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建设策略

2022-03-14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概论共同体思政

金 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重庆 400067)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文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大教育背景下,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进而打造全方位的“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需要精心思考其实施路径与策略。

1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共同体的内涵

本文在国内高校较早提出“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的概念,而这一概念与课程思政、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等概念内涵相关。

1.1 课程思政、“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

所谓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国内高校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融入已有热烈的探讨。如舒坤尧“高校文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研究”一文提出高校要积极推进文学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提高学生思政素养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未来良好的发展[3]。不仅汉语言专业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问题,文学类课程亦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问题即课程思政内涵问题。

因此,基于国内的课程思政研究,我们首先概括“文学概论”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即要求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文学理论知识系统学习,能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观、文学批评立场,理解并运用批评的思想、标准的先进性,能坚持传统的古代批评方法,能辨证理解与运用西方文学理论及批评方法,能对文学活动、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做正确客观的理解。“文学概论”课程应思考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结合问题,以课程为平台,以思政为灵魂,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文学概论作品学习欣赏的同时,提升自我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拥有正确的三观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1.2 “文学概论”课程共同体的内涵

所谓“共同体”的概念起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还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其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还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4]。

而所谓“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就是围绕“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建设涉及的诸多主体与维度的共通系统。“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涉及学校、专业、教师、学生多主体,更涉及专业教学线性过程,即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大纲顶层设计、教学实施环节、第二课堂、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融入呈现。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目前急需强化该课程思政意识渗透、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与探索。

2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渗透

2.1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需要加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植入与有效渗透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要抓牢教师这个主体,建立完备的课程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工作行得稳、立得住、有实效。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需要切实加强“文学概论”课程教师课程思政意识。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密切相关。倘若要想思政元素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必须强化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探索完善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课程思政并不是用德育完全取代专业知识教育,更多在于强调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育人理念的高度融合[5]。

2.2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要非常注重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作为专业教师要切实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提升教师思政认知。通过课程思政理论系统学习,借助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认证带来的规范化意识、产出导向意识,专业课程教师普遍认识到,师范专业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师资,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师范职业认同、良好品性道德也非常重要。因此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学校、学院、专业、课程团队合力构成的思政共同体非常注重对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借助教研室集体备课、专业学术研讨会、交流讲座、课程考核等多种途径形式向教师宣传正确课程思政意识和理念。教师们深切地理解,课程思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存在,通过长期的文学作品讲授、阅读、体验,使学生人文情怀涵养、人生境界的提升在专业教学中早已是共识。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在专业课程教学时并不需要刻意、抽象、单纯的思政教学,而是要求在关键时刻、在课程点滴片段中对课程思政资源进行合理地阐释,利用具有引领性与思想性的教学语言与教学行为来塑造学生,深化理论认知,激发情感共鸣。

近些年来,在日常教研教学工作中,“文学概论”专业课教师特别是新任教师应认真领会《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厘清课程思政内涵。教师明白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识,懂得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能增强专业课的思想性、人文性,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强化专业教学效果[6]。

3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3.1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顶层设计

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有课程思政融入,在课程教学大纲中也有课程思政考量。“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设计,应充分聚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例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文学概论”课程目标原为: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文学理论界说、文学性质、文学的创作、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的接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生要掌握文学发展规律,学会多角度、多方面研究文学。同时,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即学生要掌握文学作品分析知识,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胜任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

后将该课程目标修改为: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学科构成体系;理解文学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性。熟悉文学本质论和文学发展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与批评论的相关范畴,掌握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批评的规律,具有初步的文学批评意识和文学批评技能;理解小学语文学科的审美性,能够结合学科开展文艺审美欣赏活动,掌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能够收集、整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理论内容,初步学会分析语文教材的步骤与方法,能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

修改后的课程目标,注重师风师德涵养、学科理论知识掌握、教学教育技能养成三个维度的设计。这一修改的重要变化,其中一是重点强调课程思政融入师范生师风师德的涵养,二是强调师范生文学批评意识的养成,三是重视文学理论对小学语文教学教材研读的迁移作用。这样的设计变化也是结合师范专业认证强调的核心理念即产出导向的OBE理念,基于当下课程思政融入的思考和改变。这样的课程思政目标强调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涵养,将小学语文教育师资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养紧密结合。

