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中的“网感”表达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2022-03-14四川传媒学院卢之倩
四川传媒学院:卢之倩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当代网络媒体正蓬勃发展,其中互联网就以用户基数大、信息传播快、互动功能强等为主要特征。为此,主流媒体应加强网络空间的舆论引导,同时贴近互联网传播中的“网感”元素,也就是不断增强对网络内容的敏感度,满足受众兴趣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为生产内容提供质量保证。
1.互联网视阈下,网感表达的时代内涵
1.1 当下性,“网感”具有时代基因
从社会发展看来,我国在不断建设数字社会、数字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接入网络,成为互联网用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消息,2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收听、收看或者是阅读不同的媒介,尤其是短视频平台。总台央视新闻也在2019年进行了新媒体节目形式改版,全新推出《主播说联播》这一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主流媒体的话语样态不断改变,紧贴时代潮流,网感”也在不断增强。《主播说联播》的内容不仅会挑选联播中的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而且将官民声音相融合,多措并举让《主播说联播》成为一个更接地气更加拥有网络受众群体的成功典范。
1.2 契合性,“网感”打破受众壁垒
年轻化和个性化是《主播说联播》的一大亮点,“我国十亿网民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5%、94.5%和90.5%,用户规模分别达10.07亿、9.75亿和9.34亿。”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把握住了互联网平台,就把握住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而在传统的新闻联播受众以外,《主播说联播》的新型受众群体更多的打破了受众和传统媒体的壁垒,不断吸引年轻人,与时代共振。在《主播说联播》推出以来,联播的主播也并没有从前在传统演播室中“高高在上”的距离感,通过革新也看到了总台播音员“接地气”的另一面,与受众共同评论身边的大小事、热点事、国际事,更加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主播说联播》在短视频平台使用竖屏播放习惯,顺应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通过“多短句少长句”“硬新闻软表达”等形式来顺应受众兴趣点,发挥主流媒体正确引导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的作用。此外,主播还会通过一些网络用语、小动作和语气词的加持,增强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传播的互动性和亲和力。
1.3 传播性,“网感”迭新把关意识
主流媒体的把关人意识在不断加强,《群体生活的渠道》是卢因首次提出“把关人”理论,卢因认为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在如今的大众传播中来说,主流媒体就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把关人。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劣迹艺人和主播被封杀,反之传扬正能量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体人会获得流量扶持,在《主播说联播》中的传播和表达,不仅充分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中的“敢讲”“会讲”“能讲”;而且充分运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塑造出了我国官方媒体可爱、可信、可敬的形象,让网友直呼:“还得是国家队!”
2.有声语言创作中,网感表达的当代体现
2.1 构筑生活化语境
2.1.1 突破演播室局限
如今,播音员主持人很少真正走到人民中去。《主播说联播》不仅从节目形式上进行改版,更是从受众的用户思维角度推出了“敢说、敢走、敢创新”的实践应用,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大型演播厅和演播室是播音员主持人约定俗成的工作主战线,但是在《主播说联播》中,主播不仅走出了演播室,还有一个新鲜变革就是会根据不同评论文稿内容选择不同的配乐以及情绪音效,既增强了观众的听感,又突破了演播室内新闻评论节目的传统形式。在去年的“初雪”篇中,宝晓峰老师伴随着《雪落下的声音》的bgm出现在了初雪覆盖的公园里,走出了演播室。在这场初雪中,主播与现场的雪景紧密的联合了起来,通过歌词和古诗词生动诠释了网友对于初雪的喜悦,并且通过天气数据,提醒各位观众要注意保暖,更是让受众感受到了天气是冷的,可心却是暖暖的。
2.1.2 活用互联网话语
