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愿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创作小提琴作品
——小提琴家李自立的艺术人生

2022-03-13王志远

岭南音乐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提琴小提琴创作

文|王志远

李自立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曾任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音教委全国少儿小提琴教育学会会长、广东小提琴教育学会会长,是当代中国小提琴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人物,活跃在舞台、教坛超过半个世纪,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少儿小提琴教育作出了卓越贡献,受到国内同行和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音乐学习

李自立出生于1938年,幼时即在父母的熏陶下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他说:“在音乐的王国里,如果说我今天长成了一棵树,那是因为我父母播下的种子。”正是因为与音乐相伴长大,李自立对音乐有了一份向往。

1950年,12岁的李自立来到部队文工团,在团里学会了二胡、京胡、民族打击乐器和基本乐理知识,由此与音乐结下了一生的缘分。当时,苏联的红旗歌舞团来到李自立所在的部队,参加武汉军区第一届中央大区展演。据李自立回忆:“红旗歌舞团跳得好、演得好,音乐好听又简单。”红旗歌舞团表演舞蹈《海军舞》时,他就坐在台下,一听到音乐就激动得差点蹦了起来,拿起纸笔,用那时刚学会的简谱,在昏暗的观众席上将整个舞蹈音乐记录下来。虽然只是简单地记录旋律,但对于当时年纪尚小的李自立来说已属不易——这是激发他第一次对作曲有强烈欲望与热情的时刻。从那时起,他便喜欢上了作曲,而这一份欲望与热情始终保留在他的音乐创作与日常生活中。

1955年,李自立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武汉中南音乐专科学校附属音乐中学,开始了他的专业音乐学习道路。但文化知识不足,是他从部队回到学校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好在当时的副校长余维破格录取了他,让他“走过场”——在参加入学文化课考试时,李自立是第一个交卷的,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好厉害呀!”殊不知他交的是白卷。文化知识的不足是他当时的短板,为了能更好地学习专业音乐,不让文化课“拖后腿”,他开始主动想办法。他对班长说:“能不能每天教我三个字,如果我学不会,你就打我屁股,打三下。”他甚至主动要求不学专业课,专攻文化课。在校期间,李自立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们班分成六个组,每个组都曾单独辅导他,有辅导历史的,有辅导地理的,有辅导俄文的,等等。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他从刚进校时的“半个文盲”,渐渐赶了上来。

李自立的人缘好,这与他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有关,与他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有关,他总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他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都很积极,每一次参加学生会选举时票数都很高。除此之外,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学习音乐,他还组织了“音乐欣赏课”。当时,并没有老师来上课,而是由李自立组织同学一起“边学边卖”——白天在课上学习了柴可夫斯基,晚上给外系学生讲柴可夫斯基,普及古典音乐知识。

几年的专业学习为李自立的音乐生涯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那个时候,学校特别富有人文气息,学习氛围也很浓厚。凭着那股对音乐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自我要求进步的心境,李自立得以直升湖北艺术学院本科继续深造。之后的五年,正式开启了他作曲的新篇章。

当时,学校组织去湖北的天门地区对天门花鼓戏进行采风。刚刚到汉江,就遇到了拥军的场面。李自立看到人们唱歌欢送自己的亲人参军,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入伍的画面。为了将这一刻记录下来,他请一位师兄与他合作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送行》。李自立携这首作品代表学校参加了1963年在上海举办的“上海之春”小提琴比赛,获“中国作品奖”并录制唱片发行全国。正是这一次采风,打开了他音乐创作的大门:除了《送行》这首成名曲,在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很多同类型的小提琴音乐作品,如《人民公社好》《春耕忙》等。

音乐创作

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韵味给听众提供不同的文化认同感,给听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生活,李自立的作品也有不同的呈现,从号召性、激励性与创新性,再到对“韵味”的重视,李自立的音乐创作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特色。

谈到李自立音乐创作的号召性、激励性,就不得不提到他最早发表并且被人们所喜爱的改编作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当时的创作环境特别,与现在不同。作曲家写出一部作品,马上就可以进行演奏、传唱,能迅速调动群众的热情。因此,湖北省政府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号召全省人民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国际歌》等歌曲,在湖北丹江水库工地办学的李自立也成为被号召的一员。有一天,李自立独自在他又漏风又漏雨的茅棚内发呆,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把这首歌曲改编成小提琴协奏曲呢?说干就干——就这样开启了对歌曲的改编。

