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2022-03-14林于良

创新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百年探索,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充满内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不仅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也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原创性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贡献中国智慧,为加快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中国作用,为实现全球的生态文明治理树立中国樣板。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2)01-0011-09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谱写了彪炳千秋的壮丽史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开辟的,是对充满内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不仅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项世界历史性事业,只有在世界历史坐标中,才能科学揭示其世界历史方位和本质特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原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模板的跨界平移,也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翻版,而是一条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道路,因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从学理上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对增强“四个自信”、进一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促进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人类文明转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矛盾

在世界历史坐标中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要以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为参照系。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最初是由资本主义开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肯定了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2]33,包括冲破封建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开辟世界市场、形成市场经济体系等。正是由于西方较早开启现代化进路并进行全球布局,从而占据世界的支配地位和现代化的话语权,这种原发现代化优势产生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意识形态霸权,这种霸权长期以来统治着世界,强制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纳入其霸权版图。问题随之而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是不是有且只有无条件、无差别地延续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这一条道路?那么,能否找到一条既能加快自身发展又能保持民族独立性的道路,就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虽然经历不断的自我调整,但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建构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深刻的内在矛盾,因而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走向反动[3],包括对国家内部人民的残酷剥削、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榨取、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侵略战争等,必然导致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国与国关系的全面分裂[4]。因此,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给人类带来的并不是无限光明[5],而是严重的现代危机,人类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导致社会关系的分裂。马克思曾对资本逻辑进行过深入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自我增殖的本性,还揭示了资本逻辑引发的社会矛盾。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必然导致富裕的资产阶级和贫穷的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34。资本自我增殖的本性会无情地“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代之以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6],并逐渐向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侵入,形成原子式的个人,造成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疏远,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等,从而撕裂社会共同体最后的纽带。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分裂。资本逻辑是造成自然资源被疯狂榨取、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主要推手。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曾批判不同地区的人们为获得耕地而毁灭森林最终自食其果的现象,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事实上,正是由于资本无限追逐增殖的贪欲,驱使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资源掠夺,而这种掠夺的过程还伴随着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并逐渐演化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资本逻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根本性否定,这种同生态文明背道而驰的现代化道路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瓦解。三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加剧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引发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自我增殖是资本的本性,“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8]269,这就决定其必须突破地理疆界,实现自我增殖的不断“前进”。回看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西方列强,进行侵略战争和长期大规模殖民主义掠夺是其最显著的共同点之一,尽管他们将其自诩为输出“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资本全球扩张开启其世界历史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中心—边缘”的世界格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2]36,逐渐丧失民族独立性。中国近代遭受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掠夺,致使“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9],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是在久经磨难和奋起抗争中,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和危害有了最深刻的认识,从而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人类应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困境、走民族独立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中国智慧。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

发现、探索、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对道路规律性的客观把握,更是对其内在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追求。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主题和根本追求,就是找到一条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溯以往,前人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屡遭失败。实践证明,想当然地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可能迎来现代化的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外国列强在建构世界霸权时,将“文明—野蛮”二元对立论表达为人类社会最合理的现代文明逻辑。在他们眼中,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侵略和殖民,是所谓的先进“文明”对“野蛮”的“解放”,这一话语表达的实质就是以资本逻辑主导的进化论文明观。然而,这种进化论文明观在指导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之路上却屡遭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撕碎了西方现代文明道路的一切伪装,特别是“巴黎和会”上列强罔顾中国利益的丑陋行径,再一次拆穿了西方现代文明道路的“西洋镜”,警醒国人必须在指导思想上实现新的重大转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走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希望。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受到极大鼓舞,得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中国共产党,才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结论。同时,历史证明,将马克思“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10],并简单跨界平移用以剪裁中国实践,依然不能救中国,中国两次大革命的失败就是证明。只有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彻底反思“洋教条”,指明唯有实践才是一切认识发生的根源和基础,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真正开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征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1]。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2],这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初表达。此后,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作了较为完整的表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3]。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4]至此,“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完整呈现,为实现这个目标,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两步走”的方略。这一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也经历了曲折,但总的看来,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迅速转变,基本建成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奠定了制度基础。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用“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开启了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强调,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搞现代化建设”,他提出,争取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并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党的十二大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两步走”的构想,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更明确地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29。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康弘时指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5]54。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愤图强,1987年基本实现了原定于1990年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党的十三大概括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步目标称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结合我国发展实际,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六大重申了新“三步走”战略,并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界定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书写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壮丽史诗。一是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經济体制改革,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开创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中国共产党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大国经济基础,让中国人民富了起来,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发展奇迹。

