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界与融合策略下的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研究
——以山东省建造设计大赛一等奖“炬烽”作品为例

2022-03-13徐淑敏刘启宝王舒敏

砖瓦 2022年2期
关键词:木构无界边界

徐淑敏 刘启宝 王舒敏 赵 武

(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1 无界融合设计策略的认识

建筑师应突破对建筑边界必须清晰的认识,建筑边界的模糊性可以赋予建筑更多想象和介入的可能性[1]。建筑在设计中承载的文化内涵需要建筑本身做出必要的外在表达,建筑师在赋予建筑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促使了建筑边界的确立和形态的变化。

建筑边界的设立影响到三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建筑与环境;再者是建筑内外的人与人;然后是建筑内外的人与环境。破除建筑边界的局限性,在建筑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找到共生的联系,模糊相互之间的边界,达到建筑融于环境,环境依托于建筑的境界。促使建筑空间视觉的自由与延续,达到将空间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特性传达给受众的目的,引起受众的共鸣[2]。通过重构建筑空间形式,将内外空间的环境在模糊的边界中融合渗透,真正做到设计的“无界融合”。

2 公共休闲空间的营造设计

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不仅能美化节点的景观效果,还兼顾增强节点处的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作用。作为一种开敞式的交流空间,其空间的处理、边界的设计以及文化的表达更应该符合本身的独有的特性。通过“无界融合”理念的引入,完善了传统意义上单一化的公共休闲空间形式,形成了意境、创意、活力三种意义上的公共休闲空间营造形式。

2.1 公共休闲空间的意境营造

意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所散发的艺术氛围与情趣。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意境的物质载体——艺术形象。蒲震元说:“意境不是虚无缥渺的东西,没有艺术形象就没有意境”。二是意境的悠远之意——非物质形态,是特定的艺术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感氛围与精神意义[3]。公共休闲空间艺术形象的形成更多的是依托于它所需要表达的精神文化内涵,而精神文化在与受众之间互动后便产生了受众所表达的“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说“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4]。产生的情感与周围的景观碰撞后便营造出空间内的意境。营造公共空间的意境不仅能够表达建筑蕴含的情感,也能很好地与受众产生共鸣,打破建筑的边界壁垒,达到人、物、景三者的有机联系与统一。

2.2 公共休闲空间的创意营造

无界融合的理念引入,使得建筑师对于空间把控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创意性。在满足基本的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将建筑的造型与使用的方式进行特殊变化,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定,让使用者与建筑共同融入环境中,满足使用者的好奇心与兴趣,促使更多的人能够在空间中驻足。公共空间的创意营造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展示,更能很好地激发市民的思维与创造能力,具有很好的思维导向性。

2.3 公共休闲空间的活力营造

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可以为市民的公共生活提供空间及功能上的支持,是市民公共生活延伸的集中平台,为市民公共生活的丰富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而开放式的活力公共空间形式更能促使市民的交流与活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良性健康的服务空间。从空间层面上来说,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不仅是组织各功能空间的媒介,也为市民提供了除城市公园、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以外的可以进行形形色色日常交往活动的共享空间;从市民活动层面上来看,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具有高度的功能混合性和文化凝聚力,可以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人按各自的需求进行自由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公众在其中进行日常活动的同时,也会有文化精神及思想方面的互动和提升,从而为市民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选择的多样提供了可能性[5]。

3 炬烽公共休闲空间设计

3.1 作品概况

“炬烽”是2021山东省大学生建造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作品围绕着“致敬齐长城,发展齐文化”的主题,结合淄博当地齐长城、淄博瓷器等文化元素设计的木构建筑(图1、图2)。该建筑主要作为公园内的开放式公共休闲空间使用,造型构思巧妙,极具张力,能够充分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精神。

图1 主立面

图2 侧立面

3.2 营造构思

3.2.1 利用几何角度变化表现曲线非标准形体的美

炬烽的主体部分是由四个角柱空间组成,每个角柱空间由长方体单元堆叠而成,角柱空间的单元体层数设定为18层,每个单元体绕中轴线旋转5°,由底到顶的总旋转角度达到90度,到达顶部时四个角柱空间体完美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图3)。通过这种简单的几何角度变化,创造直线到曲线的转换,达到木构形体造型的升华。

