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化用《选》诗举要

2022-03-13宋莹莹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选柳宗元诗歌

宋莹莹,谢 林

(1.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2.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文选》自隋唐始日益盛行,特别是在唐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人纷纷将其作为研读、写作的范本,唐代帝王亦对《文选》偏爱有加。《文选》中的诗歌有些直接影响了唐代科场试诗命题,既有进士科试,也有博学宏词科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文选》的影响。在唐代文人的诗歌中,不乏《文选》中的诗歌(以下简称“《选》诗”)痕迹,这充分表明此时文人对《文选》的熟悉程度和接受力度。

李善在《上〈文选注〉表》中曾以“后进英髦,咸资准的”[1]3八个字来彰显《文选》的价值与影响。被誉为“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2]4213的柳宗元,自然受到《文选》的影响。历来学者对杜甫、韩愈等人与《文选》的关系研究较多,而少有学者把柳宗元和《文选》联系起来进行详细探讨。本文拟通过对柳宗元的作品进行考察,以期从接受学角度探寻《选》诗对柳宗元的创作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体裁上显示出受到《选》诗的影响

《文选》辑录了443首诗歌,其中五言诗有396首,为唐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范本。柳诗对《选》诗的化用,主要集中在其五言诗中。在柳宗元的《溪居》《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等五言诗中,均能发现《选》诗的痕迹。

从体裁上看,柳氏的五言诗有酬唱诗、山水田园诗、赠答诗、咏史诗、感遇诗、悼亡诗等,其中以酬唱诗居多。《文选》诗就题材而言,分为24类,而柳诗化用《选》诗,集中在《选》诗中的杂诗类、游仙类、哀伤类、乐府类、赠答类、杂拟类、咏史类、行旅类、劝励类等9类,且化用杂诗类最多。

通过统计学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文选》包含了战国、汉、魏、晋、宋、齐、梁时期的65名(无名氏不计在内)诗家的诗歌。柳宗元化用《文选》诗的作家(无名氏不计在内)分别是汉代的李陵、刘桢,曹魏时期的曹操、嵇康,晋代的张华、潘岳、张载、陆机、张协、左思、刘琨、郭璞、卢谌,南朝刘宋时期的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南朝梁代的江淹、沈约。萧统编《文选》时,收录西晋诗人的作品最多。从总体上来看,柳宗元对《选》诗的接受主要也是集中在其中的晋代诗人,且以西晋诗人居多。萧统的诗歌史观也影响了柳宗元对《选》诗的选取。《选》诗中影响较大的诗人有建安诗人、正始诗人和太康诗人,这些诗人对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且从柳宗元对经典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其对《文选》的熟悉和认可程度。

二、创作内容上体现出对《选》诗的模仿

柳宗元对《选》诗的接受方式之一是直接用《选》诗中的诗句或者语词入诗。柳宗元的诗文在化用《选》诗时,所借用的恰是《选》诗中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从柳宗元对《选》诗借鉴次数和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对《选》诗的接受情况。

(一)借用诗句

柳宗元在借用《文选》中的诗句时,通常不是直接引用原句,而是对原句进行改动,但不影响原意。受李善注的影响,其有时亦会根据李善注来理解诗歌。

《溪居》中“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3]2968,引《文选》卷二十一郭璞《游仙诗七首》:“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1]308这两首诗中的“山林客”皆指隐士。此诗作于柳宗元被贬谪永州之时,其在《与杨诲之书》中写道:“方筑愚溪东南为室,耕野田,圃堂下,以咏至理,吾有足乐也。”[3]2128诗人和农家为邻,过着田园生活,如同隐士一般在山林中散步。从“农圃”到“山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而在《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中有“会有圭组恋,遂贻山林嘲”[3]2897,则引用了“山林嘲”的典故。该典故出自《文选》四十三卷的孔稚珪《北山移文》的“于是南岳献嘲,北垄腾笑。列壑争讥,攒峰竦诮”[1]614,孔文嘲讽假作清高实则贪图富贵的伪隐士周颙,后来“山林嘲”成为讽刺假清高的典故。此诗是柳宗元游山登亭有感而作,抒发其不愿追权逐利而愿隐居山水之情。柳宗元在诗中引用的“山林客”“山林嘲”,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同时,柳诗中对这类典故的熟练运用,可以表明柳宗元熟悉《文选》。

《礼部贺嘉禾及芝草表》一文“既呈薿薿之祥,更睹煌煌之秀”[3]2371的“煌煌之秀”,化用《文选》卷二十三嵇康《幽愤诗》:“煌煌灵芝,一年三秀。”[1]328《愚溪对》中的“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3]899,化用《文选》卷二十七曹操《乐府二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1]390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未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中“干有千寻竦,精闻百炼钢”[3]2701,引《文选》卷二十五刘琨《重赠卢谌一首》:“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1]357李善注曰:“应劭《汉书》注曰:‘说者以金取坚刚,百炼不耗。’”[1]357柳宗元此处即取李善注之义。

