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战略方向和主要路径*①

2022-03-14余东华

关键词:生态化黄河流域产业化

余东华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保护好“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事关建设幸福黄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念兹在兹,多次进行实地考察,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召开的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黄河流域的开发建设必须守住生态保护这条红线,必须严守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用强有力的约束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协调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首先需要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加快生态资源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品质,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科学内涵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改善民生的保障,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没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将因出现“空心化”而难以为继,生态文明建设也将因失去物质支撑而难以持续。协调好产业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是协调产业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基本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产业生态化

产业生态化是以生态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为主要目标,从研发投入、生产制造、经营销售和组织管理等环节出发,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对生产制造的全流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引入环境友好型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对特定区域空间内的产业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系统化的融合、协调和优化,通过各类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充分利用,消除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实现产出增加和利润增长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进步,促进产业与环境、产业与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生态化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产业生态化要求企业在生产资料和投入要素的采集、投入、生产、制造到产出的全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和高效原则,在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命运共同体。(1)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生态经济》2018年第10期。在产业生态化的基础上,可以引入各种“生态因子”,合理定位企业“生态位”,进而形成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生态产业化

生态产业化是将“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及其衍生物作为特殊资产和生产投入品,通过资本化操作实现生态资源的转化与应用,盘活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并使其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按照社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规模化运作的方式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生态产业化是推动大保护、实现大治理的基本途径。生态产业化是保障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现实体现。(2)谷树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理论思考》,《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年第10期。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针对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按照产业化规律、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资本化运营,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双轮齐进”,通过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资源向生产资源、生态财富向资本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产业、生态与经济、生态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产业化,能够在生态保护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由被动接受“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工作中,产业生态化是一种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生态产业化是一种推动资源价值化转换的方式,产业生态化转型与生态产业化发展是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的两种主要路径。虽然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一致,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和社会走向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都是致力于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规律和生态经济原理,基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构建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理顺投入产出关系、实现高效代谢过程、增强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都是生态特性和产业特性、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优化组合,二者都具有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和循环型特征,其基本要求都是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同时,遵循产业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3)张波、白丽媛:《“两山理论”的实践路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是生态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生态产业化的推进需要以产业生态化为先导,是巩固、扩大和转化产业生态化成果的保证和路径。产业生态化即通过“生态化”实现产业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生态产业化即通过“产业化”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融合发展,其核心要义就是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推动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4)Bruel A.Kronenberg J.Troussier N.et al.Linking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19,Vol.23,No.1,pp.12-21.

二、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目标定位与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5)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59页。。这一科学论断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是擘画黄河流域美好发展蓝图的基本遵循。“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我国现阶段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背景下的内在要求,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2019年9月和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和济南召开的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各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将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平衡与互动发展。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确定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目标定位和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导思想。

(一)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目标定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是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目标定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绿色低碳和生态优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黄河流域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需要推动产业发展模式由简单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质量、动力和效率“三大变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和低碳化,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通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围绕建设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协调好文化与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是先进文化的典型特征,也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底色。加快中华文化承载区建设,需要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清洁安全、高效集约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绿色发展方式,显著增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提升文化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带动能力。

3.围绕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循环经济示范点和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是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重点领域是产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实现大江大河长久安澜的基本保障,是改善大江大河生态环境的基本手段。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要以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经济社会和谐以及产业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新发展格局。

4.围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健全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体系。在黄河流域建设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需要重点做好“水文章”和“碳文章”,搞好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科学规划碳排放路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需要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显著提高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需要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本形成新兴生态产业集群,显著优化产业生态;需要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美誉度的绿色区域品牌、绿色生态品牌、绿色产业品牌、绿色产品品牌和绿色制度品牌,建立绿色生态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实现产业强、生态美、乡村兴、群众富。(6)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10月9日。

(二)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基本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总体思路,确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也是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原则。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加强植被恢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改善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原生态文化,使黄河成为永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按照“一轴两区五极”的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提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快培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7)张清俐:《推动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访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余东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月29日。

2.因地制宜,协调发展。黄河流域九省区和上中下游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功能分工差异较大。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因地制宜,协调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根据要素禀赋、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功能分区选择适宜的治理和发展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走可持续、绿色低碳和协调发展之路。突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生态有效保护,统筹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方针,优先发展节水型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利用协调互动。科学确立各地区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产业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点,推进黄河流域不同省区之间的三次产业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

3.质量导向,共享发展。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方向,正确把握和处理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推进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全方位转变,实现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面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现实需求,加强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协作和产业互补,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的产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形成市场圈层、产业链群和交通网络体系。以数字化转型、融合化升级和生态化发展为动力,建构特色化、有竞争力和创新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提升和展示黄河文明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黄河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多维合作机制,建立生态预警联动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共享发展。

