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教科研体系 加快提升教科研水平
2022-03-13周小兰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小兰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认真收听收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后,笔者深入学习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部分的内容。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足西藏区情,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大力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西藏教科院)需要加快构建更加全面的教研体系,提升全区教育科研水平,充分发挥智库功能,助力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健全教科研体系
(一)完善体系建设
纵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和沿海发达省市的省级教育科学研究院所的组织结构,可知一个完备的组织体系是省级教研部门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的前提。基于西藏的发展历史与当下区情,西藏教科院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未能完全发挥其作用。为了充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省级教科院的智库作用,建立健全教科研体系迫在眉睫。
1.科学进行机构设置
通过查看中国教科院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以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浙江省教科院)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省教科院)为例)的省级教科研部门,机构设置的类型多样。有些是将学段和学科相结合来划分,如中国教科院:既有基础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也有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教师发展研究所。有些是按学段来划分,比如浙江省教科院:全院设有四所一室:院办公室、基础教育研究所(挂浙江教育学会秘书处牌子)、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挂浙江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室牌子)、高等教育研究所(挂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挂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牌子),这种按学段划分,又把单另特殊的办公室进行挂靠,能充分调动人员的专业性和利用率,集合全学段的力量开展教科研活动。这也是基于浙江省教科院编制少的现状的考虑(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现有编制21 人)。还有一些教科院则是将教研室和科研所分开,如江苏省教科院内设9 个研究所(室)和部门,分别是: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基础教育研究所、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中小学教研室等8 个业务部门以及机关党委综合部。与前两个教科院不同的是,江苏省教科院将中小学教研室单独列为一个部门,这也是基于江苏省教科院编制多(江苏省教科院现有职工81 人)、人手充足的前提。江苏省教科院机构设置既顾及到教育科研工作,也着重关注了中小学教研工作,为江苏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智库作用。
以上三种类型的组织架构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行政与教科研业务分工明确。中国教科院设有教育理论研究所等20 个研究所、党委办公室等12 个行政管理处室,将行政业务如院办、党办、总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严格作为行政人员进行管理,而院下设的十几个研究所则重点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浙江省教科院的在职人员中,也专门分为科研人员19 人,行政人员2 人。江苏省教科院现有的81 人职工中,专职教科研人员69人,其余也皆为行政人员或者工勤岗位。
与上述单位相比较,西藏教科院不仅在机构设置上划分不够明晰,单位人员性质上不够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能也缺乏专门性和专业性。目前内设机构有6 个:院办公室、科研办公室、教研办公室、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办公室、《西藏教育》编辑部。从目前的机构设置来看,作为省级教研部门的教科研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人员配置上,虽然教研办公室人员最多,但是并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导致人员分工和责任不明确,并不能有效发挥作为省级教研员的作用。通过借鉴中国教科院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教科院的机构设置,立足于西藏的基本情况和西藏教科院的人员编制数量,可采用将教研和科研融为一体的机构设置方式,将学段和学科相结合、行政和教科研分开来划分,重新设置组织架构。根据实际,建议将西藏教科院划分为以下9 个部门:院办公室、基础教育研究所(挂西藏自治区教育学会秘书处、西藏自治区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办公室牌子)、高等教育研究所(挂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牌子)、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所、体育美育劳育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教师教育发展研究所、《西藏教育》编辑部。这就将教研与科研融为一体,将教育研究工作依托于教研实践,将教研活动转化为教育科研成果,这种机构设置具有科学性、高效性、融合性,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此外,对学科专业素养高、学科专业能力突出的人员还可以在这些研究所里设立个人工作室,充分发挥个人工作能力,引领个别学科优先发展,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有利于更好地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教科研人员“包干责任制”