《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中“静契分忧术,闲同迟客心”[3]2765,引《文选》卷三十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一首》:“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1]426该诗中“今日登高处,还闻梁父吟”一句[3]2765,引《文选》卷三十陆机《拟今日良宴会》:“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1]435“梁父吟”即“梁甫吟”。

柳宗元把《选》诗中的诗句与自己的诗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采用原诗的逻辑,呈现原诗的意脉,化用其中的典故,无生硬、晦涩之感,又没有改变原诗的含义。柳宗元在借鉴《选》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也代表着柳宗元对《文选》的接受。

(二)援引语词

清末李详《韩诗证选序》云:“唐以诗赋试士,无不熟精《文选》。”[4]35《文选》中的400余首诗歌,为诗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词库。唐诗中很多语词可以在其中找到出处,柳宗元的作品中亦有《选》诗的语词。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中“晼晚惊移律,睽携忽此辰”[3]2727,“晼晚”出自《文选》卷十六陆机《叹逝赋》:“老晼晚其将及。”[1]230李善对“晼晚”一词注曰:“言日将暮也。”[1]230“暌携”出自《文选》卷三十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即事怨睽携,感物方悽戚。”[1]426“睽携”即“暌携”,是分离的意思。柳宗元此句诗中接连两处词语出自《选》诗。

《觉衰》中“咄此可奈何,未必伤我心”[3]2927,“咄此”出自《文选》卷二十一张协《咏史》:“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1]299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的诗歌,诗人认为面对人生的衰老是无可奈何的,既然如此就不必伤心,可以与朋友饮酒、登高、放歌,快意人生。柳宗元被贬永州的作品大多充满压抑之感,诗歌氛围清冷、孤寂。这首诗却一反常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衰老。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中“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3]2734,“翻翻”出自《文选》卷二十三刘桢《赠徐干一首》:“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1]337《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中“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3]2745,出自《文选》卷二十六潘岳《河阳县作二首》:“颎如槁石火,瞥若截道飙。”[1]373“槁”字,“五臣作‘敲’”[5]490。柳宗元此诗中的“朔云吐风寒,寂历穷秋时”[3]2746,出自《文选》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王征君微养疾》:“寂历百草晦,欻吸鹍鸡悲。”[1]453李善注:“寂历,凋疏貌。”[1]453吕向注:“寂历,闲旷貌。”[5]601《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中的“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3]2978、《田家三首·其二》中的“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3]3048,“寂历”一词亦出于此。《梦归赋》中的“欻腾涌而上浮兮,俄滉漾之无依”[3]160中的“欻”借用了江淹此诗“欻吸鹍鸡悲”一句。柳宗元在《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秋晓行南谷经荒村》《田家三首·其二》这三首诗中分别引用江淹诗歌中的“寂历”一词,皆是用来形容秋天百草凋零、一片萧瑟的景象。而柳宗元三次引用此语词,是因为秋景的荒凉、百草的零落,这与他贬谪后的孤寂心情相呼应,也隐喻了他仕途的暗淡。

《斩曲几文》中的“问谁其类?恶木盗泉”[3]1246,“恶木”“盗泉”出自《文选》卷二十八陆机《乐府十七首·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1]394《祭外甥崔骈文》中的“笑颔即路,鸣鞘不回”[3]2669,“鸣鞘”出自《文选》卷二十九张协《杂诗十首·其七》:“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1]422

与上述《觉衰》作于同时的《读书》,其中“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3]3098的“竹素”出自《文选》卷二十九张协《杂诗十首》:“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1]423“竹素”指的是古代典籍。在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他除通过游览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外,还用读书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南涧中题》中“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3]2908,“孤生”一词出自《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1]410“孤生”直接表明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孤独生活。人在孤单时更易感伤,况且诗人是被贬于此地,游览南涧又看到一片秋天肃杀的景象,更增添了诗人的感伤之情,自身如同那荒野中的孤生竹一样。柳宗元在永州创作的诗歌中不乏描写竹子的作品,《茅檐下始栽竹》即是一首记录种竹子的诗。其中的“网虫依密叶,晓禽栖迥枝”[3]3003,“网虫”出自《文选》卷三十沈约《学省愁卧一首》:“网虫垂户织,夕鸟傍檐飞。”[1]434

