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现实意义、呈现样式与路径选择

2022-03-14焦晓云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时代

焦晓云,张 婷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政党形象” 源自西方学者对选民在政党选举过程中的心理研究,指的是选民头脑中对政党产生的 “意象” 。 “意象” 是主观层面的 “意” 与客观层面的 “象” 的结合,即 “立象以尽意” 。可见,政党形象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指人们基于政党通过性质宗旨、行为作风、纲领政策、工作绩效、政党符号等要素对外呈现的客观物象,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政党总体面貌的主观认知和评价,是人们支持、认同、信任一个政党的重要参考。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淬炼了丰富、立体、多面的政党形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重要影响力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国共产党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1]503,这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推进党的形象建设,对强化党员政治认同、增强执政合法性,团结人民踔厉奋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形象,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还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新时代,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党情、国情、世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党的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之以恒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是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清晰地回答了 “新时代条件下要建设什么样的党” 的重大问题。可见,党的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和维护党的形象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相比,党的形象建设更趋于抽象、无形。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党的良好形象已成为党的一种无形但有力的政治资源。从党内来看,党的良好形象会增强党员的自豪感以及提升对党的认可度,激发其投身工作的热情,思考党的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党内形成强大的党员合力,共同推进党的建设。从党外来看,党的良好形象会增强党的威信和凝聚力,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辐射范围,提高社会号召力,将各领域、各行业的优秀人员吸收到党内,汇入新鲜血液,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使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只有几十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当今具有九千六百多万党员的大党,靠的就是党的良好形象所产生的强大磁力。在众多优质人才的加持下,党的建设也会更加科学高效。

(二)增强政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政党认同” 一词是源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选举中的一个概念,指选民在心理上对某一政党形成的归属感或忠诚感,而这种归属感或忠诚感则来源于民众对政党理念、政党行为、政党绩效的高度肯定。一方面,民众对政党的认同来源于对政党形象的认同,形象认同是政党认同的重要基础。政党在进行自身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时,会展现出一定的客观形象。民众若对这些客观形象持正面评价,则表明了对政党形象的认同,会极大地提高对政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支持度,进而逐渐积淀为对政党的认同,反之则会降低政党认同度。另一方面,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度又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作为我国的长期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是由人民所选择和赋予的,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也决定于人民的认同与选择。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的需求和选择也在不断变化。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在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党的执政地位得以巩固、执政根基得以夯实。因此,要增强政党认同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党的形象建设。

(三)建设现代化强国、汇聚民族复兴伟力的现实需要

筚路蓝缕秉初心,踔厉奋发续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勇担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分别塑造了 “革命救国” 形象、 “建设兴国” 形象、 “改革富国” 形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党和人民踏上了新征程。强党才能强国,要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要前提是要建设好党。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面临着国际、国内等诸多挑战,需要党呈现良好形象,增强社会凝聚力、号召力,更好地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马拉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党领导人民为之付出艰辛努力。作为民族复兴使命的担当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积极树立新时代复兴强国形象,汇聚民族复兴伟力,带领人民在追梦路上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在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中西方迥然不同,西方是 “国家—政党” 的建构逻辑,我国是 “政党—国家” 的建构逻辑。作为我国唯一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代表着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党的良好形象不仅能赢得国内人民的认同,还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好评,促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体系中充当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起到的作用形成正向认知,提高国际社会对党的信任度,从而提升党的国际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致力于积极塑造国际形象,曾举办了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 、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 、 “政党外交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座谈会、 “中国共产党—欧美马克思主义政党交流会” 、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论坛” 等活动,就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进行讨论交流,表达党的主张,展现党的形象。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具有重大的全球影响力,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党难免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的对象,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方某些政客借新冠病毒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污名化” 。面对敌对势力的刻意歪曲、造谣、诋毁,新时代加强党的形象建设成为我们党增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呈现样式

政党形象是动态发展的,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代党的形象主要从人民公仆形象、清正廉洁形象、勤政务实形象、民族脊梁形象、时代先锋形象、世界大党形象六个方面铺陈展现。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

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决定了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是党形象的鲜明底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人民性,塑造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百年历程,巩固于新时代党为民谋幸福的崭新实践。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采取了一系列惠民、利民举措,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在人们心中成功地形塑起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

首先,在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中得以体现。党在经济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作为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建设上,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激发人民主人翁意识,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在文化建设上,强调要创造无愧于人民的文化艺术作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在社会建设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精准扶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生态建设上,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打造人民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环境,维护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其次,在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中得以体现。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和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夯实了坚实基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强调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3],让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着力整治人民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以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的境界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再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成效,人民生活步入正轨,党的人民公仆形象在新冠疫情大考中深深地刻印在人民心中。

(二)严于律己、拒腐防变的清正廉洁形象

腐败问题深深地侵蚀着党的健康肌体,损害着党的廉洁形象,动摇着党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猛药去疴的决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 “打虎” “拍蝇” “猎狐” 一体推进,从而塑造了党严于律己、拒腐防变的清正廉洁形象。

