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沧州段民俗文化装饰壁画设计研究
2022-03-14李幸
李幸
(沧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一、概述
(一)大运河沧州段民俗文化概述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沧州辖区大运河南起吴桥县内的第六屯,北至青县内李又屯,流经沧州市7个地区,全长253公里,沿途的大运河文化,厚积当地史册文脉、习俗风情、民间生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精髓。
民俗文化源于人民,是人民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形成的较为固定的内在精神与物质载体的表现,能够反映出民间文化生活的一般规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俗文化不断传承、变化,并融入时代特征,它以口耳相传或家庭传承的形式,在反映劳动人民的文化意识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包罗万象的丰富内涵。相较于其他文化形式,民俗文化最贴近生活,饱含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也是表达人民状态与诉求的直接方式,是孕育中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同样包含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
大运河沧州段地理位置独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马场炮台、谢家坝、东光码头等,还拥有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刘吉舞狮等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40余项省级非遗项目。大运河沧州段民俗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不仅有着华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传统特征,还有着较强的乡土特色,如武术文化、杂技文化、渔村剪纸文化等,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载体,记录着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大运河作为线性、活态的民俗文化遗产,具有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精神。这些源于运河、活在运河的独特民俗文化资源为沧州大运河民俗文化装饰壁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二)装饰壁画概述
艺术行为与装饰艺术密不可分,作为美的表现手法,不论是原始社会的彩绘陶器纹饰,还是封建社会的青花瓷器图样,都能够体现装饰艺术的重要作用。装饰艺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中,装饰壁画则是装饰艺术在空间与建筑上的表现形式。
古代的壁画多用于宗教空间之内或者反映一定宗教内容,但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壁画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成为一种非常具有亲民性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壁画中,有一部分有着极强的装饰性,主要被用在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的美化上,并成为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作用来说,也可以称之为公共环境艺术。此类能够起到装饰空间环境作用的壁画叫作“装饰壁画”。在发挥强烈的可视性与直观性的同时,其装饰、美化建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模式化、理想化的处理方法达到较好的装饰效果。
二、大运河沧州段民俗文化融入装饰壁画中的意义
现代艺术形式在给予人们全新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带来巨大冲击。要让民俗文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就要深挖文化根源、强化文化表达、促进文化认同。就空间与建筑艺术来说,将民俗文化融于装饰壁画中,是美化空间、提升文化氛围的手法,也是对民俗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艺术财产的手段。合理运用装饰壁画,也能够使公共空间充满民俗味道,同时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沧州地处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接山东,生产方式上亦农亦渔,造就了融合北方民俗文化、内陆与海洋民俗文化的独特地域文化。大运河沧州段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八分之一,两岸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沧州段大运河畔的民俗文化以装饰壁画形式进行表达与宣传,既是推进大运河文化深入当地民众人心、提升文化自信的有力手段,又是迎合沧州市推进“五城同创”“绿色崛起”、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完善城市各项设施的有效方法,同时在理论上提供了能够将民俗文化形式物化为公共艺术的参考办法。
