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视角下羽毛球运动中常见损伤探究
2022-03-14杨德洪
杨德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部 上海 201418)
羽毛球是室内隔网类运动,不受天气及其他室外环境的影响,也无直接身体接触与对抗,而且在运动时,男女皆可搭配,老少都能上场,因此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了不同年龄人群的青睐。在打羽毛球过程中,参与者需要不断做出奔跑、急停、跳跃、挥拍等动作,使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肌肉骨骼等系统的机能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因此许多爱好者把羽毛球作为日常锻炼项目,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但在练习羽毛球的过程中,有些参与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身体各部位受伤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作者根据自身的运动经历,并查阅相关文献,从运动解剖角度分析羽毛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及类型,对其原因进行总结及探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人们对羽毛球运动的认识,预防并减少运动损伤,更好地体验羽毛球运动带来的乐趣。
1 羽毛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1.1 上肢部位
1.1.1 肩关节损伤
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是由关节囊包裹肱骨头和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构成。肩关节可以围绕3个基本运动轴进行屈、伸、外展、收、内旋、外旋、环转等运动,非常灵活[1]。由于肩胛骨关节盂比较浅,而且肱骨头是球形结构,二者面积差比较大,所以肩关节周围有众多骨骼肌和韧带通过,以使其稳固,其中肌肉包括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前锯肌、胸大肌、背阔肌等;韧带包括喙肱韧带、喙肩韧带、盂肱韧带及喙锁韧带等。
羽毛球属于挥拍类运动,击球是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而肩关节在击球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连接及传递作用。尤其是在完成击高远球、吊球、杀球等动作时,足部蹬地和腰部转体的力量通过肩关节传动到上臂和前臂,完成鞭打击球动作,此时肩关节是上肢和躯体之间受力和传递力的关键位置,承受了扭转和拉伸双重力量,因而非常容易受伤。另外,在完成许多其他技术动作时,肩关节也要做各种方向上的大幅度活动,如果在做动作时用力过大,超过了相关肌肉或韧带的最大拉伸范围,就容易导致肌肉韧带拉伤或撕裂伤。比如,外展架拍时容易伤到三角肌中后部、冈上肌、大圆肌;向前挥拍击球时容易损伤三角肌前部、冈上肌、胸大肌锁骨部;外旋时容易伤到冈下肌、小圆肌、三角肌后部;内旋时容易引起胸大肌、肩胛下肌、大圆肌拉伤等。刘帅[2]指出,肩关节损伤在羽毛球运动损伤中的比例高达31.1%。由此可见,肩关节在羽毛球运动中是非常容易受伤的部位。
1.1.2 肘关节损伤
肘关节由肱骨远侧端及尺骨、桡骨近侧端关节面组成,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3个关节。该三个关节被同一个关节囊所包围,但彼此又可独立活动,因此,肘关节属于典型的复关节。包裹及跨过肘关节的主要骨骼肌包括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肱肌;主要韧带包括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及桡骨环状韧带。正常情况下,肘关节可做屈伸运动,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辅助前臂做旋内及旋外活动,而由于受到尺骨的限制,肘关节无法做内收及外展活动。
在羽毛球运动众多的技术动作中,有些要求在击球前先屈或伸手腕,然后击球时再快速伸或屈腕,同时还要伴随着前臂的旋外或者旋内,如正反手挑球、反手平抽球、反手击高远球、劈吊球等技术。这样的技术要求使前臂的许多屈、伸肌反复收缩与舒张并伴随着快速制动,而这些浅层屈、伸肌的起点大多在肱骨内或外上髁,如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因此,在动作过程中肱骨内、外上髁的肌腱附着点反复受到牵拉,若长时间受到牵拉刺激而得不到及时休息与处理,就容易引起肱骨内、外上髁的慢性损伤性疾病。比如,常见的“网球肘”,就是肱骨外上髁的炎症表现[3]。另外,在发力击球时,若对面来球力量大或者自己挥拍时用力过大,使肘关节过伸,超过了相关肌肉或肌腱对力量或长度的承受范围,则容易导致肌腱从附着点撕裂或撕脱,引起急性损伤,如反手挑球及肘关节低于肩部时的大力扣杀动作,就很容易引起肘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急性损伤。
1.1.3 腕关节损伤
