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评估视角下的研究生学位点内涵建设
2022-03-14陈山源
陈山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0 引言
学位点的建立发展是衡量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实现本科教育优质人才的根本。学位点合格评估,是指对授予的学位、单位进行资质评定的一项许可评定。因此,学位点的合格评估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过去的20年中,很多学者都从各个方面对学位点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1 合格评估对学位点内涵建设的质量要求
1.1 对培养目标标准的质量要求
学位点目标标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和授予条件。培养目的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人才需要,针对某一领域(或专业)的教育目的;培育导向是支持人才培育目的的重要载体,一般具有3~6种专业方向;学位的颁发是在获得学位之前必须满足的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发表论文的基本条件[1]。在满足办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要充分反映出学院的发展特点和学科的错位发展,语言表达要简洁、聚焦、突出重点。
1.2 对培养基本条件的质量要求
学位点基本条件包括师资力量、科研力量以及奖励制度。在这方面,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这一评价对教师队伍的人数、教师的年龄、学历、导师的教学素养都有了具体的规定,比如,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本单位(除特别注明的兼职导师外),每个培养方向上有资深的学术带头人等等。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项目资金是否能够达到科研人员的需求,而不是以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教学与研究是以各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教学与活动。奖学金体系是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奖学金体系的建立与覆盖。
1.3 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质量要求
人才培养是学位点的根本任务,以培养人才质量作为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可划分为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两个方面。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导师指导研究生学术训练,国内外学术交流,转制和转业,学风建设[2]。学位论文质量主要由上学期间的成绩(含论文发表、获奖、专利等)、在学满意度、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案清楚地指出,对于“有问题的学位论文”数量多的学科或“僵尸学位点”,有很大概率被责令改正,甚至被取消学位点。
2 学位点内涵建设存在问题的实证解析
以某省的“S校”为案例,对此次学位点合格评估进行了案例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高校学位点内涵建设中的问题。从自我评价报告和数据、专家评议意见和自评程序中的反馈来看,目前学位点内涵建设存在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2.1 学科发展定位特色不凸显
不少学位点没有从全国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专业发展的问题,也没有从当地的发展需求出发,没有准确地发掘本校本学科发展的传统优势去凝练培养特色,导致学科发展定位模糊,培养方向不够凝练,错位发展特色不彰显,趋同化倾向严重。此外,部分硕士专业设置的数量偏少,或者太窄,无法支持当前的专业发展,极大地制约了硕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才培养。
2.2 师资队伍结构性不合理
由于受到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制约,高校教师专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短缺,高层次人才紧缺,导师质量意识不强等问题[3]。从教师结构上,一些专业教师人数偏少,职称与年龄结构不合理,海外经验教师和外国教师比例偏低,这些问题的原因是:①某些专业或培养方向的指导教师人数偏低,不能满足毕业生培养的实际需要。②专任教师中正高比例低于30%的博士点学科占三分之一,硕士点学科占三分之二以上,少数博士点学科个别培养方向上的正高人数尚不达基本要求。③博士生导师的老年化程度较高,约14%~18%具有61岁以上学科硕士学位的专业老师,各学科带头人的平均年龄在53~64岁之间,且均至少有一个培养方向带头人的最大年龄介于60~70岁之间,多数为65岁。④41%的硕士点学科海外经历教师占比低于35%。⑤所有学位点的外籍教师数几乎均为零。
就学科带头人来看,目前各大硕士和博士学位点都缺少一名专业的领军人物,大部分都是在国际上没有太大的影响,缺乏高水平的国家级专家。也有少数几个专业的教授是跨专业的,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两个或者三个在专业上同时招收和训练的。从教师的教学品质方面,有的教师缺乏责任感,有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到位,有的教师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放养”和“散养”的情况,有的教师的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举博士点A来说,暂缺一级学科带头人,专任教师 93人,正高教师占 24.73%,中级及以下教师占27%,出现职称倒挂现象;40岁以下教师占44.1%,教师年轻化现象明显;有国外经验的老师比例为38%,显著少于其他学科(通常超过50%)。这必然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竞争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对研究生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的困难。
2.3 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薄弱
培养具有国际化眼光的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我国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S大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国际教学,但其国际化的教学和国际交流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其原因包括:①对国际化的课程建设不够,对英语教学的重视不够,对英语的教学更是凤毛麟角,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海外人才的培养。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研究生比例偏低,呈现博士点学科多硕士点学科少、理科类学科多文科类学科少、送出去多迎进来少、参会多访学少等现象。
2.4 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平衡
高校的稳定发展需要有专业的教学平台和人才、财力支持。但是,由于政策的制约、学校财力薄弱、办学机制的改革等原因,我国的学位点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和资金的分配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4]。比如,大量的高校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平台,缺乏足够的教学场所和仪器;我国高校高层次教师的引入匮乏严重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高度;教师评教名额有限,各专业之间的比例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专业教师数量整体较低;由于各个院系或导师的利益冲突,造成了“各立山头”的情况出现,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重复和浪费。