3.2 “文学概论”课程具体章节单元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应按照人文素养、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养成三个维度重新予以设计

如课程板块作品论意境单元的课程目标最开始为:知识目标:理解意境的内涵,掌握意境的特征、类型。现在本单元课程目标修改调整为:理解意境的概念、特征等理论知识;能运用意境理论分析古诗词作品和小语课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能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独有的含蓄韵味,增强文化自信。

总之,通过单元课程教学目标重新设计,将课程思政元素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讲义之中,鲜明凸显课程思政的第一性、重要性。

4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需要加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实施线性过程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不仅有思政顶层设计、思政意识的宣传,更涉及课程教学实施的线性过程。

4.1 “文学概论”课程内容设计要注意课程思政资源的融入

充分发掘课程思政资源,挖掘具体文论典籍与文学作品的思政元素。“文学概论”课程思政资源的发掘,首先要坚持弘扬阐释文学理论学科、教材具体理论知识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因素。如文学批评这一理论,要高度弘扬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坚持艺术批评的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同时,课程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标准。其他还有文学的本质观即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观坚持劳动说和艺术生产不平衡规律等,还有文学作用的教化价值、文学的真善美诸种理论命题都涉及课程思政元素。其次,发掘“文学概论”课程所涉及文学作品案例的思政元素。“文学概论”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活动,强调文论的规律性、普遍性,但这些理论规律也与具体文学作品案例结合。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这些文学作品案例的思想艺术特征,然后根据小学语文教育行业特点,重点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古代散文《韩非子》重在理解其对道理、规律的客观性的认可,他认为只有按认识的规律办事,才能“得事理则必成功”,可引导学生体会规律的重要性;《庄子》则可结合动漫《大鱼海棠》重在挖掘其对生命自由的向往;《小王子》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来包蕴丰富的哲理,强调爱与幸福、自由的向往,语言清新优美,具有文学之美,能够引导学生对语言美的感知;电影《焦裕禄》《雨中树》《孔繁森》这样的作品,所塑造的真实感人的共产党员形象,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心选择“文学概论”课程案例资源,案例资源要呈现鲜明的思政导向性。“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案例资源选择强调思政融入,首先应积极开展红色经典思政课程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根据师范认证要求鼓励每门课程建设教学案例资源库,其中必须包含10个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案例选择首先应考虑结合红色经典作品,如作品案例推荐选用中国现当代文学 《阿Q正传》《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子夜》《雷雨》《家》《平凡的世界》等作品,让学生理解过去的历史,理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理解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社会前途命运密切相关,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其次,外国文学作品案例的选择也应有课程思政的考量。如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大学》《高老头》等经典作品辅助文学理论知识讲授。教师通过这些经典作品讲授对学生进行思想感召、进行主旋律的审美熏陶教育、提升人生境界。再次,文化艺术案例的选择也应考虑课程思政。“文学概论”讲授不仅仅只关注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等文学活动,也应涉及文化艺术活动、社会活动。教师讲授文学理论,也可以分享最新最热的影视作品、热播综艺节目、网络报刊、娱乐新闻报道等热点现象。这些文艺现象案例的选择,课程教师应首先考虑主流媒体、正能量的短视频、小故事、小新闻等资源。其次在选择网络媒体文艺资源时,应充分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比如对饭圈现象进行鲜明地批判,坚定思想立场;对超级女声、快男、浪姐、嘻哈音乐之类的综艺节目要加强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辨析,对不良的艺术现象要有批评意识,不能盲目追星。总之,“文学概论”课程教师应课前、课中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正能量的教育。

