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小型猪场发生口蹄疫的原因分析
2022-03-14邵聪聪
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偶蹄兽,最易感的动物是牛类,猪也易感,羊、山羊、骆驼、象等均有发病报告,人亦可感染。虽然政府通过强制免疫接种口蹄疫疫苗来预防生猪发病,但仍然有生猪发病,尤其是一些小型猪场。小型猪场发生口蹄疫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 病原因素
口蹄疫病病毒有O型、A型、C型、SAT1型(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Alia 1型(亚洲1型)等7个血型,各型之间无相互免疫关系。当前猪场主要面对的是Alia 1型、O型、A型三种类型的威胁,防制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口蹄疫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复杂,病原多型易变,不易根除。
2 气候因素
春季是疫病多发的季节,细菌、病毒等适合生长。临海市生猪口蹄疫发病,一般在三四月份。
3 设施简陋,防疫条件差
小型猪场大多数设施简陋,通风不良,生活区、生产区未分开;未设置隔离舍,病猪往往不能有效隔离;没有专门的商品猪舍,母猪、仔猪、商品猪混养一舍,不利于防疫;场内的道路净污不分,没有水泥硬化路面,洁净道跟污染道都是同一条道路,不利于疫病的控制;养殖场没有围墙,没有更衣消毒室,栏舍出入口没有消毒池或者消毒垫,也没有标准的消毒品,防疫条件差。
4 养殖户防疫意识薄弱
在小型养殖户和散户中,存在严重的“轻预防”、“重治疗”传统防治意识。有的养殖户平时不重视疫病的预防,一旦发生疫病,造成疫病的传播和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养殖户不重视口蹄疫病的免疫,认为该病不会造成死猪,认识不到口蹄疫病的危害性。有些养殖户虽然进行了疫病的免疫,但多接种1次疫苗或剂量偏低,因此,很难达到免疫效果。
5 饲养管理水平低,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
养殖户管理水平低,没有生产记录。因此,造成批次不明、日龄不详,从而导致首免或二次免疫不到位。另外,有些养殖户消毒不到位,场内粪便成堆,臭气熏天,卫生条件差;隔离措施未落实,车辆不消毒,容易导致外来疫病发生。
6 免疫反应较大,养殖户存在抵触情绪
由于早先的口蹄疫疫苗接种反应大,曾导致生猪疫病、死亡,因此造成养殖户对口蹄疫疫苗免疫的抵触心理,不配合或抗拒防疫人员开展口蹄疫免疫接种工作。
7 对生猪贩运户监督管理工作难
近年来,非洲猪瘟的大肆影响,养殖户消毒防控意识虽然提高不少,但由于猪价持续低迷,部分养猪户任凭生猪贩运户到猪场里挑猪,既没有换鞋换衣,也没有消毒。此种情况容易把疫病带入,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
8 体制原因,防疫工作难以到位
一是基层兽医防疫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畜禽防疫工作的数字化改革,对智能机直接扫码录入免疫信息等不会操作。二是待遇偏低,养老保险等得不到保障,心理落差大,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三是临时工数量较多,工作不熟悉或不熟练,难以完成复杂工作或处置突发性事件。四是监督管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