《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早秋月夜病中见寄》中“谬委双金重,难征杂佩酬”[3]2730,“双金”出自《文选》卷三十张载《拟四愁诗一首》:“佳人遗我绿绮琴,何以赠之双南金。”[1]437《奉和杨尚书郴州追和故李中书夏日登北楼十韵之作依本诗韵次用》中“郡楼有遗唱,新和敌南金”[3]2764,其中的“南金”也出自《文选》张载的《拟四愁诗》。

柳宗元援引的这些语词多见于《文选》中。如“咄此”一词,在《文选》之前,多见于佛教典籍,如《摩诃僧祇律》《增壹阿含经》《长阿含经》《善见毗婆沙律》等。“鸣鞘”一词最早出现于《文选》中。“寂历”一词最早见于江淹的诗句中,并被录入《文选》,之后此词见于庾信的《邛竹杖赋》:“娟高节,寂历无心。霜风色古,露染斑深。”[6]42“网虫”一词最早出现在沈约《学省愁卧》一诗中,此诗被收录到《文选》,后代文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也在诗歌中借用这个语词。《文选》中的语词成为后人诗歌创作时可供借鉴的宝库。柳宗元把《选》诗中的语词与自己的诗句融合在一起,如若己出,表面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孤寂、感伤的情感,显示出他不凡的文学功力和对《文选》的精熟,正如刘勰所说:“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7]

三、思想意境上表现出对《选》诗的点化

受唐代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子必须熟读《文选》。在诗文创作时,文人借用《文选》中的诗句或语词,只能看作是对《文选》的直接模仿,点化诗意则更能体现文人对《选》诗的精熟。点化诗意,是指对前人的诗意或句意加以改变,融入自己的诗句中。柳宗元对《选》诗的点化,说明其对《文选》相当熟悉。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未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中“不言缧绁枉,徒恨牵长”[3]2702,引《文选》卷十九张华《励志》:“牵之长,实累千里。”[1]276李善对该句注曰:“千里之马,系以长索,则为累矣。”[1]276该诗中“缧绁”一词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8]“缧绁”本义是指捆绑犯人所用的绳索,在此句话中的“缧绁”是指关押公冶长的牢房。柳宗元在《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中又一次提到“缧绁”一词:“冶长虽解缧绁,无由得见东周。”[3]2796柳宗元此诗作于贬谪永州时,认为自己枉陷于“缧绁”之中,贬谪之地于他而言就等同于关押公冶长的牢房,一个“枉”字暗含他对被贬一事的冤屈、不满。就如给千里马系上长索,会限制千里马的奔跑一样,柳宗元有才能却被贬到永州,无法施展抱负。

《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中“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3]2845,引《文选》卷二十一左思《咏史八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1]296左思在诗中用“涧底松”来比喻自己,虽然有才能但因出身寒微而不被重用。后来,“涧底松”就成为典故,指代那些有才能却不得志的人。柳宗元在贾鹏山人处看到新栽的松树,联想到自己就如同左思笔下的“涧底松”一样不得志。松树能够忍受严寒不改本色,保持高洁的品质,却不似花草那般为人所喜爱。柳宗元结合自身屡次遭贬,有才华却得不到朝廷赏识,还被贬谪到柳州的经历,在此诗中化用左思诗句,抒发了他被贬柳州的苦闷、凄伤之情。

《奉酬杨侍郎丈因送八叔拾遗戏赠诏追南来诸宾二首》中“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3]2796,引《文选》卷二十三潘岳《悼亡诗三首》:“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1]330“翰林”在这里指的是鸟栖之林。在柳诗中一改潘岳的悼亡主题,他仅取“翰林”本义,认为应该行当冲霄,故以鸣凤上天拟之。

《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中的“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3]2986,引《文选》卷二十六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1]376这里反用陆诗之意。柳诗描写了卢少府在湘江畔的居所十分清静,四周没有邻居,不会受到世俗社会的纷扰。

《感遇二首》中的“西陆动凉气,惊乌号北林”[3]3101,引《文选》卷二十七曹操《乐府二首·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1]390该诗中的“揽衣中夜起,感物涕盈襟”[3]3101,引《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1]412在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暗指有才能的人找不到实现抱负的途径。柳宗元在《感遇二首》中则用乌鹊在北林鸣叫,暗指当时政局的严峻。

《咏史》中的“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3]3107,引《文选》卷二十八鲍照《乐府八首·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1]405“黄金台”典故源于燕昭王招贤的故事,后来多用这个典故比喻上位者招揽贤才的行为。鲍照在诗中提到黄金台典故,目的不在于赞美明君纳贤,而是着重讽刺那些没有才能的纨绔子弟因出身较好就受到任用,属于反用典故的内涵。《咏史》是柳宗元在被谪居永州时写的,诗人以乐毅的遭遇来自喻,感慨自己没有遇到明君赏识,以至于被贬,不能在政治上展现自己的才能。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中“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3]2800,引《文选》卷二十九李陵《与苏武三首》:“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1]413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和刘禹锡分别从永州、郎州回到长安,但没过多久,二人再次被贬。二人在衡阳分别,以汉代李陵赠别苏武的诗歌来自比。“垂泪千行”体现出柳宗元内心极度悲伤,柳宗元化用“临河濯长缨”于诗中,表达将与友人分别,下次见面不知是何时,抒发惜别之情。

