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路径探析
2022-03-14陈思
陈思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党建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着力点。以党建带团建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以党建发展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新的时代内涵,以知行合一为实践育人的根本原则,将大学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与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机地整合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进而保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基层的有效实现。
党建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2021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强调高校党组织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健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党建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着力点。志愿精神蕴含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感召着广大学生党员为群众服务,这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以党建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作用。
一、党建引领是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社会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精髓,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是高度契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追求的是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对象不是特定个体而是全体公民所共有的社会,从广义上看,这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折射。大学生志愿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传统文化中“爱、善、义”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又是传统社会的利他主义精神在现代社会情景下的时代转化。因此大学生志愿精神体现了无私奉献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其在现代社会文化样态中实然存在的特色之一。大学生志愿者通过无私奉献来帮助困境中的社会弱势群体,从而缓和了现代社会的矛盾,成为社会公共治理体系的有益补充。大学生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弘扬了现代社会亟需的利他主义精神,起到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一种有效的活动载体,通过青年人喜爱的方式将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到大学生的公共生活领域,以活泼的载体形式生动地加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为大学生党员积极服务社会、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进而切实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中要发挥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树立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学生党员的教育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这一概念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对“宣传工作”的相关论述,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宣传鼓动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的演变和运用,最终在1993年全国宣传部长座谈会上正式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概念及其内涵、宗旨和功能的明确阐述。特别是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可以从理想信念上激发大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自由自觉性,加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及之后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内化,以为同学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正向实际行动来促进大学生内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固化和内化。
二、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审视
大学生志愿者一直都是志愿服务中最中坚、最活跃、最具影响的力量,根据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调查研究显示,从志愿者的年龄上看,18-24岁的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比率高达90.6%,并且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占大学生群体的91.1%,同时调查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也越长。但是,现实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能发挥的实践育人作用则差强人意,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自我认知普遍都停留在非常原生态、“本土化”的状态。这种通过自己亲身参与志愿服务而获得的服务学习体验,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引导或者说精细的再加工。服务学习实则就是一种经验教育,它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最明显的不同就是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体验式活动,通过体认使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所以中国也有句古话,言传不如身教。也是在这种误导下,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重“服务”轻“学习”,只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数量上的提升,以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时间、频率、内容等为志愿服务的绩效,而忽略了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宣传思想工作,认为只要参与志愿服务,自然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的实践教育了。持有这一观点的人对杜威的经验教育的理解是十分片面的,经验教育中经验活动只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受教育者通过对经验的反思和改造而产生知识才是经验教育的关键之所在。言传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教育方式,也是如此浩瀚的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关键,虽然言传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是其作为教育最有效、最主要方法的地位是其他教育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简单说来,只言传不身教或者只身教不言传都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智之举。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只是从自我自发的思想道德认知中检索到的相似词语,转而用来描述和总结自己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在缺乏党建带团建的明确指导下,有的大学生甚至对此问题并未加任何反思,当被问及时,也仅仅是用自己的心得体会、情感收获笼统地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这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功能上內化向度的根基不稳,以大学志愿服务为活动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出现了明显的个体差异,认知水平不均衡、良莠不齐等问题比较严重。这一现象的发生就足可以说明,以党建带团建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路径尚不够明确,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切实发挥应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和共青团组织工作在新时代的有机结合,弘扬我们党的宗旨就要从时代新人抓起,而充满活力的大学生正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新人、国家栋梁,立德树人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深化党建对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引领,挖掘志愿服务的延伸性教育中所蕴含的志愿精神、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将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工作的长远目标,才能够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党建工作的长远发展所契合,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才能获得具体化、常态化和生活化的发展,得以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地融入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才能将党的宗旨植根于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深处。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党建也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大学生志愿服务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使其找到着力点和有效载体。
三、以党建带团建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形式之一,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实践活动,更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最有效的阵地之一。以党建带团建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生动地体现了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时代性、群众性和创新性。有效的实践育人路径方能将大学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与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有机地整合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进而保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基层的有效实现。
(一)以党建发展赋予大学生志愿服务新的时代内涵
将志愿服务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组建志愿服务党支部。坚持把党员培养成志愿服务骨干,把志愿服务骨干发展为党员的原则,将支部建在志愿服务团队上,着力发挥志愿服务学生党支部的育人与服务社会功能,并与学院志愿服务团队、“三下乡”队伍、“青马班”学员等结对子,实现政治上帮助、思想上引领、学习上交流、生活上关心,充分发挥青年引领青年的作用。我们必须承认大学生党员教育中出现了“为人民服务”流于形式的苗头,如何增强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已经迫在眉睫。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优良的学风、校风也不是自然形成的,二者的形成都需要对高校师生进行不断的教化,这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紧密联系。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根据党建理论、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需要来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内涵,将党建的新理论新目标新战略渗透和体现在志愿服务的育人工作之中。科学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路径,结合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任务,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体现基层党建工作具体目标为要求,坚持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内涵,贴近大学生的活跃思维,结合志愿服务的实际内容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高校党建目标、任务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力、战斗堡垒作用。
(二)在志愿服务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
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切实有效地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加强志愿服务在前、中、后各阶段中党建的引领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切实增加其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主动延伸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把服务他人与自我的党性修养锤炼在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服务为先,不断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走深走心走实,提升实践育人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这一环节往往是最为缺乏的,一些较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前为了保障活动效果,还会进行相关培训或动员大会,同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志愿服务活动中,也经常会在相关纪律教育、工作开展中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如火如荼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完以后,基本就无人问津,无论是志愿活动的组织者,还是高校,能够再专门开一个表彰大会的都屈指可数,更不要说其他形式的反思或教育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前期的培训中以及服务过程中,特别是志愿服务结束后,应该充分抓住分享和反思的环节,实现志愿精神的发酵,这种体验后具有情感共鸣的反思和教育,要比单单坐在教室中的枯燥说教强过百倍。
(三)以知行合一为实践育人的根本原则
知行合一体现出的正是人类生存生活的应然状态和本来面貌,知行本为一体,而不是相互断裂的两种方法方式,人类从古到今的劳动生产、科学创造创新都是依靠知行合一方得以完成。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过程中,高校党建的引领既要注重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提升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教育功能,强化服务学习中的反思环节,巩固个体对党的宗旨的内化与体认,实现修炼党性、提升自我;也要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这一有效切口落到实处,让社会实践来检验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利用日常实践进一步加强对志愿精神的弘扬。
强调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知行合一,就是要注重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重要性,我们既要长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日常实践工作,也要重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宣传思想工作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和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延伸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力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孕育的摇篮,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确立的结果,它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赋予了生机和活力,日常实践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常实践即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对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躬行;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道德良知,加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以及之后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和内化并促进其转化为进一步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丰富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重要载体,与生俱来地具有着实践性,服务学习理论的精华或者说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较强的体验性,通过真实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产生道德情感的共鸣,正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将外在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等转化为了大学生志愿者内在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才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不只是党和国家的一种呼吁和口号,而真正转变为每个大学生党员内心的需要。同时,我们要着重强调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现代的道德实践活动,除了要求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以外,還需要组织化的呈现。一个人做一次善事只能称为好人好事,而一群人有组织有目的的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所从事的活动才能称之为志愿服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焕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开创党建带团建的新局面,从而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4-23(3).
[2]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1).
[3]李宗建.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D].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13:56-65.
[4]丁元竹.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EB/OL].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557/41317/41320/3025786.html,2004-12-1.
390550033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