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价值遵循与实践路径
2022-03-13粟超钟学丽
粟超 钟学丽
“学术话语体系是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重要成果,是学术研究质量、风格、实力的具体体现。”[1]学术话语权是指“相应学术主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学术领域中所具有的主导性、支配性学术影响力。”[2]学术话语体系塑造着学者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新观察和新建设,关乎文化安全与文化自信,同时也是学术话语权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3],也是构建和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载体。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互交织的新局面,放眼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亟须深刻认识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话语权构建与传播,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遵循与实践路径。
一、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三重逻辑
学术话语权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依靠学术话语进行传播推广,进而对整个学术共同体产生影响。学术期刊所确立的学术交流的正式渠道、统一流程和标准规范,搭建起了面向学者的广阔交流平台,从而大大提升了学术话语表达和传播的效果,对于学术的发展繁荣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维度看,在期刊发展史中,出现了许多学术期刊推动学术话语传播及学科发展的成功案例;从现实维度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历史方位对加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从责任使命来看,推动学术话语传播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路径。由此观之,面向学术期刊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实践应然及责任使然。
(一)历史必然:学术期刊推动话语传播的成功经验
作为新生的传播媒介,我国的学术期刊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迅猛空前,1934—1935年则被称为“期刊热”或者“杂志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奠基时期,期刊对于学术话语构建与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月刊《新亚细亚》于1930年创办,刊载的文章以探讨中国边疆的开发、建设以及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关系为主,对中国边疆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由历史学家顾颉刚创办于1934年的半月刊《禹贡》研编并举、兼容并包、经世致用,在中国边疆史及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了学术救国的典范。这两本学术期刊对当时边疆话语构建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大后方乃至当下的边疆研究工作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934年12月创刊的《食货》,是民国时期第一份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的学术专刊,由时任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担任主编,其发行量一度高达4000份,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主要阵地,为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作出了奠基性贡献。晚年的钱穆回忆说:“时(顾)颉刚在燕大办一《禹贡》,陶希圣在北大办一《食货》,两杂志皆风行一时。”[4]史学界有“五朵金花”,即围绕五大理论问题展开争鸣,其中《文史哲》有意识地引导中国古代史分期、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这三场论争,这些论战也让山大历史系名声大震,从而奠定了其在国内史学界的地位与影响力。从我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些例证不难看出,学术期刊对于推动学术话语传播、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践应然: 新历史方位推动学术话语传播的新要求
从国际维度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与此同时,西方话语霸权长期存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是“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局面,西方世界主宰着世界学术的走向,引领着世界学术的发展动态,想要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迫切需要传播“学术中的中国”,让世界承认中国有独立的学术,让世界认可中国的学术研究范式;从国内维度看,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临新发展环境,新发展任务,以及新发展命题,党和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更为严峻,所应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更为多元,迫切需要学术期刊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迫切需要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新发展阶段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三)责任使然: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意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当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5],“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隊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6]。据国家新闻出版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2688种,占期刊出版总品种的26.37%,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5088种,占期刊总品种49.92%,哲学、社会类期刊只占出版的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的半数以上。这对我们加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逐渐走近了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理应在学术研究领域发出更大的声音,更加自觉、自信地传播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使学术研究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相符合。学术期刊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加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就是要以实现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旨归,推动学术期刊的大众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
二、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价值遵循
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需要广大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坚持学术的独立性,既要让中国人民,也要让世界人民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一)首要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向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7]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首要原则和根本遵循,是维护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是确保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方向的题中之意。在新时代传播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将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与传播学术话语体系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全面创新和发展。
(二)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8]学术期刊应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聚焦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自觉把学术追求、学术探讨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把学术话语体系的传播同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踐结合起来,以“学术命运共同体”推动关怀人类共同命运,研究人类共同关切,更好地发挥学术研究服务社会、成风化人的重要作用。
(三)必然要求:坚持学术的原创自主性
原创性是学术话语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是避免话语体系同质化的根本要义,也是学术期刊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缺乏原创性,也就使话语丧失了核心竞争力,从而难以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难以产生独立的学术体系。构建并传播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归根到底要在话语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具有“中国味”的学术话语体系的活水源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要注重开掘本土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吸收和创新性转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呈现出来、表达出来,更加响亮地阐明中国主张,增强对外学术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辩证看待西方学术范式,“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与国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都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立足于自己的学术话语传统、历史脉络、现实经验、实践需求、民众诉求进行创新。”[9]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放眼世界,兼容并包,促进多元思想交流碰撞。
