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研究局限与前沿展望
2022-03-14戴木才
戴木才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尽管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动挨打、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求索实现民族复兴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启动发生形成的,但是直到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才标志着我国探索实现现代化道路完全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从学习模仿到自主开创,进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我国理论界、学术界关于 “中国式现代化” 问题研究的状况可以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关于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等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学术研讨、理论宣传和理论创新的重要话题,在概念的发展、内涵、特征等认识上提出了不少理论观点,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共识。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对 “中国式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 等的历史背景、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等都进行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学理阐释和实践解答,奠定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良好学术基础,对新时代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研究具有深刻启示,同时也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拓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
一、 “中国式现代化” 研究的历史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发展的世界历史阶段,首先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一般而言,所谓现代化,是指以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为动力,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为依托,以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城市化、绿色化为标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发展进步的社会发展过程。从发展阶段上看,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发展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发展过程。国际上一般还把第二个阶段的现代化称为 “后现代化” 的发展过程。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的一种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转型,似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摆脱的历史普遍意志,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为各自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等的不同而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模式上的不同、主导上的有别等方面的差异。
近代中国是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的世界背景下和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探索走向现代化的,是以落后挨打的被动姿态被卷入到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曲折复杂的艰辛探索,最终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承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扫清了政治障碍,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构筑了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彰显普遍规律的现代化新道路。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丰富内涵与重大意义,须臾不能离开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因为完成近代以来求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叙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开创、形成和完善的历史主题和逻辑主线。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因此,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角度看,应该说自近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了对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和伟大复兴的求索和研究。如果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主题,那么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追求的历史基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途经。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上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主要经历了 “三大转变” ,即从被动式学习和借鉴向自主性探索和创造的历史转变,从单纯工业化向整体性现代化的认识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转变。
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但成就巨大、体量越来越大,而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应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进程,不仅从实践上对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需求度和需求量在迅速增大,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客观需求。换言之,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大幅度、立体性推进,必然呼唤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相应跟进,甚至应该超前研究。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进程中,从提出 “四个现代化” 到提出 “中国式的现代化” 再到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理论认识逐步深化,在持续探索中形成了 “中国式现代化” 这一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的科学范畴。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既区别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模式,又区别于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超越了以往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各种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指出的: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
二、 “中国式现代化” 研究的主要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这一新概念和重大命题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对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进行了广泛宣传、理论研讨,提出了不少学术观点,在概念和范畴的发展、内涵、特征等认识上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实际上,关于 “中国式的现代化”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就是我国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前沿课题和热点课题,并进行了热烈讨论,开展了广泛研究。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等多个角度对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开展了学术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形成了众多学术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持续探索过程。理论界普遍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表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并非人类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这一重大命题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共同性特征,更有着基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创造,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一,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最大发展中国家,如此巨大的人口体量进入现代化,在世界上前所未有,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底线任务,推进城镇化是必由之路。其二,中国式现代化要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和物质财富的富裕,而且是精神文明和精神财富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有机统一的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三, “两个文明” 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式现代化保障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两者共同走向富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文明新样式的重要体现。其四,中国式现代化是注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避免了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那种先破坏后治理的生态现代化发展之路。其五,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既发展中国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打破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那种 “丛林法则” “国强必霸” 的大国崛起的战争模式,开创了通向现代化发展的和平模式。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是 “西方化+革命化+中国化” 的发展过程。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著名专家罗荣渠先生把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巨变放到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变革的总进程中来加以考察,提出了以 “三大矛盾” ——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和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工商文明与以儒教为核心的东方农耕文明的矛盾交织, “四大趋势” ——衰败化、半边缘化、革命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互动 “两大线索” 。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变革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研究范式,明确提出在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是走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对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不断遭受挫折和失败,是中国社会内部上述 “四大趋势” 相互交织、衰败化和半边缘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结果。他高度肯定 “革命”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抑制半边缘化、衰败化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但 “革命” 不能概括中国现代化的全貌。