4.健全机制,创新发展。黄河流域不同于长江流域,在产业发展中需要优先考虑生态脆弱性和水土保护,需要在严格保护环境中推动产业合理有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流域产业合作与协同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与协同机制和资源开发合作机制,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富有特色、彰显优势、鼓励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圈,构建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协调机制,通过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合作和协同发展,带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动资源自由流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灵活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能源,加快黄河流域传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进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5.特色引领,融合发展。黄河流域的特色资源丰足,具有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上游要突出水源地涵养,中游要突出水土保持,下游要突出环境治理,在保护和治理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区域特色为引领,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高水平保护的内在协同,以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为抓手,真正走出一条富有流域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新路子。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和区域融合进程,促进区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发展和产业协同发展,增强区域之间的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能力,培育以技术、文化、品牌、质量、服务、制度为核心的产业竞争优势,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以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战略方向

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以“黄河宁、天下平”和“建设美丽幸福黄河”为总体目标,以打造全民共享的良好生态环境福祉为发展任务,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运行载体,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制度保障,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根据经济、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五个战略方向,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

一是以数字化发展促生态化转型。产业数字化发展是应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体系进行提升、改造和融合发展的过程。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适应新时代、创造新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路径。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带来的契机,采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发展,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态化改造,加快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等融合发展,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组织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8)余东华、李云汉:《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组织创新:以数字技术驱动的产业链群生态体系为例》,《改革》2021年第7期。。

二是以绿色化发展促进生态化转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矛盾较为突出,生态本底较差,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是保护和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绿色化发展促生态化转型,才能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转化为“金山银山”。黄河流域需要抓住“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通过科学调度水资源保障黄河长治久安,通过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通过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永久造福中国人民的幸福河。

三是以高新化发展促生态化转型。黄河流域的现有产业中,传统产业、低端产业和重型工业的比重较高,这些产业大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产业。黄河流域的产业生态化转型和低碳化发展,首先要推动产业高新化发展,实现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产业高新化发展包括高端化和新型化两个方面。其中,高端化就是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通过价值链跃迁使企业攀升到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价值增值能力;新型化就是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利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实现提质增效。黄河流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包括生产智能化、清洁低碳化和产业生态化,进而在高新技术的驱动下实现生态化转型。通过产业高新化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能够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提高产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和高级化程度,进而增强黄河流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以融合化发展促生态化转型。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产业差异性大、互补性强,可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丰富的相对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生态体系。融合化发展包括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产业与产业融合发展、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多个维度。对于黄河流域而言,首先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加快智能化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打造数字生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黄河流域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水平。以数字生态为依托,加快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等新型业态,推动企业通过产业融合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提高产业效益的同时降低能耗和排放;加快黄河流域生态资源的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和生态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价值增值能力。

五是以国际化发展促生态化转型。抓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契机,通过全方位扩大开放,依托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吸引国际要素集聚,引入绿色低碳国际标准,通过生态化转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加快吸引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集聚的同时,提升本地要素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水耗,着力提升产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以国际化要素为“生态因子”,优化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RCEP、“中国—东盟”、中蒙俄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双向投资和人文交流,增加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直接经贸交流与合作,畅通黄河流域的对外循环。

四、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主要路径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需要从要素采集、生产制造和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产业全流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实现产出增加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加快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将生态资源作为特殊资产,通过资本化运作和价值化提升,按照社会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实现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最大化价值,以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和增值。(9)李宏伟、薄凡、崔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治理研究》2020年第4期。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主要路径包括:

(一)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形成生态与环境相互促进的协同推进路径

根据水源区、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等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差异化特征,制定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具体路径。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过程中,上游要遵循自然规律、聚焦重点区域、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自然生态恢复和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遏制生态退化趋势,恢复重要生态系统,强化水源涵养功能。中游要突出抓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全面保护和逐步恢复天然林,持续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林还草的成果,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改善中游地区的生态面貌。下游要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加大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保护与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有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优质高效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制造、生态康养、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绿色产业体系,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造血功能”。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过程中要作好“水文章”和“碳文章”,坚持节水优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细化实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战略举措。制定好用水规划和方案,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天然水与再生水、当地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实现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的根本转变,以节约用水扩大发展空间。

(二)推动产业融合和企业集聚,形成“三生共融”的协同发展路径

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服务化和智能化水平。通过产业融合和企业集聚打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着眼于黄河流域旅游产业要素、旅游营销、品牌建设以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推进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协作,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黄河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引导企业集聚发展,以产业集群和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将上下游关联产业布局到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推动流域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企业间的设施共享和资源集约循环利用。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产业基础较强地区为重点,搭建产供需有效对接、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合,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等“六链”紧密衔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体系升级和基础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推动黄河流域产业“抱团发展”。强调生态优先,围绕“生态+”,推动综合开发和产业集聚,实现一、二、三产业以及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和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协同发展路径。