三、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传播的路径畅想
“当代中国的学术,既要勇于、善于面对世界,讲给世界听;也要勇于、善于讲给国人听;既要让世界听得清晰,也要让国人听得透彻。”[10]新发展阶段,学术期刊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体系传播,关键要通过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展示学术期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常态自觉,在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等多重维度上下功夫,为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难题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分析框架,从根本上增强学术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和说服力,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内容生产
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首要的是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做好内容生产。在选题策划环节,学术期刊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性,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以及深层次的学理内涵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解读。其次,学术期刊要立足中国实际,放眼全球发展,围绕国内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使其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鲜明标识。在议程设置上,学术期刊应立足办刊宗旨定位,坚持问题导向,研究新问题、切准真问题、聚焦大问题,精心打造和培育品牌栏目、特色栏目、重点栏目。如2021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多学术期刊都提前谋划,开辟专栏,邀请权威学者围绕建党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伟大成就开展了丰富深入的学术探讨,如《党的文献》从2021年第2期开始,便开辟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专栏,邀请全国高校、党校系统的专家学者如罗永宽、沈传亮、曲青山、林建华等从党的建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的伟大成就等多重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共开设6期“中国共产党100年的理论与实践”专栏,组织黄群慧、谢伏瞻、王韶兴等学者开展理论讨论。多本期刊同期发声、同频共振,兴起了党史党建的研究热潮,极大地丰富了中共党史的研究成果,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形象。“七一”讲话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顺势而为,推出了“学习‘七一’讲话精神”专栏,组织了顾海良、孙代尧、姜辉等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探讨,总结传播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
(二)立足国际视野做好形式创新
要解决好“失语就要挨骂”的问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而用学术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注意“讲什么”,还要注意“怎么讲”。“只有准确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坚持从与世界互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将历史的纵向比较与各国的横向比较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阐释和宣传好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11]学术期刊推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传播的关键在于解决中国学术的世界化问题,因而,世界视野、全球眼光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学术期刊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勇于面对新时代、新实践、新问题,在综合利用各种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思想,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其次,鼓励中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英文长摘要、外文学术期刊提供论文中文长摘要,加强期刊外文或双语学术网站建设。对于非英语学术期刊而言,英文长摘要是在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便捷的方式,使用英文长摘要,可以有效地提升论文的引用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精品期刊顶尖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每年在数百种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遴选3000篇左右优秀稿件,附上1000词的英文长摘要,进行集中展示。”[12]就取得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立足学术互鉴加强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3]传播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传播力也是学术话语体系能否对他者、他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概念的解释权。但长期以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无法广泛传播,未能激发起世界范围内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强烈共鸣。提升学术话语的传播力,搭建并利用好良好的学术传播和交流平台是关键一环。中国学术“走出去”是掌握学术话语权的重要表征。一是要推动学术期刊英文版的建设。学术期刊英文版的发行是中国学术话语向世界传播的便捷通道。《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英文版(ECNU Review)执行主编吴冠军就认为:“学术通过英文版走进国际共同体,能发现我们的差距在哪,规范我们的学术规范。”[14]近年来,我国英文刊的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以自然科学为主,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英文刊数量较为有限,推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传播,要着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的重要作用,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比如《文史哲》的英文版每期集中一个海内外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组织中国学者以及海外学者进行探讨,并且严格遵守国际学术规范,实行匿名同行评审制度;二是根据发展需要选聘海外共同主编,适度增加国际编委的比例,充分发挥海外共同主编和国际编委在组稿、审稿、推介等方面的支持作用;三是鼓励和支持中国学者担任国际期刊的海外编委,比如卢柯是《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杨学明、吕永龙兼任Science Advances的副主编,通过中外学术交流互动,有效推动中国学术话语的对外传播。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改项目“成渝地区党校学位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jg213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N].光明日报,2017-1-6.
[2]沈壮海.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N].光明日报,2017-1-6.
[3]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6-28.
[4]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三联书店:1998.
[5]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講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5-18.
[6]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5-18.
[7]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5-18.
[8]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5-18.
[9]何爱国.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为什么要重构[N].文汇报,2019-11-25.
[10]沈壮海.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与路[N].光明日报,2017-1-6.
[11]江苏社会科学编辑部.发挥学术期刊重要功能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8(06):13.
[12]张伟伟,刘佼,赵文义.借力英文化实现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8(7):10-15.
[13]新华网.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2016-5-18.
[14]余英时任《文史哲》英文版编委,创刊号谈“中国社会形态”[N].澎湃新闻,2014-6-27.
作 者:粟 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杂志社编辑
钟学丽,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重庆行政》杂志社编辑
责任编辑:胡 越
347450033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