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国家重建的历史任务,从根本上抑制了中华民族衰败化和半边缘化的危机,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最终使中华民族走上了现代化发展道路。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二次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何传启先生提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观点,也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论。所谓第二次现代化,是相对于第一次现代化而言的,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发展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分散化、多样化、智能化、终身学习等。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其评价标准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等四大类指标、十六个具体指标,还有工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等四个信号指标。十六个具体指标包括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知识创新专利产出、中学普及率、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费等。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既是一种广义的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的理论,它主要是基于现代化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及其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理论,试图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之间建立起一种有机联系。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阶段理论包括第一次现代化理论、狭义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学术界认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是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规律与基本特点尚处于发育当中,21世纪的不确定性还很大,因此对第二次现代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也无法阐述第二次现代化以后的发展。这为21世纪世界的现代化发展留下了悬念[4]。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化的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化的现代化理论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再用中国化的现代化理论来评析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的。这种观点主要是建立在中国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着逻辑的与历史的必然性联系基础之上的,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对中国化的现代化存在着明确规定、中国化的现代化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和指导下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分析、对中国现代化的指导原则进行系统阐述,包括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现代化的总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社会的矛盾分析、在社会主义原则下的中国现代化等[5]。
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 “大变革、平天下” 的现代化方案。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历史变革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当代中国人民大胆改革、锐意创新、胸怀天下的精神风采,展现了一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衔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 “家—国—天下” 为基本线索而追求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展现了一幅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生态等领域为基本框架,以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为经、以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为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生动画卷,显示了一种具有中国独特性创造的大国崛起的形象。尤其是在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为摆脱全球经济社会危机,背离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走上 “逆全球化” “单边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 等邪路的历史背景和世界形势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以共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目标,通过 “一带一路” 等倡议和实践,努力成为新型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 “平天下” 的道义与担当。
第六种观点认为, “中国梦” 与 “世界梦” 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转型。这种观点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大力倡导和推动建设 “和谐世界” 和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世界主张,回答了当今世界的时代课题和突出问题,即人类社会需要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以及 “怎样建设这个世界” 。 “和谐世界” 和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体现了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和文明范式,体现了 “中国的世界观” 的新理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对于构建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性世界的重大意义。这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在以往的发展进程中从未有过的。这种观点在系统分析历史条件演变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以一种沟通、互鉴、合作、共赢的基本态度,提出无论是 “和谐世界” 理念还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都代表了当代世界在现代化发展观念上的理性回归,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大势的乐观判断,也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未来的深深忧患,凸显了一个文明古国的哲学智慧和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责任担当。
三、 “中国式现代化” 研究的主要局限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表明,所谓现代化或现代性,是一个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军事等所有层面的发展进步及其过程,因此作为一种理论表达,无论是现代化还是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普遍性和整体性概念,其次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再次是一个独特性概念。作为一个普遍性和整体性概念,意味着现代化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世界潮流和进步趋势,具体内容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方方面面,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性全面性而不是局部性片面性的发展进步;作为一个发展性概念,也可称为 “可持续性” 概念,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是动态的和可持续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意味着进步性、向好性、递进性,而不是退步性、破坏性、停滞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发展水平或状态;作为一个独特性概念,意味着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在具体体现上具有民族性、差异性,而不是同一性、模仿性,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民族性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性的辩证关系。显然,对 “中国式现代化” 的系统研究和科学阐释,应该兼顾普遍性、发展性和独特性三个方面的综合阐发,而不应该忽视或遗漏哪一个方面,或仅仅重视和强调哪一个方面。从这种科学性要求出发,可以发现,学术界、理论界现有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发展性和独特性这样三个问题。这说明,进一步深入科学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还具有广阔的理论空间。
首先,已有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没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整体性。普遍性和整体性意味着总体性和全面性。我们要科学阐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应该立足于普遍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视野或普遍性和整体性的理论要求,从总体性和全面性而不应该仅仅从特殊性或某一方面或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理论阐释。如果仅仅从某种单一维度如主要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等某种单一维度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则容易导致片面理解、歪曲理解,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从而有失偏颇,也就无法有效和科学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史上、在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从普遍性和整体性上看,已有的现代化理论普遍缺乏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普遍性之间的系统理解和科学阐发,普遍缺乏对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现代化尤其是它们相互之间的总体性研究和综合性视角,而是单方面现代化阐发论述得多,或用单方面的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这即便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某些问题,也往往以偏概全。复杂现代性理论[6]虽然涉及关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路径和条件等多方面内涵,但它主要不是对某一种现代化道路或现代化类型的提炼与阐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虽然也可以用来观察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各种复杂性等问题,但它并不特指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类型,也可以指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类型、东亚国家的现代化类型等,而且用它解释中国式现代化也不是很充实和很完备的。