腕关节是由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和腕掌关节组成的复杂关节,其骨骼组成包括尺骨头、桡骨茎突及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舟骨;构成腕关节的韧带包括掌侧韧带、背侧韧带、内在骨间韧带及腕横韧带;腕关节周围的肌肉主要有:使腕关节屈曲的肌肉,包括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使腕关节背伸的肌肉,包括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和所有的指伸肌;使腕关节内收的肌肉,包括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使腕关节外展的肌肉,包括桡侧腕屈肌和桡侧腕长、腕短伸肌。在肌肉、韧带及骨骼的共同作用下,腕关节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及环转运动。
羽毛球运动中,击球效果往往取决于全身各个环节是否能协调配合。一般来说,配合越协调则击球速度越快,留给对手准备防守的时间就越短,也越容易得分。在击球时,腕关节作为全身各个环节协调配合的最后一环,它的动作决定了击球的力量和角度,也是决定出球效果的关键[4]。在羽毛球的各个技术动作中,腕关节需要频繁做出突然屈、伸发力或者制动动作,如击高远球、扣杀球、吊球、挑球、推球、扑球、勾球等。不同的技术要求腕关节不仅要具有快速鞭打击球的力量,同时还要求其具备控制击球方向和角度的灵活性,因此,腕关节在运动过程中承受了较大的负荷,极易导致损伤。从腕关节的解剖结构来看,其周围附着的肌肉并不多,使它产生各种活动的主要肌肉的起止点分别位于前臂骨骼或骨间膜及手掌或手指骨骼,腕关节的承重部位主要集中在韧带、软骨及腱鞘等组织和结构,导致这些组织和结构更容易受伤,尤其是三角软骨盘。三角软骨盘位于腕关节尺侧,是腕关节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持关节尺侧稳定性,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承受冲击、传递和缓冲压力的作用。由于羽毛球技术动作经常要求腕关节做出先背伸然后内收(尺偏)再屈曲发力的动作,这使得三角软骨盘易因反复受到牵扯、挤压及碾磨而导致急性撕裂伤或者长期慢性劳损,这也是羽毛球运动导致腕关节尺侧疼痛的主要原因[5]。
1.2 下肢部位
1.2.1 膝关节
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关节。构成膝关节的骨骼包括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及纤维软骨组织内、外侧半月板。关节周围包裹的肌肉主要包括:使关节屈曲的肌肉如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腘肌和腓肠肌;使关节伸展的肌肉如股四头肌;使关节内旋的肌肉如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股薄肌和腘肌;使关节外旋的肌肉如股二头肌。膝关节周围及内部有韧带加固,以维持其稳定性,主要韧带包括髌韧带、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十字韧带)及斜韧带。在肌肉和韧带的共同作用下,膝关节可以进行屈伸运动,也可以在屈曲位时进行小幅度的内旋和外旋,不能进行内收及外展。
膝关节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结构并不稳固,而羽毛球项目的运动特点却是急起急停多,蹬地扭转变向多,跨步制动多,起跳落地再启动多,因而对膝关节的运动性能要求很高,这两种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膝关节成为在羽毛球项目中最易受伤的部位之一。其损伤种类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急性损伤包括:突然启动时蹬地用力过大导致的股四头肌拉伤;蹬地跨步制动时重心前冲使胫骨过度后移,导致关节内部的十字韧带及半月板后部损伤[6];脚前蹬回位时脚部摩擦地面使膝关节外翻,导致内侧副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蹬地扭转变向时膝关节扭转幅度过大,易导致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及半月板挤伤;起跳落地不稳,使小腿突然外翻或固定不动而大腿内收内旋,易导致内侧副韧带及内侧半月板损伤等[7]。羽毛球运动中膝关节的慢性劳损主要是高强度大负荷情况下因关节频繁屈伸使髌骨下软骨面过度摩擦所致的髌骨劳损[8]。由此可见,膝关节受伤在羽毛球运动常见运动损伤中也占有很大比重。
1.2.2 踝关节
踝关节的骨性构成包括胫骨远端、腓骨远端和距骨。其周围的肌肉有:使关节跖屈的肌肉,有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使关节背伸的肌肉,有胫骨前肌、踇长伸肌、趾长伸肌和第三腓骨肌等;使关节内翻的肌肉,有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胫骨前肌;使关节外翻的肌肉,有趾长伸肌、第三腓骨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踝关节的韧带主要包括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关节后方还有小腿三头肌肌腹下端移行止于跟骨结节的跟腱。踝关节可做的运动有背伸、跖屈、内翻、外翻及旋转。
