通、想像、质疑、批判等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更要关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和“三观”的培养与塑造。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类存在物[9],考察人的本质要从“社会关系”入手,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文价值就是关切人的意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文价值要考察信息化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考察中小学生是否康健成长、快乐成长、成才成长,考察信息化教育是否满足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完整性发展的需要,是否关切到每一位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线上教学更需要关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回顾2020年春夏,全国中小学在非常时期开展线上教学,达到“停课不停学”的目的。在此过程中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出现,甚至出现个别极端行为事件。当时线上教学主要存在“三难一易”。第一,线上教学适应难。线上教学是虚拟课堂,面对面教学是实体课堂,目前中小学生习惯和适应实体课堂,难以在现实和虚拟中切换场景,转变学习方式。第二,教师主导地位把控难。在传统实体课堂中,教师能够把控课堂场景和气氛,根据每位学生的反应情况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线上课堂中,教师难以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无法实时了解学生听课状态。第三,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显现难。实体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氛围在线上虚拟课堂难以实现,教师难以实时看到每位学生线上听课的情况,每位学生是否全程打开摄影头,不仅技术和设备上有难度,而且也引发中小学生及家长一定程度的争论。第四,线上教学中情感交流易缺失。线上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时与学生没有眼神的交流,没有肢体语言的互动,容易忽视疫情下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
2022年春夏,我国部分城市因疫情严峻,适时采取线上教学,与2020年春夏相比,线上教学资源比较丰富,教师线上课堂把控相对熟练,中小学生接受线上教学意愿增强,教学效果有所提升,但与线下教学相比,效果差异较大。网络环境下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如何进行课前课后的预习和复习?如何引导孩子与家长相处?如何在宅家情况下排解郁闷的心情?如何开展线上课程思政?如何开展“生命教育”“科学防治”等专题教育?这一系列问题关系到中小学生网上学习的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线上教学更需要关切中小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因基础设施受限,目前适合中小学线上教学的网络平台很难满足师生眼神交流和语言互动的教学需求。有些学校还合班线上教学,同一年级2至3个班合起来教学,100人甚至150人同上一堂网络课,效果可想而知。线上教学条件受限,再加上人数太多的话,教师无法实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线上课堂听课的情况,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线上课堂表现,更谈不上如何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个体对学习资料的载体(图片、文字、视频、语音)存在偏好,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对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的需要也存在差异。学生在线上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得到及时的辅导,学习成果和进步得不到及时认可和鼓励,就会产生学习的挫败感、孤独感,打击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作业、学习诊断和指导不仅有利于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序上减轻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情绪[11]。
(三)线上教学更需要关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程,包括“国培计划”“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及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积极开展电子书包、翻转课堂、智慧课堂、“5G+AR”课堂等混合式教学,从单个课堂走向多个课堂,从单教师课堂走向多教师课堂,从1个学科走向多个学科。“停课不停学”期间,许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能适应新情况和新变化,部分教师信息素养短板问题凸显。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是指教师获取、甄别、加工、处理、挖掘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内容。目前在组织线上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师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较弱,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段的教师信息素养差异较大,直接影响线上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举办各类信息技术教学比赛,编印各类教育信息化教学案例,将教师信息素养归入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管理之中。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陈雄辉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教育信息化的人文价值定义为,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主体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变革,改变学习者的价值形态,满足学习者的生存与发展、解放与自由需要的效应关系,并构建“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3]110-111。本文在陈雄辉等基础上,拓展研究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文价值体系,从自然、社会、人文三个维度去考察中小学生的生存、发展、解放、自由四个层面的价值,形成基础教育“三维度四层面”的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关切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基础教育“三维度四层面”的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纠偏作用,通过教育理念现代化、教学环境智能化、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人文价值。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就是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关切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程度。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体系
(一)“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是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关切
全过程是指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流程,包括中小学生的入学、教学、实践、评价、管理、升学等过程。“三维度四层面”的全过程关切就是要体现教育信息化中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人文价值关切。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教育评价》”)提到要“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12],十分强调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中小学评价综合改革,体现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关切。对于中小学生,具体来说,评价的标准要科学、公平,数据采集要公证、客观、易操作,重视过程性生成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运用,重视数据隐含的价值以及数据以外的意义;防止“过渡留痕”,增加学生、老师和家长负担;防止“数据定终身”,无意中伤个性明显差异学生的发展;加强中小学生诚信和科技伦理教育,打通中小学和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的链接,建立终身的电子成长档案。
(二)“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是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全方位关切
全方位是指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立体式、系统性的教育和培养,包括发展规划、教材资源、教师能力、教育装备、智慧校园、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工作。由于每一个中小学生所需要和表现出来的需求和满意度不尽相同,尤其是城乡差异,因此中小学生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实现的内容、方式和目标也各有不同。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为重点,建设教育专网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新型基础设施体系[13]。各级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实现真正意义的“人人通”。将来每个中小学生都将拥有一个专属的个人学习空间,唯一的个人电子成长档案,打通各类平台终端,汇聚各类数据,为教育教学提供个性化支持,推动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促进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完整性发展。
(三)“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是对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要素关切
