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造业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
2022-03-14陈志磊
陈志磊
一、制造业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重要性
“业财融合”是指将财务管理的知识、机能等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再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相关财务信息提炼后作用于企业正在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工业企业实施业财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传统的财务工作主要是事后核算。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必将发挥辅助决策功能,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必将越来越明显。目前,财务工作已从事后评价核算,逐步向事前规划与事中控制过渡。在财务管理转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业财融合,实现对业务全流程的整体管控和精准预算,保障业务的顺利开展。
(二)有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要,但市场的瞬息万变使我们的控制手段总是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业财融合的出现,令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首先,在实现业财融合的过程中将不断的规范业务,完善从合同到订单、入库、结算、生产、销售等环节的链条管理,有效避免了环节中出现的人为操作风险。其次,财务人员深入前端,更深入直观的了解了企业的业务实质,可以协助业务部门做好风险防控从而在源头上降低企业风险。
(三)有助于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企业运营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通过业财融合,财务人员深入前端,可以将这一目标贯穿、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让财务的各种分析手段与工具能在企业的产品设计、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当中都有体现。进而为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有助于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
市场的变化是最快的,特别是伴随着万物互联的出现,市场在最近几十年中呈现了多次颠覆性变化,而业财融合是企业适应瞬息万变市场的绝佳手段。业财融合提高了业务与财务及企业各部门件的协作能力,促进了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提升。业财融合把企业各部门从过去单一的纵向联系,改造成了纵向、横向甚至多维的联系,使整个企业变成了一张网出现在了市场竞争中,通过自己的体系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
二、制造业企业业财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对业财融合缺乏必要的认知
企业内部关于业财融合的理念概念化,缺乏必要的认知,企业内部不同阶层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对于业财融合的诠释与支持程度也不尽相同,导致执行起来缺乏实质内容,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首先,公司高层想推动业财融合,各种概念信息使他们坚信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还可以为企业储备更多的管理人才,降低企业管理层的不可替代性。但公司高层对于业财融合的实质内容不是很清楚,这导致了实现业财融合的保障手段、标准缺失。
其次,公司中层即公司的实际管理层,对业财融合缺乏深入了解,导致他们更愿意从短期经济效益考虑,对于业财融合的事务不是很积极。实现业财融合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资金去培养业财融合人员;对于个人来说,在提升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影响自己或者团队的绩效考核,而一旦培养出业财融合人员,他们很可能是自己的替代者。由于认知上的狭隘与不理解,给中层管理人员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印象——他们经过艰难的培训、提升,最终他们的收入、职位不一定提高,大大降低了推进业财融合的积极性。
再次,中层管理人员实际上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还未理解透业财融合时,就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目的进行了狭隘的定义,这大大降低了业财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大部分企业的基层员工本就缺乏上进动力,对于复杂的业财融合天生会有抵触情绪,此时依据中层宣导的简化版业财融合理念,将很难让他们认真完成自己的业财融合工作。
最后,业财融合的概念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产物,是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它是当下的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于它的掌握还很有限。目前关于业财融合的具体界定还不成熟,只能明确一个方向,是业务与财务相结合。但到底是业务融入财务,还是财务融入业务;是业务为主财务为辅,还是财务为主业务为辅,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判定指标等都还不够清晰。
(二)复合型人才稀缺
业财融合,最初是财务领域提出的概念,经过几年的发展出现了外溢效应,这一理念出现的较晚,适应这一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直到目前,与业财融合理念较为接近的人才仍以财务人员为主。这直接导致了在业财融合领域里仍以财务谈业财融合,存在重财务轻业务的现象。造成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原因为:首先,谈论业财融合最多的是财务人员,而真正懂业务的财务人员本就不多,能把业务提炼到理论层级的财务人员更少。如此一来,即便有部分复合型人才出现,但社会却不具备批量复制复合型人才的条件。其次,好的业务人员中真正懂财务的更少。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承自苏联模式,讲求专业人才的培养,对于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很少。在这一大氛围影响下,对于财务这一专业领域,很少有业务人员愿意涉入其中。最后,我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社会服务发挥着支持与保证的作用。但业财融合对于我国各阶层管理者来说都属于新兴事物。目前,从上至下都处在摸索探路的过程中,因此,为企业提供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也成了盲区。
(三)缺乏有助于业务融合的信息化系统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财务核算软件,却还没有一款成熟的可供业财融合使用的系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首先,业财融合这一概念本身就是新生事物,它的标准、规则等等都没有权威的统一定论;系统开发的前提就是制定统一的标准、规则等等,所以目前很难开发出一款成熟的系统。其次,各制造业企业对于业财融合的实际要求千差万别,这是由各企业的业务千差万别所造成的。最后,制造业企业自己开发系统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
