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小说空间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

2022-03-14高文婧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亚诺莫迪书写

高文婧

法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在2014年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事实上,作为当代法国文坛巨擘,在凭借诺贝尔文学奖享誉全球之前,莫迪亚诺及其小说作品已经受到我国学者关注,在20世纪末逐渐走进外国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伴随其国际声誉的显著提升,我国学者针对莫迪亚诺作品的研究在近年迎来了显著的繁荣发展时期。张峰、秦诗雅的研究显示[1],在以出现频次排列的莫迪亚诺研究关键词中,除去基本信息类高频词,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记忆”。虽然“空间”一词没有直接出现在关键词的前30位,但与空间文学想象以及空间叙事策略具有密切关联的“巴黎”“逃离”和“叙事时间”分别位居第7、17和26位。莫迪亚诺是素有“土地丈量员”之称的作家,其作品持续显露出对于空间元素的书写青睐。这一书写倾向从作家诸多以地点或景观为题的小说名称便可窥见一斑。此外,莫迪亚诺的叙事方式表现出一种对于线性叙事时间的拆解意图,正如作家所写:“我觉得一切都那样混乱无序,那样破碎不全……我会突然想起一件事的某些细节,某些片段……”[2]典型的非线性叙事特征在多个维度上反映了文本组织方式的空间属性。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文学科“空间转向”浪潮,带动了文学领域对于空间维度广泛的书写与阐释热情。莫迪亚诺小说的空间性特征契合着文学领域空间研究的总体趋向。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针对莫迪亚诺作品的空间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学者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作家创作中显在性的空间书写意识,围绕或涉及空间问题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多视角与多路径的研究进展。

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主要的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和CNKI引文分析工具考察我国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整体状况,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文献信息与理路启发。在CNKI数据库中以“莫迪亚诺”“空间”为主题进行模糊检索,对检索的结果进行人工降噪之后,获取到有效文献81篇,作为下文计量分析的数据资料。

一、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时间路径

CNKI引文分析工具显示,国内的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始于2008年,在2008—2014年,共有5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这一时期与我国文学领域空间批评研究的兴起时间有一定重合,初步印证了莫迪亚诺作品的空间属性。自2015年开始,对于作家作品空间问题的关注持续呈现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年发文数量从7篇到14篇不等,均值接近12篇。这一研究趋势一方面与作家在2014年获得诺奖后声誉大增有直接关联,另一方面也比较充分地肯定了作家作品空间书写意识的实在性。

二、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文献来源、作者与机构分布

CNKI的可视化计量结果显示,国内涉及莫迪亚诺小说作品空间问题的文献广泛分布于外国文学类期刊,其中不乏外国文学类“双核心”期刊《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一些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类期刊也偶见发表与作家文本空间问题相关的论文。一方面,这是作家作品空间观照意识的积极表征;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于针对作家小说文本开展空间批评研究实践这一路径的认可。

此外,国内研究莫迪亚诺小说作品空间问题的机构与学者较多。从研究机构来看,厦门大学(7篇)、南京师范大学(7篇)、武汉大学(7篇)、浙江大学(5篇)、大连外国语大学(4篇)以及南京大学(4篇)占据较高的发文比例。从研究学者来看,翁冰莹、史烨婷、冯寿农、周婷、刘曦、姜海佳的发文量较大。一方面,这说明国内多所文科力量较强的高等院校的学者均已关注到此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上述研究机构与学者在莫迪亚诺空间问题研究上的持续度与专业性。另外,从作者合作共现图来看(图1),绝大多数节点呈现单点趋势,节点间连线稀少,说明现阶段我国学者在开展莫迪亚诺空间研究时合作程度仍然较弱。

三、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主题分布情况

图2呈现了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展示了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关键词的时区特征。结合文献样本中的相关文献,可以总结出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主要面向。

