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生成逻辑、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
2022-03-14龚剑飞付高生
龚剑飞 付高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6页。这一重要论述是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历史深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史的思想高度所作出的科学结论。这一新的飞跃具有深厚的生成逻辑,深入把握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断强化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实现理论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生成逻辑
作为一种划时代的原创性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历史与逻辑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现实相贯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重要成果,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一)植根于深邃的历史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接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处走出来的科学理论,具有深邃的历史逻辑。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伟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书写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篇章。近代以降,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被坚船利炮击开国门,卷入了资产阶级所开启的“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的世界历史进程。在奉行丛林法则的资本主义帝国的降维打击下,中国沦为列强的利益瓜分对象,中华民族遭受国家蒙辱、文明蒙尘、人民蒙难的空前历史劫难。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无数仁人志士发扬蹈厉、奋起抗争,投身救亡图存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思想、文化、科技等,先后组织成立大大小小300多个政党,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各种运动,但均以失败告终。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反思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局限性,反思移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文化的现实可能性。经历早期的彷徨、探索、比较,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实践中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所折服,从俄国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巨大威力,毅然决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以这一科学真理为指导,成立中国共产党。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先进组织的领导,中国革命由此翻开了中华民族发展史、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平滑的发展,正如车尼尔雪夫斯基的那句名言所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3)转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272—273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从进入中国到成为指导中国实践的锐利思想武器,同样经历了曲折、迂回甚至急转。在深入总结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从血与泪的教条主义迷雾中醒悟,意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实践发展引发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激发理论创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实践创造,以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有效互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成果,是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现实旨归,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取得与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相适应的新形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实现新的飞跃。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理论飞跃的百年征程。理论创新和理论飞跃的百年历程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是从100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走出来的科学理论,从大历史观的视角看则是对5000多年中华文化发展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180多年中华民族理论探索史的最新发展。
(二)立基于深刻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创新进程中,显示出其立基的深刻理论逻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既是对党百余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之理论逻辑的深刻揭示,也为新时代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具体实际是一个内涵外延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历史的实际,也包含具体国情、党情等现实的实际,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因此,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要求,就一定程度上包含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时,就特别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要总结并承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历史遗产。(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的论断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继承遗产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也就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继承和发展。冯友兰曾经指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两个哲学的来源,一个是从西方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一个就是中国的古典哲学。正因为它有中国古典哲学的来源,它的中国特色才有着落。”(5)汤一介主编:《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72页。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百年具体实践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一帆风顺、径行直遂的,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样,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回顾、总结、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程与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实现了对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命题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认识更加深刻、路径更加完善,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守的根和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同时坚持“两个结合”而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强调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强调“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8)《“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9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推进“两个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前提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有效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兼具实现理论创新的高度与承载历史文化的深度。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深邃理论逻辑。
(三)形成于深远的实践逻辑
时代变化提出时代课题,时代课题呼唤理论创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坚持“两个结合”、顺应时代之变的过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世情新变化提出了理论创新、理论飞跃的要求。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点科学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10)《习近平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人民日报》2022年1月18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涵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中,国际格局、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经历“东升西降”的历史性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特别是新冠肺炎这个世纪疫情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面对复杂深刻的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我们怎么办”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回应世情新变化,创造性回答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中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创新性提出推进全球善治的理念、思想、战略,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世情变化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
国情新变化提出了理论创新、理论飞跃的要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把准了事业发展的切入口。党的百年历史显示,科学识别、审慎分析和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党确定中心任务、确保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经验。“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11)《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深入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断,对我们党在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总体性、全局性的,必然会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随之催生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回应国情新变化,创造性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国情变化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
