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

2022-03-14姚计海

关键词:双减政策专业

姚计海,张 蒙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双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双减”指的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旨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中办国办印发〈意见〉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人民日报》,2021年7月25日,第1版。。《意见》明确了推进“双减”工作的基本目标,即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使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让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并明确强调要让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在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双减”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基础教育体系、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均有效减轻,学生的睡眠、运动、实践时间普遍增加,家长更加关心孩子身心健康成长(2)赵婀娜、吴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人民日报》,2022年7月27日。。而且,在“双减”政策出台后,社会各界对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当下改进教师教育教学、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之选。但是,“双减”政策在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愈发凸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强调“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07页。。事实上,教师质量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为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带来许多积极成果,被视为提升学生当前学业成绩、将来职业成就以及学校办学质量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4)于莎:《全球教师专业发展的框架、实践特征与趋势:基于TALIS2018报告的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可以说,教师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不仅事关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进步,而且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双减”政策之下,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得以强化,其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学校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而且要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可见,对于“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专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作为党和国家立足于教育基本规律、着眼于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而出台的“双减”政策,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双减”有助于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须具备从事其工作所必需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业设计管理的优化乃至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提供等都对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双减”促使教师不断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除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外,教师还要主动学习和输入来自各个领域、不同学科的知识,诸如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教育、艺术鉴赏等知识,从而为“双减”政策下相关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双减”也促使教师不断挖掘专业知识的深度。教师需要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反思与研究,深入探讨教育原理和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进而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改进作业设计、优化课后服务等。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为加强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支撑“双减”工作的落实,教育部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改版升级上线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于2022年3月1日试运行,平台资源内容广泛,包含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及教改实践经验等模块内容(5)张盖伦:《教育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效支撑“双减”》,《科技日报》,2022年3月29日。。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运行仅一个月内,其累计浏览量达7.2亿,日均浏览量2888万以上,最高日浏览量达6433万(6)丁雅诵:《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累计浏览量超7亿》,《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目前,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仍在继续更新和推广,为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可见,“双减”政策为不断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双减”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离不开其高水平的专业能力。中小学教师具有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彰显教育智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7)胡卫平、张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整个社会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及教师的专业能力抱有更高的期待。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自身在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提问解疑、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的专业能力。而且,随着课后服务的提供,学生在校时间延长,教师与学生的共处机会增多,这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作业布置与管理方面,教师既要提高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设计质量,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比如,在中小学调研过程中,有教师表示,现在“双减”要求教师设计实践性作业,课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学校里很多教师都在探求“该怎么办”(8)张善超、熊乐天:《“双减”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破解之道》,《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同时,在《中国教育报》发布的一项关于“双减”之下的教师工作调查中,有近五成教师认为“创新作业形式,减少简单、重复性作业”是减轻作业负担的最佳方式,但他们设计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9)林焕新、焦以璇:《“双减”后如何更好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代表委员热议“双减”中的学校责任》,《中国教育报》,2022年3月9日。。可见,“双减”政策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双减”也是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赋能”,旨在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双减”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情意

一个优秀或成功的教师理应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除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外,教师的专业情意也是实现其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4页。。教师专业情意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形成与沉淀的一种认识与情感倾向,包含教师对职业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对教学工作的认知与评价,对专业自我的认同与接纳等(11)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9期。。

事实上,“双减”政策是对以往短视化、功利化等错误教育观念的纠偏,是对我国基础教育公益属性的坚守,也是对良好教育生态的全面修复(12)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9期。。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学校理应是教书育人的专门机构,学生也理应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双减”之下,学校教育本质得以重新回归,学校教育的地位得以确认和巩固,这都有助于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意义和专业价值更加认同,有助于教师在专业领域中收获更多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成就感,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自我得到更好确立与增强。

二、“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双减”政策对学校、家庭及社会培训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教育功能进行了重构,其中,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专门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挥着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业负担来说是有效地做了“减法”,但是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言则是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做的是“加法”。在看到“双减”政策为教师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对教师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13)刘建:《“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4期。。

在各地各校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过程中,教师群体是学校主要依靠的关键力量,而“双减”对课堂教学等提出的新要求使得一些教师表示自己“不会教”了,同时教师的负担也在不断加重,教师的体力、精力、动力迎来了极大的考验(14)王爽、孟繁华:《对“双减”背景下教师活力状态的识别与激发》,《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5期。。在教师的教学任务没有减、教学难度没有降、家长期待没有少的前提下,“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化落实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轮全新的挑战(15)李子芳:《“双减”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法》,《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年第9期。。

