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14赵姝婕
赵姝婕
(1.大连理工大学 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2.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随着互联网科技全领域覆盖,以抖音、快手、腾讯、B站等为代表的短视频,深受大学生喜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2],其中短视频用户9.34亿[3],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短视频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带来新的契机。
1 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把“双刃剑”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以内容丰富、拍摄方式灵活等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短视频用户占比达 89.2%。短视频满足大学生猎奇心理及视觉化需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短视频由于存在低质量模仿、拜金主义倾向、平台炒作信息等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1.1 短视频具有功能强大的优势
(1)短视频操作简便
短视频APP大多经过一次注册无需再次登录便可浏览所有内容,可在同一网络空间同时获取多项信息。短视频有别于微电影制作,无需专业团队及特定时间、地点和方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短视频为用户创设丰富多样玩法,通过前期模板编辑、炫酷特效、海量音乐等资源储备,具有节省制作时间,流程简易,多重效果选择等优势。短视频制作打破无关联用户之间的沟通壁垒,通过视频发布,缩短用户间交流距离,节省交流空间,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
(2)短视频内容多元化
自2013年起秒拍、微视等短视频数量以每年翻倍速度发展。从起初的娱乐、音乐,扩展至教育、时政、情感、商业等诸多领域,短视频制作日趋精细化、多元化。目前占市场份额较高的短视频平台集热点资讯、直播购物、网站外链等功能于一身。短视频时间由最初的 15秒,发展至打破时长束缚的限制。短视频平台对准青年群体,在最短时间内表达最有效信息,以话题参与方式增加用户多元选择,提升用户对短视频平台的依附度和黏度。
(3)短视频互动性强
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越来越多,短视频迎合青年人求新、求快的心理需求,关注内容实时更新。互联网族群中新兴的“部落化”效应划分时代界限。短视频设计内容主要以迎合受众心态及趣味为主,搭建情感与爱好共通平台。短视频传播方式灵活,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短视频可实现实时交流、转发及点赞,用户反馈速度快,提升用户间交流的深度和互动的广度。以抖音为例,《2020抖音大学生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在校大学生用户发布抖音视频播放量超过311万亿次,点赞量1 184亿次,分享量27亿次。
1.2 短视频存在负面隐患
(1)影响主流价值观形成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应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作为自身使命,以成为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追求目标。全媒体时代,部分短视频作品以打造“网红”吸引受众,推介主要以名牌、豪宅等为主要内容,此种情形已远超大学生的实际消费能力。部分大学生单纯追求“一夜暴富”,忽视自身现状,效仿“网红”,甚至走上网贷等不归路。为吸引青年人关注,部分营利性团队制作的短视频以怪异、出奇为切入点,打法律擦边球,一些低俗和夸张内容导致大学生迷失方向,产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去价值化”不良后果。
(2)导致信息碎片化
短视频单体时间短、话题广泛、单位时间内信息量饱满,易于吸引受众群体注意力。以“海量、零散、多元、多样为特征”[4]的短视频成为信息碎片化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生活和学习。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碎片化信息的攫取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完成时间较长的任务。大学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信息碎片化提供温床。碎片化信息使用的惯性,让大学生一味追求短暂的感官体验,最终导致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碎片化。如今的“课堂抬头率”与“课堂低头族”已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形成鲜明反差。
(3)影响教学效果
当前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隐匿真实想法,表征往往与现实有差距,导致教师很难了解大学生真实状况。短视频作为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依附手段,准入门槛低,部分短视频作品缺乏内在逻辑,表达片面,影响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部分劣质短视频使大学生对教师及教育过程产生怀疑或消极情绪。部分大学生在短视频走红后,“抖音变抖瘾,学霸变学渣”的事例屡见不鲜,大学生精神涣散、时间观念淡薄等状况日渐突显,上述情况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 短视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当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深深融入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情感的环境时,我们只能去适应”[5]。2018年10月,清华大学作为第一个官方认证的高校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双一流”高校抖音入驻率已达92%,另有近千所高校拥有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运营平台账号,以此作为宣传媒介。短视频较之以往媒体具有强大的互动性,交流空间增大,定位精准,能够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因此“一夜走红”。
2.1 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互动需求
大学生作为当代的青年群体,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表达自我需求,追求个性化发展。短视频使得用户打破单纯“看客”地位,通过上传视频实现实时互动,在点赞和评论中实现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这种特殊的互动体验,使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地体现。在接收和接受短视频过程中,通过大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感受分享,教育者可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双向互动,可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现状。大学生通过观看特定视频获取文化知识,掌握技能;通过对教育者发布的信息进行留言、交流、转发、提问等,表达意见、想法、需求,以此实现双主体间的互动。
