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内容问题:失范、挑战与治理
2022-03-14李达
李 达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21年8月,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民人数达10.11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8.88亿。当前短视频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短视频的内容纷纭杂沓,这极易成为滋生不良文化、思想与价值的温床,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短视频可以为知识普及、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贡献,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乱象:于个人而言,助长了焦虑、抑郁、孤独感、自我伤害和自杀;于社会而言,加剧了谣言的产生与传播等。然而,短视频内容失范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比如,低俗化倾向、消极亚文化的丛生与伪科学盛行等等。本文分析了此类现象的问题、肇因、挑战、治理等方面,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措施推进问题的解决是本文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以期为问题求解尽其所能。
一、短视频内容的失范问题
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短视频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短视频本身在生产、技术和内容文本方面要求不高,又富有很强的传播性,因此短视频发展迅速,形式种类多种多样,其内容取向也丰富多彩。短视频内容丰富而杂乱,内容的质量良莠不齐,不可避免地会携带一些问题,比如盗版侵权、虚假信息、诱导消费以及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等。
(一)短视频内容的低俗化倾向蔓延
短视频内容呈现方式有别于文字和图像,它将强烈的视觉刺激性内容直接呈现给受众,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与活灵活现的形象表达。然而,短视频发展从技术和内容上都尚处于发展阶段,难免会伴生一些问题,尤其是内容导向。低俗化的内容正在涌进短视频的阵地,以软色情的形式吸引人们的眼球。软色情不是直接地展现性或与性相关的内容,而是一种“不在场的形式在场”,即将有关性暗示的内容重新加工和隐藏,通过某些暗示(语言、文字、图画等)让人联想这些“意欲”隐藏的内容。比如某些舞蹈或健身视频以女性臀部、胸部为焦点、穿着暴露的女性底裤或胸罩、带有性暗示内容文本等形式。以软色情问题为主的短视频内容低俗化倾向正在荼毒和摧毁未成年。
(二)短视频消极亚文化内容乱象横生
亚文化一词本无贬低之意,但是在网络传播中会夹杂一些“饭圈”“佛系”“祖安”等消极的亚文化。短视频内容的消极亚文化比如诱导性消费、语言攻击现象、伪科学等冲击主流文化和价值也是不争的事实。饭圈是指粉丝所组成的群体。以饭圈乱象为例,在这类多以青少年为主的圈子,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情感偏好和认同的过程中不断将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加以充实、调整,此时是主动的、自愿的、从内心里相信和接受”[1],所谓的饭圈文化便产生了。但是当前这种文化走向畸形,更像是精神鸦片,加之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还未成熟,不良饭圈文化会使他们对道德与责任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是因为,饭圈文化会通过群体认同的方式恶意打压与群体相左的观点,在是非对错的判断面前展现出盲目性和极端化。倘若对不良饭圈文化放任自流,青少年的穷奢极侈之风将起。一方面,饭圈文化的追星活动造成资源浪费,比如某综艺节目为了所谓的明星偶像的打榜倒掉了大量的牛奶。另一方面,造成不正确的金钱观念,纵情享乐、穷奢极欲,甚至是极度自负。失范的饭圈文化是社会的瘟疫,在熏染同化效用下,青少年人性内心深处的不良倾向被发掘、调动与激发,侵蚀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短视频内容的伪科学盛行
当下知识类短视频受到用户的喜爱和追捧,成为知识传播的新途径。知识类短视频以新生事物的绝对优势打破纸质媒介传播和发行渠道的时间限制,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极大提升传播时速和范围。同时受众对于知识渴求与知识全民化时代的到来也助推了知识类短视频的发展。不容乐观的是,知识类短视频的伪科学内容充斥其中。从个人家庭方面来讲,伪科学歪曲事实灌输错误认知,损害人们的财产和健康;在社会层面来看,它消耗社会资源、占用公共空间,甚至可能误导人们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在各类短视频平台,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喝牛奶相当喝毒药”“输液损害儿童的脑发育”,以及“扮演”医生的主播科普健康知识和保健药品,实属无稽之谈。这些虚假科普信息在各大平台大行其道,披着科学的外衣传播与科学相悖的东西。究其原因,除了相关监管不到位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受众缺乏基本科学素养以及必要的判断和鉴别能力。