(一)教师专业理想与信念有待加强

“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教师以积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情感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从根本上需要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信念作为有力支撑。然而,当前教师的专业理想与信念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教师仅仅以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而缺乏远大的专业理想和坚定的专业信念。而且,“双减”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带来了冲击,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理想与信念。

“双减”政策实施后,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切身感受到的最大变化是工作时间延长、工作任务增多和工作压力加大。比如,“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要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于是,许多学校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且每天至少2小时,此外有条件的初中周一至周五可设晚自习,晚自习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晚于20:30(16)潘玉娇:《江苏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 覆盖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中国教育报》,2021年8月16日。。整体来看,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的学校普遍从原来下午三点半、四点放学延长服务至下午五点半、六点,甚至更晚。而且,“双减”政策对课后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要求。具体而言,学校要不断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不断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除了要基于学生情况进行答疑辅导外,也应该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系统设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项目式课程和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给教师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新的使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教师的负担问题也更加突出(17)都晓:《“双减”视域下课后服务的难点与进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可见,“双减”政策本身对学校主阵地作用的重申和对教师职责的强化,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双减”背景之下,教师的教育责任变得更重,教学任务和相关事务性工作更加多样繁杂。相关调研表明,一些教师感受到现在工作更繁重了,既要花更长的时间看孩子,满足学生需求,写更多的汇报,还要准备更加灵活性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18)李子芳:《“双减”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方法》,《教育实践与研究》,2022年第9期。。“双减”给一些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教师无暇顾及自身专业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信念,引发一些教师消极应对教育教学工作。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理想与信念的问题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专业理想不够坚定、专业认同存在偏差、对专业发展认识不足等方面。具体而言,一方面,社会各界对教师专业角色的高期待与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存在偏差,使得部分教师的专业理想和信念产生动摇,职业幸福感降低,出现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改行或是跳槽的念头;另一方面,面对来自学生管理、检查评估、职位职称、教育改革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身心俱疲的同时,渐失自我心向,遮蔽了教师自身关于专业身份的觉知(19)张东、李森:《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困境与应然向度》,《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双减”政策的推行更是对教师的专业理想与信念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一些专业发展较为成熟的教师都表示:“教学工作做了将近二十年,‘双减’之后总觉得无所适从”,并且对自己能否适应课后服务政策提出的高标准、高要求而感到担忧,同时教师群体也普遍反映精神压力较大(20)李可:《解决“双减”下的教师之“惑”》,《团结报》,2022年3月10日。。

(二)教师激励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教师与学生、同事、学校之间的互动发生变化,容易使教师出现“创伤性”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伴随着较重的负担感,影响教师工作的效率及状态,同时教师的职责边界也正在无限扩大,其工作时间与工作强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1)钟景迅、钟怡清:《“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情绪剖析与减负突围——基于情绪地理学的审视》,《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加之学校出于落实“双减”政策而安排的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更是可能引起部分教师“怨声载道”,抑制教师的教育教学动力和积极性。事实上,工作任务的增多、可支配时间的减少、工作与家庭失衡感的增强等问题都可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工作动力产生消极影响。对广大教师而言,尽管怀揣崇高的教育理想和追求,但在工作负荷过重、工作压力过大的现实面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工作积极性都可能受到影响。比如,在调研过程中,有教师无奈地表示,“‘双减’政策我是很支持的,对于学生的压力和家长的焦虑,的确是很有效的减轻,教育也逐渐在回归本真。但是,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的确也增加了不少。”(22)郭霁瑶:《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双减”后教师负担过重怎么办?》,《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5期。

“双减”政策推出后,社会各界寄托于教师身上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职责愈加泛化,教师的压力也日益增长,最终可能导致教师情绪的异化,工作热情衰竭,如若教师工作变成一项无法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则无从谈起(23)刘建:《“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发展研究》,2022年第4期。。实际上,在“双减”政策推出之时,《意见》中已经明确强调,学校党组织要认真做好教师思想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强调为中小学校补齐补足教师编制,要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核定有关工作,但有些地方和学校的考评及激励机制并未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而及时进行调整。比如,有关调查研究就发现,许多教师都指出“双减”之下自身的工作强度变大了,但工资待遇并没有变化,而且评优评先考核以及晋升标准都没有发生变化(24)李镇西:《“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变化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2021年12月7日,https://www.sohu.com/a/506184743_121124292,2022年9月25日。。因此,为激发并维持教师参与“双减”的积极性,不仅要在工作薪酬、津贴等外在的物质层面给予教师保障与激励,也要在内在的精神层面对教师进行激励,让教师感受到对教师工作的影响力、自主权并收获幸福感。不但外部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且内部动机对个体的成长和心理发展更加积极,对个体行为与活动的推动作用更深刻、更持久。为此,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需要思考建构全新的鼓励教师参与“双减”的物质与荣誉奖励制度,如给予职称倾斜、授予荣誉称号等(25)张善超、熊乐天:《“双减”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破解之道》,《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学校成为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作用的主阵地,改进学校管理对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更为突显。如果依然“沿袭旧制”,不变通、不革新,就难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激励机制和民主的管理氛围,教师专业发展就可能会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并最终影响“双减”政策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效果。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规律有待探究

