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戏论对网络影视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2022-03-14刘科军
陈 旭 刘科军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虽然影视学界一度存在着“丢掉戏剧的拐杖”的争论[1]3,影视行业也存在更重视影像语言的问题,但随着近些年网络影视剧的发展,剧情编排和演员的演技等也开始受到市场的重视,传统的影戏论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影戏论除了能为网络影视剧的剧本创作与改编提供美学借鉴外,还能在网络影视剧的实际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汲取影戏论的理论价值,有助于推动网络影视剧健康发展。
1 影戏论与网络影视剧的共鸣
影戏论之“影戏”原本是对中国早期电影的称谓,借用了皮影戏、傀儡戏等传统民间戏曲“借光显影”的艺术内涵,后来泛指用“像”为“戏”服务的艺术手法,被中国电影理论界称为“一种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电影理论体系”[1]218。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学界发生了电影与戏剧分家的争论,强调电影语言的独特性。但是钟大丰、陈犀禾等学者认为电影以“戏”为本,而非以“像”为本,影戏是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2]。这场争论是在当时中国电影追求艺术独立性的语境中产生的,与电影拍摄的技术手段进步有关,并不是真正否认电影与戏剧的分离。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影视发展来看,色彩、画面、特技等影像语言得到广泛运用。同时,加深了对剧情、演员演技、影视风格的探索,没有一味地追求“奇观”效果,“影”与“戏”在不断地寻求新的融合。影戏论“用影演戏”的观念一直延续在中国电影发展中[3],并在近些年的网络影视剧中获得共鸣。
21世纪以来,《鬼吹灯》《琅琊榜》《风起洛阳》等网络影视剧爆火市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影视行业在获得关注热度与流量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复活了传统“影戏论”的魅力。从现有较为成功的网络影视剧作品来看,依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网络影视剧体现了中国影戏的叙事艺术,为其热播奠定了重要基础。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网络影视剧能够受到观众的青睐,在于两者有着相似的浓厚的戏剧色彩:剧情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故事主线明确,矛盾冲突尖锐;角色刻画生动,网络小说与网络影视剧在以“戏”感人方面具有共通性。而网络影视剧因其消遣娱乐的性质和自由的观看环境,使得观众更热衷于欣赏特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极具戏剧效果的故事情节,类似于传统的戏剧欣赏心理,吸引观众的是网络影视剧中人物的塑造和演员的才情演技,而不是“影像美学”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冲击。网络影视剧追求“戏剧性”的叙事效果,恰好与影戏论“像”为“戏”服务的理论产生了共鸣。
2 影戏论在网络影视剧美学中的运用
影戏论的精髓,在钟大丰先生看来就是追求民族文化风貌,以“情”为中心,“剧”“诗”统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剧诗’精神的电影化表达”。他将影戏论的核心划分成“剧”“情”“诗”三个要素,主张在创作过程中实现三者的并重,从而使影视剧的内容和精神更具戏剧性、情感表达和诗意追求特征[4]。这种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影戏观念,对于提升网络影视剧美学价值是十分有益的。
近些年口碑出众的国产网络影视剧对“剧”的塑造和“情”的表达都是极为出色的。例如,《隐秘的角落》利用接连不断的戏剧性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四位主要角色正是通过相互之间存在的冲突纠葛在一起,既形成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又为“情”的表达提供了寄托。该剧通过表现孩子们与张东升相互威胁却又彼此合作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呈现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善意与恶意、怜悯与仇恨、忠诚与背叛,无数对立的情绪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统一,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更加饱满生动。