除此之外,短视频内容还涉及到版权、舆情引导、内容同质化等问题,“短视频版权的社会治理对象为侵权短视频,但目前短视频的保护标准尚不明确,导致短视频版权社会治理中的各方主体因权利义务边界不甚清晰而无法达到利益平衡状态,版权社会治理成效难以凸显。”[2]总之,短视频繁荣发展的背后实则是暗流涌动,内容交糅混杂。失范的短视频内容颠覆和冲击主流文化。尤其是青少年在观看短视频的时候对于内容缺乏思考和明辨,或仅仅停留在简单化思维层面,先入为主,将不良内容当成主流文化来吸收。加之短视频平台会根据用户个人喜好集中推送内容,内容呈现单一化、片面化倾向,这反而固化了其亚文化价值倾向。长此以往,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被剥夺,极易造成精神世界盲从与混乱,精神坐标失范,进一步改变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秩序。为了更好地治理和规范短视频内容生产和传播,必须要按迹循踪,从短视频的生产者到受众都要加以细致探究、铺陈以至深描,搞清历史经纬以寻其肇因,为觅得良策奠定基础。
二、短视频内容的挑战
(一)短视频内容构筑的世界多呈现为碎片化与片面化
短视频生产者为了抓住用户的眼球,往往以噱头博得更多的关注。而各种噱头所呈现的叙事特征往往体现为追求标新立异的个性化特征。个性化的色彩太浓反而会远离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时常看到同一短视频内容通过加入不同的文字、音乐等元素,而转变为完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价值倾向。多种价值观念冲击下的受众将会产生价值认同危机,弥漫性的冲击造成精神迷茫。再者,“由于短视频的时长容量有限,且内容生产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通常被呈现出来的知识需要经过一定的简化加工。”[3]具体而言,短视频内容表现通常采用生动的画面,搭配音乐、文字等,并加以有意引导,从而使受众对内容产生共鸣与认同。如果青少年在是非对错面前缺乏正确导向,就容易误入歧途。比如“饭圈文化”所表露出来的对劣迹艺人与劣事的宽容与支持,将公序良德视若无物。过多的情感冲击元素的涌入,可能会造成青少年麻木的情感与漠视的态度。另外,制作者位于传播链条发起的一端,其道德素养与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短视频内容质量。如果泉源就透漏着败德辱行与餐悻啄腐的味道,前文所述短视频不良问题将层出不穷。
(二)人,需要仰赖“综合性的生存状态”带给我们的刺激
多元信息在受众的主体意识形态中相互吸收转化,彼此牵连,交错相通。个性化的推送具有排他性,更多的多元信息被排斥、忽视或是边缘化。信息的区隔剥夺了受众多元的意义化的信息选择空间,将人与世界的丰富互动窄化为对单一信息的接受,相似、相近、相同的信息大肆推送,淡化与消解了多元信息对受众的张力。虽然个性化的推送有助于同类信息的联想,但人为地割断了受众生动、具体而全面丰富多样的信息环境,阻碍了受众与多变世界的互动,使受众获得信息出现渐趋类似的同质化倾向,随之而来的是无活力、沉寂的精神世界。过多的视频推送,致使受众厌倦乃至冷漠,过度同质化推送恰恰对某一特定内容产生厌倦之情,从而成为丧失理性思考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认知会逐步冲击和消解原本多维立体属性的自主认知结构。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性意识形态被遮蔽与隐藏,多元思维被局限。个性化推送形塑并规训了受众的认知结构,同质化的信息输送使主体性认知发生同构现象,为单一的认知所掌握,固化为沉淀和凝固的状态,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被压抑。单向度的认知环境下势必是单一的线性结构,其内在逻辑势必是单一化的潜在秩序。在同质化信息的形塑下,受众囿于特定的信息丛之内,看到的短视频内容狭窄、品类单一,或隐或现地牵制、指引、转变着受众的自主认知路径,同时与受众背后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相勾连,难以对事物有理性的态度和准确的把握,更多是偏狭的判断和议论。
(三)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游移
价值判断顾名思义就是对价值做出评价,即它有什么价值、多大价值的评价。关于价值选择的一种说明是“主体根据需要和条件,通过价值分析和比较,从客体对主体可能产生的不同价值中选择最优价值效果的活动过程”[4]。但是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价值判断与选择陷入无主性的游移状态,而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青少年的迷茫心理——一种网络时代的迷失。信息的可获得性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资讯。但是信息的呈现同时也是无序状态,暴力、色情与偏见等信息可随时获得。多重信息交织的可能是网(信息的网),也可能是惘(失意迷惘)。我们的目的是在泛滥的短视频中保持立身之本,在弊端面前显示出伸缩的张力,置身负面信息依然独善其身,将弊的一方加以有机整合,不断进行积累、建构和解读,保持着自身的稳定和秩序。换言之,这种主体性实践于或隐或现的变动调整之中依然使主体处于主动和支配的一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游移的一个极端则是无主性。“价值观念的获取过程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在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依托理性演绎的自我创造过程”[5],在价值选择的时候,青少年通常面临多重价值观念袭扰容易陷入选择的无主性,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导致立场动摇。