在“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问题的科学探索也会迎接全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方向偏离或被置于一边的风险,教师专业发展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科学研究随之也可能面临被搁置的尴尬境地。为了确保“双减”之下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有些学校在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时,不可避免地侧重于教师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有关教学能力的提升,而可能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道德及社会支持等维度。同时,为了满足“双减”之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急迫性,有些学校也可能会急功近利地开展一系列流于形式的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研究,而忽视实证调查,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缺乏针对性,又缺乏指导性。最终可能使得教师为了应对“双减”政策而专注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审视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更无暇真正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讨。

在“双减”政策推行之后,中小学教师需要应对作业减量增质的要求,同时学生待在学校内的时间变长,教师与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变多。但是,课堂教学该如何改进、课后作业该如何布置、师生沟通该如何改善、课后服务该如何开展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具体明确的解答,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路径、新规律等方面也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双减”政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双减”政策既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使得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面对专业发展的问题,教师如何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更加值得深入探讨。以下主要从教师心理、学校管理、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等层面加以分析。

(一)教师心理层面:激发内在动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有关人的动机与人格发展的理论强调,人具备渴望成功、积极主动、自我激励的本性,其中教育领域的自主有助于个体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与成长(26)J.Li,M.Deng,X.Wang and Y.Tang,“‘Teachers’ and ‘Parents’ Autonomy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Perceived in Junior-high School:Extending the Dual-process Model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68,pp.20-29.。同时,个体具有自主性动机与控制性动机,其中自主性动机意味着个体行为是出于自身意愿与价值(27)Edward L.Deci and Richard M.Ryan,“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25(1),pp.54-67.。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自身要不断激发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走出职业惰性的舒适区,迎接“双减”对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捕捉“双减”对促进专业发展蕴含的机遇。

根本而言,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主动地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不应是外部简单强加而为之,而应受教师内在自主性的推动。教师发展的自主性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有效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前提(28)姚计海:《中小学教师教学自主性特点的实证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因此,教师要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增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掌握专业发展的正确方法与策略;自主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研读与学习;增强合作意识,做好教学研究和总结反思;普通教师要重视向优秀教师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种相关培训和各类有助于专业发展的活动(29)史颖博、王卫东:《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境的研究现状及其改进:基于2006—2015年研究成果的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1期。。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双减”背景下的主体价值,教师还应坚定职业理想信念,自觉自发地把促进专业发展的过程视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过程,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种职业价值追求。

“双减”政策实施后,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及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甚至怀疑自己的专业性。“双减”政策之下,面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问题,教师需要提高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与要求,从而提高大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满意度与认可度。首先,教师要积极调动自发性,自主研读相关教育研究文献,充分认识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努力调整原有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情境。其次,教师要提高责任性,时刻将“双减”之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视为改进教育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之举和分内之事。再次,教师要增强独立性,以独立思维自主探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密切关注教育发展前沿新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最后,教师要发挥自省性,及时反思“双减”之下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困难和不足开展复盘分析等。此外,从管理者的视角来看,学校领导也需要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内在动力的激发,创设尊重、理解的管理支持氛围,引导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二)学校管理层面:加强管理激励,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个体的先天倾向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汲取持续的营养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社会环境可以支持或阻碍这种先天倾向发挥作用,周围环境对于个体自主性的支持和自主需要的满足,能够促进个体外部动机的内化或内部动机的提升(30)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换言之,学校管理赋予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内部动机,并实现教师外部动机的内化。

根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是作为教师的“人”的发展,学校管理理应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发展自主权,把教师置于其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教师获得充分的教学自主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基础,学校应把教育教学的权利“下放”或授权给教师,发挥自主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管理激励作用(31)姚计海:《基于自主的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与激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4页。。然而,有观点指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缺乏自主与选择权利,专业发展的内容不一定符合教师的专业需要,也忽视了教师既有的知识与经验,这种强加的自上而下的专业发展令教师产生疲惫、困惑和厌倦等情绪的同时,也导致了教师的失权(32)卢乃桂、陈峥:《赋权予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领导》,《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双减”政策出台至今,各地各校纷纷响应并设计了相应的措施及方案,这有助于“双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落地,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忽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自主权的问题。

