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化资源融入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路径
2022-03-14赖娇蓝燕飞翁琳琳
赖娇 蓝燕飞 翁琳琳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服务关爱学生、培养输送人才。新时代兵团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对人才需求达到空前高度,也为青年大展宏图提供机遇。教师可将新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兵团高校思政课堂,以《新疆文学作品大系——报告文学卷》为例,将其中纪实性描绘的英雄人物、自然风物、历史钩沉进行整理凝练,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充分融合,打造新时代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课程魅力,完成新时代输送培养人才的任务。
关键词:新疆文化;报告文学;兵团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7-000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7.003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獨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兵团高校为响应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号召,应该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结合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光物产等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真正满足服务人民,建设祖国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体现理论高度,更应该立足实情,体现当下的社会需求,具备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兵团高校更应该立足兵团、与时俱进、贯通内外,走出符合兵团发展、人才培养的特色道路。新疆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风光旖旎的自然资源都应该融合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为兵团地区的大学生量身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形式与课程体系。其中《新疆文学作品大系——报告文学卷》以时间为索引,运用纪实的手法详细描绘了新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历史发展和各类典型人物形象。将这一丰富的文字史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文本上可以丰富教材的完整性,弥补学生对本地区情的知识盲点,使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迅速了解地方发展情况;在课堂中可以极大充实教师的教授案例与课程内容,使得高尚的理论走进学生的生活,加快实现为祖国为兵团培养“留得住”“靠得上”的青年人才目标。
一、利用“英雄人物”群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观的确立
新疆报告文学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叙写建设新疆历史过程中现实存在的人物形象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社会事件。《新疆文学作品大系——报告文学卷》收录作品59篇,其中描写人物的文章14篇,包括群体也包含个人描绘,形成一系列有鲜明特色的人物群像。其中包含军人、年轻人、儿童、将军、女性等丰富的人物形象,涵盖社会各阶层,具备一定的典型性,生动再现新疆屯垦史上震撼人心的人物浮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是补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精神的“钙”,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纷繁复杂难以甄别,物欲功利、浮躁焦虑等情绪都不同程度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发展,此时培养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铸造向前奋进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思想教育价值的主题就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社会整体文化背景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2]。”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融合进地区文化中是双赢的过程。由于思政教育价值观念中的主体是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这一主体。同样,我们选取的报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也是在各类职业中默默奉献、具备个人魅力等,这样的人身上承载的历史故事不仅体现着个人价值,还具备现实的社会宣传功能,能影响普通人产生新的社会价值。
《老照片的故事》《多情湘女满天山》两篇中以建国初期美丽多情的女兵为主人公,续写了一段青春如火的如歌岁月。五十多年前在全国掀起一阵参军热,各地十几岁的女娃从校门走进军营,在祖国的一声号令下挺进新疆,用最原始的坎土曼等进行耕作生产、开荒种植,将一片片荒漠打造出绿洲的雏形。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同样怀揣理想与热情走入这片土地,渴望建功立业,虽然物质条件已经不再是青年需要克服的困难,但是同样需要青年以极大的决心与内心的坚守建设这片土地。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者子女目前仍然生活在兵团,将他们的故事或者本人邀请到我们的思政教育课堂中,为学生讲述这一振奋人心的历史仍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西部石油之光》《芳草湖精英》等描写了石油工人、企业家等形象,今天兵团高校有各种专业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鲜活的榜样。思政课堂应该适时调整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感,提升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信心。
