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
2022-03-13张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时代,也启动了国家市场化取向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进程。40多年来,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之一,更是全面融入了国家战略体系。要实现旅游业的高效运转,首先是要避免由于无序扩张和同质竞争带来的旅游资源的浪费。川渝毗邻地区有相似的旅游基础、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关联程度、旅游外向功能强度,两地文旅协同融合必将实现川渝两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一、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基础
(一)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支撑
1.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人与自然和谐”。[1]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槪念,但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人类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传承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精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吸收中外文明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一以贯之,并不断升华,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3]
2.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持
目前,对于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出:“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地区、各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持协调。”[4]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实质上是一种寻求把效率与平等目标统一于一体的“边增长、边协调”的思想,强调适度倾斜和协调发展相结合成为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这为“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川渝板块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3.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渊源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精神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吃、住、行、游、购、娱提供服务,满足游客体验和休闲需求的集合性、综合性产业。”[6]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属于新兴服务业,都是环境友好型产业。文化产业侧重于内容、创意和传播,而旅游产业则侧重于体验、休闲;前者的核心是价值引领,后者的核心是消费服务。
川渝地区地处四川盆地,是我国内陆腹地,此板块山川绮丽、人文独特、旅游资源丰厚、可到达性较强,极具文旅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亟须更大程度地拓展文旅消费市场,实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必要
1.文旅产业一体化能促进川渝区域战略合作
文旅产业发展促进“旅游地—客源地”之间合作关系的加强,区域合作、旅游先行是区域合作发展的普遍经验。文旅产业具有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大消费的特征,还具有绿色发展的環境友好属性,是川渝各地发展产业经济、践行“两山论”的重要产业类型。通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吸纳优质发展要素,优化城市服务功能,塑造区域品牌形象,深化区域合作交流,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已成为川渝各地普遍重视的发展路径。
2.文旅产业一体化能实现川渝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总体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明确要建设成为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引领示范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7]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创新与合作发展的目标是共建高品质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增强川渝旅游服务业和旅游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这直接有助于川渝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3.文旅产业一体化能助力长江经济带建设
中央已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8]长江经济带区域的资源特点、文旅产业环境友好型绿色产业的优势、川渝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都决定了川渝地区文旅产业协同创新与合作发展要在引领服务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4.文旅产业一体化能增强川渝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过区域文旅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满足居民高品质文化旅游生活的需求,是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民生任务,也是切实增强川渝地区人民群众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二、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条件
自古川渝是一家,从旅游业关联度上看,两地的旅游业共生现象也非常明显。根据2017年重庆、成都两市的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高铁公里数三项数据计算出两城市的旅游关联度R值非常大,这说明两城市旅游业高度关联。[9]在此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万达开三地地理空间相连,同属秦巴山系和长江水系,文旅资源十分丰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例分析,可以看出川渝两地文旅产业的主要联系。
(一)相近的地理环境
达州、万州、开州分别属于川东北、渝东北欠发达地区,距成都、重庆中心城区均较远,受成渝“双极”的辐射和吸附力较弱,但达州市和万州区、开州区三地的区域优势独特,优势互补性强。万达开区域内水系发达,天然森林和湿地资源分布广泛,森林覆盖率达57.2%。万达开区域同属于秦巴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龙门山地震带,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建设任务繁重,环境污染治理压力大,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10]