联播并没有全盘肯定网络用语,而是灵活选用。在“2019年7月25日,《主播说联播》版块称美国行为‘荒唐得令人喷饭’,观众和网民对这样的直接表态直呼过瘾,奉为金句,并登上微博热搜榜。随后,康辉评论美国以‘怨妇心态’‘满嘴跑火车’‘羡慕嫉妒恨’‘遮羞布’等金句频频出现。一改往日联播的严肃形象,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来播报点评国际形势,网友表示:不追剧,改追联播。”通过形象的形容词汇,不仅顺应了受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大国担当和主流价值观念,引起强烈反响。
2.1.3 助推平等性交流
在2022年1月7日《主播说联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独家剧透”中,海霞老师以歌唱主题曲的方式出场,在以往的评论性节目中也非常少见,通过大家耳熟能详的“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的歌词,带动大家哼唱起来,打破冷冰冰的屏幕限制,打破主播与受众的壁垒,增强了和大家的互动交流,通过讲述二十四节气的设计,增强主播和受众之间的平等性交流,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2.2 创造特色化风格
2.2.1 传播路径的丰富性
《主播说联播》先后开通了官抖、官博、官微等平台账号,积极利用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技术,建造“两微一抖一端一站”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并且针对不同的平台设计出不同的logo,不同平台评论齐发,为官方媒体的话语权增强传播效果。通过传播路径的丰富也可以看出《主播说联播》不仅是传播业态的新型转变,更是主流媒体入局深度媒体融合的新型转变。
2.2.2 说播结合的灵活性
在《主播说联播》中,我们不难看出主播的话语样态不再是单一的谈话式或者播讲式,而是多使用说播结合、播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丰富语言形式以及灵活运用方言等形式加入其中,足以看出《主播说联播》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性。
在2022年6月6日“主播开麦,说说‘麦’”中,就多次使用了河南方言来介绍河南小麦,通过海霞和郭嘉宁的谈话式交谈,中间多次使用相声的形式来交谈,舒服自然,也让很多河南老乡有着强烈的共鸣,并且通过河南方言来为受众科普介绍麦子从“收麦”“割麦”到“晒麦”“买麦”。通俗易懂的用方言介绍麦子收获方式从旧到新的显著变化,也让许多网友一起分享我国第一农业大省丰收的喜悦,河南真“中”不仅增强了农业大国方面的民族自豪感,更是向受众普及了河南主要农业生产量给全国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卓越贡献。
2.2.3 主播形象的创新性
主播形象的创新性体现在主播的传播形式中。在2022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李梓萌以一袭运动装在运动中活力出镜,“主播说联播,今天我们跑着说。”传统节目中极少出现边跑边播的播音员,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和现场感,亲身分享来带动观众健身运动的积极性。通过主播和公园的健身运动群体的镜头,也能够增加让观众更有运动的心理,结尾的“今天你运动了吗?不要说下次一定哦”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具有面对面的话语传播效果。
主播形象的创新性体现在主播的出镜形式中。又如2021年7月21日当天的《主播说联播》讲述河南郑州“721特大暴雨灾害”时,海霞老师就以素颜出镜,眼噙泪花为家乡河南加油,这一全新的主播出镜形象更是让许多网友为之动容。素颜出镜是主播形象的一次全新的改变,在灾害面前,不施粉黛,更是体现出对于灾情的重视,也通过副语言表达出了主播的揪心,更能够打动屏幕前的观众。在灾害面前,不仅要全体部门联防联控,更要全体人员共克时艰,这一时期暴雨灾害一直在突破历史极值,甚至冲坏了许多建筑和农田,伤亡人数也时刻揪心,形势极其严峻。主播通过素颜出镜不仅传达出自己对家乡的急切关心,并且也表达出国家官方的高度重视,一度冲上热搜,获得一系列好评,让许多正在遭受暴雨侵害的家庭吃了一颗定心丸。
2.2.4 有声语言的时代感
在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三性三感中就有关于时代感的阐释,正如《中国播音学》中所说:“所谓时代感,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时代氛围的心理把握。”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主动感受和把握时代特点及要求,与时俱进。在当今社会播报越发讲究亲切自然。在武汉疫情期间,每天新增的确诊病例都在牵动着网友们的心,《主播说联播》不仅亲切的喊出“热干面加油!”,而且通过“各地美食援助为武汉热干面加油”,用讲解式的语言样式为受众带来正能量的流行词。在疫情期间,联播的主播们更是用真切关心的话语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温暖的资讯动态,让受众真切感受到,用充满时代特色的语言表达出疫情期间全国共同抗疫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在当今社会有声语言的表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网感的同时,不失官媒的立场,更要亲切自然。