党情新变化提出了理论创新、理论飞跃的要求。坚持管党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历来是党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推进党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党和人民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根本政治保障。但不可否认的是,党的建设既面临着不少顽固反复的老问题,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思想上仍然存在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不全面、模糊等问题,行动上仍然存在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等问题;在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着“四风问题”“七个有之”问题,甚至出现变异反弹,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威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回应党情新变化,创造性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就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党情变化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丰富内涵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飞跃”是指事物由旧质到新质的转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质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所以能发生飞跃,是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质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所作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实现了“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建构理论新形态、开创实践新样态、展现精神新状态三个层面。
(一)建构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也必然有相应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看作真理的终结,而是要求后继者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就呈现出不同的理论形态,即使是在同一国家或民族,也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理论新形态,回应时代需要、解答时代课题,指导实践推动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因密码。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上实现了新发展,具体体现为理论体系的深化和拓展、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叙事体系的建构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深刻体现在理论体系的深化和拓展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所概括的“十个明确”。“十个明确”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在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总目标、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各个层面上作出了科学、完整的理论规划。“十个明确”彼此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整体,在形式表述上呈现出首尾呼应的特点,在内容表现上具有全面丰富的时代内涵,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与思想精髓的系统归纳。“十个明确”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解答了新的更加深入的时代课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主题上实现了继承和发展、在理论内涵上实现了突破和超越,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命题,从理论体系建构上奠定了新的飞跃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具体体现在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上。话语是理论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理论的内涵和形象。话语体系是话语的集成,是一定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时代精华的表达范式,承载着一定时代内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正确回应全新的时代之问、科学解答全新的时代课题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生动反映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话语体系,充分表明其在理论形态上实现了新飞跃。一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体推进了治国理政各个领域的话语创新,如在治党领域提出了“自我革命”“建党精神”“精神谱系”“历史自信”“组织路线”等一系列新的标识性话语,在治国领域提出了“中国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人民城市”等一系列新的标识性话语,在国际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的标识性话语,丰富了表达中国道路的话语载体。另一方面,这些标识性话语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而是有机联系、逻辑严密的理论整体,如“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三者就构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理论完备的理论整体,“新发展理念”蕴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同样构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理论整体等,为实现新的飞跃建构了严整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生动体现在叙事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运用“两个结合”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过程。这种叙事过程是整体性的过程,是一种由叙事主题、叙事技巧、叙事逻辑、叙事文本等共同构成的叙事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飞跃,内在要求实现叙事体系的发展,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理论体系层面的深化和拓展以及话语体系层面的丰富和完善,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上作出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又一生动体现。首先,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在叙事主题上提出新时代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把握住了时代脉搏,达到了吸引人、有共鸣的目标。其次,在呈现中国故事时既注重保持中国特色、展现中国风范,同时尊重国外听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在叙事技巧上融通中外特色,达到了感染人、有共振的目标。再次,立足大历史观的视野,既站在中国看世界也融入世界看中国,在叙事文本上将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世界叙事贯通起来,展示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达到了说服人、有共识的目标。最后,在叙事逻辑上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弘扬,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世界相协调的创新性转化,激活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活力,既增强了文化自信,也拓展了中华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打动人、有共情的目标。
(二)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样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不仅体现在理论形态上的新发展,而且体现在实践指导上的有效性。马克思说过:“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4页。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丰富内涵,要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解答了新时代的三个重大课题,指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极不平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奋斗中开创了实践新样态。
在探索和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样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伟大事业,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千辛万苦奋斗探寻出来的根本道路,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接力写好的一篇大文章。穿透和澄清“资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等各种思想迷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全面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3)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强调坚持“四个自信”,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认识。同时,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顺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指导和引领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使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4页。成为振兴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在探索和解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样态。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原则指引现代化实践,领导中国人民成功确立、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到2035年推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探索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内涵的认识;提出通过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目标,通过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等路径,提供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引、目标路径和方法指引。