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加强新时代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路径分析
2022-03-14薛国伟刘婷婷
薛国伟, 刘婷婷
(1.中原工学院 党政办公室, 河南 郑州 450007; 2.中原工学院 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07)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政策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通过教育与科技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强国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科学技术加速发展,高校管理队伍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革传统培养方式,从教育、科技、人才的全局出发,不断强化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精心栽培“人才苗”,造就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经深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建设进程。大数据主要涉及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三方面,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指导。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分析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数据在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新时代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路径。
1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员配备不够均衡,岗位设置不够完善
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断加快建设速度、加强建设力度,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1]。目前,我国高校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不够均衡,有的部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数量少而实际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多,没有空岗而无法聘用;有的部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数量多而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失,空岗太多但聘用不到人。同时,部分高校的人员配备与自身办学条件、需求的结合不够,岗位设置不够完善,无法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在设置岗位条件和聘用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员工的能力专长而导致岗位聘用出现偏差,影响了管理岗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应用大数据对高校各项工作进行管理时,要充分合理地应用数据信息,就需要做好数据分析工作,这就要求有关管理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2]。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许多高校逐步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管理平台来管理高校日常工作,但是高校内部各部门以及院系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相互之间仍缺少合作,一些管理部门在实际管理中并不擅长与其他部门的有效交流,存在沟通不畅问题,导致高校内部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滞后,无法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分析。
1.2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前瞻性不强,存在管理人才流失现象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学习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3]。但是,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前瞻性不强,缺少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教师人才的引进,导致很有价值的教学数据得不到应有的分析应用;同时,对管理人员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针对信息化管理的系统性研究和人员培训,导致专业管理人员的知识陈旧、专业技术素养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而无法有效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高校的管理工作任务重,涉及人员较复杂,事务较繁琐,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很强的数据分析技能和对教学工作的实时把握能力。但是,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对高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使管理工作常常流于表面;有的高校在选择管理人员时,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把关不够,导致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给高校整体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造成了很大障碍。
1.3 管理效能不高,培训机制不健全
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它涉及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求各级管理人员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强化信息化工作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但是,一些高校管理人员仍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重视对校园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不重视知识仓库的建设,未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导致了实际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降低;同时,一些高校的管理人员培训机制不健全,缺少用于提升管理人员技能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有的高校虽然曾开展了一些针对内部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但提升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课程开设的较少,培训周期不固定,对管理人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够,培训与考核过程仍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提升高校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不利于信息化建设所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1.4 管理理念创新不足,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升,高校需要存储和管理的学生材料不断增多,高校管理工作越来越庞杂。面对新的形势,很多高校管理人员并未变革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延用传统管理方式,以纸质版进行学生材料的归档建库,未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改革,导致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个别高校领导还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决策不够精准、不够标准;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相关设备很不健全。此外,高校各部门的管理制度陈旧、设备陈旧,导致了部门之间的资料传递滞后,且传递数据的完整性较差,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
1.5 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高校管理中多重视教学而忽视管理,职称晋升和培养培训更偏向于专业技术岗位,对管理人员的激励则存在不足,导致了“重教轻管”现象的普遍存在。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工作主动性不高,推诿扯皮现象严重,绩效意识淡薄;部分高校的奖惩机制不够健全,绩效工资激励作用不强。在实际管理中,各部门人员配置不一、岗位名额不同、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导致各部门绩效工资分配存在较大差异,且在绩效工资的分配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指标不合理、考评体系不够完善等。此外,在绩效考核制度的设计上,部门、院系的参与程度较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操作自主权不落实,各部门无法根据本部门员工业绩完成情况进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奖励性业绩工资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之间的联系松散,不利于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
2 大数据在高校管理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2.1 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管理方式转变
大数据为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与管理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它能够对数据进行准确分析、深度挖掘和智能化采集,将海量数据科学地利用起来,有利于针对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让每位教师的能力都得到持续提升[4]。根据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基于大数据综合分析并优化高校教师培训方案,不断完善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发展对教师数量和人才结构的现实需求,推动高校师资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基于大数据,高校管理人员能把学校全体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内容数据融入专业化管理过程,也可通过分析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数据信息,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模型来提高教学绩效考评的效率和准确性。在高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设定模型参数并运行模型后,将运行结果与预期值比较。若二者基本一致,就继续执行管理方案;若二者有较大偏差,则需对现行管理方案进行改进与调整,以真正构建高效的循环管理工作机制。
2.2 实现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形式多样化
