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理论视野下儿童绘本的艺术形式研究
2022-03-14李层层
李层层
(江苏师范大学)
一、阿德勒人格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是奥地利的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根据他对自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对儿童心理的充分分析研究提出了完整的人格教育理论。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而且重视意识的作用。他的人格动力理论、生活风格理论、个体发展理论、社会兴趣理论对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格动力理论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出:“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自卑感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也就会同时出现。也就是这个原理,使得自卑与超越的心理,成为人类人格发展的动力。
(二)生活风格理论
生活风格,就是指人们追求目标的独特生活方式。人类成年后的生活方式,深受童年生活状态的影响。童年时期的器官缺陷、父母溺爱骄纵以及受到忽视或遗弃,都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个人发展的血液,在环境和个人心理的催化下,进一步形成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成为个人的标签。而这些并非正常的童年状态,是形成日后自卑、自私、冷漠、价值偏移、人格扭曲等心理缺陷的源头诱因。
(三)个体发展理论
阿德勒认为,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非遗传和环境,而是个体的能动性和人在社会中追求超越的积极品质。
(四)社会兴趣理论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就是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产生的情感作用,它是一种人类固有的潜能。它不仅包括对朋友的直接感情,还包括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全部感情。“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社会兴趣,就是寻找生活意义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使得一个人快速有效地和另外的人建立关系,产生联系,促成合作,获得成就。社会兴趣的缺乏则会产生诸多神经异常的心理问题。
二、人格健全理想与绘本的表现艺术
培养健全人格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这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一步,也可以说是重要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的认识。”
无论在神秘的东方还是开放的西方,美育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都被认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有限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通过艺术美、社会美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情感的熏陶和审美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健全人格的教育目的。
对于儿童美育来说,选择能够引起他们兴趣、适合低龄段接受能力且图文并茂的绘本,成为家长和老师的不二选择。
儿童绘本是图画和文字的合奏,简洁的文字、优美的图画,都非常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特点和习惯。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的绘本也以图文并茂的视觉艺术形式成为家长热购、儿童喜爱的启蒙读物,日渐成为一门“显学”,在世界范围内风靡。在绘本阅读中,不仅能够提升儿童的语言水平,还能够让其跟随绘本内容体验作品中的动人情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爱人和感受爱的能力。同时,其还是促进儿童习惯养成、性格培养、能力提升的有效教育工具。
优秀的儿童绘本更是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审美教育理念,是儿童审美教育的一颗种子。在阿德勒理论视野下来看国内外优秀绘本的创作形式会发现,阿德勒的很多儿童人格培养观念似乎幻化成了绘本中的各种情感造型跃然于儿童与家长面前。
(一)人物角色设计的多元化
“艺术不是搞复制的消遣(一种与另外的目的和需要无关的游戏),而是在一种生命态度的表现和生活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的时候,他们的某些基本方面才能得到揭示。”绘本虽然是一种图文结合的赏心悦目的视觉形式,但是它和漫画不同,绘本不是消遣,儿童绘本更不是,它有自己的艺术使命,那就是儿童的启蒙素质教育。所以在绘本的创作之初作者就需要掌握儿童成长的关键因素与各个阶段的成长特点。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首先提出就是自卑理论,人一出生就需要与这个社会建立3种联系、处理3种问题,而自卑情结的根本原因是在处理这3种问题时产生了障碍。如果想要实现自身超越,合作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婴儿从一出生就开始和世界进行合作,他的第一个合作对象是自己的母亲,所以绘本中母亲的形象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温柔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的大栗色兔妈妈,婉约如《波波飞有个好主意》中的猪妈妈,善良如《你看来好像很好吃》中的恐龙妈妈,她们和自己的孩子在交流中产生合作,引起情感,带来情绪。
除了妈妈,朋友是儿童后期成长中合作时间最长的伙伴。正如阿德勒所言:“人类最古老的行为是让人加入他们的同伴中去,人类的所有进步正是通过同伴的兴趣才取得的。”在古今中外的儿童绘本中,创作者几乎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总有朋友陪伴左右,玩耍、学习、分享、进步。将这一时期的合作精神展现得非常童稚无暇。巧虎系列绘本中的《你一半我一半》、日本著名绘本大师青山邦彦的《德沃夫爷爷的森林小屋》不仅将合作精神传达得细腻欢快、真挚动情,向孩子们展示了集体智慧的力量,而且还在整个过程中启发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是儿童绘本中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学会合作的优秀经典读本。
(二)生活风格与生命意义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他把个人追求优越所形成的生活独特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每个人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各自的经历不同,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活风格。阿德勒同时指出,这种生活风格在儿童初期就已经形成了,摸索“生活的意义”也在这个时候萌芽。
绘本《爷爷的幸福口令》用温馨和暖的画面讲述了一段祖孙情,记录了爷爷和孙子的平凡的生活点滴,内容本身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太多的悬念,或太多的起承转合、异峰突起,美好的记录往往就是最平常的生活。祖孙两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孙子淡然平静的生活风格。
《活了100次猫》也是带领儿童感受死亡和生命的非常有价值的儿童绘本。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爱与被爱,体验活着的意义。
