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022-03-14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行距大豆玉米

田 丽

(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022)

0 引言

增加耕地产量是发展农业的必然选择。大豆、玉米在我国有着很长的历史,各地均有种植,分布广泛,但常规的大豆和玉米间作在田间布局上极为不合理,大豆、玉米的行距较大,造成了种植密度偏小。因此,采用大豆、玉米间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逐步推广,已取得显著成效。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方法

1.1 选配品种

在种植前要选好品种,目前大豆和玉米的种类有很多,品种不同,收获的产量也不同。品种的选择涉及众多因素,若是选错种类耕种,成熟收获时,产量可能不及往年。关于大豆的选种需求,应当选择后期收获量大、耐阴性强和能够抗倒伏、有限或亚有限结荚型习性的种子,以便后期收获可观。

1.2 播种准备

在播种大豆与玉米前,要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播种,各个地区的土地不同,相邻的土壤也会有轻微的差异。在选择播种土地时,应先选取具有松软性、地势平坦进行间接耕种,相对有坑洼的地势,平整的地面更容易使农作物生长。在耕地时,其深浅应控制在约20 cm。晒种,保证播种的时间。在3~4 h内,该时期的种子萌发速率比较高,并且比较稳定,间隔过长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影响。晒干后要拌匀,玉米在包衣前,将种子浸透。

上述步骤完成后,将预先准备好的杀虫剂与种子混合在一起,以防止发生病虫害,保证玉米和大豆的生长。拌种后一天内,种子要全部种完。关于玉米和大豆中的播期,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之间进行。可选择人工点播,或机播。在机播作业之前,要对播种路线进行细致规划,并适当地处理机械转向问题。在大规模播种之前要进行试验,及时检查试验结果,调整机械参数,并根据土壤的水分情况,适当调整播种深度和压制强度。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行之间的间隔均匀,避免行距太宽或太窄。在小穴距的情况下,要适当地放慢工作速率,并在较短的孔距下提高播种质量。

1.3 确定模式

1.3.1 4∶2模式。该模式是4行大豆带和2行玉米混合种植,混合种植带宽度应达到290 cm,大豆的行间距离要有40 cm,植株间的距离为10 cm,播种大豆约9200颗/667m2,争取可收获的植株数量达到7800株/667m2。种植玉米和大豆的种植方式有些相似,行间距离同样是40 cm,植株间距为10 cm,但播种数量比大豆播种量少,只需种植4600颗/667m2,确保能收获的植株数量有4100株/667m2,并且大豆带要与玉米带间距65 cm。

1.3.2 4∶3模式。采用4行和3行的方式进行复合种植,复式宽度350 cm,其中,40 cm的大豆,植株距离10 cm,要播种7600粒/667m2,才能达到有效株的数量6500株/667m2。玉米行间距离为50 cm,边行距为12 cm,在15 cm的间隔行株距下,密度3900株/667m2。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的距离为65 cm。

1.3.3 6∶3模式。采用6行和3行的方式进行复合种植。总宽度为455 cm,其中,大豆的行距为45 cm,株高间隔10 cm,播下8800颗/667m2种子,使其有效株数达到最大7500株/667m2。玉米行距50 cm,边行株距12 cm,在中行15 cm的株距下,3400颗/667m2种子,争取植株数量达到3000株/667m2。大豆玉米带与玉米带间距65 cm[1]。

1.4 播种方式

建议采用机械播种和施肥的综合技术,采用4∶2的模式,通过专门的机具进行施肥,4∶3、6∶3的模式采用现有的大豆、玉米播种机械,根据不同的生产模式和技术条件,对不同的品种采用不同的播种模式,以达到理想效果。在复合种植区域,选择大豆-玉米综合化播种机。使用不相同的机械播种,还可经过更换种盘片、增加或减少播种单元,能够同时播种大豆和玉米。

进行机械耕作时要注意以下事项:在播种时,要确保机器的前进速度均匀,机械排种机的移动速度为3~5 km/h,气压式的排种机为6~8 km/h。在转向时,要将播种机抬高,行走播种过程中,禁止拖拉机突然转向,避免对播种机造成损伤。在种子、化肥用量不足1/3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种子、化肥的补充,防止漏播。避免两种农作物之间距离太宽,玉米的窄行间距要控制在40 cm左右,大豆带间的连接行距要在30 cm左右。

1.5 科学施肥

综合考虑大豆、玉米对氮、磷、钾肥的用量以及适量的微量元素。提倡使用大豆根瘤菌,降低氮素用量,保证玉米氮素含量,不增加施肥环节,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施用缓控释肥。在施肥方面,要确保单株施氮量与单一品种的施用量一样,否则,将影响单位产量。