从小在部队长大的李自立,对歌曲中的“注意”和“纪律”两个概念有着深切体会。他将部队严明的纪律要求与部队的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例如,我军战士如何打击敌人、如何凯旋、怎么走路、怎么摔打、怎么整理军容、老百姓如何送部队上前线……这些情景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为了让老百姓更懂得作品的含义,最初是一边演奏一边表演,每一个主题都是有情节的。据李自立回忆:“第一次在丹江水库表演时,我们班就三位同学(两男一女)一起在一个土台上表演,下面是上万观众,看起来像芝麻一样。观众有喊的、跳的、叫的,颇受大家喜爱。”后来,这首作品成为了他们小分队的必演作品。正是受到这样一边表演一边演奏的启发,李自立至今依然有部分作品保留了这样的“传统”。

虽然《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是一首改编作品,但这首作品为李自立带来了许多的创作机会。1963年,李自立从湖北艺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广州乐团。改编版的《三大注意八项纪律》被带到乐团后,受到了高度赞赏。当时,广州乐团有四五个队,每一个队都必须学习这个作品。这是因为老百姓能够听得明白,每次演出时,老百姓都拼命鼓掌,演奏一次一次地重复。《三大注意八项纪律》的演出成功让广州乐团领导发现了李自立的创作天赋,给了他很多的创作机会。当时李自立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样,属于“力量型”,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直到《喜见光明》《丰收渔歌》等作品面世,李自立的创作从号召性、激励性转到对“韵味”的重视。

《喜见光明》《丰收渔歌》是李自立所有小提琴音乐作品中最为大家熟知,也是最能体现李自立创作特点的两首作品。

第一,可听性与通俗性。小提琴作为一件西洋乐器,如何演奏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李自立认为,音乐创作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从群众的角度去思索。小提琴曲《喜见光明》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油画《重见光明》,反映了毛主席提出的“六二六指示”(如何改善全国的医疗改革问题),而这首作品意为:要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具体表现为:“六二六指示放光彩,毛主席医疗队进边疆,治好盲人一双眼,军民之情深似海。”而《丰收渔歌》则是李自立根据在广东汕头地区体验生活期间,与渔民一起捕鱼时遇上八级大风,与狂风搏斗后满载而归的经历所创作的。李自立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特殊的生活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艺术的构思,包括音乐题材、表现内容、表现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第二,群众性和民族性。这两首作品都创作于1972年,当时李自立在广东接触了很多岭南地方音乐,决定写一首带有岭南风味的小提琴作品。为了获得岭南音乐的“韵味”,李自立在创作中也吃了不少苦头。在创作期间他特意开车去佛山粤剧团学习。当时的他听不懂广东话,甚至不喜欢广东音乐。但为了创作,他逼自己学会广东话和理解广东音乐中的“韵味”,从而应用在创作中。为了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让他们也能够听懂并理解音乐形象,李自立采用了“二度创作”的方式,即选取老百姓所熟知的曲调进行一次再创作。例如《喜见光明》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融入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主题音调,让人们联想起解放军的形象,《丰收渔歌》则采用了汕尾渔歌作为素材,与小提琴音乐融合,等等。

第三,创新性。为了更好地体现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李自立对小提琴的演奏技法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像《喜见光明》中段是“诉苦”,表达的是阿婆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眼是自己手上的刀痕,从而勾起她对苦难的回忆。中段的音乐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诉苦、义愤、反抗。为了表现情绪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拨弦一般是用来表现音乐中愉快的内容,但在这个作品中李自立借用了琵琶的表现手法,表达阿婆被三座大山压迫的痛苦。在泛音方面,人工泛音和自然泛音在西洋音乐都是“吹口哨式”的表达,而李自立的作品中泛音表达的是哭泣,就是抽搐着哭出来。这些特别的处理都是有一定含义的,因此想演奏好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内容深度去表达,不能像西洋音乐那样表达。就像李自立所说:“我们要感谢帕格尼尼等西方大师,因为他们在弦法上发挥了小提琴很多演奏技法是我们不知道的;但从他们的创新中,我们可以发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演奏技法。只有发展才有创新。”