民俗文化与装饰壁画的结合,是人类历史文化和审美的体现,是展示这座城市文化的平台,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增加城市魅力、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地域文脉的传承,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感[2]。
三、大运河沧州段民俗装饰壁画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
(一)壁画内容的设计与实践
1.内容表现形式
为凸显地方民俗特色、凸显大运河文化,在壁画的设计上,以地方民间艺术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为基础,从沧州当地的特色产品、节日风俗、戏曲杂技、花卉植物、河海风情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创作。壁画的表现不同于以往民间常见壁画的写实性,而是参考涂鸦式壁画的特点,融合装饰画、插画、插图表达形式来描绘民俗文化,以新载俗,以俗促新。在具体描绘上,着重壁画总体内容表现,突出随意性,均以充满动感、诙谐有趣的形式表现人物、物象,且以非详细描绘的形式留有一定想象空间,使观众能够得到较为轻松、愉悦、回味的观看体验。
为了突出壁画的装饰属性,画面中没有明确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壁画以构图自由化、造型图案化、色彩鲜明化、形象趣味化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上述手段,在实现笔画的装饰、美化空间环境主要功能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设立壁画墙面的方法起到划分空间、丰富层次的作用。
2.造型、色彩选择
创新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壁画具有明显特点:一是物象造型特征性、趣味性的抽象化、卡通式表现方法;二是运用对比度较高的色彩进行表达,并以色调区分画面区域、以色块进行画面拼接。在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以外,还通过造型与色彩的艺术效果提升空间氛围感。
此装饰壁画由五个不同主题却又相互呼应的独立壁画构成,五部分壁画的具体造型与色彩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主题为沧州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以水果为主,取名为“河海之果”,以绿色作为设计起点。大运河沧州段流域内水果种植广泛多样,为突出沧州地方特色,将金丝小枣、泊头鸭梨、黄骅冬枣等作为壁画创作元素,为表现水果自身特色,使用红、黄、绿色块拼接,以绿色为主。使用棕褐色的植物枝干进行画面区域的划分,在部分位置描绘作物花卉进行画面均衡感塑造。为使画面更有生气,特选用穿着民俗纹样、图案棉袄的4位在丰收的水果丛中追逐、打闹的儿童卡通形象入画,增添生活感。
第二部分主题为沧州地区的传统节日风俗,取名为“河海之欢”,以红色作为设计起点。沧州地区自古就有庙会、灯会等传统习俗,在壁画中体现各类灯笼的设计元素,表现红红火火的寓意,将风车、面人、糖葫芦等颇具传统节日氛围的造型引入壁画,再加上锣鼓、炮仗、传统舞狮的情节,共同营造出热烈的节日氛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喜庆、欢愉的画面效果非常明显。画面整体采用大面积不同的红色,色彩非常鲜艳。
第三部分主题为具有鲜明沧州地方特色的技艺——杂技,取名为“河海之艺”,以黄色作为设计起点。沧州被誉为“杂技之乡”,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尤以吴桥杂技著名。画面中描绘了身穿传统戏服、练功服的孩子们做着各项杂技中代表动作的画面。除此之外,壁画中还画有各式各样的服饰、旗幡、饰品、器械等,表面上乱作一团,遍地皆是,实则乱中有序。
第四部分主题为沧州地方的花卉,取名为“河海之花”,以紫色作为设计起点。画面中有沧州市花月季,以及其他较为常见的花卉,如菊花、荷花、兰花、牵牛花、地雷花与其他野花等等。为丰富画面,春花开放结合颇有民俗特点的风筝,二者绘制在一起,颜色极为丰富。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因而选取两个手持大刀的儿童在画面中迎风奔跑,似在天上舞,又像花上飘。