这些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念方略超越了“国强必霸”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化”的西式现代化逻辑,既为中国由发展中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擘画了蓝图,也为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在探索和解答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样态。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课题和现实挑战就是如何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如何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国共产党对此展开了长期、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定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在过去、现在与将来始终“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提出党要始终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方向指引;结合新的党情实际,以“‘虽千万人,吾往矣’!没什么好怕的”(16)《“虽千万人,吾往矣”(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9日。的理论勇气与政治担当,提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出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三)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新状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不仅体现为理论新形态的建构、实践新样态的开创,还体现为精神新状态的展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在极不平凡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创造了历史性伟业,充分焕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更加饱满的奋斗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更为坚强、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
首先,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历史财富,坚定历史自信贵在坚定文化自信。人类社会发展史充分证明,“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17)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红旗文稿》2010年第16期。相较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明传承历程,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要论自信,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但近代以来在文明蒙尘的历史遭遇中,我们的民族却困扰于还要不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矛盾心结,文化自卑、精神不振一度成为挥之不去的社会心理问题。有学者认为,清代后期,中国文化逐渐开始衰落,不幸的中国人特别是政界的人“大都认为理论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甚而认为“理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它是足以引起意见的分歧,招致政党的分裂的”,从而“决不想一想中国民族的堕落,完全是精神的堕落,并不是经济的失败”。(18)沈有鼎:《沈有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开始意识到理论的力量。在这一科学真理的引领下,中国人民开始走向觉醒和主动,重振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掸去了蒙在历史文化之上的自卑“灰尘”。毛泽东对此深刻总结到:“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精神上的主动,促使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华文化,生发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8期。从而构筑了坚定“四个自信”的自信谱系。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加主动从容、更有进取勇气、更具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历史活力,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21)刘光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文献》2022年第1期。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根本上生发了坚决的文化自豪与历史自信,从而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自觉与发展自信。
其次,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按部就班的,而是充满曲折坎坷,有时甚至出现后退,要推动历史发展和进步就离不开改造历史的革命精神、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演讲中说道:“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22)《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97页。百年党史也充分证明,“只有具有伟大精神的政党才能领导人民赢得伟大斗争、开创伟大事业”。(23)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求是》2021年第19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精神的力量,由其主要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强调在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中承担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近现代以降,由于中西方发展的巨大落差,中国总体上处于适应规则、追赶时代的境地,在与西方发达国家对话时底气不足、信心不够,常常处于仰视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大踏步赶上时代。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守正创新、自信自强,领导党和人民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向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仰视世界向平视世界的历史性转变,推动中华民族以一种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屹立在世界民族舞台。
最后,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精神。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内在包含一种生生不息的历史创造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实现历史进步的先决条件。中国共产党由幼弱政党发展为强大政党,从苦难走向辉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破解各个时代的重大课题中始终继承和发扬这种历史创造精神。《决议》对此作出了深刻总结,将“坚持开拓创新”视为党百年奋斗积累而成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强调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开拓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穿透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准确把握最深层次、最集中、最根本的时代重大课题,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领导打赢脱贫攻坚战,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可以说,没有充沛饱满的历史创造精神,是无法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大意义
党的百年历史,是党在和各种质疑、反对的斗争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引导一代代共产党人逐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启示并要求全体党员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理论自强。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强化理论自觉中担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使命,在坚定理论自信中牢牢掌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主动,在实现理论自强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历史伟业。其中,强化理论自觉是前提,坚定理论自信是核心,实现理论自强是目的。
(一)强化理论自觉,筑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使命
历史主体在理论上的觉醒和成熟,是推动实践朝着历史进步方向前进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换言之,是否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一百多年前,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艰辛的理论探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理论上趋向觉醒和成熟、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轨道。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赶考途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铁一般的事实反复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体系。环顾世界、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屡创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越走越“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2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6页。“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强化理论自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深刻领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理论自觉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首先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其中“越是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个人信仰越是坚定”。(27)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2页。实现学马懂马与信马的统一,既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的过程中解决真学真懂的问题,也要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认识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新时代,学马懂马信马,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想深处深刻领悟坚持“两个确立”的历史必然性,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19页。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捍卫者和坚定实践者。其次要坚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既要重视其为人们的文化选择提供了可能空间,也不应忽略其对我们党的一元化指导思想产生的冲击而带来的挑战。