科学设立机构后,需要明确人员的工作职责。中国教科院根据机构设置来分派工作职责,各个专门性研究所立足于本研究所职能,开展教学教研的指导工作,并大量开展相关学段、专题的教育研究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效的咨询建议,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全国多个省市的各级教科研部门都实行包区域、包学校的方式开展工作,如此前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名进藏参加“送教下乡”活动的专家交流中得知,重庆市各级教科研部门即采取包区域、包学校的方式开展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的“五包”方案“包区域、包学校、包学科、包教师、包质量”也值得学习借鉴,这种工作方式既能聚焦区域内教育短板,又能明确人员的目标责任,能有效提升区域教科研水平。
作为省级教科研部门的西藏教科院,在汲取全国多个省市多个层级教科研部门的工作经验,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更好地发挥作为西藏教育智库的咨询作用。笔者建议从纵向建立全区教科研人员“包干责任制度”:按照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能,将人员进行集中调配,明确不同人员对全区7 个地(市)、74 个县(区)及下面的学校的包干任务,采用“长期包地(市)县(区),短期包学校(园、所、室)”的工作机制,即固定人员负责相对应的区域,在负责的区域内寻找薄弱学校(幼儿园、教科所、教研室)开展短期驻校(园、所、室),帮助其提升教学、教研、科研水平,在负责的区域内对这些薄弱学校(幼儿园、教科所、教研室)进行轮换指导,在负责的区域内寻找优秀学校(幼儿园、教科所、教研室)开展短期驻校(园、所、室),考察借鉴其优秀教学、教研、科研经验,并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推行至区域内其他学校(幼儿园、教科所、教研室),以此提高区域内的教育质量,加强各单位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在年底对包干区域内的教育成效进行考核,作为年底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考核要点。长此以往,西藏整体的教科研水平将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建立辐射全区的教育实验基地
纵观全国各地教科院,从中国教科院到各省市教科院,其教科研工作均依托于下面的教育实验区(实验学校),中国教科院在全国多个省份的多个县(区)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如在成都市武侯区、广州市荔湾区、泉州市石狮市等地设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用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以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各省(市)、地(市)教科院也纷纷建立实验学校、附属学校作为教育实验基地,开展相关的教科研活动,如上海市教科院实验小学、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厦门市教科院附属小学、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实验学校等等。
开展教科研活动必须立足于实际,这些实验区、实验学校就是最好的土壤。因此要踏实开展相关工作,实现“从无到有”,积极与拉萨市政府和拉萨市教育局合作,建立自己的实验学校,作为开展教科研活动的基地,这是建立健全西藏教科研体系的一项重要环节,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开展此项工作,建立之后更重要的是后期的管理和实践工作,需要慢慢摸索使之成熟。
(三)完善宣传和优质资源共享渠道
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查询,除西藏外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级教科院(所)均建立有自己的专门性网站,用来公开本单位开展的各项工作,发布关于教科研工作的重要通知。西藏教科院目前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站,建议可以依托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在其中开辟出西藏教科院的专门栏目,并进行专人维护,及时更新教科院的各项工作,包括改革后院里工作人员包区域、包学校的教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打通全区教科研工作,全面展示西藏各层级教科研单位的工作动态,加大对西藏教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目前已经依托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开展自治区教育规划课题管理工作,建议其他如教研工作、教师培训工作等也可以逐渐依托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比如对自治区教研员团队、西藏教育学会下各个学科分会等工作的开展和管理,都可以在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上西藏教科院专栏中进行呈现。此外,微信公众号也是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目前西藏教科院的微信公众号“西藏教研”的功能较为单一,建议改为“西藏教育科学研究院”,由专人进行维护管理,同步更新全区教科研工作动态。
其次打造优质线上课程。改革后西藏教科院的教科研人员职责明确,学科明晰,定位准确。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培训,打造一支“专家型”的教科研队伍,通过集合全区优秀的各学科教研员打造一批优质的线上课程,并根据教育政策、教育重点事项、对全区教育质量监测后发现的各学科薄弱环节每年及时更新新课程。充分利用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将这些优质线上课程进行展示,以供全区教师学习,这建立在全区教师对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的有效利用的前提之下。
二、加快提升教科研水平
(一)从教育热点挖掘教育前沿课题
据笔者在中国教科院访学期间的学习经历,掌握教育热点,从中挖掘前沿性教育课题的选题,能有效提高教科研的水平。例如“三科”统编教材的实施,衍生出教研工作中推行统编教材的落地使用,也为教育研究中以“三科”统编教材在当地实施的困境、有效推行“三科”统编教材落地的策略、推行“三科”统编教材的实施成效、“三科”统编教材各学科的教材解读及教材教法的革新手段等等颇具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从教育热点中找教研主题和科研课题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又能有效解决教科研工作中存在的具体困境,是值得学习和深究的。
