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聚能”,科学高效课堂的应然路径
2022-03-14曹义平
曹义平
[摘 要]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关联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关联无处不在。关联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方法,利用关联策略的教学称为关联性教学。关联性教学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联系,汇聚多方能量,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关联·聚能”是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应然路径。
[关键词]小学科学;关联性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3-0080-03
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各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学习是一个前后相互关联的积累的过程,科学素养是在长期的、连贯的、进阶的活动中形成的。关联是一种相互联系,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关联无处不在,有新旧知识联系、已知与未知联系、现在和将来联系、理论与实践联系、等等。关联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方法,利用关联策略的教学称为关联性教学。我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施关联性教学,综合运用各方面的联系,汇聚多方能量,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现结合日常教学实践,谈谈关联性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与反思。
一、以旧引新,奠定基石
知识的生发如同植物的生长,每一个知识点是一个芽眼,在原来的枝节上生长出新的枝叶。小学科学知识具有关联性与连贯性,旧知是新知生长的节点,新知从旧知的某一连接点萌芽生长。“温故而知新”道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即用已有的旧知作为新知建构的桥梁。因此,以旧引新是科学教学常用的方法,即在教学新知前先复习旧知,这样既给学生学习奠定基础,又从旧知中引发新的增长点。
知识教学如同建筑高楼大厦,要打好坚实基础,从基础往上一层一层地建设。科学教学应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立足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方法、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感悟,从而习得新的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以旧引新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用旧知作为铺垫,把旧知当作通向新知的通行证。科学教师要想让新旧知识形成有效关联,必须充分了解新知的相关知识背景,对教材体系进行精心剖析,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把知识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然后采用有效的方法为新知作好铺垫。在科学教学中,我时常把新知与旧知有机关联起来,从复习旧知开始,引入新知教学,利用知识迁移,奠定学生学习的基石。例如,《力与运动》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拉力与推力,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我在教学中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在课堂导入时组织学生开展“拉过河”与“转转椅”的活动,这两个有趣的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力的作用,初步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充满趣味的游戏性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复习了拉力与推力的知识,自然引入“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这一新知的教学。
二、联系生活,追本溯源
南宋诗人朱熹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流动的活水不仅清澈,而且更具生命力。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生活是孕育科学生命的源头活水。生活不仅是科学的源泉,而且是教育的沃土。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教育的逻辑起点,知识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即用生活来教育,在生活中教育。
生活是活的教材,知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书本教材与生活教材的联系,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就像教学生种田,必须在田里教,在田里学。联系生活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这块田地里去挖掘知识。科学教学应联系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联系生活,是追本溯源,有助于寻找科学知识的本源,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我常常采取生活化教学,或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场景搬进教室;或回归生活,把教学地点移到大自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在生活中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中,我先给学生出示了“橡皮”,问学生:“这是什么?”然后请学生说说“橡皮干什么用的”“有什么道理在里面”。在学生说出“摩擦”后,我又给学生观看了“小朋友玩滑滑梯”的视频,唤醒他们的生活回忆,让他们联系实际说说“哪儿有摩擦现象”。橡皮是學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学生几乎天天使用,玩滑滑梯是学生儿时的生活经历,几乎人人都玩过。学生对使用橡皮和玩滑滑梯都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橡皮和滑滑梯就是学生认识摩擦现象与摩擦力的最好素材。
三、手脑联动,做思合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自主建构。”所谓有意义的建构,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理解的建构,是立足实践探究的建构。知识的习得需要靠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建构,而不能靠教师的说教或者学生的死记硬背去获得。理解是知识建构的基础,而理解的最好方式是动手做,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做更容易理解,善于动手做的人更容易获得知识。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要求教学应以做为中心,强调学生在亲手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动手动脑,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中探究科学知识。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的灵动可以促进大脑的思考,动手做有助于学生理解。我们应当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充分利用手脑之间的这种联系,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做思联动中深入探究,通过做和思去获取知识。科学教学中的 “做中学”,不是纯粹的动手操作,而是手脑联动的过程,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思一体。在科学教学中,我注重手脑并用,做思合一,经常组织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的双手与大脑有机联系起来,以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我在讲解小灯泡的结构时,先是让学生拿起小灯泡来观察,说说灯泡由哪些部分构成,然后给学生出示灯泡的剖面图,结合图形给学生讲解灯泡结构。在给学生提出“灯泡的哪个部分发光”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给他们提供电池和导线,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看看灯泡到底哪个部分发光。该活动既验证了猜想,又让学生尝试连接电路,亲手点亮小灯泡,可谓一举两得。