(三)加快创新驱动和文化赋能,形成提质增效的转型升级路径

创新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第一动力,文化是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黄河中下游地区要加快布局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科技、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托科技创新,抓住新旧动能转换契机,有效利用生态投入资金,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凭借丰富的能源与工业体系,塑造绿色产业链,重点支持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绿色示范企业,鼓励企业组织生态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推动能源转型,逐步减少传统能源占比,增加风、核、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供给,同时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夯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黄河孕育了兰州、西安、洛阳、开封、济南等文化名城,诞生了西域文化、河洛文化、河湟文化、齐鲁文化等黄河文化,具有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现代高效农业、康养行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资源。在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流域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创新驱动和文化传承;通过技术赋能和文化赋能,培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着力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动东西联动和南北互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协同合作路径

在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流域东西联动、南北互补、上中下游相互合作,在“绿水青山”的保护和修复、“金山银山”的打造和拓展等方面,建立区域协作和战略合作机制,在“共建”“共创”的基础上实现“共治、共享、共富”。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间需要消除行政隔阂,引导各城市之间对生态保护与补偿、产学研合作、开发黄金水道、推动基础设施连通等达成共识,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促使整个区域形成“一盘棋”格局。支持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等省区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要方向,深化科技创新、金融、新兴产业、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与水源区的对口协作机制。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沿黄的省市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流域水土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转型、科技研发创新等领域都有大规划、大战略、大动作,流域高质量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然而,在“软性”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创新力度和建设力度,尤其是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合作机制方面,需要出大招、出真招、出实招、见成效。建议主管部门和流域各省区共同研究,探索建立流域协同合作机制,奏响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同时,推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实施三江源、秦岭、若尔盖湿地等跨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协同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保护政策、项目、机制联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适度引导跨流域产业转移,通过区域间的协同合作打造生态产业发展带。

(五)有序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成生态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协调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清生态产品“价值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径,努力将生态优势转换为产业振兴和经济发展的优势。(10)Fsrley,J.Costanza,R.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From Local to Global. Ecological Economics,2010,Vol.69,No.11,pp.2060-2068.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将“绿水青山”生态系统中的服务“盈余”和“增量”转化为经济财富和社会福利。建立纵向与横向、补偿与赔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资源,实现由生态保护向高质量发展的有序转化(11)沈辉、李宁:《生态产品的内涵阐释及其价值实现》,《改革》2021年第9期。。

在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改革,采取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工具,支持流域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的计量核算,逐步推进综合生态补偿朝着标准化、实用化、市场化方向发展。鼓励黄河流域建立开展排污权等初始分配与跨省交易制度,以点带面形成多元化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加快环境立法,依法实行更加严格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损害的赔偿制度,依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提高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产品、自然资源资产权属等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直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以制度保障为基础的协同转型路径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关键就在于制度创新,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求对生态资源建立科学合理的所有权确认制度。只有产权明晰和制度明确,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化和产业化。深刻认识生态产品价值属性,完善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机制、产权确认制度、市场交易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夯实“两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南北分化新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市场成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滞后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因此,北方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制度创新的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率先突破。

黄河流域各省区市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借助国家完善自然资源产权确立制度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的时机,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在涉及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改革时,需要明晰生态资源所有权归属及其产权主体,规范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的使用权,保障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的收益权,激活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的转让权,理顺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的监管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的产权制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环境与气候基金、生态信托、生态保险、生态效益债券和生态银行等绿色金融产品,建立服务生态产品开发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制度体系。

(七)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形成生态化转型的开放发展路径

面对百年未见之国际大变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更需要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深度对外开放。黄河流域各省市可以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经验和政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黄河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流域开放新格局,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上游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下游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流域内的省市要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相互配合,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的相互结合,强化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以生态优势融入和服务于全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升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

(八)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形成共赢共享的生态转化路径

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也是吸引广大农村居民投身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为了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共同富裕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使产业发展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要推动生态产业化,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本底和传统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推广乡土风情建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鼓励广大乡村的绿色资源和生态资产转换为城乡居民都能接受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增加当地人民群众收入,实现共同富裕。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融入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的自然风貌。从制度保障入手,建立更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更合理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保护优质历史建筑与文化,引导各地区走休闲观光、医疗康养与特色种养之路,真正做到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

五、结语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黄河流域协调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质量导向、健全机制、特色引领的现代化之路,把握好数字化、绿色化、高新化、融合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方向,推动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体系。加快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与发展、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在发展战略与专项规划、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制度等软环境建设、高端人才等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形成支撑体系。在政策体系方面,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构建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导向性产业政策,贯彻实施国家水利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改革政绩考核方式,健全碳管理体制机制,从多个维度为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在产业政策方面,需要紧紧围绕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入手,落实好控制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的措施,严格控制高能耗和高污染项目盲目上马,抓紧有序调整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淘汰碳排放量大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气候变化、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一直是威胁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因素,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排放效应、地球表层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开始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告诫人类,需要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命运共同体,首先需要加快产业向着生态改善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升级,带动人类形成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生态化转型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及时归纳总结成功经验,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生态化黄河流域产业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系统产业化之路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