其次,已有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没有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性。现代化的发展性表现为现代化的阶段性、时代性和进步性。从发展性上看,现代化或现代性本身显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一个只有 “过去时” 、正在 “进行时” 而没有 “完成时” 的发展过程。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看,现代化从工业革命发展到当今时代,至少经历了启蒙时期、工业化时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等多个发展阶段,正面临着向信息化、智能化等新的阶段发展。如果忽视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发展性问题,完全用一种固定不变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范式来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显然容易误入歧途从而导致错误的阐释。在一定意义上,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趋同性,如都要经历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发展阶段,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所走过的发展阶段明显不同,历经了近代中国以来学习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等历史阶段,体现了显著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多元现代性理论虽然认识到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现代化在发展模式、表现形态、路径选择等方面都是有差异性的,但是都是围绕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而展开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区分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自身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求索而来的,具有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发展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和阶段性、时代性和进步性。
再次,已有的现代化理论研究没有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历史证明,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或现代性模式,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或现代性模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和现代性模式,不可能脱离这个国家特定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来决定的,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渐进改进、内生演化和长期发展的结果,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不可能生搬硬套别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或模式。从独特性上可以看到,所谓的 “西方式现代化” 道路或西方式现代化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等多种形式。更进一步讲,即使同属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英国和美国在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文化观念等方面也有不少区别。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尤其是经典现代化理论大都主张现代化道路发展的某种普遍性和唯一性,没有看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即使多元现代性理论也不是主张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多元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从中国自身的深厚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独特的和独创的,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这种独特性是它的历史魅力、理论魅力和实践魅力所在。
因此,新时代必须大力加强和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和整体性、发展性、独特性研究,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形成切合中国式现代化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一般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是一场外发型和追赶型的现代化,但是1840年显然只能作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而不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因为 “中国式现代化” 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而且这种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又意味着有了成功实践为基础支撑,有了稳定的发展道路,体现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因此,这种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只能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的,而且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可能是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更不可能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深刻指出: “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中国式现代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来诠释的,因此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范式,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叙事范式,是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本质揭示,它创新、证明、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和重要内容。
四、 “中国式现代化” 研究的前沿展望
(一)要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综合性创新问题
应该看到,中华民族求索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虽然是在外部环境的强烈冲击下,由西方从外向内逐渐引入的过程,但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不纯粹是一种简单的后发型或追赶型现代化,而是有着社会主义特质、独立自主特性和文明古国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新型的、原生的、内生的和创新的综合性特征。在这一进程中,既有着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又有着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独特性特征,更有着由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社会主义本质要素、中国特色要素和现代化一般要素的创造性综合再造。这一现代化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对西方原发性现代化学习、借鉴和吸收现代化一般要素的 “洋为中用” 的过程,更是一个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进行独特性创造的过程,还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时代要求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国传统社会向中国现代社会转化发展的 “古为今用” 的过程,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是一种综合性创新。
1.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纵横交错中——世界历史发展和世界交往联动中进行的一项伟大变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发展性、独特性的内涵要求上看,可以发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张力问题,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可以说自1840鸦片战争以来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求索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诸如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再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西文化论战、本土化与西方化论战,乃至到改革开放以来的 “黄土文明” 与 “海洋文明” 论战、新自由主义思潮、宪政论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闻自由思潮、儒家文化复兴思潮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虽然也曾有过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简单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误,表现为对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化与西方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认识不足,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尤其是在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 “在全球化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交叉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把传统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论证真实的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对传统的完全排斥。全面理解的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传统:既继承传统也改造传统;这样的现代化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8]。因此,从普遍性、发展性和独特性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学习、吸收和借鉴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因素,体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但同时也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存在明显不同,它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反映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精神追求,充分体现了自身的发展性和独特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基本国情造就了中国共产党、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有体现着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特质,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必须深入、系统、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中国特色的独特内涵和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
2.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而言还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现代化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原创性意义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发展性、独特性的发展历程上看,可以看到,世界进入近现代以来,西方式现代化道路造就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形成了当今世界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及其形成的理论范式和文明形态,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范式和西方文明知识体系,而是站在西方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意味着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正在共同富裕起来,一个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且内部地域之间差异极大的国家正在强盛起来,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正在再一次强大强盛起来。它宣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也以铁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指出: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因此,从发展性上看,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渊源关系、同西方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学习借鉴关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独特性创造,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纵横交错中科学阐发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一种重大理论创新。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9]。