第一,注重廉洁信念建设。对党而言,信念不牢,地动山摇,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缺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来筑牢共产党人的 “思想堤坝”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 “钙” 。第二,注重廉洁政治建设。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往往是相伴而生的[4]2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2],党员领导干部要 “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以此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整治政治意识不足、政治纪律不强、政治规矩弱化等现象,极大地提升了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第三,注重廉洁制度建设。缺乏制度约束,腐败现象就会大行其道。对此,习近平强调,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5]136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以制度的约束作用来规范权力运行。第四,注重廉洁队伍建设。党员干部队伍的廉洁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民对党的廉洁形象的评判。针对干部选拔任用的不良风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6],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第五,注重廉洁责任建设。针对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党委主体责任认识不清、纪委监督责任落实不力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4]113,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第六,注重廉洁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出台落实 “八项规定” ,严抓严纠 “四风” 问题,以 “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决心持之以恒推进廉洁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廉政建设举措,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营造了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的良好政治生态,成功形塑了党的清正廉洁形象。

(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勤政务实形象

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指出,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7]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干在实处,方能走在前列,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坚持用实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塑造了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勤政务实形象。

一是注重思想谋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根据党情、民情、国情、世情的实践发展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将实事求是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二是注重作风务实。习近平指出, “广大干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但要看我们是怎么说的,更要看我们是怎么做的。”[8]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 “形式主义” 列为 “四风” 问题之首,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全党学习焦裕禄同志探求就里、科学求实的精神等,意在整治形式虚浮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不做表面文章、不搞 “形象工程” 。三是注重方法求实。只有与群众 “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9]101他们的想法,要了解实际,就必须眼往下看、脚往下走,进行调查研究,争取获得第一手资料。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听真话、察实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深入贫困户调查实情,直接听取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意见,提出了 “精准扶贫” 战略,在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四是注重效果扎实。名必有实,事必有功。工作干得怎么样,必须用事实来说话,拿成果来证明,以实效来检验。要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在 “三严三实” 专题教育中强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努力创造实绩。

(四)担当有为、引领复兴的民族脊梁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5]261,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脊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高度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历史担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首先,以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铸就民族复兴。经济发展、繁荣富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有力支撑和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经历过近代的苦难屈辱,今天的中华民族无比渴望实现民族复兴。在党领导的百年征程中,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逐步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引领民族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9]121。一是来源于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一系列时代课题,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二是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国人的文化自信更有底气。三是来源于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支撑党勇于担当、推进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再次,以更为科学的战略安排推进民族复兴。新时代,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科学擘画。党的十八大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并提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 “两步走” 战略,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形成了完整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 “十四五” 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 “大跨越” 和 “新的里程碑” ,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五)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时代先锋形象

走在时代前列、成为时代先锋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历经百年栉风沐雨,党依旧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不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树立起勇立潮头的时代先锋形象。

首先,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历史发展有其规律可循,只有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才能更好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的重大论断,指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时代语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刻把握 “两个大局” ,着眼 “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主动识变、科学应变,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乘势而上,在顺应时代潮流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中国踏上新征程。其次,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永葆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0]407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的目标要求,通过部署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并带动全社会进行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增强学习本领,紧跟时代步伐。再次,勇于自我革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锻造成的。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自身必须始终过硬。面对新时代复杂严峻的 “四大考验” 和 “四大危险” ,共产党敢于直面自身问题,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作斗争,保持 “赶考” 的清醒,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塑造了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的时代先锋形象。

(六)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世界大党形象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还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贯彻 “达则兼济天下” 的原则,坚持以世界眼光看待人类共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积极作为、勇于发声,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国际聚光灯下展现了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世界第一大党形象。

一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枪响后没有赢家,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诞生于战火纷飞中的中国共产党深知和平之可贵,自成立之初就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理念,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党在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重大场合积极呼吁各国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在乌克兰问题、中东问题、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始终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积极劝和促谈,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动力。二是致力于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党,具有远大抱负、博大胸襟、宽广格局。党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分享发展经验。面对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摒弃丛林法则,提倡各国互惠互利、交流互鉴,反对零和博弈,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与实践创新了区域合作模式,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的发展。党领导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秉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为遭受疫情重创的世界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同时,积极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提供抗疫物资和疫苗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三是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当前,少数国家肆意妄为,公然漠视国际公理,冲撞破坏现存国际秩序,造成国际关系紧张、局势动荡。面对世界的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主张构建 “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的新型国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与大国关系,推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国际话语权,等等。中国与世界进步力量共同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推进路径