2.2 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原则
短视频在大数据支撑下,运用AI算法,根据用户以往浏览记录及关注类目进行针对性推送。通过运算机制深入挖掘和分析用户使用记录,依据数据分析,推导用户关联信息进行推送和营销推广,满足用户需求。关注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生成的逻辑前提[6],短视频的优势在于满足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的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喜好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把脉、梳理,制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分类引导,以此达到教育目的,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3 补齐思想政治教育短板
将短视频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缺乏顶层设计、盲目跟风、缺乏题材、监管不力等问题反映出短视频制作的短板。部分高校因尚未做好准备就跟风入场,导致作品表达方法单一、缺乏学校特色及优质题材,“东施效颦”而适得其反。忽视顶层构架、缺乏专业运营人才,导致官方账号影响力不足,主流声音模糊。此外,质量监管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一些未经打磨和精挑细选的作品降低了吸引力,最终导致无人问津。各高校需要充分利用短视频的优质特点和特性,规避不利因素,补齐短板,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3 短视频优势作用发挥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教育规律并与时俱进,迎合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要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基础上紧握时代脉搏,通过发挥短视频的优势,以积极向上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营造红色主旋律氛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3.1 制定长远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坚持党的领导、旗帜鲜明讲党性,做好短视频平台建设工作。高校党委宣传部应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和筑牢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职能,网信中心、团委等职能部门之间应加大协同合作,把好意识形态“入门关”。高校要针对短视频平台进行制度化、专业化重构,因时因势调整;要主动树立“媒体育人”理念,巩固和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要在短视频制作上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增加教师和大学生两个层面的资源配置和技术投入。高校应将短视频平台运营情况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守牢意识形态责任田。高校要充分发挥二级教学单位和社团组织等辅助功能,健全两级联动机制,提升官方短视频账号活跃度和影响力。
3.2 打造思政“网红”,形成榜样示范
“网络红人”是自媒体产生后的新名词,具有一定号召力、传播力。各高校应通过短视频制作打造一批政治素质过硬、道德品行高尚的“思政网红”,在大学生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应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多学科融合,打造品牌工程。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各大主流媒体进驻短视频平台,网络空间已经形成一股清流,引领时代新风尚。各高校应以自身特点为切入点,顺势而为,党政、团学、思政多点联动,打造“网红”代言人,提升学校影响力和社会赞誉度。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如以“感动中国”人物、“抗疫英雄”等作为榜样示范,挖掘校内师生资源,打造“网红名师”,将课堂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创新教法相衔接,真正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 创新制作形式,提升内容吸引力
作品内容的吸引力是短视频用户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对干瘪枯燥、形式陈旧老套的短视频会产生厌烦心理,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可借助短视频将枯燥的理论和说教制作成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品,以高标准、高质量赢得学生肯定和喜爱。如B站曾制作“那年那兔那些事”,以新颖的创作形式和高契合度的实效性内容获取认可,教育效果十分明显。高校可在重大节庆日,制作将视频、图片、音乐、解说于一体的短视频,使大学生更直观地接受信息,激发学习热情。思政课、党团课可在教学中,合理将短视频作为教学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升课堂参与度,改善教学效果。
3.4 遴选优秀人才,提升运营团队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高校教师是参与短视频制作的后备力量,应具备对党的政策文件深入解读的能力、对受众群体心理的掌握能力、对突发事情处理的应变能力等。高校应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懂技术、懂运营、有情感、有情怀的运营团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素材及文案进行资源收集,对有创作能力的大学生给予体系化培训和培养,为其争取留任资格。加强和兄弟院校、主流媒体的沟通和交流,提升制作水平和对政策的解读能力。高校各专业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要主动了解短视频的优势所在,主动参与制作,守好一段渠。多重元素于一体的作品将为提升课堂教学新颖度、探索服务学生新路径提供条件,提升育人协同效果。
3.5 提升媒介素养,引导学生自主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8]。由于短视频内容的制作水平差异较大,大学生判断能力有限,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短视频创作、制作,提升甄别能力。高校可通过开设《新媒体技术与应用》《短视频运营与创作技能训练》等公共选修课,提升大学生使用和应用新媒体能力,抵御、防范不良网络信息侵袭。高校应发挥共青团、社团等多渠道优势,通过“短视频”制作大赛等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4 结语
通过短视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用批判的方法分析事物,引导他们形成文化自觉。利用短视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主流意识形态风向标,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传播者、传递者,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