(四)业财融合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虽然很多企业在推进业财融合,但是通过梳理,发现很多企业缺乏最为基本的业务融合管理制度。例如,目前各企业的职级依然是总经理、总监、经理、主管等等。这与没进行业财融合时的职级没有区别。如果不深入了解、沟通,很难知道对方是仅有传统技能,还是已具备一定成熟经验的业财融合复合型人才。造成缺乏业财融合制度保障的主要原因为:首先,管理层不够重视。虽然业财融合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但相关保障制度的建设一直很难引起管理层的重视。这是因为该理论出现的比较晚,相关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获得相关指导的机会很少,对于业财融合的实现路径还很模糊。在这种状态下,管理层很难注意到保障业财融合制度的建设。其次,对于业财融合的标准以及所适用的配套制度不熟悉。现阶段,制造业企业的大部分人员缺少对于业财融合理论的了解。因为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对实现业财融合量化指标的制定无从下手。
(五)没有建立符合业财融合的组织架构
目前,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依然沿用传统的企业架构,财务部、设计部、采购部、制造部等部门的职责十分明晰,基本不存在部门间职能穿插的设计。没有建立符合业财融合组织架构的主要原因为:首先,制造业企业的组织架构一般比较传统,管理的层级较多,各层级、各部门的权责十分明晰。在不打乱企业生产经营节奏的前提下,调整现有部门以及管理层级阻力很大。其次,如不改变现有管理层级与管理部门,直接进行业财融合业务的开展,则会造成具体事务多头管理,责任不清,权利不明的现象,引发企业管理思路混乱的问题。最后,在现有组织架构中增设业财融合相关部门,则势必导致企业机构臃肿,一事多人负责的现象,而且也与业财融合的初衷相去甚远。
(六)缺乏有效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对于业财融合,目前仅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普及推广,我们的大专院校、政府机构等具有风向标作用的机构并没有开展此类业务。这直接导致相关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不健全,能提供的有效支持很有限。造成缺乏社会服务支持体系的原因为:首先,政府对于企业经营的管理还停留在“以票管税”的阶段,更加重视程序、流程的合规性。业财融合更多的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对于政府管理效能的提升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政府参与的热情。其次,各类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业财融合的普及热情很高,但由于都是专业的财会人员,相关业务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远远不够。对于业财融合的探讨与推广更多的是站在财务的角度推动,这就大大限制了此类机构可提供支持服务的范围与深度。最后,其他业务类型的服务机构对业财融合的参与热情不高。这更多的源于此类机构人员对业财融合理论不了解,他们看不到业财融合后将给企业带来的业务开拓与帮助。
三、完善制造业企业业财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企业对业财融合的认知
首先,业财融合虽然是新生事物,对于它的定义、实现途径、结果等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目前与此有关的各类培训交流会,专业论著,论坛等已有不少,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其次,公司高层可就前沿理论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形成关于业财融合统一的、清晰的认识,并将管理层认可的业财融合以及要实现的目标灌输到每一位员工内心。再次,公司中层人员要依据高层的指示,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融入到业财融合的浪潮中来。要清楚的认识到,每一位管理人员的不可替代性不是降低了,而是获得了晋升更高层级的可能,这是业财融合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于企业来说,虽然付出了资金与时间成本,但却拥有了体系感知能力,大大缩短了企业对于危机与机遇的感知和反应时间。最后,公司基层人员更要清楚:未来人工智能是大势所趋,而人工智能可替代的基本都是基层岗位,若要适应未来的竞争,业财融合是自己难得的一次机遇。
(二)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
在目前复合型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可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来补充稀缺的人才。在业财融合的理念下,加强本企业财务人员与各部门业务精英的交流。建立各部门岗位交流制度,安排合格优秀的财务人员去其他部门工作实习,深入了解非财务部门业务的运行规律与实际情况,同时参加各部门的工作沟通会议,了解各部门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财务部提供的财务分析报告应以业务为主导,财务为工具,将财务专业术语转化为非财务人员可理解的语言。各部门的业务主管以及核心人员应定期进入财务部工作实习,并参与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政府应增设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增加相关技能的认证证书;对于培养出合格复合型人才的企业应给予适当的扶持与优惠。
(三)搭建适合业财融合的信息化系统
首先,建立健全公司信息化建设,将财务信息与生产、运营实际信息同步作为建设的首要目标;将数据实时分析、提供预警作为中期目标;将数据模型推演、公司战略可行性与风险评估分析作为终极目标。其次,鼓励大型制造业企业开发适合业财融合使用的信息化系统,并扶助其将系统推向市场。最后,对于开发适合业财融合使用的信息化系统的企业,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与鼓励。
(四)建立业财融合的保障制度
首先,与管理层深入沟通,让其明白制度的确立对于业财融合实现的重要性。其次,统一公司各部门的制度与标准,提炼整合出业财融合的制度与标准。最后,用业财融合的思维建立相关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褒奖达标人员。通过业财融合设定的考核指标本身就比传统的考核指标更有含金量,因此,褒奖业财融合达标人员只会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
(五)建立符合业财融合的组织架构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试点。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较多,素质能力参差不齐,对业财融合的关注与理解千差万别。通过提升企业人员的业财融合理念,对于参与积极性高,认识、理解深入的人员可先至某一车间内。在该车间内打破原有的组织架构,建立全新的与业财融合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其次,循序推进试点工作。及时组织人员总结试点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在试点已基本解决完暴露出的问题并取得一定成绩后,逐步向企业内其他车间推广。最后,从车间逐步向公司管理层推广,最终延展至全公司。
(六)建立有效的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业财融合的推广路径不能再仅仅由事务所的专业人员推广,而应让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了解这一理念,深入探讨、完善这一理念。现在,自媒体越来越发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对业财融合进行推广、探讨。当其理论在探讨中得到逐步完善后,政府、非财务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必将会逐步探索、完善相关的产品开发与推广。通过对业财融合之路的全面探讨,让越来越多的非财务人员参与进来,才能真正使业财融合理论跳出财务范围探索,也才能真正实现业财融合,其理论基础也才将得到真正的完善,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业财融合的推广以及应用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四、结束语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业财融合是方向,因为它可以使企业员工可以很理性的看待自己工作成果与带来的经济价值,从而降低企业整体的运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