四、环节关联,层层递进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由一个个环节组合起来的完整过程,而知识就是在一个个连贯性的教学活动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一般课堂教学由导入、新授、练习、总结等若干个环节构成,这些环节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将整个教学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教学设计与组织,使教学循序渐进,逐步进阶。优秀的教师注重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用一根无形的线将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让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相互关联,尽量做到衔接紧凑、环环相扣。
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联系,既彰显了教学环节的前后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上下层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助推学生探究的深入。一节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般不止一个,需要安排多个科学探究活动,需要设计多个教学环节,这就要考虑到环节之间的联系。在科学教学中,我巧妙设计教学,合理安排活动,使环节关联、层层递进,促进学生理解,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中,我在教学摩擦现象时,利用了五个生活事例:橡皮擦字、玩滑滑梯、推箱子、游泳、投降落伞。在认识了摩擦现象后,进入摩擦力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做“双手推桌面”活动,感知和体验摩擦力。在出示摩擦力的概念后,我又联系前面的五个生活事例,让学生回看前面的案例,说说“每种摩擦现象中哪儿存在摩擦力”,并且用箭头画出摩擦力的方向。前后环节的联系,增强了教学效果,推进了摩擦力的教学,助推了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环节关联策略有许多,如大环境统构、任务串联等。在环节关联中,我们可以开展大环境教学,通过一个完整的大环境,将若干个教学内容连接起来,这样以彰显教学的整体性,凸显探究式学习的结构性。我们还可以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将教学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用这些任务将教学过程串联起来,使得每个教学环节无缝对接。
五、对错联合,正反互补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希望教学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公开课上,都不希望出现什么意外。可是,常常事与愿违,有时候一些情况的出现会让人措手不及。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无论教师预设多么精细,总会出现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不会个个表现出色,对教师的提问不能对答如流,不能正确无误;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不能够顺顺利利完成,多多少少会发生一些错误,等等,以至于阻碍了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效果。人无完人,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现象,是避免不了的,针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当包容与善待。
“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错与对之间是有联系的,两者之间有着因果关联。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犯错与失败是常事,何况是天真幼稚的小学生,出现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有时是成功的根源,错与对是可以相容互补的,从错误中同样能够学到东西,而且往往让人更加深刻。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在利用对的案例进行正面教学的同时,不要忽视错误资源的价值。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捕捉学生的错误,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把错与对联合起来教学,起到正反互补的作用,促进了教学质效的提升。例如,在《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在教学“用导线把电池和小灯泡连接起来”的内容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并画出线路图。我发现八个小组中,有一个小组画错了,该组把两根导线的一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却把两根导线的另一头都连接到灯泡尾部的触点上。在展示交流线路图时,我没有放过这个宝贵的资源,把这张错误的线路图与正确的电路图放到一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并且让全体学生动手操作,检验这两种连接方法的正确与否。经过操作,学生不仅知道了錯,而且知道错在哪儿,懂得为什么小灯泡不亮的道理,为后面“路短”概念的学习做了铺垫。
六、学科联盟,跨界融合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有的属于科学学科,有的属于工程学科,有的属于数学学科。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有科学方面的能力,有数学方面的能力,有工程方面的能力。跨界融合是科学综合性的体现,科学学科就是将多门学科相互联系与渗透,把多门学科有机联系起来。
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是融合,跨界是一种关联思维,跨界教学成为新的教学理念被推广。因此,教师应跳出单学科领域,跨越学科的界限,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到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学注入强劲的动力,给学生赋予新的动能。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跨界教学理念,开展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相互交叉渗透。这样不仅要考虑知识间的相互关联,更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方法,运用综合思维与多元策略去解决科学问题。例如,教学《像工程师那样……》一课,在让学生制作个性手环时,我努力做到学科融合,将科学、数学、工程、美术等学科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美术知识去绘画,用数学知识去计算,用工程知识去制造。跨界教学丰富了科学探究活动,优化了科学教学手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跨界融合是一种学科联盟,提高了科学学习效能,赋予了科学更丰富的内涵。
七、首尾呼应,圆满结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国人做事讲究善始善终,教学亦是如此,有开始就有结束,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首尾呼应原指写作技巧,即在写作的结尾与开头相互接应。首尾呼应运用到教学中就是一种教学策略,指在教学结束时回到教学导入时的问题,对开始的问题进行释疑,使学生心中的悬念得以揭晓。当然,这里释疑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初始学习时产生的问题。
首尾呼应是在前面埋下伏笔,在结尾遥相呼应,使教学结构更加紧密,让教学过程更加完整,体现了教学的完整与严谨。在科学课堂中,我时常采用首尾呼应式教学。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中,我在导入部分通过动画引入手电筒,让学生猜一猜“手电筒里有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我没有急于揭晓问题的答案,而是先留下悬念。在课堂结尾部分,我又回到手电筒的问题上,组织学生观察手电筒的结构,探究各部分是怎样连接的,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如此设计既促进了学生学以致用,帮助他们应用知识、巩固知识,又确保了教学的完整性,使教学结构更为严谨,为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给课堂一个圆满的结局。
关联性教学旨在将事物关联起来,以亲密关系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让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关联,聚集能力,提高质效,让科学教学绽放异彩。
[ 参 考 文 献 ]
[1] 陆婷.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名师在线,2018 (10):41-42.
[2] 徐洁.小学低年级科学教学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0 (17):165-166.
(责编 韦淑红)
367150190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