《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中“频把琼书出袖中,独吟遗句立秋风”[3]2874、《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中“袖中忽见三行字,拭泪相看是故人”[3]2880,二者皆引自《文选》卷二十九《古诗十九首》:“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1]412又,《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中“桂江日夜流千里,挥泪何时到甬东”[3]2874,引自《文选》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休上人别怨》:“桂水日千里,因之平生怀。”[1]455《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中“交侣平生意最亲,衡阳往事似分身”[3]2880,据吴汝纶《柳州集点勘》:“‘侣’当作‘吕’。”[3]2880该句引《文选》卷二十一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1]304“吕”谓吕安,柳诗以此喻吕温。柳宗元的这两首诗中均不止一处引用《选》诗。“置书怀袖”的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用于表达女子对夫君的思念,后来也可用作表达珍惜友情之意。诗中提到的吕温是柳宗元的好友,但吕温因触怒唐宪宗而遭受贬谪,在元和六年(811年)时于衡州逝世。柳宗元为其写了《祭吕衡州温文》,这篇祭文中载:“海内甚广,知音几人?自友朋凋丧,志业殆绝,唯望化光,伸其宏略,震耀昌大,兴行于时,使斯人徒,知我所立。”[3]2559化光是吕温的字。柳宗元在此文中谈及永贞革新失败后,自己和好友被贬到不同的地方,他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建立功业的可能,希望吕温能把他们的理想宏图发扬光大。但是吕温的逝世,使柳宗元失去了知音,也使他“知我所立”的愿望落空了。《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一诗中提到的“彻上人”是灵彻上人,他是柳宗元所结交的僧侣之一。柳宗元《韩漳州书报彻上人亡因寄二绝》和《段九秀才处见亡友吕衡州书迹》写于友人亡故之后,每当思念友人时,就把书信置于袖中,以此来怀念故人。关于与友人的书信往来,柳宗元在《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中写道:“烹鱼之问,往复相酬。”[3]2571引自《文选》卷二十七《乐府三首·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1]389该句沿用了“烹鲤鱼”的典故。

《红蕉》中的“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3]3030,引《文选》卷三十卢谌《时兴一首》:“摵摵芳叶零,蕊蕊芳华落。”吕延济注:“摵摵,叶落声也。”[1]424诗人吟咏红蕉,是看到了自己命运与红蕉的相似性,都是“远物”。红蕉为世人所珍视,但到了秋冬时节,依旧免不了凋落的命运。自己有才能不但不被重用,还被贬谪到偏远地区,暗自透露出自己负才老去的辛酸。

柳宗元对《选》诗诗意的点化,与他的谪居生活不无联系。贬谪时期是柳宗元诗歌创作的高产期,他把心中的愤懑、哀愁倾注于诗歌中,有着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所以他在化用《选》诗的语句时,受他个人感情的影响,引用的诗歌内容也会呈现出与他相符的情感倾向。柳宗元采用原诗的部分语句,但是又打乱了原诗的逻辑,并赋予其新意,提升了思想境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柳氏化用《选》诗的技法娴熟。

结语

韩愈和柳宗元同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且都有贬谪经历。朱熹在《跋病翁先生诗》中指出,杜甫、韩愈在对《选》诗的接受中诗歌创作变化多,而李白、柳宗元在对《选》诗的接受中变化少。清末李详著有《杜诗证选》《韩诗证选》二书,可见杜甫、韩愈确实受《选》诗影响较大。诗人作诗取法《选》诗的多少,与其创作和审美倾向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对韩愈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韩愈注重“以赋入诗”,对《选》诗的接受则集中在汉魏诗和鲍谢诗。相比之下,学界考察柳宗元对《选》诗的接受的相关研究则较少,且缺乏系统性。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其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时年二十一岁,贞元十四年(798年)第博学宏词科,时年二十六岁。他本应在朝廷上发挥自己的才能,然而因主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他受《选》诗影响的作品大多是在被贬至永州、柳州时所作,或借用《选》诗及其语词,或点化《选》诗诗意,都说明《选》诗对柳宗元的作品影响较深。化用《选》诗,如果可以视为中唐文人诗文创作中的一个特点,那么,根据以上胪列分析,柳宗元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猜你喜欢

文选柳宗元诗歌
柳宗元
诗歌不除外
画与理
画与理
江雪
画与理
画与理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