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2-03-14林冰
林 冰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20世纪50到70年代我国在物质条件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广大青年群众树立了面对困难时的正确态度。受疫情影响,高校青年面对的学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面对这些困难时,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不断克服困难。“两弹一星”精神是高校青年不可忽视的精神指引,对高校青年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时代发展。
1 “两弹一星”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
1.1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
1.1.1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灵魂。”[1]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在他们的心中,国家重于一切。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抵御美苏的核威胁、保卫国家安全,心系国家的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广大研究员们攻破重重难关,研发出核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在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就有11位是突破国外重重困难辗转回国参与科研。他们身上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和以身许国的奉献精神熠熠生辉,并且这种精神力量贯穿 “两弹一星”事业的始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党爱国的本质,留给了中国人民绚烂的精神财富。
1.1.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的。”[2]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国家的经济物质基础薄弱、工业落后、人才紧缺,国内的研究建设基本空白,国内环境也处于“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窘态。不仅如此,国外局势亦十分严峻,1950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美国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毁约,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并且停止援助中国核事业。在美苏核威胁之下,科学家们穷极一生,无私奉献,面对恶劣的环境自力更生,不言放弃,艰苦奋斗,填补了我国的核空白,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不能被打倒的,中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这也给予了我国的科研事业发展强大的信心。
1.1.3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体现中国人民大团结大联合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未知时勇于攀登、勇于挑战的态度,这也正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本质。老一辈科学家们在知道祖国有需要时,纷纷回国,汇聚一起,风雨同舟;全国人民心系国家,心中有集体,齐心协力为国家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奉献。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脚踏实地,严谨认真,勇于探索是“两弹一星”科学家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事业体现的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求实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深沉、最鲜明的禀赋。”[3]
1.2 “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价值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1.2.1 “两弹一星”精神是指引当代高校青年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哲理”[4]。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三个内涵。第一是国家层面的内容,“中国梦”是强国梦,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圆了中国的航天梦,也让中国有了挺直腰杆的底气。第二是民族层面的内容,“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两弹一星”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鼓舞了全国人民、增强了民族振兴的信心也激发了强国的热情。国之强大,民之骄傲。第三是个人层面的内容,“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信念,大力协同,戮力同心,中国的复兴离不开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和付出。“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信念,高校青年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为“中国梦”而奋斗。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两弹一星”精神是指引当代高校青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动力,它的精神包含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深刻内涵。当代高校青年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指引下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国家理想为个人理想,以集体荣誉为己任,心系祖国科技发展,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对青年人树立人生理想有着重大的意义,功勋们在国家危难之际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给中国后代青年树立了榜样。相比之前,新时代的高校青年有着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精神成长更加充足,拥有更多的教育和学习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高校青年,应以“中国梦”为理想信念,以“两弹一星”精神为理想信念的指引,必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5]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当代高校青年要加强学习新思想,在过去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和学习,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深刻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同时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2.2 “两弹一星”精神为新时代高校青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指引
“两弹一星”精神不仅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多元文化充斥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不断在中国青年群体中“传播”,青年人群在物质条件丰富的现在,亦有更多途径接触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这个情况下,如果青年人自身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那么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高校青年必须要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洪流中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高校青年要深入学习中国精神,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树立爱国理想与集体主义信念,以“两弹一星”精神为理想信念的指引,争取早日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我国当代青年理想信念形成和培养有重要意义。高校青年志存高远,增强文化自信,坚定为国为集体的理想信念,顺应时代要求,扎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6],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新时代的高校青年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时代下应要不断丰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两弹一星”精神对高校青年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引领价值,理想信念教育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高校青年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不动摇的情况下,才能在推动祖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中稳步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强调:“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7]“两弹一星”精神是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及科学精神为一体的红色文化,高校青年应学习和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推动我国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2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坚定的理想信念。”[8]2021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正式发布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将“两弹一星”精神纳入其中,因此充分认识“两弹一星”精神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青年群体代表着民族的精神面貌”[9],青年的教育发展始终深受国家的关注。
2.1 “两弹一星”精神通过线上授课的方式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课堂
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认识不明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许多大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计划与对理想信念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窗口,在思政课堂上重视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有利于高校青年树立更加高尚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使其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形成高度统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不仅要从教材入手,还要及时运用新知识和新精神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更新授课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传统的课堂模式是教师面对面授课,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受益于大数据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途径愈加丰富,除传统的授课模式之外,高校可以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此类文化的学习,可以更加与时俱进地促进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掌握。再者,理想信念的形成是需要经历情感、知识和价值三个阶段,在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时可通过线上平台观看“两弹一星”工程功勋们的人物采访、光荣事迹等视频资料,结合影视教学的方法,也能让高校青年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们从爱国情感、科研精神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崇高理想信念。线上授课还可以采取与线上同学就某个观点进行讨论或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答题的方式,不断了解学生的理想信念层次,以此来巩固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形成科学家们为实现理想信念勇于攀登的思维方式。最后,教师们经过阶段性反馈以及深化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坚定的个人与国家辩证统一的理想信念。相比传统的课堂,线上授课经过教授学生知识、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反馈深化学生学习、这不断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的过程,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地提高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2 “两弹一星”精神通过高校师生实践活动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高校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也要加强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高校的学生除了日常学习生活以外还有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活动真切地体会到“两弹一星”的精神以及科学家们高尚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浓厚的集体主义思想,体会“两弹一星”精神的真谛。例如,成立学习小组对科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科研精神进行学习和讨论,以小组或专业的形式进行故事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为正确理想信念奠定基础。在假期,学校亦可组织学生到“两弹一星”精神发源地或是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等相关场所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既能够有机会沉浸式体验“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内涵,深化个人对国家理想、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学习和体会,同时又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弘扬和赓续“两弹一星”精神的氛围。除了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之外,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期间也可时刻关注社会的学习实践活动。国家博物馆、中国两弹城以及科技馆等国家文化场所都会举办多种多样的关于学习“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活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正因为在青年时期培养了为集体、为国家,无私奉献、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相一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正确理想信念,人生的路程才会更加有意义。
2.3 “两弹一星”精神通过高校科研活动融入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科研活动是高校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启示。高校通过组织师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体会“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对待科研的精神,在高校中营造富有热忱的科研氛围,为科研的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高校科研是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优势,在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中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强化师生的科研理想,有助于高校科研的发展和人才培育,同时,对高校本身的教育发展也有指导价值。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与其教学质量出现矛盾,高校学生与日俱增但高校的教学质量却无法做到保量的同时做好保质要求。在这种矛盾下,高校应不断深入研究“两弹一星”精神内蕴,坚定自身发展的定位,在科研活动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召唤高校学生积极投身科研,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使其能够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需求。再者,在科研人员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坚定自身的科研理想。由此可见,随着“两弹一星”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科研不断深化,对高校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3 结语
高校青年是我国当代青年中一个庞大的群体,高校青年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都同我们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着党和国家对青年人的殷切期盼和呼唤。志存高远、锤炼意志,坚定理想信念,青春正当时,高校青年更应加强学习,在课堂上、在实践活动中、在科学实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同全国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的新重任,让“两弹一星”精神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