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分析
2022-03-14唐艺军
唐艺军,苏 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0 引言
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动力来源,而思政教育工作则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1]。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相辅相成,二者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模式是完善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必然选择,不仅助力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也是培养新时代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
1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必然性
1.1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的相互关系
(1)高校党建为思政教育指引方向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是在为思政教育工作“把方向”“管大局”。在党的正确引领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部署、落实与推进便有了根本保证。
(2)思政教育为高校党建提供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抓手[2]。一方面,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所能产生的影响力,能够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是开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路径,在“大思政”育人背景下,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也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1.2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意涵
(1)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时代导向
一是多元化时代背景的动态驱动。信息经济化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交融,其中不乏有腐朽文化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严重的甚至会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能够为高校师生提供正确的组织指引与前进标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同样能够为师生提供价值引领,二者的协同融合强化了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根本遵循。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遵循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提升高校育人实效的重要环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的有序开展,有效巩固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力和核心凝聚力。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作用,使高校能够严格遵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完善高校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三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体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是高校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步骤。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有益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营造德育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目标方法
一是推进并完善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直接带动相关环节育人工作协同性的提升。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从高校党建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助力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二是增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能够实现“1+1>2”的效果。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以高校党建引领为核心,强化党组织建设,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发挥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引领作用,激发全体大学生作为先进建设主体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改善“轻思政、重入党”的不良现象[3]。以高校党建为载体,切实把党的原则和要求贯穿到各项工作中,积极影响和带动广大大学生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
2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成功经验及掣肘因素
2.1 成功经验
(1)确立协同化工作理念
结合发展形势、信息化教育环境及大学生特点,从目标、内容、方法的协同化入手,充分发挥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4]。其一是目标协同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应摒弃“各自为政”“各守责任田”的局面;其二是内容协同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工作安排、教育内容、人员配置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重合性,需合理统筹避免重复性资源使用,同时增强二者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与连贯性,使工作“一气呵成”;其三是方法协同化,在传统教学与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育人的效果。
(2)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党员队伍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融合过程增添一定程度的活力与号召力[5]。大学生党员可以带领同学们积极参与高校党建活动、社会实践、思政宣讲等;学生党员能够以主流价值观作为行为规范,使其言行举止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进一步挖掘并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榜样引领作用,能够提升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3)渲染高校德育文化
德育工作在校园中充分有效地开展,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德育旨在助力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实现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德育工作在目标层面上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致,在具体实现渠道上与高校党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较多相似路径。德育校风的形成与维护,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养料”。
2.2 掣肘因素
(1)协同育人平台搭建新意不足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教育模式传统单一、创新意识不强等导致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与运用缺乏新意。部分高校大学生党务工作者存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不敢创新、不愿创新,在实际工作存在“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等一些问题;教育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与创新,协同育人平台的搭建缺乏对新媒体的运用,导致育人的具体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互动性不足,缺乏实践支撑,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
(2)协同工作统筹管理缺失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在缺乏统筹安排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重复性的工作部署与碎片化的学习内容。一方面,不同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思想政治教育也会随着学科建设出现碎片化的现象”[6];另一方面,以课程安排为例,党课与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普遍存在一定的重合,大学生在对待重叠知识的学习上积极性不高,育人效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衔接力较弱