(四)青少年世界观的变形
青少年在呈现的短视频内容中形塑世界观,但是这些鱼目混珠、甚至是混淆黑白的内容导致青少年世界观变形。这是因为青少年的世界图景尚未成熟稳定,如果被有意混淆视听的内容同化,青少年便自我建构一幅世界图景。倘若辅之以前文所述短视频所引导的错误的价值评判,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为何短视频内容会导致青少年世界观的变形和扭曲?世界观的建立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及其思考,是基于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接纳。但是青少年如果基于虚拟网络所过滤与推送的内容建构世界图像,这自然会影响到青少年对周围事物与问题的看法与理解。短视频内容质量的把关机制不完善,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倾向于认可与接受某种观念,进而造成了其独特的内心世界,笔者谓之短视频化的内心世界。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不良内容的输出以及青少年用户错误的自行分析都助长了不良世界观的产生,而最终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威胁。
综上不难看出,短视频内容失范问题并非微不足道。相反,它的影响是多纬度的:其一,短视频内容的失范问题呈现是多而泛的,这既关联到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者,也要关联到短视频内容的受众;其二,短视频内容失范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青少年用户缺乏成熟思维与鉴别能力,对于价值观念与世界观的建构与确立是重大的挑战,并且这种挑战体现为全方位、多维度。鉴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短视频内容失范与不良效应的直接关联,对其施加合理的管控和治理是有必要的,并且需要审慎考虑。
三、短视频内容的治理
(一)源头监管:数字平台与内容创建者
内容监管是首要考虑因素,这一监管涉及两个责任主体:数字平台与内容创建者。平台作为内容传播媒介的提供者,应当从源头上负起治理短视频内容的责任。平台的治理有两个维度:引导与监管。平台可以通过设立奖惩机制,引导内容创作者制作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比如举办创作比赛,奖励优秀作品,这一举措既增加了优秀视频的数量,又提升了主流作品的曝光度与热度,始终保证了主流文化占据高位。而对于不良作品,不仅要依据规定对作品封禁、删除,还要公开对创作者予以警告、封号等。平台也应当积极监管短视频内容,在视频的发布、传播两个节点对内容进行严格审核。视频需要先通过审核,才能在平台上发布,这是维护良好内容环境的第一道关卡。但由于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难免会有漏网之鱼,这就需要平台建立举报投诉与追责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视频,并给予创作者以适当惩罚。
短视频是基于算法的内容分发平台。用户或者受众在浏览短视频的时候,会高频率刷到喜欢的内容,这是因为大数据会根据观看内容的频率与时长分析用户或受众的喜好,从而有针对性推送一些内容。数字平台依据算法推荐系统向用户推送相关热门视频,这些内容反过来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平台将预先定义的传播行为与经济逻辑捆绑在一起,设计出一套以‘流量’为标准的薪酬计算规则,将追求流量的压力传导给每一个原子式的创意劳动者,形成机制化的主导权力关系”[6]。于是,在各种虚假、暴力、色情、低俗、违法违禁品、诈骗以及其他有害内容日益涌入的背景下,数字平台的首要任务就是严格内容审查,包括删除相关内容与用户、管理评论以及组织用户参与审核。短视频平台是“第一责任人”。平台应当履行“把关人”责任:其一,完善与改进算法程序,控制推送内容;其二,管理评论与反馈。在短视频评论区也可发表个人言论、评论社会百态,其中不乏不良言论。短视频平台可通过屏蔽敏感词等措施加以管控。
短视频内容创作者的个人素养也是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重要因素。因创作者的个人素养良莠不齐而上演了诸多闹剧。例如,当前部分短视频内容的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以严肃的历史史实与民族英烈作为娱乐的基料。在几乎全民网上冲浪的时代,短视频内容的传播更要不制作、不传播低俗、虚假、色情、暴力等不良视频,以及保护原创版权。短视频平台应对创作者建立起事前预防和事后追责的制度。
(二)过程管理:控制传播范围与举报机制
