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发展

2022-03-14向宇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主客体理念政治

向宇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近年来5G手机网络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高度融合发展,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微网络时代。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微网络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是指在使用5G移动手机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的运用需要方法理念的指导,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在微网络时代下的必然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为适应微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和微网路虚拟社会出现的新情况和占领微网络媒体的新任务。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念,指在微网络思维的指导下,按照微信息技术运行的原理和要求完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占领微网络阵地过程中运用方法的基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遵循信息技术变革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紧跟新时代发展和教育变革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节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适应性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化的微特点,适时顺势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与时俱进。

1 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发展的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发展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条件[1]。而现代社会在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推动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自主性、多样性向以5G手机为载体的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与人的发展“应然”功能的有机统一。

1.1 社会和微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是一个由众多个体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构成的复杂有机体,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和方面需要保持协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社会才能稳定快速和文明发展[2]。进入微网络信息化时代后,整个社会进一步分化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两个供人类生存发展的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劳动实践也必然在这两个领域里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将微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研究置于这两种具体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进行考量。第一个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必须以其时代背景和环境变迁的解析为前提,针对微网络技术革新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展开。微网络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席卷全球的崭新移动信息技术和微信息传递平台,在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渴求中不期而遇,我们可以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矛盾和规律对自然科学变革中去理解微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谈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生产关系。”[3]第二个层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端于育人环境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深刻变化”[4]。微网络技术的发明及运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从而形成创新发展微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崭新微网络社会环境,如抖音、微信等短、频、快的微网络速登历史舞台并广泛运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契合现实社会和微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适时调整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形成并创新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念。

1.2 现实人与微网络人的发展的应然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需要和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5]处于社会关系核心层中的人要获得发展与满足,就需要创造使用工具。微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移动信息工具,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力,一旦产生就会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人是主体也是客体,只有人自身得到发展,才能推动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应然”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既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又是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这里的人既指现实社会中的人,也指在微网络社会条件下的微网络人。从这个角度出发,现实人与微网络人的发展的“应然”功能客观包含三对关系。首先,现实的人创造并使用微信息技术,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紧跟微时代的发展,深刻认识并使用微网络信息技术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需依据新的微网络生存发展可能性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其次,微网络人与现实人的共生共存要求人必须适应两种角色的相互交织,微网络时代需要从虚拟实践中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行为,认清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实践,仍然服务于网络人与现实人的本质要求;最后,微网络人与自我内在包含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即生存在微网络时代下的人内部或外部之间相互运动而形成的复杂关系,主要包括微网络人际互动关系和微网络自我互动关系,微网络人际互动关系中没有谁是绝对的主客体,双方彼此都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微网络自我人际关系中,印证了社会性存在的人自我互动的微网络自我意识性存在。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打破传统的主客体关系范畴,寻找到构建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的方法和手段。

2 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发展的维度解析

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社会和微网络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存方式、行为特点和生活质量呈现出“微”特点,现实人与微网络人在网络社会实践中发展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又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尊重其人格。由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在微网络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为四个发展维度。

2.1 微网络化

微网络化发展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始终树立运用微网络的理念。微网络的运用主要是主动占领移动互联网络平台,把握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领域,有意识地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实现思想情感互动交流的微网络传播。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微网络化肯定了移动网络信息技术本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功能与微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产生的影响作用殊途同归。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内部约束对其成员施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6]。微网络信息媒体传播从外部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受众影响。当两者方向一致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会得到强化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微网络化就是尽可能让两者多角度契合,让微网络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始终坚持运用微网络的思想,充分发挥微网络作为工具载体和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在运用微网络平台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微网络化始终只是一种方法不是目的,是顺势而为的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微网络化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必然。再次,微网络化发展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不断地追踪和把握人的网络生存方式并随之进行持续更新。微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人类网络实践的不断深入带来的微网络问题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需要伴随着微信息技术的浪潮作出相应的理论回应。

2.2 微复合化

微复合化就是指在微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系统运用、整体协调、融合渗透多种方法方式解决微网络受众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并使之形成方法上的正向合力而发挥最大优势[7]220。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微复合化首先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微网络虚实活动中随时发挥政治导向功能。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机媒体与计算机互联网无缝链接,每一位微网络用户都可以获得并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微网络中逐渐在各种移动便携式终端不断运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微信息平台和微网络信息平台的全面覆盖。其次,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方法与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兼顾与整合。“网络的技术属性和网络的本质特征是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基本规律性依据。”[8]微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前行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些方法相互联系、取长补短、融合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兼顾各种新旧方法,不断整合多种方法,探索适应微网络发展的新方法以满足当前教育对象的微网络需求和微网络思维。周而复始地不断兼顾和整合这些方法是微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过程。最后,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合。虚拟网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大众在微网络中表现出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是其现实生活的折射;因此,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关注现实方法方式,这两者逐渐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个人与社会的结合,也是微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良性互动的“强强”联合和价值“优化”,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虚实结合”。

2.3 微动态化

微动态化是指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下,依据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侧重点,呈现出不同的方法。微动态化首先表现为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确立初期的单一性、被动性向自主性、多样性发展,并在当前以5G手机为特征的微网络体系整合,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次,微网络社会条件(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微信息软环境)的深刻变化引起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化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危害论”到“网络社会观”的发展将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单纯技术环境向文化环境变化,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基于这一变化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必然为适应新的微网络社会环境而呈现动态发展。再次,微网络实践活动进程是动态化的互动阶段。从实践的形式上看,微网络实践活动的进程可以分为“人—手机”互动、“人—手机app”互动,“人—微网络”互动、“人—微网络社会”互动阶段,每个阶段人与之互动的内容、方式、程度都是动态的[4];从实践的内容上,微网络人分别在技术交互、感知交互、信息交互以及意义交互这四个层次上渐次深化、不断丰富。每一个层次上的具体内容从平面化变为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变为超时空,且这四个层次之间相互渗透、交叉作用、彼此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动态延伸[9]。最后,微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也是不固定的,信息流动的规律性也是多极交互的,处在一个能动的、复杂多变的创造与变化过程之中,这种动态特征在微网络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并随着微网络的到来主客体关系的动态化体现为多终端、简单、即时、细微、生动、裂变。