“要对高校课程和教育内容进行体系梳理,真正实现育人的‘协同效应’”[7]。部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协同性不足,高校党建以“全体党员”为重点服务对象,思政教育以“课堂效果”为主要授课目标,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内容、目标、方式方法及体系上缺乏系统梳理,各项岗位职责不能有效履行,实际工作落实不到位,使得二者协同育人缺乏衔接性,整体工作实效性不强。
3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策略分析
3.1 加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保障建设
(1)协同机制
高校依据各自客观情况制定、落实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是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内容。建立协同机制,制定细化的配套制度,对于工作岗位设置、人员匹配、职责权限、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监管评估、奖惩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各项内容的制定要基于协同化育人、契合化育人的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在机制建设的同时,兼顾“构建协同管理平台”[8],凭借便捷性、信息化共享平台,助力协同机制有效实施与相关工作的推进。每学期定期对制度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依据实际需求对各项制度内容进行完善,并于线上、线下对机制、制度中作出的更改之处及时地进行公告与说明。
(2)互鉴机制
适时交流并互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能够有效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进程。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在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目标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与要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重合中找区别,在差异中找规律,互鉴互取、优势互补,动态完善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由专人负责定期组织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相关工作人员的交流分享会,共同学习典型事例、优秀教学展示,分析某些工作失败或偏差的原因,将分享内容以文本形式备案,以此为依据对不同工作安排、教学突发情况、潜在隐患现象设计应对预案,制定并逐步完善新一阶段的协同工作方案。
(3)评估机制
对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效果进行动态监督与评估,能够有效保障二者协同育人的成效。结合学校、学院与实际工作的情况,设置专门的评估小组,依据一定标准对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以不定期测评的形式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性,防止各项工作“为了评估而评估”。“建立网络教育工作管理、考核、反馈机制”[9],及时将评估结果以文件形式进行公示,对存在问题的内容进行定向了解并提出建议,在下一阶段的不定期评估时重点测评上一阶段问题的应对措施与实际效果,将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备案以便后期开展总结分析工作。
3.2 强化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抓手
(1)加强学生党员日常管理
加强学生党员日常管理,发挥党组织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指引作用。进一步规范党员大会、小组会、组织生活会、党课等管理,适当增加频次的同时,着重加强党员客观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软条件”到“硬标准”进行转变,引导学生党员充分意识到自身不足并明确努力方向,强化党员党性及执行力,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提供组织保障。严格监督党员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各项评判标准以及批评、惩罚力度,精细化各环节中的各项考核评价指标,将考评侧重点落在日常积累而非某一时间段,杜绝“入党后不作为”的现象,引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对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配合度与认可度。
(2)发挥学生干部的先进性作用
学生干部的先进性能够随时随地影响学生群体言行举止。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示范作用,将学生干部作为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抓手之一,明确其育人职责与工作内容,将部分协同育人工作内容细化后在学生干部中进行合理分工,凭借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在学生内部逐步开展,实现以点带面、由内向外的育人实效。同时,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稳步推进育人工作的同时,要定期将工作开展情况、所遇困难与潜在隐患总结反馈至学院负责对接的教师,保证各环节、各部门育人工作的协同性。
(3)打造“三化”队伍
建设以党务工作者、思政类教师、辅导员为主的“专业化、职业化、特色化”的高校队伍,有利于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落地”。“专业化”队伍重技能,攻坚克难,在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有能力应对各种状况,“要重点打造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名师,为其他教师树立榜样,推动全面育人的师资队伍建设”[8];“职业化”队伍重理念,与时俱进,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队伍应结合时代机遇与挑战,以创新思维推进工作,兼顾育人与管理,理性思考并总结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高效、高质量完成育人使命;“特色化”队伍重实需,激励人心,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打造育人队伍,鼓舞人心的同时提升工作认知度。
3.3 培育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环境
(1)培养协同育人文化
良好的协同育人文化是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的“软实力”。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从教学、教育、管理,特别是班风、校风建设着手,以入党启蒙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主题班会、党课学习等主要形式提升学生党性修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蕴协同文化”,助力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十育人”进程,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实现全员协同育人。
(2)强化协同工作典型案例宣传
榜样的力量会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注入动力与活力。面向全校定期总结、评选各学院的协同工作典型或成功案例,对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以各优秀工作代表组成宣讲团,面向全校各学院、各部门进行点对点宣讲与交流分享,面对面探讨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与经验、教训;利用公众号、网络直播、校园广播、电视、橱窗、校报校刊等形式对工作典型或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并将成功案例以电子文件形式推广学习,为后续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借鉴经验,培养协同育人之风的同时,也是规避风险,提升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效的积极举措。
(3)创新协同育人内容与方式
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内容与方式应与时俱进。培养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需要综合考量新时代特点、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时代特质,将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元素注入育人全过程。育人内容层面,保留传统育人内容的基础上,开拓新视野,将党史学习、党的理论、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时代、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大学生身边事、日常小事为出发点进行内容演化与对照,融入进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育人方式层面,要结合信息经济时代特点,在高校不同职能部门间积极建立信息协同交流平台,以网络直播、视频、线上游戏、竞赛等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各项育人工作,经过不断实验与调整后形成多元化、信息化育人体系。
4 结语
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化、专业化水平,强化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实效,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新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