如何将“韵味”与“创新”结合,是李自立在之后的创作中最先考虑的问题。像近年创作的《壮山音画》(原名《我的故乡》)。这首作品与他年轻时创作的《丰收渔歌》十分相似,但李自立尽量不把完整的民歌素材放进去,而是只作为一个动机使用。从这个作品中,听众可以听到《刘三姐》的音乐元素,可以感受到刘三姐的影子,感受到桂林山水、人文,但绝非民歌的照搬。

除此之外,李自立先生一直在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创作属于自己的主题曲做准备。近年来,李自立先生深受中风的困扰,但他坚持“右手不能写就用左手写”的信念,一直不断训练左手写字、写谱。之所以使用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作为素材,是因为李自立坚信“只有使用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才能让所有的人民懂得我们的音乐。”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在武汉所学的小提琴作品全是外国音乐。年幼的李自立觉得外国离自己很远,无论怎么喜欢也会产生距离感。学习小提琴开启了李自立对音乐的兴趣,也使他有了创作中国风味作品的宏愿。

音乐贡献

1973年,李自立调至广东人民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前身)任教,开启了他的音乐教育生涯。今年,李自立已届82岁高龄,但还一直活跃在国内、国际各类小提琴比赛的舞台上,既演奏、讲解自己的作品,还为各类参赛乐手的演奏进行点评等。尤其是近些年,李自立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还克服重重困难,孜孜不倦地创作,推广小提琴艺术,不得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他所创作的“无穷动”为中国小提琴带来创新发展。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小提琴比赛中,必须要演奏一首“无穷动”。“无穷动”是指以快速的音符演奏的器乐曲,从头到尾贯穿急速节奏。当时,全世界比较著名的“无穷动”有四首,都是外国作品。这几首作品对少儿基础技术训练有很高的要求,也是比赛区分不同组别技能的判断标准之一。

李自立在面对这几首作品时想:“我们中国没有属于自己的‘无穷动’,我能不能自己也写一首?”出于民族性的考虑,李自立的创作更倾向于让旋律具有中国特色,但是《无穷动》侧重于密集的音型运动,难以突出旋律。矛盾如何解决?李自立通过深入思考,决定加入钢琴,让小提琴演奏密集运动的音型,旋律则交给钢琴演奏,并运用转调与变奏等技术使音乐丰富起来。正是这个作品让李自立明白:在创作中,不管速度、表现内容是什么,旋律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另外,李自立对五弦中提琴在中国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五弦中提琴是中提琴与小提琴的组合。2016年初,中提琴演奏家杨依诺突发奇想,如果有一件乐器可以同时拥有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音色,在演奏中提琴与小提琴合作的曲目时,就不用换琴演奏了。于是,她联系了德国制琴师,花数月时间制作了一把五弦中提琴。在拥有了新琴后,怎么能少一首量身定做的曲子呢?在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教授沈茜蒂的推荐下,杨依诺左手提着小提琴,右手提着这把五弦中提琴,找到了李自立。当时,李自立说“我不会啊。”沈教授说:“那学啊。”就这样,李自立对五弦中提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是学习,李自立不畏惧别人批评,创作没有包袱,只要音乐能表达他内心的东西就可以了。

五弦中提琴至今没有协奏曲,不仅中国没有,世界上也没有。李自立就想以中国梦为元素谱写一部反映中国大好山河、和谐社会的协奏曲。这个作品结构庞大而且复杂。他分别给三个乐章起名为“和”“梦”“舞”。第一乐章“和”,是把中国的国歌和贝多芬的欢乐颂的主题乐思糅合到一起,讲的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大和;第二乐章“梦”,是把广东的摇篮曲和舒伯特的摇篮曲主题乐思糅合到一起,“中国梦”采用广东摇篮曲作为主题,“世界梦”运用了舒伯特的摇篮曲作为主题动机;第三乐章“舞”,使用了朝鲜族舞蹈音乐元素。这首作品将不同国度、不同地方的音乐语言糅合到一起,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李自立先生对音乐创作的痴迷与热爱,离不开他对生活、对人、对国家的热情。这股热情支撑着他从一个不识字的文盲到大学教授,从一个不识谱的“乐迷”到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也正是这股热情支撑着这位经历大病伤痛的老人,要坚持完成一个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创作小提琴作品的宏愿。

猜你喜欢

中提琴小提琴创作
Hey Diddle, Diddle
Jazz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中国交响乐作品中的中提琴作用及其演奏技法
老余
Pear Concert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