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2022-03-14刘映桃

当代旅游 2022年1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刘映桃

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214200

引言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目前,在国家政策、资金的扶持下,已经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规模与质量,从2015年至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从4.13万亿元增长至6.63万亿元,由此可见,我国乡村旅游态势良好,在农村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且近年来政策利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加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农民拓展就业创业、增收渠道,拓宽农村经济来源渠道。但细观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中还存在缺陷与不成熟之处,是否具有顽强、长久的生命力,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航向、不断优化策略。为此,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采摘阶段。即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仅能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采摘服务,这是最早吸引游客到农村休闲消费的产业模式,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兴起,采摘阶段使农村经济发展看到了新的方式与路径,使乡村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在我国采摘服务的范围过于狭窄,主要服用于政治接待、入境旅游;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乡村旅游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阶段为农家乐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末流行于全国,这一时期因改革开放成果显著,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加之双休日制度在全国的施行,使居民有了短途旅行的时间与资金,而周边农村作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最初的农家乐多为自发建设,脏乱差情况普遍,进入21世纪后随着监管与发展水平的提升,农家乐逐渐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具备整洁、绿色、安全、娱乐等突出特征,但却面临着同质化问题严重现象,使农家乐发展中频繁出现低价竞争问题。

第三阶段为度假阶段。这一时期迎来了全民大众旅游休闲时代,全域旅游更加盛行,旅游经济也开始向体验经济转型,乡村旅游作为具有特色、差异的旅游产品,吸引了更多游客,国家与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基于党委+企业+农户的模式,优化乡村旅游管理,为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这一时期扩大了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需求。

第四阶段为美丽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以绿色生态、美丽优美的乡村为基础局面,利用乡村的特色文化、物质产品创新生活方式、丰富休闲娱乐活动,将更多具有文化内涵、生态价值的产品推广出去,满足各层次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在这一阶段,不仅寻求利用乡村旅游拉动农民经济增长,更注重乡村旅游多种效益的实现,如将民风民俗推广、弘扬传统文化;并深入探索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法律保障、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其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

二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国外学者在分析我国旅游业中曾提出,我国旅游业发展良好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而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旅游业欠发达,这一现实我国早已掌握,从政策角度来讲,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实行区域梯度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先富起来,旅游产业早已形成规模与基础;从客观条件来讲,区域条件存在明显差异,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交通方式完善,便于出行,游客可选择性价比高的出行路线或方式,但在偏远地区、林区、山区,交通运输不完善,旅游活动难以展开。而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均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产生的不仅是旅游产业上的差别,在经济、文化以及发展空间、前景上均有着极大的产别,因此,从根本上来讲,是城市化使乡村旅游出现了边缘地域结构这一中心,城市选择近郊体味“乡村味”,乡村也正迎合着城市居民的口味,使乡村旅游逐渐“城市味”,特色日渐消失,但城乡间的差距未根本缩小。

(二)旅游收入分配不均

乡村旅游收入中地区收入与村民收入是两个概念,广义上来讲乡村旅游收入包括景区景点收入与村民旅游接待收入,而纯粹的乡村旅游收入则是指以农村家庭为单位向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售卖乡村特色产品的收入。目前,无论从哪一维度上来看,乡村旅游收入均呈现出村民获利水平低的问题,且乡村旅游收入中,村民所获收入与规范化服务、服务质量无直接关系。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乡村旅游中产生的收入很难流入到村民手中,主要获得收入的也是参与到旅游产业经营的村民;同时,在村民提供食宿服务所产生的收入并非乡村旅游收入的主体。乡村旅游收入中景区景点门票等产生的收入,其绝大部分是依靠文化、自然遗产资源获利,这对区域来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村民有新增收入,也就是说集体收入与村民收入差距悬殊,造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均问题,有学者预测此情况容易造成农民地区出现新的贫富分化。