文学概论课程讲授,应注意课程思政融入。教师的自身师德涵养、言行示范,会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召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教师争做大先生。“文学概论”课程教师应积极响应号召,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传播真理,要塑造学生灵魂、塑造学生生命。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遵守教师道德规范,上课品评文艺现象、理论阐释分析要符合思政要求。此外,教师平时更要形成优雅、大方的言行举止,良好的审美仪态,得体的穿着打扮,以端正的师范教师形象示范学生。总之,教师应设法从外在的言行举止与内在的精神气质感召两个维度并行,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地将美的能量、浩然之气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意识宣传受感化最终变成潜意识无意识的自发行为。

4.2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考核

“文学概论”课程课堂分享、平时作业、半期考核、期末考核等过程性环节应突出课程思政理念。

首先,在过程性考核时,“文学概论”课程应注意学生人文情怀的涵养。比如课前经典作品分享,及时观察学生作品阅读情况、理解情况,合理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如有的学生喜欢阅读日本文学《雪国》《伊豆舞女》《挪威森林》等作品,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日本文学的矛盾性和其独特偏激的民族性。针对日本文学的死亡美学话题,要进行全面辩证地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针对日本影视文学《大逃杀》《下水道的美人鱼》等作品,课程教学教师要进行坚决地批判,对日本耽美文学要旗帜鲜明地指出其片面性。

其次,期末考核在题型设计、理论知识、批评技能考核方面,尤其是文学批评写作、作品阐释等题型必须设计一定比例的思政题目、观察考核学生人文情怀、品德修养。如“文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题可以设计文学作品批评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分析,融入思政元素分析;还可以设计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意境分析,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古代文论的考核,进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还可以设计文学现象案例分析题,特别是针对当下娱乐圈饭圈泛滥现象,加强青年大学生良好的文艺的价值观形成与正确引导。

4.3 课程思政融入学生第二课堂

“文学概论”课程学生在课外作业、实训以及结合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环节时,要强调课程思政理念,重视学生文学艺术审美素养的养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括“文学概论”课程有读书报告考核的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尽量开列古代文论书目如《文心雕龙》《文赋》《人间词话》、马列文论书目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是民族的精神火炬》等,从而增强文论学习的思想性,做到课程书目推荐契合课程思政元素。

在文学概论课程作品论意境章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作业训练,设计小组分享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专题。这样的实践安排,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古典诗词意境的美感,增强文化自信,还能及时迁移、融入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突出课程的师范教育性。

此外,“文学概论”课程还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课程联动,系统设计课程作业,将马克思主义文论批评观即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批评标准融入作业要求。这一课程思政做法还可以推广到毕业论文选题与写作,专业还可以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必须鲜明呈现课程思政要求,耽美文学、同性恋、死亡文学等敏感题目不建议列入毕业论文选题之中。

4.4 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评价是检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进程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抓手。在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教育评价改革总目标的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但在实施上受到高校场域中知识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技术、学科专业化的评价内容、课程评价管理等层面的阻力。化解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阻力需立足德育目标导向,建构思政性德育评价体系[7]。

“文学概论”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课程教学评价要实行课程思政一票否决制。在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系部领导听课、校级领导听课评课各环节,首要设计课程思政考核内容。专业在对“文学概论”课程教师期初教学检查、中期座谈反馈、期末教学检查、年度考核时,纳入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实行师风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专业在 “文学概论”课程教材选定检查、平时教学、作业实训、期末试题等过程性环节进行思政元素考量、检测和督查。比如“文学概论与美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专业课程一样,做到只要国家有该门课程的马工程教材则必须选用该教材。“文学概论”课程在学校、学院、专业带头开始使用马工程教材,课程教师积极参加重庆市市教委组织的《文学理论》马工程教材使用专题培训,加强课程思政的重视,提高该教材使用技巧,有力地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

总而言之,“文学概论”课程从教材选用、教学检查、期末考核各个环节建立起立体系统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继而合力打造该“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

5 结论

“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研究与扎实的建设。作为学科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学位课程,“文学概论”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纳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重点,充分考虑课程思政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融合,精心统筹课前思政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周密设计课程思政与教师教学评价等。唯有学校、专业、系部、教师、学生等思政共同体元素的齐心努力,方能提升“文学概论”等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共同体建设效果。

猜你喜欢

概论共同体思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