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分析》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若干思考

2022-03-14邱国明何子威

乐器 2022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音乐作品思政

文/邱国明 何子威

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①,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音乐分析》课程是各类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将课程思政与其相融合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二者的结合进行探索,以便能够在类似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所借鉴与参考。

一、教育为本,协同育人

《音乐分析》课程一般指的是对音乐作品形态的分析课程,主要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为授课群体,与本科阶段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或《作品分析》)课程相比较,对作品的分析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专业,是对音乐各元素逻辑组织方式的全面分析。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政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方面融入到各个学科的专业课程中。二者都是以教育为本,前者是专业教育,后者则是德育教育,二者相融形成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在《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音乐分析》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与深入把握音乐作品创作风格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音乐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课程思政则是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思想方向的指引性。二者融合共同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式。

音乐作品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使之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使得音乐分析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构建、融合具备了先决条件。在作品的选用方面,应以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体裁的经典音乐作品为主,诸如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中国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和中国当代作曲家创作作品。高校教师需对所选作品加以深入的技术性分析与研究并将作品的创作背景、人文内涵、审美意境与“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在实施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以独特的美感、深厚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技法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过分析各地的民族音乐作品,深入了解本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加强学生对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中国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有着特定的时代因素,通过分析作品的创作技法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西方经典音乐作品以精湛的创作技法、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通过分析经典名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内涵。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主要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传统、中国文人文化传统、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对历史与当代的感悟等方面,通过对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研究,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意识,培养学生肩负时代重任的决心与信心,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不同受教群体《音乐分析》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构建融合

《音乐分析》课程辐射范围广泛,无论是专业类院校、综合类高校还是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与之相类似的课程。同时,又是音乐专业各方向硕士研究生均需必修的课程。因此在《音乐分析》课程的教学设计上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在与课程思政的构建融合上不能套用一个教学思路。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不同的受教群体灵活变动教学思路,以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普通综合类高校中,大多是培养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人才,立足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因此导致存在综合类院校的学生追求表演技巧和表演效果的现象,而对理论性知识的掌握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则较为薄弱。这就要求在教授《音乐分析》课程时,要在专业的音乐形态分析基础上,侧重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的分析与研究,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活动的正向反馈。在作品的选用上,应以声乐作品、独奏器乐曲为主,适当加入当地的音乐作品。通过对当地音乐作品的分析,可以增强学生对地区音乐风格的了解和文化的认同,加强学生对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撒下火种。

师范类高校主要是培养服务于地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型人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以教育类为主。培养目标强调“一专多能”型人才,设置的课程种类繁杂,囊括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舞蹈学等诸多学科。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而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则是掌握一到两种乐器和基本的学科理论知识即可。这就要求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师德师风的思政理念,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作品选用方面,不宜选择过于复杂深奥的作品,应选取经典声乐作品、单线条作品、小型钢琴作品为主。且师范类学生大多需要进行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常考的知识点和作品,加深专业与思政的构建融合。

音乐专业类院校是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方向,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管理、理论研究的专业型人才②,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前沿的学术动态和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专业类院校的学生具备专业的技能水平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应以专业的音乐分析和音乐学分析为主,对作品进行专业的、多角度的、深入的剖析,注重作品所传达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理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的分析方法,并对现代创作技法有一定的了解。在作品的选用上,应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应由从艺术歌曲、小型器乐曲逐步过渡到大型器乐曲、合奏器乐曲以及大型管弦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平衡好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两个部分,在作品中挖掘思政元素,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以红色经典作品为导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伟大作曲家的创作思想为指引,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艺术品德。

其次,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心理素质建设较为完备,构建起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本科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对音乐作品结构的判断能力,为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各元素的组织方式打下了基础,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设置的特定主题下让学生自由选取任意体裁、风格的作品进行音乐分析和音乐学分析,并在课堂上以学术汇报、师生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增强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研究意识,培养学生乐观、独立、自强的精神,正确看待不同文化碰撞后产生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三、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③。高校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课程是思政教育的载体,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受益者”,但目前部分院校仍然存在教师专业素质不足、课程设计不合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构建融合。

在部分高校的《音乐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过于偏重机械式的技术分析、曲目设置不合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生硬等问题。由于《音乐分析》课程具有难度大、理论知识晦涩、专业性强的特点,导致教师和学生在理论知识和文本的技术性分析方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导致弱化了对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的解读。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有针对性的、由点到面地进行分析,使课堂的内容专业性、思政性都能够得到实施,建立完整的、全面的授课体系与内容,教师应合理分配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比例,根据不同阶段、不同院校的学生制定相适宜的教学方案。《音乐分析》课程是源自于西方的作曲理论体系,教材中所选用的音乐作品大多也以西方经典音乐为主,而中国乐曲占比较少,这一现状也给推进课程思政融合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因此,主编在编创音乐分析教材时应加大中国乐曲的比例,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国各民族音乐作品、红色歌曲以及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应定期地加入中国作品的学习与分析,加强思政融合力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宣扬时代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党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受体、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但学生的辨别能力差,三观的建立尚未稳固,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了部分学生抵触思政教育的现象;音乐分析课程的学习过程难度大,出现学生望而生畏选择逃避或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问题。学生应主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用思想的武器武装自己,要深刻认识到身上肩负的时代重任;在课程学习上,学生应摆正心态,面对难题迎难而上,做到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下复习,熟练掌握音乐分析方法;在面对思政教育上,学生应深刻领会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主动寻求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以被动灌输化作主动吸收。

四、结语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加强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构建融合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影响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战略措施。《音乐分析》课程是各类音乐学院课程设置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解决好《音乐分析》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构建融合问题是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需要高校、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和客体共同努力,才能全面、高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②邱国明.综合类高校曲式分析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当代音乐,2021(10):26-28.

③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音乐作品思政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