2.4 微人性化

微人性化就是在微网络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方法理念,正视人的缺陷和尊重人的个性,以人的方式去理解人、对待人、关怀人,追求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对于微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发展首先体现在主客体关系上,一方面微网络的运用进一步拓展了人的包容主体性,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更便捷借助移动终端发挥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同时又激发和引导受教育者更自由、自为的主体性,即充分包容尊重受教育者的参与权和自主权,让他们平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微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分,确立了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人们在微网络中领悟到主体与主体(包括人与移动终端、微网络信息技术、微网络人与现实人)之间复杂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中没有谁是绝对的主体和绝对的客体,双方彼此交换角色相互搭建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微网络教育关系网络,实施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次,“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10]。微网络带来的技术运用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再次,人性化还在于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对人的价值肯定,人在微网络环境下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的反复完善和重塑,并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微网络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互、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的自我实现任务,最终达到自我创造和自我审美。

3 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发展的重塑

从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价值和实施过程考察,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贯穿于信息选择、作用过程、主客体关系和目标追求等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

3.1 树立微网络社会的“微”价值观

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发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对象性,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始终紧扣时代跳动的“微”脉搏,结合教育对象的“微”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微网络工具,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树立一种新型的微网络社会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实质以手机网络和计算机互联网为技术支撑和平台,以短小细微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微载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即时的、跨时空的思想情感互动交流的网络互动传播[7]219,并创造出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微网络时代价值观。但是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对微网络的认识更多的是把微网络当作一种新型便捷工具使用,甚至将微网络的运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流背离,认为微网络对人的成长发展是弊大于利的,这种微网络价值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脱离人的需要和实际,不能将社会发展的要求、移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和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难以成为人的自觉接受和自我内化,更不可能实现自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契合微网络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变化,把移动手机平台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础和首要环境为人们所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制定上,清楚认识微网络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本质特征,微网络是一种虚拟社会,人们彼此按照一定的方式发生各种虚拟联系,而这种虚拟关系即基于微网络社会建构和发展的技术基础。

3.2 厘清虚拟与现实的“微”社会关系

网络将整个世界分割成虚拟与现实两个领域,微网络的发展推进人们深入研究虚拟与现实的“微”社会关系。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复合化发展,使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系统运作、相互协调、融合渗透形成方法上的合力和优势。这种方法上的复合创新发展基于在微网络纵深发展的过程中,现实与虚拟交织并存、互动发展的人类社会关系产物,两者统一于整个人类社会。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发展必须厘清虚拟与现实的“微”社会关系、互动作用规律及其影响。虚拟微网络是移动手机终端和互联网信息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以及以两者为基础的微网络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的新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必然以现实为基础,以相互关系为重点,这是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发展的重要客观依据和取向。方法的复合化发展既符合微网络的本质特征和技术属性,又必须紧跟微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状态,同时尊重现实规章、满足现实要求。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现实人与微网络的关系、现实人与微网络人的关系、微网络人与微网络的关系、微网络人与微网络生活世界的关系;这几对关系构成虚拟与现实全部内容,他们之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处理好几对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也自然推动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一向复合化发展,也是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复合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条件和价值取向。

3.3 把握微网络实践活动的“微”要素

“主体与客体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要素,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普遍存在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各个领域。”[4]493与之紧密关联的微网络信息技术要素多极交互,主客体生存发展的微网络环境要素也随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微网络环境的动态发展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念创新。这一关系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由于要素与要素关系的动态变化、要素所处环境的深刻变化,时刻把握好要素的最新动态、相互关系和要素所处的微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由于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把握哪些微网络受众成为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需要把握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播载体及其实践过程的作用规律。如利用手机短信、开通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微视频等发布迅速、线上线下的细腻生动内容,进行在线微咨询、微互动、线上答疑等多种交互展示方式,动态性地实现思想信息交流。同时,探索微网络思想信息有机流动方式,首先保证教育者的思想信息来源广泛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然后将过滤后的思想信息与受教育者通过微网络进行交流传播,如此往返循环保证教育者能够有的放矢地利用微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地教育,文化活动和交往方式有秩序地流动,提高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重视微网络人文关怀的“微”方式

任何方法总是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有了目的方法才有实现的目标,把握住规律,方法才得以总结。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人性化发展趋势重视人的需求满足与主观感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微”方式建构。这种建构主要是在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理念,积极实施有效的网络言行来进行引导教育。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和包容认同的主体性原则,倡导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特质和共同参与、相互学习的微网络独特性,以最大限度开发和挖掘人的主体性微价值目标,激发教育客体的主动性、主体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凸显其客体性。具体而言,理论上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特质与关系为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建构和实践效能运用提供研究基础和前提,积极主张教育主体“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教育主客体“双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公平性和相对性。在结构上,遵循“主客体双中心”,将大众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全面激发出来[11]。在实践中,既遵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规律,同时实现教化人、感染人的教育目的,达到自我教育内化自觉的目的,进而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

综上所述,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与现代教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握这一新的发展趋向,挖掘其中的科学内容,掌握其中的时代教育精神和微网络思想教育规律,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发展和微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转化为方法的要求,秉持科学方法理念创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

猜你喜欢

主客体理念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浅析“物我本相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