第五部分主题为沧州地方的鱼副产品,取名为“河海之渔”,以蓝色作为设计起点。沧州有“河”有“海”,运河穿城而过,渤海东临市郊,因而在一段时间内,鱼副产品成为当地人主要的食物来源。壁画为表达当地人民对于运河、渤海的情感,特以富有童话性、趣味性的手法来描绘海底世界的异彩纷呈。水中的各类生物与三个潜水而游的儿童构成画面的中心,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除上述色彩以外,设计中还借鉴了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如渤海渔村剪纸中的色彩搭配,又配以较为艳丽的颜色,如各类橙色、柠檬黄、孔雀蓝等。三者结合,让整套装饰壁画的色彩显得统一而富有变化、艳丽而不失内涵、民俗却又显时尚,形成了民俗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有机融合的壁画新形式。
3.构图的特点
壁画应与展示的墙面或空间密切联系,要在确定壁面尺寸、观看距离、疏密程度后统一规划。为保证展示面的稳定性与均衡感,整套壁画的构图形式以散点式为主。为获得较好的、整体的观赏效果,每幅壁画均采取平面叙述法的形式展开,再根据实际展示环境进行现场微调或绘制定做。
整体壁画散点构图,不设既定的视觉中心,整体画面结构表现出自由性、组合性的构成特色。在此基础上,将南皮錾铜艺术、渤海渔村剪纸、武强年画、杨柳青年画的构图形式融入其中,例如四季花屏、均衡式等构图形式。上述结合方法能够让壁画呈现出“形散实满”的艺术效果,在空间的使用中,能够极大地减小由于空间的体量较大而给人带来的压抑、严肃之感。
(二)室内、外公共环境的运用及材料选择
作为壁画的呈现载体,建筑物墙面则是壁画实际表现与保存的首要考虑对象。在室内的公共环境中,“墙面”的内涵包括地面、立面和顶面在内的三个组成部分。对于空间来说界面是二维的,界面通过围合形成三维空间。一般情况下,在室内外环境之中,壁画依附于二维平面之上,即壁画主要制于建筑的内、外立面之上,但在壁画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有时需要将地面与顶面也纳入载体范围内,此种方法能够整合空间中的各个界面,将壁画创作融入整个空间之中,通过多个界面共同打造出充满立体感的壁画,甚至可以运用一定手法塑造具有视觉特效的壁画效果。
壁画要与其所处的空间形态、大小等相适应,设计中要注意的有:空间的不拘形式、各类尺寸数据、空间用途、设计目的等。以空间情况来看,中轴对称形式建筑或空间是目前大多数壁画所处的较为常见的空间布局形式。此类空间则需要通过壁画强调其稳定、庄重的空间效果。对于非对称式的空间布局形式,则需要通过壁画来突出其空间本身的特点,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当下装饰壁画的设计形式已经能够满足建筑空间的多样化、独特化要求。在实施方面,装饰壁画的表达与呈现方式更加多样,不同材质、不同拼贴或绘制手法让装饰壁画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除常规壁画表现形式外,扇面、弧面式的拟景壁画、承载界面相接的跨界面壁画,其他的还有全景仿真壁画、穹顶壁画、地面壁画等。
本壁画设计可置于室内公共环境中,如各类博物馆、规划馆、艺术馆等。以沧州博物馆为例,其建筑内部空间方正对称,墙壁平直宽阔。此博物馆为新建筑,结合整个展示空间的空间精神与氛围、展示主题与内容等方面,因此与壁画方正形态设计相吻合。由于本设计主要特点为色彩鲜艳、明亮,直抒普通百姓心灵感受,色彩运用几乎达到自由表现的程度。设计形象抽象、卡通又极具民俗特点,同时设计现代感强。选用灯箱的形式,运用这种玻璃透光的材料进行表现,既不会破坏设计本身的颜色,又充满现代感,这种创新材料的壁画形式又与博物馆室内环境中的灯光达到契合的效果。
壁画也可置于室外公共环境中,如运河沿岸观光走廊、风情街、购物广场、游乐园等。在室外公共环境中多选用陶瓷作为壁画主创材料。陶瓷壁画物理特性好,能够耐火、耐热、耐腐;其艺术效果呈现好、可塑性强、色彩附着力好、对比度较高。因陶瓷是由陶土烧制或电窑烧制而成,自然属性极佳,无污染,环保可回收,被大面积地运用于各类展馆、公共空间、公园环境中。作为民俗主题壁画的主要载体形式,陶瓷色彩艳丽,不易褪色,便于清洁与更换,空间适应性好。
在表达大运河沧州段民俗文化的壁画设计之中,为相应主题配以不同的色彩、造型搭配,五部分主题壁画依据色环顺序绿、红、黄、紫、蓝的次序排列,即以“河海之果”“河海之欢”“河海之艺”“河海之花”“河海之渔”的顺序呈现,直截了当,直观感强。
四、结语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发掘、弘扬。沧州作为京津冀门户的发展型城市,更要充分发掘自身文化优势,运用好本土文化,以大运河为基点,通过艺术的形式让运河再现当年盛景。在多种艺术形式中,装饰壁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通过装饰壁画这一艺术表达形式记录、再现、传承、发展沧州民俗文化,是城市建设发展与内涵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大运河沧州段民俗文化装饰壁画将迎来发展之春。以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新设计,从“果、乐、艺、花、渔”五点入手,创作大运河沧州段装饰壁画,形成“一线多珠”的装饰壁画作品,不仅是弘扬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的有效手段,更是美化环境、改善空间的有力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