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个维度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沿革、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向

2022-03-13孙忠英何玉健高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2年12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共生

孙忠英 何玉健 高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重点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丽中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之一。报告第十部分专题讲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从三个维度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沿革、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生态现代化重要支撑。

历史沿革维度

从历史沿革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农业文明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人类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工业文明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问题。农业文明的缺陷是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工业文明的缺陷是由于大量使用资源能源、大量排放污染物带来了全球环境问题,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人类开始反思传统发展模式,呼吁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了《里约宣言》(又称《地球宪章》)、《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公约》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4个重要文件,标志着环境保护由呼吁、倡议进入实质性的行动。21世纪以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实际行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奇迹,同时,环境问题逐步凸显。环境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污染问题,而是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关系的复杂问题,实质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质量还没有根本好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基于对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总结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入思考,中国提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大战略任务。

理论价值维度

从理论价值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升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遵守自然规律。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理论,对于当代中国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远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关于自然生态观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念,积淀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态智慧,是当代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根基。

生产观上的“天人合一”。古代哲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要效法天地生生之道,实现天人合德,达到“生生”之和谐。

方法论上的“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人与自然都是自然界所创生的,人类要重视与自然的关联性,崇尚和敬畏自然,不能功利地通过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来满足自身的无限欲望。

消费观上的“用养结合”。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倡清心寡欲和知止知足的消费观念。老子讲“知足”不是懒惰,而是要人们“戒贪”。

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蕴含了人类认识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为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凝练和认识升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古代朴素自然生态观的深刻思考基础上的高度总结。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来自两方面:一是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时期,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大规模改造自然,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二是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和并将自然生态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基础性地位的哲理思辨,崇尚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文化观,倡导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发展方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原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部分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4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实践指向维度

从实践指向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踏上新征程,应从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3个方面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正确的认识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正确的认识论就是要按照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浙江省安吉县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地方,正是因为他们守住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安吉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产业产值。从2005年到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0%,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近几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模式,截至2021年已有136个地区获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镇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把镇江的山水环境、自然生态保护好、打造好,使绿水青山源源不断生出真金白银,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发展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明导向。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

美丽城市是美丽中国的基础,每个城市都要系统谋划美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升城市外在颜值和内在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公园城市。公园城市是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基点的典型范例。建设公园城市是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 ”,从城市生态系统出发规划城市发展方向,目标是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品质。如镇江市建设公园城市,应充分挖掘和彰显城市六大特色价值,全面提升城市的外在颜值和内在品质。一是充分利用丰富山水资源,展现城市山林、江河交汇独特风貌,挖掘自然生态价值;二是充分利用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国诗词之市的文化元素嵌入城市文脉之中,挖掘名城人文价值;三是充分利用绿色空间、绿道体系,厚植绿色生态基底,挖掘环境优美价值;四是充分利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契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挖掘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五是充分利用产业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挖掘创新创业福地的发展价值;六是充分利用宜居环境,增加民生福祉,挖掘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镇江的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区位交通、科技教育、气候条件等资源决定了具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优势和条件。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和功能提升、环境污染治理与质量改善为重点,以环境健康和环境安全为导向,提高能源、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二是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为抓手,维护好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自然美、生态美的城市;三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宜业为导向,运用系统思维,把城市更新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提高协同推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把镇江打造成“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

坚持正确的实践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一是以绿色发展为动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系,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推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建筑结构的大力调整和各行各业的重大变革,提高全社会绿色发展水平。二是以协同推进为抓手。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方面加速度;在完善生态法规制度体系、强化环境执法力度方面严管理;在扩大森林面积、增加碳汇总量、提高生态固碳能力方面下功夫,合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以聚集全社会为能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绿色低碳理念,培养文明生活方式和低碳行为习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人心。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双碳”行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共生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