(二)相似的文化基础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地域广阔,生态多样、人文历史悠久,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出土的文物种类多、等级高、内涵丰富。同时,也是川、陕、渝、鄂结合部的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楚文化、秦巴文化交融的走廊,具有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拥有两汉三国文化、古巴国文化、古蜀道文化等精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大批的革命遗址、旧居、纪念设施等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红色文化、生态休闲的圣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多样且相似,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四季分明、雨量丰富,大巴山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丰富。此外,该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茶叶、中药材产区,各种地方特产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旅游产品。
(三 )同步的产业水平
2020年重庆、四川两省市经济增速达3.9%、3.8%,分别高于全国增速1.6、1.5个百分点,其中重庆主城和成都经济增速均达4.0%。2020年,川渝两地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较2019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初步显现。川渝合作突出了重大项目投资牵引的作用,截至2021年4月底,已开工52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71.6亿元,其中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重大项目开工约占川渝两地已开工项目总量的6%。2020年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内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达州市、万州区和开州区三地工业增加值达664.9亿元,制造业实现税收28.1亿元。同时,三地制造业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疫情后整体恢复向好,产业发展韧性十足。2020年,三地工业增加值达664.9亿元,占三地GDP总量的18.3%;制造业实现税收28.1亿元,占三地税收总量的12.5%;制造业市场主体达1万余户,占三地市场主体总数的4.4%。达州市制造业体量为三地最大,工业增加值达437.1亿元,占三地工业增加值总量的65.7%;制造业实现税收14亿元,占三地制造业税收总量的49.8%;制造业市场主体达5250户,占三地制造业市场主体总量的50.6%。万州区制造业发展最快,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增速较达州市和开州区高7.9个和6.5个百分点。开州区制造业在本地经济占比相对较高,工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总量的22.2%,较达州市和万州区高1.6个和11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占本地税收总量的16.7%,较达州市和万州区高6.1个和2个百分点。
(四)共同的战略机遇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設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该会议对成渝地区进行了新的战略定位:“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即“两中心两地”。同时,就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即完成“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七项重点任务,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整体政策框架和战略安排,是国家的顶层设计。[12]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推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意味着万达开板块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
三、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分析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内的产业相对集中且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是整个川陕渝鄂结合部文旅一体化发展基础条件最好的地区。近年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依托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每年都以超过30%的增加值增长,其文旅产业增加值超过川陕渝鄂结合部地区总增加值的50%,川陕渝鄂结合部60%规模以上的文旅企业集中于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内。但要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文旅产业一体化水平的板块,万达开区域仍存在一些瓶颈,这些瓶颈问题也是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显著共性。
(一)行政体制壁垒导致不同程度无效竞争
行政壁垒、职能分割与信息不畅目前还是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旅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而这些障碍导致了万达开区域间合作机制运行的低效化,不同程度地出现无效竞争。从万达开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文化和旅游民间联盟成立以来,三地间虽建立了文旅融合与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合作框架和各项沟通机制,但在具体的执行和协调过程中并不十分顺畅。由于该区域间的合作多以协议、倡议、联盟等形式展开,并不具备很强的约束力,三地在开展文化和旅游工作时,多会按照原有的惯性做法,没有形成全局性、整体性的工作机制,因此取得的成效十分有限。分析发现,三地间的一体化发展是一种横向的协作模式,彼此平等的行政关系,导致当各方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无法进行有效协调,合作机制低效化运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分配和权力配置不科学。
(二)经济发展程度导致交通设施亟待完善
川渝地区通往周边省区和连接沿海地区、辐射欧亚大陆的陆路大通道基本建成,初步形成贯穿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长江上游—成渝—宝成水陆结合的综合通道是西部乃至全国水陆空联系的重要纽带,重庆九龙坡—泸州—宜宾航道建成通航,长江干线与嘉陵江、渠江、乌江和岷江航道已形成串联,水运优势凸显。重庆和成都是西南最大的铁路枢纽,宝成—成昆、成渝、渝黔、襄渝等线构筑了全方位的铁路通道,达成、遂渝线使该区域铁路成环。成渝、成绵乐、成贵 (乐山至贵州)、西成 (江油至陕西)客专以及绵遂内宜城际等正在加快建设。成都双流、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吞吐量不断提高,绵阳、南充、宜宾、泸州等支线机场投入使用。区域内部高速公路环线基本形成 (成都、雅安、乐山、宜宾、泸州、重庆、遂宁、绵阳、成都),南充至垫江、南渝、南成等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13]相比之下,万达开板块属于川东、渝东北,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导致这一板块交通基础建设亟待完善,公共设施的支持支撑能力急需加强。万达开板块及其带动的渝东北、川东大区域内仍存在重点路段拥堵、快速路网 “断头”问题,干线公路、干线铁路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共交通等的衔接欠佳,综合客运枢纽的一体化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等问题。随着长江黄金水道地位的提升和 “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加快,连接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的国际水、铁、空客运通道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产业政策差异导致文旅融合程度不高