3 加快提升学位点内涵发展质量的策略
3.1 依据发展规划调整学位点或培养方向
学位点的达标评定,为各个专业机构进行学位点的动态调节和专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充足的余地,而通过“达标评价”这个杠杆,撬动一些发展前景不大或濒临“死亡”的学位点,也要看是否有勇气和毅力。高校要敢于创新,强化组织机构的顶层设计,与全国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以实现学科结构的最优配置,提高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素质[5]。第一,立足于适应全国和地方的发展需要,高校要有清晰的专业定位和专业发展计划,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推进一流学位点优化布局与特色建设。第二,如果是自我评价不高、潜力不大、支撑条件不够好、不适合专业发展的,那么,校方要坚决地解决师资“去”和“留”的问题,勇于克服困难,及时进行必要的整合,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在自己的专业或发展方向上。第三,针对特色不明显、竞争能力差的专业,学校要集中资源,让专业特色更突出。
3.2 加强高水平师资团队与梯队建设
高校的发展需要依靠优秀的师资力量,培养出一支高层次的专业领军人,形成合理的师资力量。高校要深入分析当前教师队伍发展的“瓶颈”,实现从“引”到“培”的全过程,不断强化教师队伍和学科梯队,努力创建一批有理想信念、有师德、有业务、有协作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1)要解决学位点之间的导师互换和核心成员的重叠问题,要尽快确定他们在同一专业的地位,如果是因为专业的关系,导致一些专业的核心成员或导师短缺,则要及早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或自培方案。(2)对于某一专业或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缺乏,应与人事局和各院协调,尽快建立一级学科领导岗位,尽早物色国内外高端人才,灵活放宽人才引进政策,快马加鞭做好高端或急需人才引进工作。(3)要根据导师的学术梯队情况,尽早制定梯度引进、骨干培养和导师选拔培训等对策,以实现导师队伍的合理配置;要充分利用学院领导的“领头羊”的地位,建立“学科指导创新小组”,引导年轻老师的专业化发展。(4)对导师工作懈怠、教学效果差的问题,可以实施导师评价、分类评聘、招生名额与教学效果评价等,逐步建立导师的转岗和淘汰机制,对违背师德的导师采取一票否决制,对未能履行职责的导师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措施,真正落实导师是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3.3 深化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
在保证硕士学位教育的同时,学科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单纯重视研究而忽略专业教学的倾向,把课程的教学品质当作衡量专业发展和人才素质的一个关键,要按照专业层次来建构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的课程。同时响应教育部要求,将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教学列为研究生选修的重要内容,实行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相结合的教学督导制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科教育与教学体制相结合,形成“双轮驱动”。首先,在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构建博士、硕士、专业硕士等专业层次的教育课程。开发核心课程、全英语课程和网上慕课课程,新增模块课程和交叉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研讨和实践性课程,将创意企业课程与研究专题课程结合起来,推动课程教材和网站资源的构建,为研究生学习搭建多元化的课程平台。其次,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程内容、激活教学方法、深入问题讨论、把科研成果回馈于教学、强化方法论学习、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构建学校教育的早期、中期、后期的教育预警体系,通过学生评教、飞行检查、教学督导等措施,健全教学评估的监控和保证体系。
3.4 以研究生成长为中心营造学术共同体
学位点合格评估的基本目标是:找出问题,制定有目标、不断改善的方案,从而提高教育质量,而非单纯为了“认可”“证实”。硕士学位点资格评价是最主要的利害关系人,也是整个社会的参与者,因此,学位点的内涵建构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经历、多视角营造学术共同体。首先,要增加对海外交流的资金支持,提高学生的国际化学术水平。要把“一带一路”的需求和专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海外研习基地,采取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学生赴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修或短途访问,增加海外学生的比例,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其次要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科研创新的发展。比如联合各大研究所共同进行研究生教育,填补国内大学缺乏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的研究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高精尖研究;建立优秀青年和青年学者培养计划,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开设博士生工作坊、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为学生们的学术思想和进行学术交流创造了空间。最后,对各个阶段的实施进行严密监督,坚持对学生进行期中考试的质量关,对毕业论文的品质进行严格把关,任何一个阶段达不到的都要予以出局,强化毕业生踏实治学、奖优惩劣分明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成长过程中。
3.5 建立常态化的学位点内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以自身评价为主要线索,以完善的外在保证手段,建立健全的学位点合格评估体系,是高校学位点评价的最终目的。当前,高职院校亟待从本次考核中吸取教训,尽早制定相应的后续对策,并形成一个科学性、理性的内部和外在的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要制定规章制度,制定标准的公司内部品质控制制度。建立了“学位点评价与构建”办公室,建立了“学位点分级评价”的评价指标,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内控系统”并加以实施[6]。其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校外部质量控制制度。大部分的学历点自评可以采取国内同行评审的方法;针对具有较高水平、以提高国际声誉为目的的专业院校进行的“国际评价”;针对已确立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专业学位的自我评价,可以选择以品质为基础的评价方法。最后,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质量信息系统,并建立一个监控系统。强化高校信息化,强化各部门间的数据衔接,及时采集评价资料,产生统计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布警示;建立了一个包括专业评议组成员、教指委成员、行业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学位评审专家”,将自身评价融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同时,可以对各个专业的学位质量进行年度分析,定期监控其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资格评定制度的发展过程,厘清了目前资格评定制度中的学位点内涵构建的基本条件,并以某大学的“资格评定”进行实例分析,解释了目前“合格评定”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问题、提高学位点内涵质量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