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2022-03-13刘大卫周辉

煤炭高等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入校产教双创

刘大卫,周辉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这个文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依托。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省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例如,湖北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措施的通知》,江西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等。2022年,教育部首次面向全国高校建设10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100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江苏省有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7所高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有包括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的5所高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除此之外,教育部先后举办“互联网+”等比赛,开展各种评奖活动等,以此激发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积极性。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高校的大力配合下,尤其是经过近10年以来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一是开展双创教育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二是高校双创教育机制不断健全,无论是从培养模式还是从师资力量都在不断优化;三是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型高校、应用型高校通过双创教育树立了品牌特色,实现了“弯道超车”,高校的品牌度得以彰显。成绩固然令人喜悦,但依然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双创教育尚有很多难题亟待破解,尤其是产教融合问题,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效能的发挥。

所谓产教融合,意指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是高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展开的深度合作[1]。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向深层次发展,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从理念、内涵到路径实现全面变革的机遇。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产教融合理念构建其机制与路径。

一、高校双创教育的不足

1.高校双创教育理念的功利性

双创教育是高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以培育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延伸[2]。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而不是仅仅解决就业问题[3]。但在实践中,不少高校推进双创教育的直接动因却是将其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还有一些高校对双创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同程度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4]。

虽然通过实施双创教育推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理念既是因应就业形势的必然结果,也是加快高校毕业生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求职创业成功率、助益用人单位新员工培训的客观需要,但是这一理念所导致的功利性、单一性反而为双创教育带来了所谓的“先天性不足”。功利性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工具理性,而单一性则导致了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足、双创教育与产业需求结合不足。两者相因相循,相互交织。必须要认识到,对双创人才培养而言,比单纯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工具与精神的结合,比单纯理论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提升的结合,比单纯双创课程更重要的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唯有如此,双创教育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内在的持久素养和不竭动力,成为高校与社会双方效益叠加的旨归。

2.高校双创教育与产业的脱节

高校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知识含量人才,是对人才进行培养而不是技术培训[5]。当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产业存在脱节现象,既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也降低了高校的培养质量。

(1)高校学校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尽管应用型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渐成风尚,但是在双创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些高校的培养方案形同虚设,只是简单地将原有的培养方案拿来修改,没有进行论证;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设置单调,往往只是简单开设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一些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成分繁杂、专业性和权威性不足[6]。

(2)企业参与双创教育的程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头分离。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却无法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也就不能从源头上确保目标的市场性和定制性。二是事中疏离。虽然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会聘请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但是部分高校未能明确企业导师的职责,缺乏对企业导师的激励。还有一些企业导师的素养不够,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经验通过合适的方法系统传输给学生[7]。三是末端貌合神离。高校在推进双创教育过程中,应该与企业合作安排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真正感受生产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8]。但是,一些高校和企业往往囿于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等因素,学生的实习实训环节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层面,或者压缩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在实习实训环节有真正的收获。《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母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学习和实践环节不够”[9]。

3.双创教育的客体缺位

作为高校双创教育的客体,大学生应该在双创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主动参与其中,但是从实践来看,当前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大学生客体的缺位现象。一是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时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高校的双创教育自身在课程化、体系化的同时,往往更多囿于理论讲授。加之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往往以校内教师为主,上课时理论分析有余而案例分析不足,实践教学又很难进行大面积和深入系统的安排,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体验不足。二是高校对双创教育的引导不够,导致部分学生对双创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学生往往将双创教育课程等同于就业指导课或者一般性的通识教育课,对创新创业本身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建构不甚关心,更较少自觉地将其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三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知存在误区,创新创业选择的项目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成功率不高。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估计不足,对学生创新创业持否定态度[10]。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面对高校推进双创教育的困境,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在寻找破解困境的路径。在此过程中,产教融合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这是其区别于普通创业教育的根本标志也就决定了高校双创教育必须坚持与专业教育耦合的道路。产教融合,无疑将会为双创教育提供从理念、内涵到机制、路径全面优化的新范式。产教融合的关键在“融”。因此,对双创人才培养而言,深入推进“产”与“教”的融合是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胜负手。

