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闻佳作永流传

2022-03-13李晓芸徐军国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导语

李晓芸 徐军国

新闻报道的特性之一是新鲜性,在传播及时的同时,也具有易碎性,所以称之为易碎品。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些新闻名篇时常被人们重温——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出敌阵,横渡长江……二十四小时内即渡过三十万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文章语言精练,形容简练确切,呈现出百万军队跨越长江的气势磅礴和宏伟威武的场面:在那“横无际涯、浩浩汤汤”的江河上,百万雄师冲破敌阵的恢宏大气场面。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透过这篇长篇人物通讯,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感人事迹,鲜明地屹立在天地中间,镌刻在全体群众心中,展现出了一位党员为群众鞠躬尽瘁的高尚形象。

精彩瞬间见证记录历史

无论是珍贵的新闻历史照片,还是重大新闻事件的文字新闻作品,这些大家十分熟悉的传世之作和不朽的经典,都见证了历史瞬间。那一个个永恒的瞬间,让人永远铭记、永远难忘,这是新闻佳作的第一大特点。

例1:获得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图片为《两党一小步 民族一大步》,拍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双手握在了一起的重大历史镜头,这也是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在六十年间的首次会晤。这张新闻照片内容深刻、意义重大,它不但记录了历史事件,而且给广大人民以深刻启示,起到了重大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

例2:在1991年,一幅《我要上学》的新闻照片,画面的小女孩头发蓬乱,衣衫破烂,用小手握着笔,一双明亮纯真的大眼流露出了希望而坚强的光芒,她向人们发出了内心的呐喊:“我要上学!”这幅图片,牵动了万千国人的心灵,人们为之震撼,甚至潸然泪下。

例3:2022年6月6日《乘舟巡宇探天河——神舟十四号飞天纪实》:夏风微拂,为神舟飞船送行。浩瀚苍穹,盼飞天英雄到来。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惊天动地的巨响过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飞赴苍穹。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远征。

这一场景的描写,记录了中国航天的一个辉煌瞬间,见证了神舟十四号飞船欢腾升空的精彩时刻。每每写到此处,神舟飞船的升空画面就在眼前频频出现,这不仅仅是对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与进展,更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和光荣,令人欢欣鼓舞,催人奋进。

经典故事传播增色添彩

好新闻作品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讲述经典故事,传递时代好声音,展现时代变迁,让人感受发展的巨大力量。经典故事往往有着特殊的价值,但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体现时代,与现代主乐调同频共鸣。

例1:在2022年6月9日的《湖北日报》第一版刊发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副题)》,文中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在福建省任职时期,习近平一行在福州市平潭县调研,途经某个村庄时,就同随行人员说起了那段历史往事:乾隆十四年,当地曾出现了“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悲剧,十八村无人幸免于难,只逃出一只小猪。

一夜沙埋十八村,这个典型的历史事件,也成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反面典型,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个故事,不断教导和提醒全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子孙后代知道生态环境保护是祖国乃至全球的生命线。建设生态文明,关乎百姓利益,关乎人类未来。

例2:在《禾下乘凉 笑看稻香万里浪》的文章中介绍了杂交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提到过自己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则是杂交水稻覆盖的梦。“世界约有1.6亿公顷水田,以一半折算种杂交水稻,也有0.8亿公顷,那以现在中国的水稻产量,每公顷多产出2吨,多养活人口的数量可能超过五亿。”

禾下乘凉,是袁老对水稻杂交栽培的一种人生向往,是袁老的梦想之一。只要一提到禾下乘凉这个经典故事,人们自然就联想起袁老,继而想到了粮食安全。

例3:《湖北日报》2022 年6 月11 日3 版《他们是榜样更是信仰》一文:诚信大于天,责任比金贵。现场,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刘玉萍带来一双手套,见证了丈夫去世后,她的八年艰苦还债路,让不少观众落泪。2010年,她丈夫患肝癌去世,留下未成年的儿子和治病欠下的13万元债务。从33岁到40岁,弱女子变身“女汉子”,在建筑工地打工,8年还清所有债务。

刘玉萍替去世的丈夫还债,是继“信用兄弟”后的又一典范。在他们的经典事迹中,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他们以诚信立身,遵守本分,作出了对“诚信”的最美诠释。在他们精神感召下,更多的人愿意践行责任和担当,将诚信和爱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抢眼标题引起读者共鸣

