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2-03-14李艳霞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养心理健康家庭

李艳霞

(郑州市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河南 郑州 450000)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幼儿期是孩子学龄前的准备期,也是个体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1]。幼儿的健康对人的认知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完善、行为规范和道德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有利于人能全面地感知环境,树立自尊自信,积极面对社会,并做出正确判断和抉择。幼儿健康包括幼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行为健康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是幼儿未来人格发展内容的重要体现。有学者选取宁波市区 5 所幼儿园幼儿为调查对象,发现接受测评的443名幼儿均存在不同比例的心理偏差,其中性格缺陷、品行障碍和其他障碍所占比例超过 15%[2]。当幼儿心理出现问题时,他们会出现紧张、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无法得到疏导,会导致他们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不愿接触陌生人,也缺乏坚强的意志,从而影响了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的出现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对孩子的人格和毕生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幼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幼儿教育不能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不应该涉及到过多的理论知识教育,而是通过孩子喜欢的游戏和实践活动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孩子求知欲、好奇心、创造力,培养孩子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毕竟幼年的阴影需要用一辈子时间来治愈。

2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古语曰:“养不教,父之过”。对于幼儿来说,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家近期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3]。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重大,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为幼儿心理素质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5]。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控制自身的行为、转变自身的观念以及提高语言表达等方式为幼儿提供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6],通过家庭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思维体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子女。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国内外学者的有多种观点,但影响较大的是Maccoby等人提出的理论,把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等四种类型[7]。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这四种家庭教养方式具有以下内涵和主要特征。

2.1 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教育既严格教育管理,又在教育中讲求方式方法,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和尊重幼儿,遇事经常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合理意见进行积极采纳,对孩子的不成熟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幼儿对父母充满敬畏,既爱又怕,孩子长大以后多数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遵守道德,讲求原则,恪守规则,拥有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城府,有创新意识,大脑机智,做事机警,具有大局观念和长远规划,并且待人友善,善于与他人沟通交流,喜欢合作分享,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2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使用强势的权力控制幼儿的行为,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对孩子的所有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约束,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和听从指挥。当孩子未达到目标时,对幼儿进行侮辱和责骂,甚至信奉“棒打出孝子”观念的父母还对孩子进行体罚或殴打。在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幼儿容易形成两种心理倾向:一种是出现抑郁、懦弱、胆小、神经质和自卑的心理倾向,对待各种集体活动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一种是孩子出现逆反心理,脾气暴躁,偏执多疑,甚至有反社会人格和攻击性的暴力倾向。

2.3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把幼儿看作是自己的全部和掌上明珠,对幼儿行为过分接纳和包容,很少向子女提出要求,允许孩子为所欲为,对孩子提出的过分要求往往“听之任之”,孩子出现的错误既不制止纠正,也不教育引导。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的个性成熟较晚,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妄为,缺乏责任意识,不知道尊重与信任他人,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分享,并且当家庭或社会不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冲动暴躁等攻击性行为。

2.4 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多数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应酬多、业余时间少,家长秉持“树大自然直”的观念,既缺少对孩子关爱呵护,又缺乏对孩子的管理控制,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漠视孩子的合理需求和个性成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任其发展。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不喜欢与同伴玩耍,内向孤僻、对人冷酷,很少替别人考虑,而且对待生活缺乏激情和热情,没有自信心、上进心、求知欲和成就动机。

3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3.1 选择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

在抚养和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家长采取何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个影响可能会在幼儿的一生中持续发挥影响作用。父母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适当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家庭教养的方式、方法和态度,以适应幼儿的成长与变化。根据以往学者的多数的研究,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8],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通过说理的方式使孩子信服,善于以自身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亲社会能力。同时,在使用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时,家长要讲求方式方法,教育引导时要注重“抓大放小”。“抓大”是指在孩子教育中大事要讲求原则,比如孩子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勤劳、善良、勇敢、坚韧等性格品质,这些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在这些原则性问题上,家长要给孩子立规矩,孩子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和家庭规范,如果孩子不遵守,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指正和教育引导。“放小”是指在孩子教育中小事要充分发扬民主,比如孩子的兴趣爱好、同伴交往、幼儿游戏、娱乐休闲等事情上,家长不要过分干涉,要多与子女平等协商,尊重孩子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给孩子较多的个人空间,鼓励孩子敢于想象,自己去闯、去干、去试错,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不断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情绪发展、思维能力、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

