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2022-03-14王炳林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 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理论是时代的先声。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②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新飞跃和实践发展的新成就,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关键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基础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2)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6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科学回答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

中国之问的核心内涵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对中国之问的科学回答中,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③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4页。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作了深刻阐释,这就是对中国之问的科学回答。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亟待回答。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鲜明提出了回应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475页。这一崭新理念已经载入联合国多项协议和国际多边机制的成果文件,得到国际社会愈益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要求新期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必须回答的人民之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面对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所谓“时代之问”,从中国发展看,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如何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合作博弈、长期共存的认识,如何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局限、赢得社会主义竞争优势,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对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就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从而不断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在伟大实践中实现的,是新时代伟大成就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5)①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4页。建党一百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行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的重大系列活动: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充分发挥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殿堂作用;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判断,对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阶段、阶段性特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具有划时代意义。新时代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年来的三件大事,是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

二、坚持“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中国具体实际”,虽然也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信的演进历程。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两个结合”的历史意义作出新概括,明确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6-6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出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阐释,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7页。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需要把握基本国情,洞察时代大势,聚焦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升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强调时代化,既彰显回答时代课题的重要性,也显示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样的科学定位,既揭示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阐明其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它表明这一思想是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乎科学社会主义前景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世界性贡献。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才能彰显其真理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发展中华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根基和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作出了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

从宇宙观方面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化中具有积极探索宇宙与人生大道的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类与大自然看作是一个生命整体,推崇“天人合一”的境界,属于朴素唯物主义,使人们认识到探索和尊重自然规律对于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从社会观方面看,以“天下为公”作内核的大同社会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代表着中华儿女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是长期以来激励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有丰富的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记载说:“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众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稳固,国家才会安宁。

从道德观方面看,《礼记·大学》中的“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既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是一种道德情怀,希望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是强调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9)《左传》隐公六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1页。。与邻里、邻邦之间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与不同文明多交流、多对话,不仅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道德目标之一。

从社会治理来看,孔子的为政思想包含丰富的政治哲理。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0)《论语·为政》,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61页。人才是事业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选贤举能、任人唯贤的传统。“任人唯贤”一词出自《尚书》中的“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从精神风貌看,中华民族有开拓创新、不断变革、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1)《诗经·大雅·文王》,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03页。。“革,去故也,鼎,取新也”(12)《周易·杂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6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3)《礼记·大学》,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卷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3页。。《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提出的重要思想,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具有不断革新的精神,具有自我创新能力,能够不断地调节、丰富和发展自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深厚沃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315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根铸魂。

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19页。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高度,科学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的亮点,也是重大理论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16)《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96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并深刻阐释了“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它们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贯穿这一科学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世界观方法论的自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根本要求。“六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遵循。

依靠谁、为了谁的立场问题历来是所有理论的根本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真正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立场问题,既包含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自信自立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足点,也属于立场范畴。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这里的“自立”,就是强调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的自立是有底气的,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就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这使我们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守正就要守马克思主义之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守正自然要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然,“守正”不是守旧,不是刻舟求剑,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不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只有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向,才能不断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极为鲜明的理论品格。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善于抓主要矛盾,并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问题是时代的格言”(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是能够提供正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并在解决问题中进行理论升华。

系统观念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坚持系统观念,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从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客观辩证地思考和处理问题,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系统观念,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将自身建设、中国发展同世界进步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党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开放,坚持互利共赢,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06页。从根本上说,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六个坚持”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精神气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理论创造、实践探索、政治品格的集中体现。做到“六个坚持”,既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