《李狄三》《杜鹏程在新疆》《司马古勒阿肯》等都是对个别人物的故事描绘。李狄三是从普通军人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他代表着普通民众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勤劳为集体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杜鹏程同志则是深入一线记录少数民族的生活变化、采访当地的社会见闻,克服了当时采访难以深入、语言交流有困难等诸多问题,为历史留下了真实可贵的记录;司马古勒是一位哈萨克族诗人,他来自民间,传唱着老百姓的生活也吟唱历史,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才华展示着对强权的不屈,为民族解放之路推波助澜,展现了艺术家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担当与骨气。这样个体的人物形象具有理想与现实价值,其中理想价值既是他们身上于公有奉献精神,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智慧影响着这片土地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于私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和人生目标的达成,这种双向健康的相互作用代表着自我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关系。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如在特定条件下,一场生动的先进事迹报告会、一次务实的形势政策教育等,往往在受教育者身上能够迅速产生明显积极的反应,使得他们在一事一时中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思想矛盾得以解决[3]。”
二、“自然风物”描绘提升当代大学生地域认同感
兵团高校肩负着为地区培养青年人才的职责,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其生态价值,培养青年正确的生态意识和对地域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才能使得青年真正愿意扎根边疆奉献青春。首先应该让青年大学生了解这片土地,通过人文途径认识到这片土地的经济与文化价值。这片土地如何建设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动人的故事和隐含的不平凡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这些内容与沉睡地下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样重要,需要结合教育来唤醒,成为兵团思政课堂的标签和招牌。结合新疆报告文学对建设新疆、自然物产等写实的描绘,可以解决思政课堂的几个任务:通过自然体会建设兵团奉献边疆的精神、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态意识、提升地域认同感。
《新疆文学作品大系——报告文学卷》关于自然地理的描写有15篇,其中每一篇描绘自然风物的同时都以人物发现和参与过程为背景。《废墟与沙漠》《罗布泊的典藏》《火烧山纪行》等篇目就是对这一段“人与自然”共舞最美好的写实。《废墟与荒漠》描绘在新疆地区的古文明,在龟兹密码中解锁出的文化与辉煌,这片土地并不是自古就是荒漠,其中滋养出的悠久历史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在今天仍然灿烂夺目;罗布泊不该只是充满死亡气息的无人区,科考队伍在这片寂静的沙漠中探索与挖掘,不仅发现了距今四千年的小河墓地,更发现了大量矿产和土壤资源;火烧山曾经是一片沧海,经历亿万年的打磨后变成了怪石嶙峋的奇异世界,这里有丰富的地质层,具备科考价值。这些文章在精神教育方面的价值是双重的,首先新疆地区绝不是茫茫戈壁人迹罕至的贫瘠之地,相反这里有大漠风光、水草肥美、矿产资源等,从自然生态方面讲绝对是奇彩绚烂的天然宝窟。这一段自然人文中的历史凝练融合进兵团高校的思政教育课堂,就是“在兵团六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兵团人用双手将戈壁荒漠变成千亩良田和丰饶绿洲、牢牢守卫祖国千里边防线、防范打击各种分裂破坏活动所体现出的一种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创业作风、奉献牺牲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综合性精神品质[4]。”将兵团高校的思政课做一次这样的升华和打磨有助于学生的精神品格的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生态价值的,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感;二,形成人们的生態意识和生态思想;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教育机制[5]。”新疆有着绝美的独特风光,但是同样具有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果不加以珍惜和爱护,那么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问题。其中《与野生动物共舞》《瀚海说鱼》《大漠出清泉》等文章则是讲述人和动物、自然相处和谐的典型文章。《与野生动物共舞》讲述冯刚老师深入原野拍摄野生蹄类动物健美的身姿,其中包括野生驴、牦牛、藏羚羊等,他通过画面告诉我们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与人类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请尊重生命;《瀚海说鱼》讲述在戈壁大漠中也有青山雪水与湖泊和这里可爱活泼鲜美的鱼儿,其中包括西伯利亚鲟鱼、鳕鱼等,这些欢活的鱼儿与碧波万顷的湖泊锦鳞沉浮展现边疆地区天山冷泉、红雁水暖的热闹景象,这样和谐的人与自然图景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大漠出清泉》讲述塔里木盆地富含石油资源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地质勘探科考人员在这片荒漠之中找到淡水源解决开采过程的用水问题,虽然艰难却在人们的努力下完成了任务。“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着兵团人对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蕴含着兵团人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念[6]。”