踝关节几乎负担了整个体重,因此,在各种运动中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之一[9]。由于羽毛球项目运动强度大,运动方向变化多,因而踝关节受伤的情况也屡有发生。羽毛球运动过程中最常见的踝关节损伤是外侧副韧带扭伤[10]。由于踝关节的解剖结构是外踝低于内踝,在放松情况下脚处于轻度内翻位,因而落地时总是脚外侧先着地,又因为踝关节外侧肌肉和韧带的强度弱于内侧,因而在落地不稳或者地面不平时脚容易内翻着地,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时可导致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有时还会伴随内踝骨折。另外,羽毛球运动中很多情况下需要蹬地大跨步,若足跟落地时所承担的负荷过大,超过了肌腱所能承受的范围,则可能会导致跟腱断裂,造成严重损伤[11]。
1.3 躯干部位
羽毛球运动中躯干部位的损伤主要包括腰部、腹部、下背部肌肉拉伤和腰椎后关节紊乱。腹部、腰部和下背部的肌肉主要包括腹内斜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背阔肌、竖脊肌和腰方肌等,羽毛球运动中许多动作过程可能导致这些肌肉受伤。比如,后场连续杀球来不及侧身蹬地时,直接拧转上身发力扣杀;后场起跳击球后球拍制动不足,导致击球后身体过度前倾;后场反手击球时,身体僵硬动作不连贯使用甩腰发力;头顶后方被动回球时在身体后仰状态下猛烈收腹击球等。这些动作过程中,相关肌肉被动拉长或者过度收缩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而导致肌纤维被不同程度破坏,所以损伤形式多为拉伤[12]。另外,有些损伤并无明显受伤史,损伤发生时也无明显感觉,等一段时间后出现疼痛症状时才能察觉,如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俗称腰肌劳损。这是由于在运动过程中长时间、频繁地侧身扭转,腰部肌肉肌纤维或膜性组织产生无明显症状的微细损伤后没有及时休息与处理,导致慢性损伤性炎症的发生。
在羽毛球运动的腰部损伤中,有一种损伤与肌肉拉伤不同,应该尤为引起关注,即腰椎后关节紊乱,也称为腰椎关节滑膜嵌顿,简称小关节紊乱。人体的腰椎后关节由上位椎骨的下关节突和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所构成。当腰部突然扭转、屈伸并伴随旋转运动时,小关节间隙张开,关节内负压增大,关节腔内层滑膜即可进入关节间隙中。如果关节屈伸时滑膜被夹于关节间隙,就会造成小关节的滑膜嵌顿或小关节半脱位,而滑膜可因关节的挤压而造成严重损伤。滑膜和关节囊中有丰富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被嵌顿时会引起剧烈疼痛和反射性肌肉痉挛,若嵌顿无法及时解脱,则会导致慢性严重腰痛和关节炎[13]。
2 羽毛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策略
2.1 准备活动不充分
准备活动是正式运动或者比赛之前的准备部分,是整个运动或比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缺少准备活动或者准备活动不足是导致羽毛球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如易造成肌肉拉伤等。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途径。首先,准备活动可以使肌肉温度适度升高,降低肌纤维之间的粘滞力,因而肌肉进行收缩或舒张时会更加滑利,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肌纤维因其间的摩擦力太大在突然被动拉长时发生大面积断裂而导致的肌肉拉伤,尤其是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运动时,充分的热身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准备活动可以把肌肉拉伸至初长度状态。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肌肉在初长度状态下收缩时才会产生最大主动张力,实现最大工作效率。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把肌肉从安静状态下的静息长度拉伸至初长度,以快速适应正式运动或者比赛对肌肉工作效率的要求。再次,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不仅可以帮助呼吸和循环系统克服惰性,为剧烈运动做好准备,以降低运动中腹痛的发生概率,还可以在运动时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以提高肌力,避免在击球或移动时因力量不足而导致运动损伤。最后,准备活动可以调节情绪,使参与者处于适度兴奋状态,以提高反应能力和肢体之间的协调能力,迅速且合理应对球场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对于羽毛球运动而言,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达到热身目后,还应该进行专项准备活动练习,充分拉伸容易受伤的肌肉和韧带,如向各个方向拉伸肩关节,大幅度弓步压腿等,最大限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2.2 动作技术不标准