2.3 注入主流性审美
2.3.1 强化主流媒体舆论引导
《播音主持行业喜迎二十大倡议书》说道“播音主持行业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引导舆论方向、传播先进文化、倡领文明风尚的重要使命。”这也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站稳政治立场,传播党的声音,在网络平台中,担当舆论引导大任的非主流平台莫属,在节目制作中,“网感”也具有极强的必要性。除此之外,更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审美趣向”。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只有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才更容易被受众认可,不能故步自封。
2.3.2 倒逼主流媒体迭新改革
网生一代流量为王,短视频异军突起,主流媒体正确引导主流价值观念十分重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不断涌起审丑文化和浮躁拜金主义现象,一些青少年深受其侵蚀,如果一直沉浸在负面信息茧房中,就会逐渐形成舆论场的负效应,不同网民的意见集聚为一体,促使网民形成趋同心理。面对新媒体平台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流媒体不断优化舆论主体意识,优化网络环境,提升节目质量,创造出了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的优秀案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媒体新媒体节目中的“意识网感”“内容网感”“技术网感”深入融合发展。
2.3.3 提升主流媒体节目网感
在网络平台中“唯流量论”成为了评判内容质量的唯一标准,内容是否优秀已经不再重要,只要数据好、指标高,就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长此以往网络环境越来越在乎“流量”不在乎“内容”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网络上就会流通更多浅薄、低俗的创作内容。在此环境下,主流媒体不断迭新改革,占领主流意识形态市场更是责无旁贷,在互联网语境中不断创新形式,贴合市场网感才能更好的净化、引导、塑造正能量网络空间。
3.深度媒介化视野中,网感表达的传播效果
3.1 传播场域的创新改造
“打通两个舆论场,就是线上线下紧密互动使用新媒体的语言,用舆情分析的方式,找到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契合点,并主动设置议题。线上线下紧密互动,拉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达到凝聚共识的效果,打通两个舆论场。”除此之外,融合媒体时代下,更是要求主持人要提升“脑力、脚力、眼力、笔力”,提升四力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正确引导大屏小屏、线上线下的舆论场。
3.2 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
首先,从传播方式来说,如今是“线性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创新性发展,就要求我们要拥有用户思维,以用户思维来打造全新网感式新媒体节目;其次,从传播效果来说,在寻找选题时就要有“网感意识”,在我们创作中更要思考如何捕捉“网感”中的“新闻敏感性”,面对网感要有对于新闻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达到传播效果;最后,从传播内容来说,“使命感”与“网感”交织叠加,才能创作出更多符合大众审美的优秀作品。并且在一些科普性节目中,更要拥有“网感”,不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也要加入一些网络用语元素,让受众能够通过这些元素真正看懂和理解,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传播效果。并且在创作过程当中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4.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这就告诫广大的创作者们,只有不断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作品,才能够把主流媒体和网络正能量所组成的红色地带守牢守紧,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前提是:首先,媒体从业者的使命感要不断加强,对于民生问题要予以充分重视,面对国际问题要附以大国态度;其次,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需要“网感”加持,面对网感要有面对新闻选题时的敏感性,迎合热点事件,及时公正给出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要关心人民所要关心的,要把国家大事落到实处;最后,注重传播方式从“线性传播”到“大众传播”的巨大转变,不断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主动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