鉴于此,学校管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对教师的民主管理,激励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树立服务理念,增加服务意识,服务于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在充分认识和理解教师职业价值的基础上,既要对教师严格要求,又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关心爱护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并获得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营造和谐管理氛围。学校管理者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信任并依靠教师,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共同营造一种轻松自在、团结和睦的学校环境,激发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第三,注重社会情感激励。学校管理要积极面对教师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教师的消极情绪。同时,针对教师的不同个性及差异化特点,对教师实施有效激励,帮助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专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第四,强化学校管理授权。学校管理要赋予教师充分的专业自主权,构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赋予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权利,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活动和专业培训活动,授予教师参与学校相关事务的决策权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

在“双减”政策之下,学校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减负”,也需要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减负”,为教师创设有助于其专业发展的管理氛围,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和专业边界,保证教师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拥有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通过激励教师自主学习和加强教师专业培训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比如,避免安排教师参加与专业发展无关的或重复的培训活动,切实减少教师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性工作,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权利交给教师。同时,学校管理要关心爱护教师,积极采用各种管理措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比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坐班制”,对参加课后服务的教师给予相应补助,为教师自主提升提供学习资源和物质支持等。例如,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福建省晋江市有些学校推出了“教师家庭晚餐”,即学校食堂帮助教师及其家人制作加工晚餐,为教师课后服务提供支持。也有多所学校实行了开辟教师“爱心休息室”、推行弹性上下班机制、为教师子女放学后提供看护等举措,为教师排忧解难,切实减轻课后服务参与教师的负担(33)黄星:《“家庭晚餐”暖了教师心》,《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3日,第3版。。

(三)教育政策层面:发挥政策导向,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

除了教师自身要充分发挥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学校管理要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之外,各级教育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发挥其教育政策导向与保障作用。

第一,进一步着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双减”政策重申与强化了学校教育及教师的关键作用,政策制定部门应借此发挥全社会舆论的作用,调动社会媒体力量进行推广宣传,凸显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重要价值,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教师群体发展,尊重教师职业价值,提高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政策制定部门还应进一步赋予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地位,严控教师资格认定,加强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提升教师的专业权威性,规范和促进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第二,进一步激活教师管理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双减”政策之下,政策制定部门要敦促各学校优化管理,对参与提供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进行财政补贴,将课后延时服务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继续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职关,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同时,完善教师工资分配办法,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向优秀或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改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侧重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成长进步。

第三,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配套“工程”。在“双减”政策之下,教育主管部门应努力配齐配足教师,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与物资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服务标准,确保经费到位,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比如,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相关政策,建议合理的取酬机制,规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报酬按照每课时不低于60元的标准核定发放,从制度上为落实课后服务提供保证(34)《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课后服务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2021年8月13日,http://doe.jiangsu.gov.cn/art/2021/8/13/art_58961_9975308.html,2022年9月21日。。同时,主管部门也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为“双减”政策之下教师开展专业活动减负增能。此外,还要减少向学校和教师布置与教育教学核心工作无关的任务,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提供线上、线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理论研究层面: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引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育及教师发展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引领的作用,无疑也十分重要。当前,我国“双减”政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刚起步,研究领域可能存在一些盲点、误区和失衡问题。而且,由于相关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点,因此研究方法不能简单引用或借鉴西方理论。鉴于此,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应提升自主创新的研究意识,加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

首先,从整体上阐释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注意强调研究变量之间动态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教师个体的实践经验,突出反思性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其次,重视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需求,将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深入探讨教师自主发展对其后续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有效。再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本土化理论研究,植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结合如今社会各层面迅猛发展的国情和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精神,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时俱进、更具时代特色。最后,考虑到我国教师队伍规模庞大、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的现状,加上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诸多现实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内容要囊括多方差异和特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在“双减”政策之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的价值更加突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意义也更加重要,因此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势在必行,通过理论研究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高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比如,引导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合作性行动研究,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为出发点,由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视角与工具支持,结合教师教学实践,共同探究解决实践问题的有效策略与方法(35)廖伟、张爱雪:《“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变与不变》,《中国教师》,2022年第5期。。其中,中小学教师本身发挥着重要的行动研究价值,教师可以运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来设计与开展研究活动,并通过分析、提炼专业发展的实践性问题,进而丰富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专业
政策
政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