“剧”与“情”的结合超越了“影像”的视觉刺激,已然成为此部网络影视剧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虽然国产网络影视剧在“剧”的塑造和“情”的表达上得到发展,但是在“影戏论”所提倡的以“诗”为代表的精神意境的塑造方面仍显不足,失去了“剧”“情”“诗”的统一,会放大网络影视剧在“剧”的编排和设计上存在的漏洞和局限性,进而导致网络影视剧制作水平不高。例如,一些热门网络影视剧创作人员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往往大开大合,使得影视剧情感表达不够细腻,虽然更能契合观众需求,但由于缺乏通过意象描绘来传达情感的精细化手法和过度迎合市场,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下降,影响其体味传统的“诗”的意境。再如,引发网络热议的《赘婿》,作为古装剧,该剧拥有亲近“诗”的土壤、塑造“诗”化意境的条件、传承中国审美文化的优势,但是为了更贴近现代社会思潮,整体剧情上过于强调现代思想,弱化了传统审美文化,没有实现对“诗意”的追求,因而无法从单纯的消遣娱乐之物的偏见中脱离出来。
网络影视剧创作对影戏论的借鉴,主要表现为将“剧”“情”“诗”三要素妥善运用到创作过程中,改变网络影视剧仅仅是浮于“剧”的表象的弊端,从而实现“剧”的冲突,推动“诗”的意境诞生,最终表达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情”,使得影视剧更加贴近观众的内心,为观众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只有汲取“影戏论”的正面精神内涵,引发中国式的戏剧式关注,将传统绘画和音乐中的意境表达融入民族电影视听语言和风格[4],才能让网络影视剧更为深层地引发“情”的共鸣,推动“剧”的完整演绎。例如,以传统“影戏论”为创作方式的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影片名取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虞美人》,赋予剧情悲怆凄婉意境与氛围的同时,也更能激发观众细细品味片中所传达的哀婉意境的热情。影片中频繁出现的月亮作为独特意象同样被赋予特殊意义,它见证了男主角张忠良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过程。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动和冲击是网络影视剧“开门见山”式的情感所不能比拟的。再如,以意境塑造和诗化表达为特色的电影《小城之春》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由于费穆对东方美学的独特把握,《小城之春》充满了中国戏剧的美感和古典诗词的悠远意境,为中国电影在百年影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民族电影的典范[5]。这说明要将影视剧作品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提升,就不能缺少“诗”化表达,这种含蓄却不失感染力的“诗意”表现手法在网络影视剧中往往是缺失的,但它恰恰能够提升网络影视剧的艺术美感,也能充实网络影视剧的内涵。
3 影戏论在网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中的运用
影戏论不仅可以为网络影视剧的表现手法、主题策划提供美学借鉴,还可以为剧本创作、实际拍摄和制作过程提供理论参考。分析近些年来热播的网络影视剧不难发现,由小说改编的网络影视剧更能体现影戏对舞台写真和演员演绎的艺术追求。影戏论在网络影视剧拍摄和制作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影戏论强调运用戏剧舞台表现真实的生活,有助于网络影视剧更好地聚焦剧情节奏和表演的真实性。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由于舞台限制,戏剧有很强的假定性,观众来到剧场看戏,舞台上显示的一切,他们并不过分地要求真实;观众对于剧场假定性的反映生活是认可的,他们会按照戏剧的特性来感受剧场所反映的生活真实[6]。网络影视剧的拍摄和制作同样可以参照戏剧的舞台形式,将戏剧式的小规模舞台作为影视剧讲述故事的空间,在赋予角色们展现自我空间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制作成本,通过逼真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体现艺术的写真性。例如,《我是于欢水》这部作品以一个落魄的中年人所遭遇的家庭、社会危机为舞台背景,立足于于欢水这个特定人物,将他遭遇的冲突爆发在家与办公室这样狭小的空间中。在这些微型舞台上,反而更能将于欢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人物及其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将于欢水的感情和内心世界直观地剖析给观众。虽然带有戏剧性的巧合和艺术性的夸张,却能够引起观众产生关于“中年危机”的共鸣,让整部剧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就是戏剧舞台的魅力所在。