在互联网时代,单一人事管理模式的弊端越发严重,会大为降低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基于大数据,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库与监控系统,有利于奠定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良好基础,实现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形式的多元化,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通过大数据了解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师成长方案,有效提升教师水平,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对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和管理水平具有显著作用;同时,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形式的多样化,是高校管理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应摒弃传统的控制性管理模式,主动采用大数据来优化人事管理模式,丰富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事管理作用和广大教师的主人翁精神,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5]。
2.3 科学预测与动态分析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保障。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将大数据融入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实现对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科学预测和动态分析,提升新时代高校人才建设和管理的成效。首先,通过大数据,能科学预测高校管理中的问题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使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工作能与时俱进,提前做好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条件准备,以及师资队伍培训等;其次,在人才的识别和筛选中,借助大数据可快速收集、处理信息,根据现实的管理要求,确定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教学管理群体[6];最后,采用大数据,实时整合高校师资队伍培养的动态信息,通过科学预测,准确呈现学生、教师的现实状况,能更好地对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和动态调整。基于大数据,分析高校管理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7],能让高校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2.4 科学评价师资队伍并优化其建设工作
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水平能够体现其教育事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当前,加强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对于不同的高校来说,教学资源、具体的教学目标差别很大,不可能把同一套评价指标和质量评定标准套用到所有高校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去。因此,师资队伍评价指标要根据教学环节、教学对象、课程设置的不同以及具体的评价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将大数据用于教师评价系统的设计和评价过程,能让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作为一种关键的支持技术,大数据能够帮助高校在评价管理效果时由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使自身管理工作逐步扎实起来。
高校的大数据管理系统能够与社会上众多大数据系统联动,便于实时调取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而引导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地制定人才培育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通过大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全体教师的工作表现,使师资队伍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合理、更真实,以进一步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8]。
3 新时代高校管理队伍建设的主要路径
3.1 建立大数据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思路
新时代,以数字和多元化媒体为重要形式的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9]。大数据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应用,以容量巨大、类型多样、始终在线、使用方便等优势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更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变革与创新机遇。大数据使教、学、练各阶段的所有数据都能得到长期有效的保存。大数据的共享机制既方便了学生学习,让其碎片化时间得以充分利用,也便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效果,提升管理效率,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得到最好的发展。
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应该与各高校的自身特点相结合,用大数据来提升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
面对高校管理中的问题,应以大数据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思路。其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凭借大数据的综合分析优势,有效调配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流程,调整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指标,完善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满足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要求,促进高校教学的持续、稳步发展;二是基于大数据构建规范有序、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一个有利于工作发展,能够吸引汇聚一流人才、激发管理队伍热情的工作氛围;三是凭借大数据的万物相连优势,创建高校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新空间,用智慧资源平台构建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各方面提高高校管理的效能。
3.2 运用大数据创新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在人才强国的大背景下,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管理的重要任务。高校应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平台确定最佳的教师人选,建立高效精准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整合、平台分析和数据总结四大环节,收集教师的意向岗位,并根据教师的学历水平、任教经验和课堂反馈意见,确定每个教师的合适岗位;通过大数据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双向选择。例如,在人才选拔中运用大数据,使面试评定专家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甄选,判断应聘教师是否符合学校的岗位要求,以减小试错成本,节省教学资源,提高管理成效[10]。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不仅在于高校对师资队伍的管理,也依赖于高校对师资队伍的服务。而服务机制的创新,既要从提供福利待遇和配备教学设备着手,还需要从发展教学信息技术的软实力方面来落实。
为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重视优秀人才的高校管理理念,要运用大数据创新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包括人才选拔机制和服务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下:一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动态地了解教师需求,跟踪并设法满足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要求;二是利用大数据汇集高校不同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各种学术发展诉求,通过分析和评估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三是借助大数据的信息采集与分析、共享等功能,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和要求进行评估,如采集学生网络评教信息、查找教师教学能力差距、发现每个教师的教学需求、实时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等,以便为每个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人才服务的实效。
3.3 建立人才管理考评机制,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人才评价结果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对人才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传统上,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大多采用有效性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在大数据支持下,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全方位地展现在管理者面前,因而能够克服传统考评机制的局限性,关注到教师在科研、教学过程的整体表现和工作质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同时,能考虑到学科差异,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动态需求,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客观、全面。
在新时代,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从一定程度上量化人才的评价指标,在获取足够信息的基础上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数据信息模型,通过模型的应用和不断优化,使适应高校自身条件的人才管理考评机制不断完善,从而提升人才绩效考评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高校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高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实现高校管理队伍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大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基于大数据开展管理育人活动,是新时代高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大数据为依托进行高校管理队伍建设,创新高校教师的人才选拔、服务和考评机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