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实践路径探索
2022-03-13钟伟
钟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1年7月,黔江区被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要求力争到2030年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形成示范效应。
一、黔江区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的机遇
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为黔江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跨越性发展新征程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一)顶层设计完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稳定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必将为黔江区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注入磅礴力量。
(二)发展空间扩大
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决策,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将不断释放农村巨大需求潜力,必将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为黔江区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政策举措倾斜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使重庆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黔江区作为国家和重庆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之一和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渝东南唯一进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区,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施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必将在政策、投资、项目等方面给予较大的倾斜,充分释放黔江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为黔江区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黔江區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基础
黔江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交出了满意答卷,同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进行了有效探索,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增强了黔江区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一)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黔江区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较2014年增长79%,建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较2014年增长171.1%。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壮大,“黔江羊肚菌”“黔江桑蚕茧”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荣获“中国脆红李之乡”。全区“一机场一普铁一动车两高速”实现“铁、公、机”联运,村道路通畅率、村民小组通达率均达100%。农村人畜饮水实现饮水保障、饮水安全“两个100%”。建成渝东南唯有的两所高校、唯一的三甲医院和武陵山区最大的民营医院,中小学师资和乡村医生逐年补齐,农村学校和卫生院(卫生室)全部达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民政兜底扶贫全部得到保障。农村文化室、广播、电视、通信以及文化室全覆盖。
(二)完善的组织机制
按照国家、市相关要求,黔江区完善了“区负总责、部门协作、乡镇街道抓落实、任务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领导体制,成立了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高位统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原区委乡村振兴办部分职能和区扶贫办整合成立了区乡村振兴局,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具体工作,乡镇街道扶贫开发办公室统一更名为乡村振兴办公室。建立了区级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由区领导采取“一对一”或“二对一”方式,分别联系30个乡镇街道,117个区级部门组成30个帮扶集团,对口帮扶30个乡镇街道,为黔江区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健全完善了组织机制。
(三)饱满的干事创业精神
“八七”扶贫攻坚时期,黔江区创造了“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奇迹。近年来,黔江区压紧压实“三级书记抓扶贫”的政治责任,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专项治理等,全区干部作风更加扎实,涌现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肖鸣、刘昶,背起责任装满决心的“背包书记”田杰,用活新媒体的“点子书记”全克军等先进典型。
黔江区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总体上脱贫的水平还不高,离全面振兴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瓶颈依然明显、后续运行管护机制有待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重,农村供水设施管护难。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偏弱、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难,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较为缓慢,脱贫户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在产业发展方面,基础仍比较薄弱,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仓储物流、冷链运输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经营主体与脱贫户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和规范。在乡村治理方面,组织领导体制还未理顺,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脱贫群众生活环境较差,对帮扶政策依赖性较大,部分陈规陋习仍然存在等。
三、黔江区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路径
按照“五年过渡、十年进步、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实现“一个确保、一个提升、一个同步”,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一个确保”和“一个提升”的基础上,脱贫地区全面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与重庆市其他地区同步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实现新一轮更宽领域、更高质量的发展。黔江着重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四个不摘”,守住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基本点”
过渡期内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要求,狠抓责任和工作落实,确保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在新政策出台实施前,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保底线、保基础、保民生”原则,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注重强化后续保障力度,实现无劳动能力、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有力地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的突出短板,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全覆盖,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动态清零致贫返贫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工作底线。用好“全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牌子,提档升级3个全国脱贫攻坚考察点,讲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故事。
(二)突出“三层示范”,找准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着力点”
按照“1+1+3”“1+9+52”乡村振兴布局(即1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1个市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镇、3个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1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社区、9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52个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加大对乡村振兴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的倾斜支持,健全分层分类推进机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着力打造市级示范。紧盯三个市级重点镇、村,加大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倾斜力度,着力打造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市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社区等三方面示范,在渝东南、重庆市,乃至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二是着力打造区级乡镇示范。突出三个区级重点帮扶镇的优势和特色,强化资源整合支持力度,加快工作推进,力争在乡村振兴中取得重点突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或全面乡村振兴中有亮点、有特色,在片区内形成示范效应。三是打造区级村(社区)示范。以市、区重点帮扶村(社区)为重点,加快补齐工作短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或全面乡村振兴中有亮点、有特色,各项指标在2025年基本达到目标任务要求,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示范效应。同时,以市、区重点帮扶乡镇为龙头,市、区重点帮扶村(社区)为支撑,着力打造四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现“以点带片、以片促面”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助推全域乡村振兴。
(三)发展“山地产业”,激发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的“发力点”
走深走实“两化路”,坚持脱贫地区“差异化、抱团化、品牌化”特色产业发展导向,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充分挖掘脱贫地区产业基础优势资源,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显著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农户内生造血能力。一是做强骨干产业。用5年时间,将烟叶生产规模恢复至4万亩、10万担。充分发挥黔江区在渝南蚕桑产业带建设中的优势,稳定发展蚕桑基地面积10万亩,实现产茧7万担,打造一批蚕桑产业强镇。推进无抗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做强肉牛(奶牛)产业。二是升级产业链条。立足黔江生猪、烤烟、蚕桑、中药材、猕猴桃、脆红李等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基础优势,打造100亿级卷烟及配套产业集群,100亿级生态畜牧产业集群,35亿级蚕桑生物产业集群,以及食用菌、中药材、特色经果3个过亿级产业集群。三是促进区域发展。牵头成立渝东南猕猴桃、脆红李、食用菌产业联盟,推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转型为“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四)深抓“六项工作”,夯实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的“衔接点”
一是抓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保持100%。二是抓文化发展。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脱贫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注重树立宣传先进典型,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抓治理体系。从乡村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遵循乡村社会发展规律,健全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体系。加速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进一步优化,以市、区乡村振兴重点镇、村打造乡村治理示范。四是抓资金保障。在保持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总量逐年增加的基础上,加大对资金使用管理力度,着力保障“一个优先四个重点”,即优先保障“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底线目标任务项目,优先保障市上有考核指标的项目,重点保障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点领域。五是抓人才培育。延续脱贫攻坚期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全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流动激励机制。加快建设重庆市首个由政府主导的乡村振兴学院,为黔江区着力打造重庆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提供人才支撑。六是抓开放融合。加大与中信集团、山东省日照市、市科技局帮扶集团、高新区的汇报对接,争取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多的协作机會,以产业、劳务、消费、教育、科技、卫生、文旅、农业等作为重点,促进各项对口帮扶再上新台阶。
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3076500338296