1.构建外部引入机制

高校要积极推进面向产业实践的教育教学供给侧改革,集聚校内外资源,将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引企入校。引企入校是让企业走进学校,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一是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出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中心。通过对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可以真实地了解生产环境中的设备使用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工艺流程,初步积累生产经验。二是根据生产实践,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高校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调整,将全新的、典型的实践问题融入课程体系和理论教学,使理论教学更富实践性和趣味性。

(2)引行入校。引行入校是指高校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邀请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与单一的企业相比,行业协会平台汇集了整个产业链的信息资源,从人才、技术到生产、经营。引行入校有利于高校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高校利用行业协会搭建的合作平台,可以打破传统校企“点对点”的松散合作模式,形成“点对面”的全面、深度合作模式。

(3)引才入校。引才入校是把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引进高校直接参与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目前各地广泛推行的“产业教授”即是引才入校的典型形式。做实产业教授制度,有利于将产业实践、产业问题、产业需求融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之中,全面促进高校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2.构建送教进企机制

如前所述,外部引入是在校园内部分复制和重现生产实践、将产业实践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其优点是方便师生,可以将具体的操作实训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引企入校有两点不足:一是难以引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生产实践的全面深刻的感悟,教师难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有序地进行实践教学。在当前高校人才引进普遍存在工科“理科化”的情况下,这一不足尤为凸显。二是难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工程实践认知。与外部引入相辅相成的则是送教进企,它包括送师进企和送学进企两个方面。

(1)送师进企,从源头强化双创教育能力。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是要拥有高质量的双创师资。双创师资的来源固然要依靠前述引企入校的相关措施,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学校的固有师资。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的“五唯”直接导致了工科“理科化”现象。即,高校从人才引进到过程培养普遍存在重学术理论研究能力而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教育能力的现象。高校应当把企业生产实践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教师到企业尤其是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观摩交流、挂职实践,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提升高校双创教育能力。

(2)送学进企,从客体强化双创教育实效。由于条件所限,引企入校虽然在实践教学方面是生动的、直观的,但往往是片段的、割裂的。送师入企虽然在理论教学方面能够获得较多一线案例,但终究和高校日常理论教学一样不够直观,因而学生印象不够深刻。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考察了解、现场学习企业全流程的生产过程,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整体工程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的提升路径

产教融合为双创教育拓展了新内涵,注入了新活力。坚持产教融合,高校双创教育可以从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与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打造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路径。

1.革新双创教育理念

产教融合的理念其实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双创教育不仅是平面的知识体系,更是开放的、立体的实践体系。双创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的理念,优化双创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知识结构,从源头上提升双创教育水平;丰富双创教育内涵,从课程体系上增强双创教育合力;拓宽双创教育实践渠道,在实践中提升双创教育实效。另外,双创教育必须走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合作道路。互利共赢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条件。只有能够体现高校与企业双方价值的合作,才可能持久深入;只有互利共赢,校企双方才能真正推动产教融合从理念走向行动,从浅表走向深层,从点走向面。

2.优化双创教育方案

产教融合视域下双创教育的培养方案要进一步优化:一是要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坚持双创特色课程体系的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理念、内容之中,从培养方案这一源头入手促进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二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开辟双创实践教学的渠道,增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三是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充分重视日常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实践育人效果,着力打造文化精品、活动精品。

3.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师资以创业教育师资为主,创新教育缺乏充分整合;二是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多数是通过“了解企业”(KAB)等培训的辅导员或其他专职管理干部,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均存在一定局限性;三是校外师资来源受限,利用不够充分。

加强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向内挖潜:一是加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向产学研结合成绩突出的学者挖潜,扩大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二是要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培训,尤其是加强对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向外开拓:一是要加强全职创业型师资引进,加大从工业界、产业界引才力度,促进高水平人才在产学研用协调创新体系中的合理流动;二是要建设并利用好兼职师资队伍,以产业教授、创业导师等形式更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校外师资。总之,高校只有专兼结合、内外互动,才能不断提高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双创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入校产教双创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入校
北京大学:“刷脸入校”闸机西南门试运行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