因此,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非只要马克思主义而排斥其他文化,而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正确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所具备的机遇与挑战二重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引领规范其他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后要坚持敢于善于向错误言论亮剑。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遭受到形形色色的质疑、否定、污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历史。苏东剧变以来,各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失败论”“无用论”“终结论”等错误言论甚嚣尘上。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错误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影响到部分群众,导致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定程度上被消解,出现学科中“失语”、教材里“失踪”、论坛上“失声”等不正常现象。同时,部分理论工作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头讲章”“抽象理论”,与生动实践、生活世界、群众需求“脱嵌”“脱节”,让群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不仅束缚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弱化了科学真理的理论自知和理论自觉。对此,我们要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在批判错误言论中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同时,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着眼群众的生活状况,把握百姓的思想脉搏,坚持为人民述学立论,把大本子讲薄,把大道理讲通俗,变“掉书袋”为“进脑袋”,真正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理论“种子”撒到群众心中。
(二)坚定理论自信,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主动
理论自信是理论力量的源泉。历史主体是否具有对特定理论的坚定信念,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坚持坚守的从容、奋发进取的勇气以及创新创造的活力。回望百年党史,我们党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旗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引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伟大转变,创造足以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世界文明发展史册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29)《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这些重要论述揭示出,要在坚持“两个结合”的过程中,持续激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奋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新时代共产党人要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3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473页。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切实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主动。
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创新孕育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定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中国道路实践创新双向互动、交互作用的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有为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必须坚持“两个结合”,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坚持“两个结合”关键要在“化”上下功夫,这个“化”可以理解为发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对接和混合。借助这一类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化学反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产生新的稳定的理论形态,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像认识新的物质需要了解构成物质的分子结构、原子构成、结合形式等一样,把握新的理论形态,同样需要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时代精华,以及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以“彻底的理论”激发“物质的力量”,实现在“化”的过程中孕育催生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成果。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推动理论发展和创新”,(32)辛向阳:《党的理论创新的动力源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去观察和分析这种实践,从而以理论之“新”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三)实现理论自强,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历史伟业
强化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理论自强。确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具有更大创造力、影响力、话语权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助力建设与强党强国地位相匹配的理论强国。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拥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必定要突破自说自话或仅仅属于中国的民族性理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世界性理论,这是作为“征服和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应有之义。不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道路不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的,必然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和艰难的历程。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两种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斗争日益尖锐激烈,我们还将长期面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科技、军事、经济、规则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折射到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层面,仍将长期面临西方横行的话语霸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信仰定力、理论定力、政治定力、战略定力,牢牢坚持“两个结合”,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实现理论自强,切实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建构过程,也是中国理论从自觉、自信到自强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既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思想不仅属于无产阶级,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33)陈先达:《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光明日报》2018年3月26日。这种精神特质和理论品格决定着,作为马克思思想理论中国版本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既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首先,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追求人类全面解放、促进人类自由发展的理论。在人类社会理论探索史上,马克思主义首次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系统论证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从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34)《习近平向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21年5月28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同时也胸怀天下,以世界眼光自觉探索人类社会普遍关注和共同关切的问题,在回答世界之问的过程中提供具有启发性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中国先哲很早就形成了“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孕育了“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中华文化”,(35)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8日。拥有“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天下胸襟。这些丰富的“天下观”思想遗产使得中国人抱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眼界,对于构建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更为厚实的文化积淀、更为深沉的文化力量,特别是能够为缓和当前世界冲突、推进全球善治、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中国智慧。最后,百余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巨大成就,为构建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可能。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世界的重心和人类文明的中心正在加速向东方转移”,在此过程中“中国加速向‘世界文明中心’挺进”。(36)竹立家:《世界大变局迎来中国时刻》,《人民论坛》2019年第17期。世界格局的这种重大转变,意味着中国实践的世界意义将日益凸显,为当代中国建构超越民族性理论走向世界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实践基础。
新时代推进理论自强,应围绕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会用善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主动地运用发展着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解读中国实践、提升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为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提供“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丰富完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全球治理观、新型国家关系观等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中国学术”“中国理论”造福中国、利于世界,提升中国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引领力、影响力。总体而言,实现理论自强,推动构建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任重而道远,要求我们强化理论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在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积极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