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脘穴临床应用探析

2022-03-13祁向争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外治法中脘胃痛

周 月,祁向争,李 萌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

“中脘”一词最早出自《针灸甲乙经》:“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别名上纪、胃脘、太仓。其位置是“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即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中上4 寸处。中脘穴是人体任脉上的穴位,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足阳明经交会。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选用不同的中医外治法作用于中脘穴可有针对性的治疗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加快疾病向愈。本文就中脘穴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中脘穴外治法

1.1 中脘穴针刺法

针刺作为“内病外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记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故针刺法具有疏通经络、调畅气血、调和阴阳之功。马柳一等[1]研究发现电针中脘穴可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所致的腹胀、呕吐及便秘,增加肠鸣音次数,降低腹内压。张凯军等[2]在中脘穴运用毫火针点刺留针治疗寒邪客胃的呕吐。周玉中等[3]研究发现,在中脘穴进行穴位注射,能够缓解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期时胃痛、腹胀、泛酸烧心等症状。温针灸是一种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外治法,最早见于《伤寒论》,是将艾柱置于针柄上,待针刺得气后点燃艾柱,使热力可以通过针体直接传入穴位,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它结合了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有研究表明,在中脘穴进行温针灸治疗虚寒性脾胃疾病,对于改善患者胃痛症状、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有独特优势[4-5]。针刺中脘穴在治疗脾胃疾病中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疏通三焦气机,通络止痛,良性调节脾胃功能,提高胃肠动力,对于因各种原因而致气机不畅的脾胃疾病效果更佳。不同的针刺法又各有特点,电针相较于单纯针刺,可通过电流增强作用力度,通过持续刺激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毫火针在单纯针刺的基础上增加了温补、祛寒除湿等功效,此外进针时的疼痛刺激增强了针刺的刺激作用,对于寒证、痛症、实证等效果确切[6]。水针结合了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的存留延长了穴位的作用时间,综合作用比单纯针刺更佳。对于虚性、寒性、患病时间较长,单纯针刺或艾灸作用力度不能治愈的脾胃疾病可选用温针灸。

1.2 中脘穴温灸

温灸具有通经络、散寒湿、补益虚损等作用。《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医学入门》亦云:“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气也……寒者灸之,使其气温也。”彭艳红[7]研究发现,在中脘穴进行温和灸治疗虚寒性慢性胃炎,可改善患者胃脘痞满、大便稀溏等症状。沙志惠等[8]在中脘等穴运用隔药饼灸治疗虚寒性胃痛,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胃痛症状。温灸中脘穴可散脾胃内脏之寒,起到温通经络、运转脾胃气机、健脾益气、补益虚损的作用,对于虚寒型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1.3 中脘穴拔罐

拔罐属于中医外治的特色疗法,有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温通经络的作用。其作用原理主要是温热作用和负压作用的结合[9]。王轻轻等[10]试验发现,在中脘穴拔罐可改善患儿腹痛的程度、发作频次、持续时间以及复发率,说明在中脘穴进行拔罐,对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脾胃疾病有治疗作用。

1.4 中脘穴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通过贴剂贴敷于穴位表面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一种药物和穴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减少肝脏代谢,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扩大了适应人群的范围[11]。祁向争等[12]在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发现治疗后患者的胃胀、便溏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中脘穴穴位贴敷治疗脾胃疾病属于近部取穴,因中脘穴是小肠经、三焦经、胃经和任脉的交会穴,胃之募穴,六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可通过将药物作用于中脘穴,起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2 病例分析

宋某,女,65 岁,2020 年12 月初诊。主因“胃痛伴胃胀半年余”就诊于我院门诊,自诉半年前因食冷饮后开始间断出现胃痛症状,于门诊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现症见:胃部疼痛隐隐,伴有胃胀、泛吐清水、纳差等症状,喜温喜按,受凉后胃痛症状加重,需热敷缓解,手足不温,寐差,大便不成形,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弱。诊断:胃痛,辨证属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予以针刺中脘穴,艾灸中脘穴、神阙穴配合中脘穴穴位贴敷。针刺: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针刺中脘穴,直刺0.8 ~1寸,行捻转提插补法,得气后,留针20 min ;艾灸:取两根长2cm 左右的艾条,使用艾灸盒固定,对准患者中脘穴、神阙穴进行悬灸治疗,以患者感觉到温热舒适为宜,艾灸时间为每次20 min ;针刺与艾灸可同时进行。穴位贴敷:穴位贴由吴茱萸、苍术、丁香等药物组成,贴敷于患者中脘穴,4 h 后可揭去。每3 d治疗一次,经此法治疗5 次患者病情痊愈。

按:患者为老年女性,因食用冷食后出现间断胃痛、胃胀半年余,迁延不愈导致脾胃受损,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常,气机不畅,而致胃胀;因寒食伤脾胃阳气日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于温养发生胃痛;胃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受损,水湿运行不畅,使得湿浊内生,则大便不成形。又因“胃不和则卧不安”,患者遂出现寐差症状。针刺中脘穴可调节脾胃气血运行,疏通三焦气机,使得脾胃气机通畅,从而起到缓解胃痛、胃胀的作用。同时中脘穴可通调三焦气机,达气血调和之目的,阴阳调和,使神安心静,遂寐差症状得解。艾灸神阙穴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云:“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力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状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艾灸中脘穴和神阙穴一方面可利用艾灸的温热作用驱寒除湿,另一方面可补益脏腑,激发机体正气以促病愈。中脘穴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通过皮肤间接吸收,刺激该穴起到使中焦气机上通下达、脾胃功能调和的作用。多种外治法、多个穴位联合作用,使疾病逐渐向愈。

3 中脘穴的现代研究

中脘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因其被广泛应用,人们对中脘穴的作用机制也有较多的研究。敖雪仁等[13]发现针刺中脘穴可使溃疡病穿孔患者炎性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下降,血管活性肠肽水平升高。王婷婷等[14]研究发现穴位贴敷中脘穴可改善胃肠激素水平,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消化功能恢复。劳美玲等[15]通过试验发现重灸中脘穴可降低减缓胃肠蠕动激素的水平,改善胃肠动力,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现代研究还发现针刺中脘穴可促进脑肠肽的释放,对于失眠等心系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可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16]。

4 小结

中脘穴是胃部的体表投影区,有丰富的肋间神经分布,刺激中脘穴可对胃肠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及血液循环[17],起到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理气止痛、补益中气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痛、泄泻、便秘、痞满等脾胃疾病,也可以用于治疗失眠、脂肪肝等全身性疾病以及妇产科疾病[18-20]。在临床治疗中,中脘穴多被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在该穴上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可用于治疗气机不畅、阴阳失和、虚寒性的急慢性脾胃疾病;拔罐中脘穴对于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实证、瘀证以及感寒受邪的脾胃疾病适用;中脘穴穴位贴敷适用于治疗病程较长的慢性脾胃疾病,可持续发挥治疗作用。各种外治法各有特点,不同类型的脾胃疾病可选用疗效更佳的中医外治法,也可同时联用多种外治法,以获得最佳疗效。

猜你喜欢

外治法中脘胃痛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胰腺癌所致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浅谈藏医盐敷治疗胃痛的护理
理中汤加味寒温组方治疗虚寒兼湿热型胃痛
中医外治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2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