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文化资源让青年学生认识到新疆地区美丽的风景,同时注意在开发过程中调节好生态平衡,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开发利用兵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要打兵团牌,也要借助其他资源,坚持“兵绿结合”即与兵团的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加大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7]。”《新疆四季》《天上草原》《西部生命的变奏》等篇目将新疆四季更替、水长草肥的景象描绘在文字中,将这样优秀的文字资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起学生自觉意识形态中对新疆地域的认同感,以建设新疆为荣。《报告文学卷》中关于新疆美丽自然与特有生命物种的描写还有很多,其中还包括植物品种在环境作用下的变迁,野生动物的健美与生存现状等。思想政治教育不该是生硬的说教和空洞的理论,其想要完成感化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就必须深刻理解这片土地,将这里独特的故事融入教学,如此才能真正打动学生,让他们自发地对自己的命运做出抉择。
三、“时间检索”梳理历史发展与青年成长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国际比较”。在新疆报告文学中按照时间发展的序列分为:历史铺陈、社会成长、葳蕤新疆三大板块。从历史恢宏的角度描绘这片土地新中国成立前、屯垦奋斗史、美丽风光进行时。他用细腻多情的字眼将这一段历史娓娓道来,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当下兵团发展需要传承的历史重任以及背负的时代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做细求真,课堂中在灌输理论的同时应该注意时间的线索,梳理清楚地区发展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增强奉献精神的同时,有计划有目标地梳理自己的成长轨迹,把建设兵团的目标落到实处。兵团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发展的原则:“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发展[8]。”结合实际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既要对传统进行继承,又要开发、发展新的观念,确立观念的多元化;在选择内容的时候,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尊重现实境遇,选择贴近生活实际内容的引导并且迎合个人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应该进一步扩展,既要结合当下的需要又要迎接国际与时代的挑战,更要面向未来考虑到今后发展的空间。在遵循这些原则的过程中引入新疆地区文化资源,为学生梳理清楚过去的发展史、当下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境遇,可以使学生为投入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继承性和超越性相统一。在面对新疆本地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对历史中的兵团精神进行继承,但是同样是批判性的传承,有一些内容不符合当下发展的实情,应该进行选择和创新。如果没有对历史的认识和接纳,那么现在的发展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报告文学卷》历史铺陈中《出塞曲》《献给人民共和国的厚礼》《天山举义旗》等,描写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人民军队挺进新疆解放新疆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汇聚的是神州大地上的英勇青年,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也是我们的先辈。历史中的青年可以为人民做主赶走当地的恶势力,用青春在荒漠中建设工厂、商业、绿洲将他变成如今美丽繁荣的模样。这一段从无到有的过程经历了六十年的时间,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奋斗也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新一代的时代青年应该结合当下的政策优势,扎实自身学识走向南疆,走向基层,像《开创新纪元》中写的那样,盘活农业生产,搞赢经济建设,投身到各行各业,提高人民生活建功立业。这不是单向的无私奉献,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双赢。
四、结语
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立足于新疆地区独有的文化资源,首先新疆地区的文化资源是思政教育的源泉,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为课堂塑造人文精神提供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土壤。思政课堂要走进生活真正指导学生发展成长,就必须融入本地文化,为价值观的建立提供可以实践的路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一定不能脱离实用价值,它的任务根本上是培养人。本地文化包括理论文化、人文文化、政策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只有将这些实际资源融入教学,才能真正焕发思政教育的生命力。最后,新疆文化自身也需要高校进行开发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影响人们的生活,那么自身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魅力。其中通过对《新疆文学大系——报告文学卷》的分析和应用,由于它兼具历史写实的特点与文学美感的表达,既从真实的事件发生中体会到兵团精神的精髓,又从审美的角度使得学生的心灵受到边疆风物与文学诗性的熏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内容、实踐等方面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3][5][8]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6] 朱文.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7] 朱文.论兵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遵循的原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8).
[责任编辑 胡雅君]
37325019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