在羽毛球常见运动损伤中,有很大一部分源自参与者的动作技术错误或者不标准。比如,架拍时,持拍侧肘关节太低,导致击球时肘关节突然大幅上抬而拉伤肩部肌肉或韧带;击球点太靠后或侧身转体时,因动作不协调,导致腰部拧转发力不正确而拉伤腰背部肌肉;大力扣杀球时,因手腕过度屈曲而损伤腕关节;反手击球时,依靠甩臂发力而导致肘关节或者肩关节肌肉韧带撕裂或拉伤;步法移动过程中,因脚尖方向不正确或重心过度靠前而导致踝关节或膝关节韧带损伤等。在这些损伤中,有些是因为技术不熟练致使肢体僵硬动作不到位而造成的,也有些是因为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正常解剖结构而导致的。
羽毛球动作技术繁多,包括正手技术、反手技术、高球技术、中低球技术、后场技术、网前技术、步法移动技术等,每一个技术动作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并运用自如。业余爱好者学习或者练习羽毛球技术时,如果有专业教练进行指导陪练,进步自然很快,而且也不易出现错误动作。倘若没有条件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可以利用目前智能网络优势进行自学。比如,先学习和模仿网络视频中羽毛球专业人员的讲解和示范,然后用手机把自己的动作过程拍摄下来进行对照,以发现不足和错误并改正。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勤学苦练才是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
2.3 身体素质不达标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等。对专业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拥有全面的身体素质显得非常重要,任何一项素质短板都会影响其竞技水平的提升和优异成绩的获取。而对于羽毛球业余爱好者来讲,身体素质的不足,影响的不仅仅是技战术水平,还可能会带来运动损伤,尤其是力量素质和灵敏素质。比如,若下肢力量不足,则会在跨步动作时因无法撑住重心而导致身体过度前倾,损伤膝关节;跨步回位时,会因前脚蹬地力量不够,无法抬脚而导致脚内侧拖住地面,损伤踝关节;起跳落地时,因膝关节周围肌力不足使关节出现内外翻而损伤侧副韧带;高速击球对抗时,脚步灵敏性不足,导致参与者步法凌乱容易摔倒而受伤等。此外,因体力不支使技术动作变形,或肌肉柔韧性不足而导致损伤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因此,无论是对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来讲,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是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的有效手段,这也是羽毛球运动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每一项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发展都有其科学方法。对于力量素质而言,负重抗阻训练是被公认的最有效的途径,初学者可以从自重抗阻训练开始,如俯卧撑、徒手深蹲、靠墙半蹲等;发展灵敏素质,可采用多种运动方式的组合练习,如不同类型的跑、跳等。对于羽毛球专项灵敏素质来说,花样跳绳、跳绳梯或障碍物、全场步法练习等是有效的练习方式。无论发展哪一类身体素质,都要遵循科学训练原则,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循序渐进,全面发展。
2.4 场地状况不佳,运动装备不规范
羽毛球运动中,活动场地状况不佳也时常会导致运动损伤,如地面不平整,地板灰尘太多或者地面上有水渍、汗滴等,很容易使活动者摔跤滑倒,导致损伤。此外,运动装备的不规范也是潜在的安全隐患。比如,有些业余爱好者使用性能一般的铁制或铝合金球拍,不仅牢固性差,而且重量太重,挥拍击球时易导致持拍一侧上肢肌肉拉伤,尤其是对初学者或力弱者而言;鞋子若非羽毛球专业运动鞋,其包裹性不强会增加足部受伤风险,鞋底太滑则易滑倒致伤,服装太紧或弹性不佳会使肢体活动发力受限,引起动作变形而导致受伤等。
因此,在上场打球之前一定要对场地状况进行检查,尤其在陌生场地活动时。重点查看灯光条件,地面是否干净平整,是否有水渍和断裂的羽毛等,尽量减少安全隐患。相对而言,羽毛球是经济花费比较大的一项运动,如租场地,购买球拍、羽毛球和服装鞋袜等。但如果通过羽毛球运动收获了健康和快乐,这也应该算是超值回报,投资健康在任何时候都是值得提倡的。所以,为了能持续享受羽毛球运动带来的健康和愉悦,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状况良好的球场和专业的运动装备,以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3 结语
羽毛球运动属于挥拍类型的全身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肌肉骨骼系统,还可使全身协调能力得以改善,并能通过对球在空间飞行时的视觉定位与挥拍击打过程提高神经肌肉系统的工作效率,因而具有良好的锻炼效果。但运动总是伴随着受伤风险。了解羽毛球运动中易伤部位的解剖结构,知晓其解剖弱点,明白哪些动作过程会违反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增加受伤概率,有助于参与者有的放矢加以规避,并有针对性地加以锻炼和提升,以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