玉米施用高氮素缓释肥料,用量为14~18 kg/667m2;大豆采用低氮素缓释肥料,施15~20 kg/667m2。在玉米大喇叭期,与大豆机播配合,在距玉米行20~25 cm处追施配方肥,距离玉米行20~25 cm处,追施配方肥40~50 kg/667m2,折合纯氮6~7 kg/667m2,实现大豆玉米肥料共用。如果是一次使用,在播种时,可以以种肥的形式进行,选择玉米、大豆专用的缓释肥、玉米高氮肥、缓释肥50~70 kg、大豆专用低氮肥15~20 kg。

春玉米需要整地,在田间应用低氮配方肥,以大豆的需氮量为上限,不高于4 kg/667m2,播种时向玉米种中添加种肥,以缓释肥为主,施肥量参照当地单作玉米单株用肥量,大豆不添加种肥。夏大豆无需整地带状间作夏大豆,可采用一次施肥加一次追肥的方法,在玉米播种时施高氮肥25 kg/667m2,玉米大喇叭口期将玉米追肥和大豆基肥结合施用,施纯氮7~9 kg/667m2、5 kg/667m2五氧化二磷、3~5 kg/667m2氧化钾,在玉米带外侧15~25 cm的地方进行施肥。

1.6 去除杂草

田间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具体应用在播种玉米和大豆的时候,要适时喷洒农药,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化学除草在播种后的幼苗期之前进行,用50~85 ml/667m2的精异丙甲草胺乳油或150 ml/667m2二甲戊灵乳油,加30~45 kg的水,喷淋表面土壤除草。对苗前除草效果较差的地区,可在大豆、玉米苗前期,即大豆2~3个叶期、玉米3~5叶期,选用大豆和玉米专用除草剂进行除草。

大豆使用15%的精喹·氟磺胺微乳剂(5%精喹禾灵+10%氟磺胺草醚)100~120 g/667m2,配水30~45 kg/667m2,进行喷撒防治;玉米用27%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2%烟嘧磺隆+5%硝磺草酮+20%阿特拉津)150~200 g/667m2,配水30~45 kg/667m2,进行喷撒防治。在苗期除草时,要在喷洒设备上安装物理隔板,将大豆和玉米隔开喷药,以防止药害发生。应在气温较低、无露水、无风的情况下进行均匀喷药,以增加防治效果,后期不易防治的杂草可通过人工进行处理。在使用茎叶处除草剂时,注意选择对邻近作物和后茬作物具有较高安全性的除草剂类型。

1.7 防病虫害

在作物中,病虫害最为普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单作玉米、单作大豆比较,其主要病害发病率明显下降。田间常见的有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纹枯病、茎腐病、穗腐病等。为了防止病虫发生,应采取多种防治措施。病虫害的控制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尤其是在玉米生育时期,要特别关注玉米螟的发生,此时要对玉米进行药剂喷施。豆秆黑潜蝇在大豆生长期最易发生的虫害,应加强控制,喷施辛硫磷乳油,能够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另外,应注意防治蜘蛛、蚜虫等常见的农作物病虫害,可采用药剂防治[2]。

1.8 适时收获

在玉米和大豆的成熟季节,玉米在成熟的时候收割,而大豆则在成熟至完全成熟之间。使用机械收割的模式有三种:4∶2、4∶3、6∶3模式。收割方式有三种:先收割玉米;大先收割大豆;玉米和大豆同步收割。玉米先行收割适合于玉米比大豆提前成熟的区域,主要在华北、西部、西部、西部等地。采用4∶2模式两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整机宽度在1.6 m以下,采用4∶3、6∶3模式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整机宽度不超过2.1 m。在田间进行收获时,先将玉米从田间收获,然后进行机械化收获,减少机械空载,选择不超过大豆带间距的收割机玉米成熟时收割。大豆先行收割是指在玉米成熟前,主要用于黄淮海、西北地区的带状作物[3]。

2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1 加强宣传力度

主要是通过广播、网络、电视等,特别是借助新媒体形式,积极宣传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等内容。在关键的环节,以现场观摩、技术交流、专家授课为主,重点突出宣传。另外,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升基层农民的素质。增加技工和广大农民的技术意识,提高农户积极运用技术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交环境。

2.2 科学配置资源

传统的玉米和大豆的栽培方式相对单一而且受本地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土壤湿度等,导致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在进行复合种植技术时,要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使农艺与先进的机械化技术相结合,能较好地增加玉米和大豆作物的生产产量。在使用复合技术种植玉米和大豆时,农户应当熟练掌握此项技术的要领,并依照既定的标准进行操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种植,以实现大豆和玉米的双丰收。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的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两种作物的产量,在耕种上是相辅相成的,能够增加土壤中的营养,让大豆和玉米均能吸收足够的营养,减少成本,提高产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用合适的品种进行耕种,运用相关的种植技术,以此提高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

猜你喜欢

行距大豆玉米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收玉米啦!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我的玉米送给你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甘蔗机械化收获条件下1.3m行距试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