每个组成角柱空间的长方体单元采用宽木板和窄木条的组合形成,在规律的旋转过程中,每个角柱空间也因为木条的特殊组合形式形成了虚实变化的效果,从四个立面均可看到四条优美的曲线造型,使木构体的立面效果丰富灵活。这种虚实变化的效果也减少了对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交流的阻挡,更好地实现了木构空间的内与外的交融,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与空间体验。

炬烽的两相邻角柱呈现镜面对称的特点,在前后立面的设计中,单元体背离中心空间旋转,形成舒展的效果。旋转效果在前后与左右立面上存在着联动的效应,因此在炬烽的侧立面中,单元体趋向中心空间旋转,形成聚拢的效果。

3.2.2 利用几何大小变化创造曲线形体效果

炬烽的四个角柱空间由下及上呈现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在前后两个立面上形成拱劵式的结构形式。每个角柱在腰部的单元体最小,上下两端的单元体逐渐较大,呈现出一种腰部“收紧”,上部“外扩”的视觉感受。由腰部到顶部之间的单元体,外扩变大的程度逐级增大,四个角柱空间于顶部合拢聚收,形成一个整体空间,给人轻盈又不失稳重视觉的效果,见图3。

图3 营造构思

4 “炬烽”无界融合策略的体现

无界融合策略在炬烽作品中的体现主要是空间设计的无界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无界”的理念在炬烽中的表达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人与人的交流的无界。去除内外空间中人与人交流的隔阂,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戒备,达到心灵的升华。第二,人与自然融合的无界。模糊边界,将自然与空间搭接,让空间中的人更靠近自然,融入环境。第三,空间的无界。联系建筑的内外空间,让空间变得自由与开放。

4.1 环境的无界

炬烽的搭建选址场地位于淄博市孝妇河湿地公园,场地平坦开阔,北部为停车场直达公园的主要干道,东侧为喷泉广场,人流量比较大,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节点。在这个重要的节点处,封闭或者单一方向流通的空间形式,一方面影响到经过该处游客活动的自由度,另一方面也会将建筑空间的功能性淡化、单一化,脱离其原本交流空间的特点成为单一的交通通道。

4.2 空间无界

将木构的空间形式进行“无界”设计,“四向皆可入”,没有固定的边界划分,仅由四方角柱支撑上部构件,使游客可以从任意方向进入空间之中并在其穿梭,减淡视觉上的障碍,去除了木构的放置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隔阂。木构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既是它对过往游客的一种诉说,达到建筑、人、空间的联动效应,最终将木构的空间设计生动化、自然化。

4.3 文化无界

在整个木构设计中,炬烽充分考虑文化特性,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将木构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在齐文化中,齐长城和淄博陶瓷独具代表性。齐长城是国内年代最久远的长城,规模宏大,连亘千余里,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作为“瓷都”的淄博,在陶瓷上的造诣尤为突出,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性风格。无论是齐长城还是淄博瓷器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传递了匠人精神。

炬烽采用木块堆叠的形式体现长城由砖块层层叠砌而成,主立面则是烽火台门洞的意向,侧立面两条优美曲线形成的空间宛如瓷器一般,融合了齐文化中的精髓,把本土、古朴的元素植入整体造型当中,使木构充分体现了淄博的地域文化特征(见图4)。

图4 文化融合

5 结语

无界融合的设计策略对于公共休闲空间的组织方式、社会需求特征以及思维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新形式,使公共休闲空间呈现出富有意境,更具创意与活力的特点。设计师应充分认识公共休闲空间边界模糊与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以及重视地域文化建构与当代精神建构。当代文化建筑应通过文脉主义与城市环境相结合的方式来营造空间,构建反映时代与当代价值观的文化建筑公共空间,实现人与环境在无形层面与无界领域的“精神共鸣”。

猜你喜欢

木构无界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突破非织造应用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木构的味道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世界本无界,设计亦无界
香港苏富比再推“无界”专拍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