3.2 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主导角色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及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等原因,使很多农民工将子女留在家乡生活,并交由他人代为抚养,成为留守儿童。根据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 697 万人,并且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9],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中接受祖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虽然减轻了父母的工作压力,祖父母照顾孩子更有经验,孩子的照顾也更有保障,但祖辈家长的思想观念多数比较保守,他们会以自己传统的教养方式去教育幼儿,他们缺少创新意识,喜欢怀旧,不接受新生事物,这样会导致幼儿的思维受到禁锢,创新能力受到限制。有的祖辈家长对幼儿娇生惯养,认为孩子还小,不应约束和限制,对孩子过度顺从和溺爱,孩子想吃的东西让孩子多吃,孩子想玩的游戏让孩子多玩,这样将会导致幼儿营养不均衡,注意力不集中,贪玩,不利于幼儿身体的健康发育,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发展完善。同时,祖父母和幼儿是隔代亲,幼儿以后发展的好坏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在教育幼儿时的责任意识也比较差。他们往往较少陪伴幼儿做家庭作业和智力活动,甚至在很多时候克服不了自己的私欲,过多地看电视、玩手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消极示范和不良影响,造成幼儿从小就对电子产品过分依赖,整天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导致骨骼发育受损,视力严重下降,并产生网络成瘾。从亲子依恋的角度来看,孩子最容易和父母建立较为融洽的亲子依恋。与父母相比,幼儿和祖父母的亲子关系较远,祖父母在教育幼儿时的权威性没有父母好,很多时候祖父母不能有效管教幼儿,祖父母带大的孩子比父母带大的孩子出现的问题也更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差[10]。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突出父母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父母教育的主导作用,父母要多陪伴孩子,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对于留守儿童,即使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父母也可以利用电话、微信等信息化媒介,经常与孩子远程沟通交流,与孩子谈心交心,倾听子女内心的真实想法,在线辅导子女学习,为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进行教育引导。

3.3 父母教养方式要尽量一致

由于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他们在教育孩子上也不可避免存在教育观念的差异,教育观念的差异又分为隐性差异和显性差异。教育观念的隐性差异是指,家长教育观念虽有差异,但大家都有涵养,即使有矛盾也不在公开场合以言语或其他攻击的方式爆发出来,孩子感受不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因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相比较而言,教育观念的显性差异对孩子的伤害就比较大,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父亲批评孩子,而母亲或其他监护人袒护孩子,指责孩子父亲教育方式不对并引发公开的语言和肢体冲突。母亲的袒护会成为孩子所谓的“避风港”,会严重挑战父亲教育的权威,导致父母在当前乃至于以后教育孩子时出现功能失效,这种经常的显性冲突会让孩子无法适从,不知道父母的哪些教育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造成幼儿难以抉择去相信父亲还是母亲,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个性成长。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即使存在教育观念的差异,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对方的错误,而是在私底下委婉指出对方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和改进。这样父母既相互尊重、保留了颜面,又化解了分歧和矛盾,孩子也感觉不到父母的矛盾,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3.4 父母在孩子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要有差异

两性的差异不但表现在生理的差异,同时也表现为性别社会化的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格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多数男性性格的优点是个性刚毅,意志坚强,遇事果断,心胸宽广,直爽大方,不拘小节,有雄心,有大局观念和长远规划,但男性性格的缺点是办事粗心,脾气暴躁,喜欢争斗,缺乏耐心。多数女性性格的优点是温柔体贴,心细认真,勤劳善良,但女性性格的缺点是个性软弱,被动保守,依赖性强,缺乏大局观念和长远规划。两性的性格差异决定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社会角色存在差异,父亲更适合做家庭的顶梁柱,在孩子的大事面前要为孩子谋划和把关,为孩子制定行为规则、发展方向、长远规划。在教育孩子上,母亲则更适合主内,在小事上为孩子做好服务,更多承担照顾家庭、抚养孩子的角色,母亲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母亲勤劳、善良、细心、慈爱的优秀品质更容易感染孩子,更多孩子喜欢与母亲亲近,愿意接受母亲的教诲。在生活上经常接受母亲教育的幼儿,能够建立较好的亲子依恋,为人善良,喜欢交往,拥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品质。所以,上述父母在孩子教育中扮演的性别角色和中国性别社会化的传统是相吻合。如果父母在子女教育中出现角色错位,就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父亲女性化,缺乏男性的刚毅性,性格软弱,优柔寡断,则在这种环境中培养的孩子可能性格孤僻,做事会中规中矩,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意志力不坚,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如果母亲男性化,缺乏女性的温柔,做事霸道,固执己见,则在这种环境中培养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性格偏执,好大喜功,喜欢争吵,缺乏合作意识,合群性差,攻击性强,容易出现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

4 结语

幼儿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家和社会呼吁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家庭教养方式是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成长产生不用的影响。家长对幼儿的教养方式要讲求艺术,尽量选择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抓大放小”,突出主体责任,保持一致态度,避免公开冲突,做好合理分工,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教养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煮”夫
教养方程式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恋练有词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