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这一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更高目标,更明确了走向这一目标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22-23;不仅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规律,更展示出百年大党道路创新的使命在于通过道路创新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至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才完整呈现。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前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规避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弊端,是对充满内在分裂和根本否定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17],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加快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中国作用、为实现全球的生态文明治理树立了中国样板。

(一)为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道路,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更没有唯一的发展道路[18]。全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各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但近代以来,并非所有国家在道路选择上都是正确的,我们看到,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那么,各国究竟应如何选择发展道路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走适合自身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的发展道路,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道路,才能成功,“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15]2。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向世界证明,人类通达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不是唯一通道,一切民族国家都可以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现代化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决不能进行简单的跨界平移,用以剪裁本国人民的实践。近代以来,我国许多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复兴,提出过各式各样的学习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方案,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他们的一腔热情被冷酷的现实接连浇灭,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国情决定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但摒弃西方现代化道路,并不意味着不学习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回溯历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和解决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问题,在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赢得了比较优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为加快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贫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是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顽疾。人类原初的现代化进程,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但并没有解决收入不平等、发展不平衡等现实难题。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入侵,贫困成为困扰中国人民更为严重的梦魇,摆脱贫困成为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较多,解决贫困问题难度很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在百年奋斗征程上致力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致力帮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为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组织实施扶贫开发,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形成了系统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方面看,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10位,1999年仍处于6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后,位于世界第7位,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10年超越日本,此后稳居世界第二位。在人口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90美元[21],增长到2020年的72447元人民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22],中国成功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贫困的挑战,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2019年9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指出,在持续开展对外援助的60多年来,中国曾向全球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经济援助近4000亿元人民币,派遣60多万名援助人员,700余人为他国的发展献出了宝貴的生命,先后7次宣布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到期政府无息贷款债务,积极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的69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2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为加快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中国作用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生产方式的变动结构中展开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决定性批判,这一道路的历史前提和历史限度从根本上被揭示出来,而这些历史限度在今天的国际纷争和冲突领域正以各种方式显现在我们眼前,如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冲突与战乱时有发生等。马克思曾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伪善本质进行批判:“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2]690与此相反,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就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平、和睦、和谐已成为融入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同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决定了中国没有也决不会走西方弱肉强食的资本扩张之路。实践已经证明,封闭没有前途,开放才能赢得发展。中国共产党直面人类的共同挑战,从历史尺度和价值维度等方面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弊端进行深度剖析,从理论上透视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道路导致的国与国关系的矛盾,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决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不同国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趋势,大胆实行对外开放,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时至今日,中国已从一个近代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今天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運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共签署了201份合作文件[24],对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2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限度,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把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的基本面,纾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方法论借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中国作用。

(四)为实现全球的生态文明治理树立中国样板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产业革命引发的生态恶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引起环境污染,中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导致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而这些问题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了深刻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逻辑是全球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爆发的最终根源。他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8]714,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家之间相互竞争的外在压力,驱使资本家为实现资本自我增殖的功能,而不顾一切地开发、占有自然资源。例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拓展世界市场、掠夺资源能源,将污染严重的产业、“洋垃圾”等废弃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对这些国家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26]。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看,工业化一直被各国视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当前信息化、智能化又被当作现代化的新标杆。可见,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27]。因而,中国不可能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必须走出一条新型现代化道路,既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反之就会成为别有用心的势力攻击我们的借口”[16]360。中国共产党以西方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生态危机之困为鉴,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28]。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全球的生态文明治理树立中国样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杨金海.从世界潮流看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及其世界意义[J].江海学刊,2020(3):42-46.

[4] 林于良.论中国道路的文明逻辑[J].理论导刊,2021(10):47-51.

[5] 陈学明.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看中国道路的合理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6):153-161.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1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2] 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1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1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 林于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唯物史观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34-37.

[18] 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N].光明日报,2016-09-07(13).

[19] 欧阳康.“中国之治”及其世界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31-134.

[20]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2).

[21] 徐崇温.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15-27.

[22]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21-03-01(10).

[23] 秦宣.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前线,2020(5):4-8.

[24] 荣鑫.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创造与生动实践[J].广西社会科学,2021(5):39-44.

[2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4.

[26] 侯衍社,葛数金.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百年探索的重大意义[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7.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9.

[2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责任编辑:杨  彧]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趋势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19ZDA02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社会思潮网络传播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9SJB484)

[作者简介] 林于良,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苏州,215009)。

3047500338274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不忘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永葆朝气
曲青山:从三个维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