其次,影戏论以“戏”为核心,能够促进网络影视剧提升演员的演绎水平,推动演员行业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在传统影戏中,演员自身的演技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能够渲染剧情冲突、展现角色魅力、吸引观众进行沉浸式体验,从而深化观众的审美愉悦感。网络影视剧与戏剧都需要演员将剧情“冲突”展现并传递给观众,而冲突能否展现戏剧效果和真实性,取决于演员能否充分演绎他在戏中的角色,演员只有提高演绎水平才能赢得观众认同。所以在近些年的网络影视剧中,观众很少再看见表情呆板、情绪苍白但外形精致的“名角儿”,相反能够在剧中起到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演员往往是选拔于微末的“新星”或是成名已久的“老将”。“新星”和“老将”能够塑造出情感丰富和本真的角色,这正与“影戏论”以演员为中心来作为“情”传递的支持和保障的观点不谋而合。此外,观众在一部剧中不再仅仅以“影像美学”为着眼点,反而开始探究角色的情感世界,便打破了以“流量”选取演员的标准,能够发掘一大批拥有演技的实力演员。例如,《赘婿》中方天雷的扮演者海一天,便不具备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在“影像”强调的感染力方面无疑是有所欠缺的,但他出彩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影戏”所具备的“情”“剧”之美,同样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4 影戏论在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上的运用
网络小说虽然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学体裁,但是构成网络小说主要内容的仍是接连不断的戏剧式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没有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叙事艺术。并且,在某种意义上,网络小说比传统的严肃小说更加注重戏剧化的叙事成分,只有故事情节丰富、语言表达富有感情才能受到观众的青睐。那么,将文字媒介形态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像媒介形态的影视剧,就应在塑造美好的影像形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甚至增加网络小说的戏剧化内涵。由此,将网络小说改编成网络影视剧,实现由“文字写戏”到“影像演戏”的转变,其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巧妙地以影像化的形式表现小说中的文字内容。
影戏论在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上的运用,即以叙事为中心,让整个故事条理清晰,不存在逻辑漏洞,通过故事的戏剧性魅力来吸引观众。笔者通过分析近些年改编的网络影视剧作品发现,出色的改编作品往往有着流畅完整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发展层层推进,情节的叙述娓娓道来,能够使观众清晰地欣赏故事的脉络,体味其中的情感。比如,古装传奇剧《琅琊榜》最扣人心弦的是宫廷政治迷雾、智斗奸佞及冤案昭雪的剧情。原著中对历史冤案和“麒麟才子”横空出世的交代是通过文字来陈述的,这种叙事方式适合文字媒介的阅读习惯,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顺畅地厘清前因后果,而网络剧则是直接用战争场面呈现当年的惨况,用喧嚣的宫廷活动展示复杂局面,使观众在播放过程中体验到悬念,从而产生对剧情的期待。同时,网络剧版的《琅琊榜》加入了郡主和梅长苏的爱情叙事,增加了看点。
在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过程中,创作者出于削减成本、降低拍摄难度、满足受众需求等目的,往往会对原著情节进行大量删改,使其更符合实际制作的需要,但是如果“删戏”处理不当,就会破坏故事完整性、减少剧情的内蕴,进而影响整部剧的呈现。例如,号称新概念武侠的《有翡》,在剧情上删除了原著大量的隐喻和伏笔,使作为整部剧的核心冲突“海天一色”也失去了原著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性,割裂了全剧的叙事过程,造成了得不偿失的后果。将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时,忽视了对剧情逻辑的妥善安排,带给观众的无疑是“买椟还珠”的尴尬。只有将以叙事性为核心的“影戏论”合理应用到网络小说的改编中,才能让网络小说影视改编更具有内核动力,成为能真正打动观众的作品。
5 结语
近些年涌现的大批优秀网络影视剧给中国影视剧市场带来了盎然生机,为国产网络影视剧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广阔的影视市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诸多成功作品,彰显了网络影视剧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但是也应看到,作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网络影视剧,也存在着忽略剧情“戏”的短视行为,限制了网络影视剧源源不断地产出精品力作。网络影视剧能否继续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恰到好处地汲取传统影戏论的理论精髓、是否在创作和制作中运用中国特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