好新闻作品的第三大特点,就是有一个抢眼标题。俗话说得好:读书先看皮,看报先读题。一条新闻要想抓住读者,必须在新闻标题上下大功夫,新闻标题要富有文采、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022年6月9日《湖北日报》第4版刊发《麦浪秧苗舞 荆楚见粮安》。读到标题,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广袤的荆楚大地,一边是风吹麦浪、金光粼粼的丰收景象,一边是秧苗起舞、绿意舒展的耕种画面,每一片沃土都高唱着粮稳天下安的礼赞。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主要功能是阐述事实、引导阅读。还要把最核心的事实进行提炼,言之有物进行准确展现。如今年8月1日,《湖北日报》一版《武汉农业集团探索“国企联村”新路径——从“菇”军奋战到“1+5+N”》中,这一标题就使阅读人眼前一亮,把“孤军奋战”活用为“菇”军奋战,进而引发了读者的读报兴趣。

要使标题活灵活现,还要在标题上多使用动词。如《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7月1日10版《把智能手机“叠”进兜里》,一个“叠”字,反映出科技的日新月异,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折射出祖国的不断强大。《湖北日报》2022年7月6日10版《夜经济点燃江城烟火气》中有四个小标题——吃:走,一起“嘬虾子”克!游:清爽玩水“浪里个浪”;乐:跟街头歌手一起“嗨”;购:后备箱集市“燥起来”。这一系列的动词,展现了疫情过后,一个多姿多彩的“夜江城”,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动感导语提升阅读兴趣

好新闻作品的第四大特点,就是有抓住人心的导语。报道文章的导语应该把最具报道意义、最关键的内容放在文章最前面,如此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刊载于2021年7月17日《湖北日报》5版《里程碑!全球最大碳市场开市》一文的导语这样写道:7月16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必将载入“美丽中国”史册。当日上午9时许,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9点32分,全国碳市场的上线交易正式开始。这篇消息稿件以全国碳市场开市后成交的首单作为开头,写作流畅活泼,视角生动有趣。紧接着,进行了场景的描写:全国碳市场一开市,最低碳卖价为五十二点七八元/吨,最高碳买价为五十点五零元/吨……据统计,在短短几分钟内……最新碳价已经比开盘价上涨百分之八点五四。作者巧妙地推出这个镜头,使读者置身于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现场,新鲜感强烈,富有新闻张力,将这一较为专业的经济新闻呈现得通俗可读。

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导语,通常是生动活泼、动感十足、自然流畅。2022年7月12日《湖北日报》4版刊发《“迷你”公交开到家门口》一文开头这样写道:“一个电话,公交车就开到了家门口。”7月8日,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柏家坪村村民严训双在家门前等候公交车的到来。导语引用龙泉镇最偏远村村民的话语开头,开门见山。将固定班线线路变为电话预约,随叫随到的农村公交车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提升了运营效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变化,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读者的点赞声。

好的导语有一个强烈的组织感、步调感和节奏感,以诙谐感、戏剧性来引导并把握观众,惹人关注。2021年11月21 日,《楚天都市报》刊发《“捡”回哑叔当至亲 大爱一施十二年》一文导语这样开头:十二年前,27岁的湖北省老河口市小伙陈小峰,在街头偶遇一位流浪的聋哑人,将他带回家里悉心照料,见他比自己年长许多,便称他为“哑叔”;十二年间,陈小峰时刻不忘帮这个哑叔找寻亲人;十二年过去,警方通过三个关键字,最终找到了哑叔在河北的亲人。

当然一篇能撼动读者心魄的文章,还需要适当的细节描写,让新闻生动充满活力,要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这就要求新闻记者练好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奔走一线、走进新闻现场,用笔头和镜头记录真实,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的好作品,传递正能量和温暖。

另外,对于优秀的新闻作品也要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用生动的新闻语言、清新的报道文风、独到的报道角度,反映出一幅幅生动感人、形象传神的生活情景与画面,引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共情共心共鸣。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导语
导语
阳光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谈新闻导语的创新写法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
大事件 高占位 精制作——湖北日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报道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