党的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推进党的形象建设。

(一)提升执政实绩,夯实党的形象建设的物质基础

执政实绩体现了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塑造着良好的政党形象,是衡量政党形象的客观指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形象建设,必须切实提升执政实绩,夯实政党形象的物质基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政绩观是创造、提升执政实绩的思想基础。一要强调为民办事、为民造福,反对个人主义。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应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非一己私利。二要强调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脚踏实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知行合一,力戒华而不实的 “形象工程” “政绩工程” 。三要强调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反对速成主义。党员领导干部 “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11]196,处理好 “显功” 与 “潜功” 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其次,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社会生产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党执政实绩的核心体现,也是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面对新时代国际局势加速演进和国内经济 “三期叠加” “三重压力” 的发展困境,我们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建设工作的战略统筹和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在新征程上继续创造经济建设新成就,开辟经济发展新境界。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绩。新时代以来,我国建构起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考核党的执政实绩不仅要把经济增长作为根本性指标,还应 “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5]344。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国际外交等方面的执政实绩,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健康有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为形塑、优化党的形象夯实物质基础,巩固执政根基。

(二)恪守人民立场,坚持党的形象建设的价值取向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10]2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形象建设,必须恪守人民立场。

一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无产阶级运动是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12]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利益镌刻在党的鲜明旗帜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展了为人民谋利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时期总结提出, “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 。[1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一批像焦裕禄、雷锋这样为国为民的优秀党员干部,锻造了党无私为民的形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一切工作的标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14]。人民是党的执政基础,只有站在人民之中,始终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在人民心中留下良好形象。二要做到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自觉向群众学习、拜人民为师,虚心听取人民意见,以此推进党的形象建设。三要做到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共享的主体,为人民谋利益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而是最终要让人民真真切切地感受。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多元多样,党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措施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更公平的社会发展成果。做好民生工作没有终点,只有一个又一个的新起点。对此,党必须注重解决人民 “急难愁盼” 的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勇于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的动力支撑

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15],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塑造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保持健康肌体的成功密码。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形象建设,必须勇于自我革命。

首先,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直面问题是自我革命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有正视问题的自觉和刀刃向内的勇气”[11]164。在面临自身问题时,不能采取掩耳盗铃式的错误态度,而要勇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解决问题,做自我革命的战士。其次,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决捍卫 “两个确立” ,做到 “两个维护”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强思想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加强组织建设,构建严密坚固的组织体系,增强党的组织力、引领力、号召力;加强作风建设,驰而不息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营造良好的党风、社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永葆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党治党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全方位塑造党的内在特质,绘就党的健康底色。再次,必须坚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 “打好自我革命攻坚战、持久战”[1]550。当前, “七个有之” 问题、腐败问题依然存在,严重侵害着党的健康肌体,损害着党的形象和威信,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保持定力、常怀远虑,将党的自我革命作为一场攻坚战、持久战,保持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

(四)树立大历史观,厚植党的形象建设的历史根基

从时空角度来看,政党形象包括历史形象、现时形象、未来形象,其中党的历史形象是更为基础性的。脱离了党的历史形象,党的形象建设就会成为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形象建设,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厚植历史根基。

首先,大历史观要求站在战略高度,树立历史的大视野。党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应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审视,维护党的整体形象,不可割裂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关系时提出 “两个不能否定” 原则,强调其本质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有效地突出和维护了党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其次,大历史观要求深入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线。党的历史形象积淀于党史之中,新时代厚植党形象建设的历史根基,我们必须将学习党史作为一门必修课,持续深入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注重吸取党史中积累的形象建设经验,总结规律, “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1]20。再次,大历史观要求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面对党史中的失误、挫折, “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5]694,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同时,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党的领袖的功过是非作出全面、历史、辩证评价。以史为鉴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 “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要求”[1]19。新时代重视党的历史形象,厚植党的形象建设根基,能有效把握党的形象建设的脉络,使党的形象建设有章可依,实现在历史形象基础上的充满时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深人民群众对党形象的认知度,推进党的形象建设。

(五)创新传播载体,提升党的形象传播能力

政党形象是人们对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整体认知,而这一认知来源于承载着政党形象的媒介载体。近年来,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媒体发展快速转型,给党的形象传播带来新的机遇。新时代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必须创新传播载体,提升党形象的传播能力。

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诞生前,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主要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这些传统媒体来呈现和传播。由于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党的形象的传播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善于利用当代发达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传统媒体实现成功转型,克服其局限性,扩大党形象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解构了以往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建构起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也为党的形象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新时代,党要以积极的姿态,善于运用新媒体,建立展现党的形象的新窗口, “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16],提升党的形象的传播能力。例如,通过各类门户网站、视频网站、个人网站、政党的组织机构网站等网站新媒体,建立党务政务服务平台,开展网络党建等活动,向人们及时提供政党的相关信息资讯和服务。手机、移动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微博、微信、社群、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加高效、持续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借助和发挥这些平台的优势,制作发布有关党的图文、视频,以直观、通俗、有趣的形式让人们随时随地感知党的形象。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时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