(三)色彩与留白
阿德勒理论中的第三个重要观点就是社会兴趣。该理论指出:“所谓社会兴趣是指人的一种心理特性或者心理过程,它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人类同伴、人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倾向。”同时,他还指出社会兴趣并非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种先天需要、一种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后天的挖掘和培养才能显现出来,获得培养,可见这种能力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力。既然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力培养,那么在生活和学习中各种有意识的引导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绘本在这一方面同样具有价值。荣格说过“艺术实践是一种心理活动”。而创作人员在创作绘本之前已然具有了相应的心理图式,如何使绘本具有这样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如何让年幼的孩子在绘本的世界里真正领悟这个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懂得去对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期待和兴趣。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一个人受教育的早期,就要求他忠实地再现一个复杂的形象(如一个模特儿)的复杂细节,或迫使他去模仿老师的复杂高超技艺,那么他的先天再现能力就会被扼杀于萌芽之中”。因而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清晰的留白才是儿童绘本中常出现的艺术形式。
美国绘本大师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就突破了原有对绘本色彩鲜艳、人物形象丰满的认知,采用了抽象艺术风格和极简艺术形式进行制作。在其绘本《小黄和小蓝》和《无字的故事》中,李奥尼都是用单纯的色彩与块面强调了画面重点,没有背景,但是主题突出,这样的艺术形式意外受到了儿童的青睐,如此青睐也印证了一句话:“‘画得可爱’‘颜色鲜艳美丽’不是图画书插画的必备要素,真正重要的是‘插画能否充分表达故事’。”
《小黄与小蓝》的故事激发了孩子探索色彩世界的兴趣,简单的色块配上简单的文字,意外地具有了人性的光辉,充满童趣、纯真和幻想。这样的艺术启迪,也让五彩缤纷的世界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同样在《无字的故事》中创作者也描绘了一个可以让儿童尽情发挥想象和联想的绘本世界。这里就运用了经典的“留白艺术”。“留白艺术”以最简明的形式承载着最微妙的效果,将其运用到以图画作为生命的绘本之中,给予读者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在思维上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反地,如果绘本内容过于丰富、充实,则画面似乎已经有了一种既定的形式和框架,难免会限制幼儿的想象。进一步说,留白可以把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意思溢于画面之外,将所要讲述的故事空间无限放大,让孩子参与其中,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填充所有的期待视野,从而使得故事更加丰盈饱满,充满探索性。
而且留白可以表现出更多的内容,还可以为幼儿缓解视觉审美疲劳,以及提供一种延伸的审美想象经验,想象诱发兴趣,兴趣指引探索,探索发现意义。
正如阿德勒所言,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生命意义。在生命的前4年或者前5年里,儿童会统一自己的心理活动,在思维和身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联系。而这些心理活动与绘本所带给他的社会兴趣息息相关。
三、阿德勒理论视野下的儿童绘本创作启示
文艺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创作实践,因而对于阿德勒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放在绘本的创作实践中。阿德勒个体人格论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取得过突出的成就,对幼儿阶段儿童人格健全的培养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价值,在绘本的创作中它的指导意义同样非常重要。
(一)跨学科意识下的绘本创作
跨学科顾名思义指的是将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打破并将其中的知识进行融合与学习,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跨学科思维就要求创作者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不仅仅要融入自己在编创儿童教育故事方面设计情节的专业知识、绘画和语言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把其他领域,如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儿童发展等与之相贯通的知识融合进来,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适合儿童的成长发展,故事的内涵更加有助于儿童人格健全的培养,创作与思考时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小的框架里,而是要跳脱出来思考涉及其他领域的知识,综合起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创作者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不仅需要自身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其他跨学科方面的知识储备。这样创作出来的绘本故事才拥有更加开阔的格局和教育境界。
(二)多媒体视域下的绘本创作
在“互联网+”时代,绘本的创造也需要紧跟技术创新的步伐,对于绘本的研究创作,也需要在艺术教育的学术观念下,结合艺术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来探讨绘本如何更好地与多媒体进行结合,创作出更加适合每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绘本佳作。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绘本创作者也积极与新技术进行结合,绘本由此从文本形式开始走向多样的影音绘本交互形式,对于研究和创作者来说,把对绘本的研究从文本转向影音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时代教育的需要,这样的新领域创作对儿童思维的开发、眼界的拓宽、新事物探索兴趣的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媒介环境的大背景下,基于阿德勒理论对绘本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人们对绘本的理解角度,不再将绘本仅仅理解为可爱的图画书,而是放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进程中进行探讨,而且可以更加形象地帮助人们理解阿德勒人格理论中的诸多问题,具有学术和实践双重意义。不过,在利用阿德勒理论研究绘本的背后,人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儿童人格和兴趣培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目标功利化、内容认知化等。对这些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进行深度反思,才是阿德勒理论为儿童审美教育方面带来的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