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造性建构,不仅将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而且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 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造性贡献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发展性、独特性的样式形态上看,可以看到,用已有的一切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都无法科学、有效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经济政治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尤其是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来支撑的,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和普世性神话,推翻了已有现代化理论所谓的内发型和外发型理论、原发型和后发型理论、现代化(狭义)理论和依附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评价标准、现代性理论等,推翻了所谓的 “西方化” 标准或 “西方中心论” 的魔咒,一种既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社会稳定发展,既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乃至国与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形成。因此,从独特性上看,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重大意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概念范畴、价值愿景、思想理论、实践路径、指标体系、国际对比和重大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谱系、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从而形成切合中国式现代化实际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我国著名现代化理论专家罗荣渠曾感叹: “中国搞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运动却没有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备尝‘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10]这一被动局面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对已有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创新而告终。
(二)要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的发展理论,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交汇中把握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有机统一,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存在形态、光明前景、国际比较和重大意义,以史论结合的形式科学地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既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实现社会稳定发展,既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乃至国与国和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机理,科学揭示其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1.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
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现代化,而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或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或别的什么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本质要素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要素,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没有重蹈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老路,而是实现了对它们的创造性超越,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以人民至上、共建共享、自觉推动、和平发展、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等为丰富内涵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与以资本本位、逐利本性、自发生成、丛林法则、全面扩张、唯我独霸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1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超越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它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因此,回答这一关键性问题,就回答和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就回答和解决了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创新发展丰富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这是统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关键因素和主导思想。习近平说: “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2]349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做出了明确阐发,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
2.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而且这种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又意味着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作为基础,有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实证依据,体现着一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现代化意味着必然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有着普遍性和共同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和由中国具体实际与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又必然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有着显著区别,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的中国特色,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创造。因此,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创造,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重大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从而支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诠释。例如中国式现代化鲜明地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和平发展、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等根本不同于原发型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质。所以,回答和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就回答和解决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范式、丰富内涵、显著特征和叙事方式,就能够建构起一套科学、合理、规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范畴和思想体系,有利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使我国社会和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层次结构、实践路径、运行机理及其重大意义。
3.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机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要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而又紧密关联、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概念。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中国人民的殷切夙愿。中国共产党成立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求索,不仅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而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发展两大奇迹,走出了一条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入研究两者的基本定义、内涵与外延、内容结构是什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又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和如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等问题,有助于深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回答和解决这一重要问题,对于历史地——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1921年以来中共党史、1949年以来新中国史、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史深入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创造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 “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2]343
4.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着的一项伟大事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会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课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基础上,及时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研究,是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我国著名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罗荣渠曾说: “研究这个课题,正是今天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任务。”[13]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重大创新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回答和解决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回答时代之问、解答实践之需、回应人民关切,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并进,形成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写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谱系和知识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两门学科研究能够完成的,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助这些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和整合研究,既注重从各专业视角深入探析,又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内涵与外延上完整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性、发展性和独特性,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愿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存在形态、国际对比等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