图2 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图3 莫迪亚诺空间研究的关键词时区视图

(一)现有研究素材主要集中在几部小说作品上

在关键词中剔除“莫迪亚诺”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后,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作家的三部小说《暗店街》《青春咖啡馆》和《星形广场》。这一现象揭示了当前作家空间研究面临的典型状况,即研究材料的高度集中性。首先,这一现象充分印证了这几部作品突出的空间属性。从字面上看,这几部作品名均直接与空间场所相关;在内容上,《暗店街》以不可胜数的迷宫街道渲染主人公的身份谜团、《青春咖啡馆》反复主张以“固定点”对抗记忆的流逝、《星形广场》以空间场所的双关语义隐喻犹太人的战争创伤;在文本的组织形式上,几部作品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后现代叙事特征,以空间场景的并置否定传统叙事典型的历时线索。其次,这一集中性也反映出作家几部作品在我国的高接受度。有研究表明[1],《暗店街》《青春咖啡馆》和《星形广场》分别位列莫迪亚诺研究高频词的第5、8、25位。

(二)我国莫迪亚诺空间研究观照作家文本的叙事策略

图3表明,自2015年至今,与作家文本空间叙事相关的研究呈现持续性和具体化的发展倾向。“空间批评”“碎片化”“空间叙事”“后现代语境”“永恒轮回”等高频关键词证实了作家文本的空间化组织方式。比如,周玲的论文[3]从陌生化叙事和时空化叙事两个方面来讨论莫迪亚诺的空间叙事技巧,进而剖析此种空间技巧的叙事功能;李天的论文[4]从叙述视角、叙述的可靠性、叙事时间以及叙事空间四个层面分析了莫迪亚诺的碎片化叙事。以上高频关键词与代表性文献表明,作家叙事技巧具有典型的空间化结构特征。同时,从图2可以看出,“空间批评”“空间叙事”“碎片化”等语义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尚未在研究实践中形成紧密的话语与路径认同。

(三)我国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呼应作家作品中典型的种族与身份书写主题

“身份追寻”“创伤叙事”等高频关键词集中反映了空间研究的书写主题指涉。代表性文献如《焦虑与困顿:从〈星形广场〉看二战后犹太幸存者的生存意识》[5]主张小说在书写战后犹太人创伤记忆的同时,试图在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探寻犹太民族的生存空间;《“空白”的伤口:论莫迪亚诺小说中的大屠杀创伤书写》[6]提出莫迪亚诺创伤书写的一大特色是“空白”,叙事空白联合空间空白、记忆空白,生产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与伦理关怀。同时,结合图3可以看出,莫迪亚诺的空间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从种族身份到创伤文学的伦理学聚焦迁移。

(四) 我国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关注文本与理论的结合

“德勒兹”“逃逸线”“异托邦”等高频关键词表明国内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关注文本与空间理论之间的融合。德勒兹的逃逸线理论在莫迪亚诺的文本中反复呈现,客观上促成了相关研究的引述;福柯的“异托邦”空间表述是近几年莫迪亚诺空间研究者频繁诉诸的理论话语。结合图表可以看出,运用经典空间理论分析莫迪亚诺作品的空间性指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结合关键词时区图谱的曲线变化趋势,能够预测莫迪亚诺空间研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会保持持续性的研究关注度;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空间批评路径与体现伦理学关怀的创伤文学主题,将以更为深入、具体的形式向前推进;与小说文本具有密切关联的理论体系将继续作为研究的话语支撑。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应关注当前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扩充与深化的部分:首先,莫迪亚诺迄今为止共创作了30余部小说作品,因此,研究有待从几部高研究频次作品向作家的创作整体扩充;研究学者还可尝试合作式的高效研究模式;进一步挖掘现有主要研究主题的深度、探索贴近文本的多元化研究路径。

猜你喜欢

亚诺莫迪书写
书写要点(十)
因为我们是队友
养成书写好习惯
微笑背后的秘密:疼,一直在疼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微笑背后的秘密疼,一直在疼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印度人拿莫迪做了上百个App
书写春天的“草”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