教育信息化全要素包括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学习环境等,所有要素都要满足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于中小学生该不该触网、该不该使用手机,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有不同的看法,这次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更加剧了对此问题的讨论和深度思考。实际上,关于教育信息化对于当今中小学生的意义,可以从生存价值、发展价值、解放价值、自由价值四个层面来考察。从自然维度来看,网络与手机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自然物。特别是00后、10后都是“数字原生代”,天生是网络和手机的孪生兄弟,不让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生存价值”。从社会维度来看,在互联网和手机不断更新和迭代的过程中,中小学生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在虚拟世界获得知识(信息)和能力,学习已经超越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原有的边界,不让中小学生使用网络和手机,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发展价值”。从人自身维度来看,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借助新技术,不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实现“解放价值”,追求“自由价值”。
但是,不同时期的网络和手机为中小学生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是不一样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个体对网络和手机应用的需求也不相同。中小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力较弱,若过早、过多使用网络和手机,容易导致网络沉迷,成为“手机控”。培养中小学生适度使用网络和手机,除使用时间适当规划外,最关键是要培养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意识、方法和习惯。比如,不能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环境下看手机,不能边走路边看手机,不能躺在床上看手机。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习惯的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关心和耐心,不能简单粗暴地限制或放任。网络和手机都是工具,能不能发挥正效用就在于使用者是否具备正确的意识和方法。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的实现策略
人文价值分为正价值和负价值,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属于正价值。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进一步要求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14]。《双减》和《教育评价》政策尤如两把利剑,直指当前教育弊端,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重构教育生态。实现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从“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角度出发,需进一步彰显基础教育信息化人文价值的正向作用,纠正信息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一)彰显“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的正向作用
1.实施“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的导向作用
“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具有导向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小学生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评价、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步伐加快,以人才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价和管理改革正在深度影响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中小学生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数字鸿沟一直是城乡教育不平衡的突出问题,对此应重点加快农村和边远山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和边远山区优先普及智能学习终端,提供普惠优质的教育资源服务,不断缩小数字鸿沟[15]。由于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发展将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不平衡之中,教育的数字鸿沟也会在更高层次上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突破(解放)新问题,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解放与自由,教育信息化的人文价值始终朝着生存价值→发展价值→解放价值→自由价值的方向不断螺旋式上升,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确保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之路 “走得对”。
2.实施“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的激励作用
“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具有激励作用。一方面,迭代后的电子产品越来越人性化、生态化,减少了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伤害;但另一方面,还需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的价值取向,克服技术控,突破信息茧房,成为自觉驾驭电子产品的主人。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学校和教师加快中小学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效应对局部疫情突发带来的教学冲击和影响;各地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积极开展有关混合教学的教研活动以及案例分享;教育信息化企业积极开发各类应用软件。实践中各个主体积极探索线上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促进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之路 “走得好”。
(二)纠正信息化过程中的负面影响
1.实施“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的评价作用
“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具有评价作用。2021年10月,广东省公布第一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17个,其中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10个,包括“智慧阳光评价 赋能广州教育——广州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圳市‘基于每一个学生都进步’的增值评价”“中山市基于大数据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等[16]。这些典型案例系统总结了当地中小学生成长成才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宣传将其推广辐射到更多地区和中小学校,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正确的评价导向有利于中小学生和教师健康成长和发展,错误的评价导向则会损害中小学生和教师健康成长和发展。教育评价的关键是要全要素、全过程、全方式落实正确的评价导向,通过典型案例,加强宣传,让教育系统以及全社会都来参与和监督评价,发挥“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的评价作用,确保中小学生成长成才之路“走得快”“走得好”。
2.实施“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的纠偏作用
“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具有纠偏作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学习环境等要素是否完全符合“三维度四层面”人文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是部分符合?还是完全不符合?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要不断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让中小学校以及老师、学生“走得正”“少走弯路”“不走错路”。
教学资源要数字化,更要优质化。数字教学资源除了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正确性以外,在结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也要符合中小学生观看习惯、审美意识,同时还要保证数字安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数字教学资源之中。文字大小、排版方式、文图搭配、色彩搭配、音频视频搭配等都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审美要求。应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优质化,让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和能力,又获得美的感受。
新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进一步回归教育本质,关注人的本身,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不断反思背离人文价值的现象,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维度,追问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生存、发展、解放、自由四个层面的价值,让中小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走得对”“走得好”“走得快”“走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