视频内容通过审核,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有益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完全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而无实际内容的视频并不罕见。但由于这些视频并没有违背规范,因此可以说处于治理的灰色地带。在短视频的治理中,控制其传播范围很重要。短视频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与用户的互动过程。短视频的“喜欢”“不喜欢”“赞”或“踩”等功能,可以用来分析用户群体的喜好,并将其群体画上标签。然后根据这些群体的划分设置内容的可见度限制,比如用户标记为不喜欢或者投诉的内容将不再对其可见。这些措施能够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用户获取更优质的内容。
另外,通过举报投诉机制来辅助监管短视频。数字平台与内容创建者的利益本身就依赖于短视频带来的流量,这就难免导致内容监管为获取流量、吸引用户而监管不力。因此更可靠的做法是发动广大用户的力量对短视频进行监督。建立完善的举报机制需要做到:充分调动视频用户的积极性,例如对举报者施以合理的奖励;保证用户举报的真实性,防止恶意举报,对恶意举报者也应建立相应奖惩机制;举报结果对内容制作者应有一定的处罚效力,如公示、限流等。“短视频平台应当健全举报投诉机制,吸纳专家、网络领袖、普通用户加入内容监督的队伍,形成短视频平台的外部监督机制,弥补监管部门和平台在庞大的短视频数量面前的能力缺陷,促进治理多中心化。”[7]用户举报机制与前文所述的平台系统监控、短视频创作者的治理一道编织起绵密的监督治理网,最大程度地使不良信息无所遁藏。
(三)末端治理:责任边界与依法治理
新技术的应用伴随着很多风险与挑战,并且因新生事物暂时并未被扎进制度的笼子,尤其是监管制度的滞后,可能造成责任认定不明、界限不清。这些问题就会导致监管难以有效执行。制定相关责任与任务边界,保护青少年、儿童等群体免受非法、低俗、虚假等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短视频平台也应该和传统媒介一样承担相同的社会责任。短视频平台作为最终发行方,了解、知晓与控制着短视频内容的传播,因此要对其内容负有责任。短视频传播速度快、数量多,因此在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未必十分规范,严格按照标准运作,同时,监管部门对于短视频传播的监管也大打折扣。因此,一旦涉及事故追责,在源头、过程与末端的各方的责任认定存有争议,各方主体之间也相互推诿。对于数字平台与其它主体的责任应该尽量明确、合理,要以用户、受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当然责任边界的划定也要透明,民众可以适当地监督,以实现短视频内容更理想的传播效果与价值。
诉诸法律政策是解决内容监管的最有力的策略。数字平台的运转既受到法律保护也受到法律制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平台可以自行制定自己的规则,同时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短视频内容传播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法律追责也是多元化的体系,涉及方方面面的责任方。用具体法律法规来规范短视频平台的源头监管、过程管理、末端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明确与完善相关程序与制度。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是打击虚假、色情、低俗、诈骗以及其他有害内容的有力手段。同时,短视频平台应构建合作与互通机制更好地推进法律法规的实行。
结 语
综上,得益于技术发展和应用,短视频内容传播速度与范围也大为提升,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问题也引起某些人的担忧。短视频内容的失范问题可能带来有害的影响,将用户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等置于风险之中。这一失范问题应该被视为风险因素,不可否认的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世界观的发展确实耳濡目染地受到此类问题的影响。一旦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崩坏,世界观缺陷,甚至是持有道德相对标准,那么这将不是一代人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滑坡。如何破局,才能突破?解题思路在于如何消除与规避这些伤害。这一问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全方面、多维度的方式进行。对于传播链条的起始端,要严格监管数字平台的发行与提升内容创建者的媒介素养;在传播过程中要根据评论、举报等适时调整传播范围,甚至是下架个别视频;对于事后的追责与处理机制,首先明确责任边界,然后依靠法律法规对不良内容进行处理与追责。三个阶段并非完全分开而是互为一体,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及时清除不良视频内容。当然,对短视频内容应当辩证看待,并非所有短视频内容都是消极的,其中不乏健康的、美好的、积极的内容,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接触和理解社会、更好地成长。当然,这是一个更复杂的议题,需要倾注更多的努力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