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必须依靠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手段创新,才能实现高质量高程度的融合。不尽相同的产业政治导致在推动文旅融合与一体化的具体进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三地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手段创新不足。长期以来,万达开三地的文旅融合发展主要以开拓市场和吸引客源为主,但在公共文化服务、艺术创作生产、文化市场监管、人才培养,以及用文旅融合促进都市圈功能提升方面还远远不够,文旅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涉及领域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对于融合发展、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习惯性按照固有发展模式开展工作。
四、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破除行政壁垒,推进川渝文旅产业空间布局一体化
注重顶层设计,构建旅游发展产业空间格局,以此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使万达开全域旅游的理念得以实质性贯彻,进一步凸显“提升都市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旅游精品”的发展主线。结合两地特色和互补点,合理布局三峡国际旅游功能区、成渝平原旅游功能区、成渝国际山地度假旅游功能区、成渝田园休闲旅游功能区、成渝传统文化旅游功能区。利用成都和重庆在城市地形地貌的一马平川与高低错落的区别,实行都市旅游差异化发展,构建现代都市旅游功能区。
(二)加强互联互通,推进川渝文旅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
萬达开城镇密集区离成渝双核有一定距离,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等特征突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吃住行游购娱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目前成达万高铁项目,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全长486公里,已实质推进;投资达527亿元的渝万高铁项目已开工建设;达万铁路扩能改造项目、万州至达州直连高速公路、开梁高速公路、G5012恩广高速万州至开江段、开州至宣汉高速公路等新的干线已经布局。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网络,促进区域内经济、消费、人流等的流动与联结,吸引更多国际商业、文旅项目进驻落户。合理投资布局各类文化展示馆、美术馆、艺术馆、图书馆、大型博物馆等馆场,全方位提升和展示万达开板块的历史文化。
(三)强化同频共振,推进川渝文旅产业体系建设一体化
整合产业资源,将过去仅依靠以景点资源为核心、观光景区为基础的传统旅游模式不断向外延伸和扩展,不断拓宽旅游产业的边界,延展旅游消费需求的范围,利用旅游产业的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资源动态组合,呈现多产业联动的大旅游格局。例如,充分发挥两地沿线城市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打造商务旅游集群;依托两地医药产业链和高山避暑纳凉地形,在世界性医疗健康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打造休闲疗养旅游集群;依托川渝文化创意产业,构建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为主题的博物馆体系,打造两地文博旅游产业品牌;依托体育休闲健身业,发展高山滑雪、赛车、游艇、攀岩等体育培训、竞赛基地,建设康体休闲旅游集群等。
(四)整合文旅资源,推进川渝文旅产业要素流动一体化
旅游业是高度借助、依赖和运用信息的产业,在一定意义上,旅游业属于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的产业。旅游企业服务旅游者的过程,就是从收集需求信息和掌控供应信息起步,通过信息渠道实现资源的采购、调配和整合,最终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的经营、旅游市场的营销、旅游行程的预订等,也全都依赖信息或信息渠道。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游轮旅游、科技旅游等业态,本身就是信息、科技和专业门类共同催生的。重庆、成都两地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业协作,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融入科技创新、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加速推动旅游业现代化发展。在为游客提供出行便捷、旅途舒适、心情愉悦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升游客对两地旅行的美好感受。例如,以互联网技术整合的个性化散客旅游;广泛运用科技含量密集的大型客运交通、游览体验设备设施;以虚拟景观、高新科技园区为依托发展新科技旅游业态等。
(五)创新消费模式,推进川渝文旅产业消费市场一体化
旅游业已成为成渝城市群区域合作最活跃的先行行业。为了进一步深化两地间的旅游合作,重庆和成都可以携程网、途牛网、马蜂窝网等旅游营销网络为平台,深化旅游合作内涵,加强跨城市旅游项目招商合作,强化统筹精品线路,即在大三峡、成渝城市群等精品线路的基础上,统筹渝川藏、渝九黄、川渝黔、渝川滇、川渝湘、川渝鄂等旅游线路;还可开展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旅游发达城市的合作,以此提升重庆、成都在中国西部的旅游中心地位,以及在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基金项目:万州区2021年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大调研课题“川渝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例”(项目编号:2021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彭曼丽.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6-24(008).
[2]李孝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理论渊源[J].江淮论坛.2019,(01):94-100+135.
[3]刘云,孙超.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基础[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03):17-23.
[4]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5]孙久文.区域经济学前沿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齐勇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EB/OL].人民论坛网.2019-12-09.http://www.rmlt.com.cn/2019/1209/563685.shtml.
[7]吴俊,何荟军.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01):22-25.
[8]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6-14(002).
[9]张婷.成渝城市群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5):(124-125).
[10]唐学军,陈晓霞.秦巴山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四川省巴中市20个行政村数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5):(70-78).
[11]成渝共唱“双城记”.四川党的建设[J].2020,(07):(5).
[12]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J].四川党的建设,2020,(03).
[13]严余伟.成渝经济带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5.
作 者: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科研处主任
责任编辑:粟 超
31435003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