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研究

2022-03-13伍晋

重庆行政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时代政治

伍晋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要素,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提出“六要”和“八个统一”的根本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改革指明了根本方向。全国高校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秉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系统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忠诚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场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挑战

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总览全局、高屋建瓴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1],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基本方向。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消解学生群体阶层差异,如何应对敌对势力渗透腐蚀,如何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等三个方面。

(一)学生群体阶层差异加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2]。由于社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各方利益群体在社会资源的分配、占有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矛盾与冲突,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会逐渐造成社会成员的内部分化,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作为开放性的高校,其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长时间客观存在,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群体容易产生自满懈怠思想,综合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群体容易形成负面悲观情绪,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正面引导与及时纠正,各类学生群体都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认识误区,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常塑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基于客观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在无法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情况下,社会阶层的分化还将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甚至会出现差距拉大的趋势。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对学生群体阶层差异加大所带来的挑战,承担起修复学生关系、化解学生情绪、凝聚学生共识、激发学生动力的重要任務。

(二)敌对势力渗透腐蚀加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面对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维持世界霸权的目的,将我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炮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不断妄言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推销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利用国际话语霸权歪曲中国道路、批判中国制度,妄图瓦解共产主义理论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价值观,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认知作战”,从各个方面不断加强渗透,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其意识形态还需要继续引导、持续巩固。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肩负起抵制渗透、防范腐蚀的重要责任,确保高校不变色、保证学生不变质,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人民培养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技能过硬的高校学生。

(三)网络信息传播扩散加速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发布更加便利、信息传播更加迅捷,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的源点,也是信息接收的终端,网络信息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质效,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其一,多元文化趋势在网络世界尤为突出,各种思维方式、意识理念纷繁交错,新观念、新思潮、新现象层出不穷,网络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堂教育对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如何引导高校大学生认可主流文化、认同主流价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难点。其二,互联网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国界,塑造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新地球”,西方国家不断利用舆论优势、技术优势进行思想渗透,在21世纪大肆推行新型的“电子殖民”,透过视觉听觉来影响那些接触了境外音视频的人的态度、欲望和信念[4],如何有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蚀,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颜色革命”,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其三,自媒体时代造就了一批脱离体制之外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和“话事人”,在一些热点敏感事件中,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在第一时间便通过自媒体迅速传播,形成强烈的“首因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情绪和看法,而主流权威媒体则需要全面、严肃的调查后才能正式发声,两者之间存在客观上的时间差,如何叙明真相、消除误解,防止在校大学生陷入误区、被人误导,是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难点。

二、前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风云诡谲、国家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革新瞬息万变、各类思潮层出叠见,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客观环境前所未有、所面对的现实挑战史无前例,因此,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改进、改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5],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六要”和“八个统一”的根本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形成有序、有力、有效的教育方法体系,才能在新时代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胜利。

(一)强化体认性,提高针对性

面对社会阶层的分化、学生群体的形成,单一雷同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冰冷教条的说教模式业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学生特点,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性别、阶层、思想、家庭、经济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个别化的教育方法,切实增强教育方法与个人特征的匹配度,才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体认性。面对教育对象,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有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用心、用情去感悟、体认教育对象的实际困难与心理困苦,真心、真意地进行沟通交流,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分析问题,用真情获得教育对象感情上的认同,搭建彼此信任的桥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对于教育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不能“一听了之”“听之任之”,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帮扶结合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情、温馨和温暖。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6],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人,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以教育对象的个人情况为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直面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靶向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纠正认识偏差、防止腐蚀蜕变,弘扬核心价值、筑牢理想信念,引导教育对象正面看待社会发展中阶层分化所带来的心理落差,理性认识经济发展、社会竞争的自然结果,疏导负面情绪、消解悲观思维,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

(二)深化预防性,提高主动性

近年来,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腐蚀不断升级,高校应当主动开展工作,超前谋划、提前部署、靠前落实,实现教育方式由“灭火模式”向“防火模式”的转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方敌对势力不断进行造谣、抹黑,并借机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一方面试图借此掩盖本国政府的防疫无能,另一方面妄图将疫情发生的责任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加强国内宣传教育和国际舆论引导,“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7],为疫情防控、经济复苏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应当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通过预防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厘清是非黑白,转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前、化救火为防火,在广大学生面前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意识形态防火墙,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波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例如,近期以来,网络上弥漫着“躺平”的消极文化,鼓动青年学生瘫倒、放弃、妥协,以一种失去斗志的心理状态游走在社会边缘。面对这一汹涌来袭的网络思潮,高校的思政老师应当高度重视、迅速反应、主动作为,及时有力地指出这种网络文化的消极性、有害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以阳光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

(三)优化实践性,提振主导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形式各样,从网页新闻到微信微博,从文字照片到音频视频,可以说我们每一天都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注重宣传教育的实践性和主导性,在无法垄断、覆盖信息源的情况下,高校应当着力“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8],提升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关联度,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方式的接受度。一方面,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校园网络的基本方向,牢牢掌握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导权;另一方面,以在校学生爱读、愿读、想读的方式,系统性地开发、优化网络思政课程,把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嵌入平常、导入经常、引入时常,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育德育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把网络空间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实现工作方法从“填鸭灌输”到“春风化雨”的升级。

三、愿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展望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政治属性是底色、业务属性是特色,全国高校和全体思政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六要”和“八个统一”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首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教育中创新形式、革新理念、更新方法,以广大学生爱听愿读能懂的方式开展教育,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感染性和实践性,做实、做细、做好、做精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共青团中央2021年度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课题“功能主义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评价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T20214250086);重庆市教委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改革方案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21308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J].杭州(周刊),2016(12):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4]王华生.数字网络媒介环境下的西方话语霸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37-143.

[5]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17-24.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7]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2-24(2).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粟 超

3673500338233

猜你喜欢

思政时代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