(三)生态压力巨大

目前,乡村旅游在地域上分布广泛,在一些偏僻山区、林区或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均有了不同规模、模式的乡村旅游产业,而因当地居民文化水平有限,生态意识相对薄弱,在开发旅游产业、产品过程中极易忽视环境保护问题,且游客的素质与行为难以规范,在旅游过程中乱扔垃圾、毁坏植物、损毁文物等不明行为频繁出现,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游客践踏导致植被面积锐减,游客遗留的生活垃圾、景点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破坏生态与环境,使诸多乡村失去了大面积绿色、清新的空气。而乡村旅游过程中生态压力过大问题并未得到重视,诸多地区也因生态环境被破坏,丧失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势与特色,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一)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实现自然、人类、经济三者的和谐发展。基于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旅游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则是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压力。由于乡村旅游过程中经营者与游客均是产生垃圾的主体,垃圾过量造成生态环境负担、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且乡村旅游中主要消耗的能源为不可再生资源,极易产生环境污染,尤其是在落后乡村,垃圾难以通过有机处理方法转变为其他资源进行再利用。基于此,发展生态友好型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产业依托于乡村自然资源,针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再开发,不仅利用以上资源产生经济价值,也通过开发的方式进行更多元的保护。其基本原则为:第一,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利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记忆的遗产资源,形成对所有公众开放的景点,而经营者与游客处于平等地位,其均需要理解遗产的重要价值、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且当地居民要自觉自动地引导游客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保护生态环境。第二,为游客创造有价值经历。加强旅游目的地管理,为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信息,合理安排旅游路线、交通方式,尽可能降低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遗产旅游地的特征、生态环境,建设合理妥当的旅游设施,使游客最大程度感受到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特点,增加旅游经历的价值。第三,为村民提供利益。在乡村旅游收入分配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如何提高村民收入,可通过教育、培训消化当地人力资源,利用旅游产业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对于旅游设施、文化古迹的修缮、保护、展示、讲解等工作均由当地村民完成,增加收入途径。第四,提高管理系统化水平。乡村旅游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之间有着系统的、动态变化的关系,维持两者之间的和谐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国际文化旅游宪章》中的要求,乡村旅游活动中应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对遗产的不良影响;旅游地应对当地文化遗产、自然资源等实际价值有明确地了解;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活动规划过程中要设定合理的限度,如游客数量限制、交通工具限制,并要求游客注意对当地生态多样性、有形特征的影响;严肃杜绝影响历史遗迹真实性的行为;从美学角度进行自然、文化景观开发与利用,并利用生态多样性创造视觉背景,增加当地特色;结合历史、地方年鉴等材料将当地语言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当中。

(二)发展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重大工作成果,我国在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实现了全面脱贫,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摘掉贫困帽子,全面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胜利。但城乡在经济、文化、教育、就业等诸多社会发展机会上仍然存在差距,这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难题,但在政府以及市场的推动下,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均可得到有效解决。其中最难以平衡的则是在文化上的差距,乡村文化的特殊性正是因乡村文化多样性与传统性特征而决定,但在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是必经道路,从而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面临着是否该保留乡村文化特性、如何保留乡村文化特性的难题。

城乡互动型乡村旅游模式是从和谐城乡关系角度出发,形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局面的特色模式,其意在利用城乡在经济与文化上的互相影响,拉动乡村经济,为乡村旅游持续注入活力,促使生产要素不断向乡村流动,提供强有力的发展供给,这种良性发展局面能够使乡村旅游中有充足的生产要素、稳固的资源与客源,构建起合理的圈层结构。但其中必须解决的则是乡村旅游中的特色资源与城市化中现代元素的冲突,建议在呈现互动型乡村旅游模式当中,构建起缓冲区,削弱城市化元素对乡村特色属性的冲击,延长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例如,以培养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人才、开发与营销乡村旅游产品、设立乡村旅游观光体验课程等作为城乡教育交流的重要课题,为乡村供给经营与发展乡村旅游的专门型人才;并有农业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落实资金补助,鼓励城市学校到乡村进行体验生活,参与到农业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也使乡村旅游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利用学生最大程度将乡村特色文化传递出去,有效的避免了乡村特性被同化,从而使城乡之间的发展更加紧密。

四 结语

乡村有着巨大的旅游业增长空间,在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中,我国民众对自然有着无比美好的憧憬、向往,渴望呼吸乡村混合泥土与露珠的空气、喝干净清澈的井水、品尝纯绿色的食品。因此,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应牢牢地抓住经济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合理开发、积极保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富起来的目标,也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创造新的奇迹,建立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旅游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