因此,建议西藏教科院依托教育部官方网站,重点关注国家各部委和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政策文件、教育部各司局的工作要点和工作动态、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这几个方面,结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中公示的与教育相关的文件及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官方网站中公布的西藏教育工作动态、各处室重点工作、发布的重要文件,每月月底之前由专人梳理一次,并在西藏教科院每月学习会上进行解读,及时发现其中可作为教研主题和科研课题的素材,为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从侧面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路。
(二)开展重大教育实践课题研究
依托教育热点,选取一些重大重点选题,调动西藏教科院的所有骨干力量开展重大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以老带新,组成团队式课题研究小组,依托每年的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的平台,结合教育热点和教育前沿开展重大主题教研活动,并立足于这些主题教研活动申请重大重点科研课题项目,达到教科研的完美融合。
如在开展“三科”统编教材的推行工作时,可以将推行工作中的典型做法申请立项,进行研究;“三科”统编工作落地之后,可以对后期教材使用的成效进行持续追踪调查,进而掌握国家实施统编教材对西藏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的成效,而这同样可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基于前期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质量监测工作,西藏教科院也可借鉴其经验,每年在全区开展不同学科的质量监测工作,基于西藏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可以利用珠峰旗云平台开展线上质量监测工作,利用各学校的电脑机房让学生开展监测,既省时省力,又便于后台的数据统计。这项教研工作同样可以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可以将西藏各学科优秀教研员纳入研究团队,以便更好地为各学科开展质量监测工作后找到的学科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改进策略。又如教研工作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开展同样都可以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这里仅举以上几个主题作为例子,现实工作的开展中当然会衍生出更多的课题主题,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探索。但是这些重点课题凭借个人很难完成,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团队共同完成,既能充分调动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充分融合教研和科研工作,从而为西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三)团队式课题研究与个人课题研究相结合
笔者在学习期间还关注到中国教科院每年会拨付部分资金设立院内研究项目,并鼓励青年研究者多做研究,在年度考核时着重统计个人的专著、论文、报纸报道等研究成果,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因此,除了团队式课题研究外,个人课题研究工作也极为重要。建议西藏教科院申请部分资金作为院内项目设立的资金,虽然以往也开展过类似的工作,但人员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如果将个人研究成果纳入年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就会有效调动个人做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也能相应调动个人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毕竟课题研究工作立足于教研实践活动。
三、大力实施教科研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援藏资源,向对口援藏单位如中国教科院申请来西藏教科院进行2-3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指导,帮助单位开展各项改革工作。利用对口支援项目,派遣西藏教科院的骨干力量到中国教科院等援藏单位进修学习。还要加强和其他省市教科院的联系,联合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教科研活动,邀请其他省市的教科院专家为西藏各级教研员进行线上线下培训,派遣骨干力量到各地教科院进行短期的跟岗学习和交流,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还要加大对全院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确保每个人每年至少都参加过一次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类的培训活动。
其次职称结构比例调整和职称学历提升要并行。就目前西藏教科院的学历和职称比例而言,远远达不到全国其他省市教科院的比例。浙江省教科院在职的19 人科研人员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15人,约占79%,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约占26%,高级职称14 人,约占74%。江苏省教科院专职教科研人员69 人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56 人,约占81%,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约占45%,高级职称62人,约占90%。西藏教科院目前除了高级职称人数少以外,研究生学历占比也未过半,博士生学历更是屈指可数。这既需要和人社部门协商职称结构的设立,为年轻人提供职称晋级的渠道,也需要单位支持鼓励更多的人员进行更高学历的深造,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本人在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后,结合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做访问学者的学习经历,提出的关于西藏教科研工作的一些个人设想。笔者希望西藏教科院立足本职工作,提高西藏教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智库的重要作用。本文还有很多思考不够充分之处,期待西藏教育工作者能够提出更为合理的设想,助力西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